来之不易啊,聊聊太宗皇帝!下篇

书接上文,第十一位太祖皇帝

11.宋太宗赵光义。

这个大家也比较熟悉,烛影斧声之后,赵光义继承了他哥哥赵匡胤的皇位。虽然赵光义使用了各种手段来证明自己取得皇位名正言顺,但还是有许多漏洞无法解释(比如金匮之盟),而且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这三个皇位有力争夺者的离奇死亡更加让人确信,赵光义是谋害哥哥之后篡夺了皇位。

来之不易啊,聊聊太宗皇帝!下篇


12.元太宗窝阔台。

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的嫡三子,虽然在成吉思汗死后继承了蒙古大汗之位,但是在其正式继位之前,到底由谁来继承大汗之位还有过一番争论的。

蒙古政权甚至在改国号为“元”之后,一直没有制定出稳定、完善的继承人制度。这就使得皇位继承上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诸王争位、两帝并立,而这些问题进一步导致了元朝皇帝更换频繁、皇族内部矛盾重重。这些问题都始于成吉思汗汗位继承人的选择上。

按照蒙古族的惯例,汗位继位人必须经过宗亲、贵戚和勋臣参加的“库里台大会”推举和确定;但蒙古族自古以来又有“幼子守家业”的传统;而且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嫡长子继承制也有一定的说服力;再加上处于扩张征战时期,在军队中的威望、作战能力等问题也必须考虑。有这么多制约因素,让英明神武的成吉思汗也难以抉择。无论是按嫡长子继承还是幼子守家业,或是库里台大会推举,窝阔台在汗位继承权上都不占绝对优势,但是,经过成吉思汗反复考察和左右权衡,终于在西征花剌子模之前确立了窝阔台作为汗位继承人,让他最终成为了元朝的“太宗皇帝。”

来之不易啊,聊聊太宗皇帝!下篇


13.明太宗朱棣。

这个就不用多说,现在大明风华这么火,这段故事也就不再赘述了。这里要说的是朱棣庙号的变化。

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死后的庙号本是明太宗,这个庙号一直使用到了嘉靖17年。因为嘉靖皇帝朱厚熜不是正牌的皇子,只是因为堂哥朱厚照死后没有儿子、亲兄弟,这才让朱厚熜这个堂弟以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但是朱厚熜比较有个性,不愿意过继给大爷朱祐樘当儿子。而且朱厚熜自己当了皇帝还不算完,还要让自己的亲爹朱祐杬也升级为皇帝,牌位也要搬进太庙。但是这样问题就来了,太庙里面的牌位是有数量限制的,搬进去一个就要搬出来一个。把谁的牌位搬出来呢?按规矩,谁的辈儿大就搬谁的。但是,朱元璋的肯定不行,因为庙号带“祖”字的都不能搬出去。那就该搬朱棣的了,也不行啊!他们这个家族能混到现在这个地步都是拜朱棣所赐,要是没有朱棣,他朱厚熜现在充其量是个郡王,把他老人家的牌位搬出去就太不厚道了。不能搬朱棣的牌位就得找个好理由,只能把朱棣的庙号升格为“祖”!这样一来,明太宗就变成了明成祖。朱棣的牌位算是保住了,但是他儿子朱高炽牌位就只能被搬出了太庙。反正朱厚熜的这位大胖子天祖脾气好,不搬他搬谁?

来之不易啊,聊聊太宗皇帝!下篇


14.清太宗皇太极。​

皇太极是后金大汗(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儿子。努尔哈赤的汗位继承人原本属于能征善战的嫡长子褚英,但是由于褚英脾气暴躁且不会搞人际关系,所以被剥夺了继承人身份,而且还被赐死了,这就让后金汗位的继承问题出现悬念。

褚英死后,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就成了后金汗位的继承人​,但是因为代善性格不好,而且和小妈阿巴亥关系比较暧昧,所以被努尔哈赤疏远,最终也失去了继承汗位的资格。最主要的,是努尔哈赤在公元1626年死去的时候(死因也是个谜团)并没有明确地说明将汗位传位给哪个儿子(据说努尔哈赤有意传位给14子多尔衮),这就让皇太极看到了希望。经过后金政权内部各种势力之间的角逐和皇太极明里暗里地努力,他终于被推上了大汗的宝座。由皇太极继位初期的一些举措就能看出,他这个大汗当的也有些底气不足、提心吊胆。不管怎么说,皇太极最终成为了后金的第二位大汗,并且改国号为大清,成了清太宗。

来之不易啊,聊聊太宗皇帝!下篇


​22位太宗皇帝,有14个是在没有多大希望(甚至可以说希望渺茫)继承皇位的情况下最终坐上皇帝宝座的,可见这“太宗皇帝”来的是多么不容易。不管这14位“太宗”是命运够好,还是手段够狠,反正他们都已经随风而逝,只留下14段或悲或喜的历史奇谈认人评说了

完结喽,喜欢的朋友关注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