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大明风华》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当过农民、和尚、乞丐、士兵的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也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从政治制度角度讲,提到朱元璋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废丞相,亲掌六部,接着出现一系列明朝特有的奇特现象:内阁首辅与宦官勾结或争斗、嘉靖皇帝30年炼丹、万历20年不曾临朝......这一切都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加强君主专制有着一定关系。

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实施一千五百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后,也意味着像唐太宗与房玄龄、杜如晦那样君臣和谐的局面再也见不到了。明太祖朱元璋还规定“以后嗣君不得设立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但撤掉丞相,皇帝就要代行丞相职责,即使勤政无比也会感到压力山大。于是,朱元璋不得不尝试奠定新的制度,既能控制朝政,又能高效处理政务。他先是设立四辅官,但老儒官员纯朴不懂政事,达不到皇帝要求,两年后就撤掉了。接着朱元璋让各地推荐人才,并且恢复科举选拔人才,同时从文渊阁选拔大学士作为顾问,以备咨询,被选中的大学士被称为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不同于丞相,只是相当于皇帝的顾问,而殿阁大学士的设立为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奠定了基础。

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文渊阁,位于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皇家藏书楼

明朝有两个机构是其他朝代所没有的,一个是通政司,负责传达地方民意给皇帝;一个就是内阁,尤其是内阁,因为以前没有,所以一切需要探索。朱棣靖难之役当上皇帝后,依然摒弃宰相制度,将殿阁大学士发展为内阁,挑选大学士入职文渊阁。第一任阁臣有解缙、杨士奇、杨荣等七人,杨荣在朱棣攻进南京时曾提醒朱棣先谒陵再继位,由此杨荣一直很受朱棣器重;而编纂《永乐大典》的解缙则一生多坎坷,最后在雪地里冻死,一代才子就这样悲惨陨落,令人唏嘘。纵观朱棣一朝,阁臣相当于皇帝的智囊团,参预机务起草诏令,朱棣一朝内阁制度基本完备。

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大明风华》解缙(1369-1415)一代才子陨落

1424年,朱棣北征途中病逝于内蒙榆木川,杨士奇、杨荣由于拥立支持太子朱高炽有功,并与太子患难与共二十多年,因此在朱高炽继位后深受器重,多次提拔。不仅让内阁大学士兼尚书权,朱高炽还授予杨士奇、 杨荣银印,给予他们纠正自己过失的权力,这是阁权逐步高于六部权力的开端。

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杏园雅集图》记述了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十人聚会之情景

朱高炽虽然继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但这并没有阻止内阁权力的增长。由于皇帝逐渐深居简出,与大学士面谈变为书面形式的笔谈,内阁逐渐拥有了“票拟”权,即帮助皇帝处理章奏的权力。1435年,到英宗朱祁镇时,由于继位时仅9岁,张太皇太后不愿垂帘听政,遂将重大事务转交内阁议政,内阁三杨遂掌握票拟权,成为朝政的实际主宰者。票拟制度的出现也成为内阁制度完备的标志。

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阁臣票拟

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

但内阁不同于宰相,阁臣有票拟之责,决策权却在皇帝。阁臣是不能直接上奏的,只能嘱咐六部、都察院或各省官员上奏后,在自己票拟中实现自己的意志。他们既要争取皇帝的信任,还要面对百官的压力,同时在内阁票拟权力上升的同时,宦官二十四监的司礼监之“批红”的权力也在上升,司礼监秉笔太监帮助皇帝用红笔批示内阁的票拟,故有“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相权转归之寺人(宦官)”的说法。明朝的太监开始全面走向政治舞台其实是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开始的,朱瞻基时专门设立机构教宦官读书识字,以至于后世有“宦寺之盛,自宣宗始”的说法。到英宗朱祁镇正统末年,陪着朱祁镇长大并教朱祁镇读书的太监王振,就是掌管司礼监第一任秉笔太监,后来成为明朝第一位专权宦官。

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大名风云》朱亚文饰朱瞻基、张艺兴饰英宗朱祁镇

明朝末年宦官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如张居正这样权倾朝野的内阁首付都要结交宦官,宦官相当于皇帝的家奴,代表着皇权。内阁也并非真正宰相,加上东厂,锦衣卫,使整个朝堂不是控制就是制约,缺乏生气,自张居正后,内阁垮台,无能人出现。崇祯一朝17年换50个首辅,阁权一蹶不振。自此大臣唯命是从,政务上萎靡拖沓,再加上八股取士遏制创新,整个大明王朝被因循守旧、贪婪腐败、拜金逐利的风气所笼罩,在明末农民起义和东北部后金政权崛起之下,崇祯帝自缢而死,至此,大明王朝给后人留下了一曲悲歌。

聊聊《大明风华》中的明朝内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