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下篇

细节五、康熙在大殿之上责问桑佩、图伦升、郑元芳为什么不还钱

雍正王朝:那些细思极恐的细节-下篇

表面看康熙责问这三个大臣,其实透露出一个疑问,四阿哥负责彻查国库亏空,难道真的不知道这三个人欠钱不还吗?显然不是。追缴国库欠款,从一开始康熙和胤禛有以点是彼此心照不宣的,那就是国库欠款无论如何也在短期内追不回来的。康熙的目的是想进一步观察胤禛的办事能力。胤禛虽然硬接了这个差使,但是为了确保自己利益最大化,同时负面效应最低化,在追缴过程中,对于阿哥当中,凡是对太子、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他是毫不留情面,因此大阿哥的门人、三阿哥、十阿哥都牵扯了进来。对于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大臣,胤禛也是毫不犹豫拿下,因此逼死了魏东亭。胤禛大张声势的这些举动,就是在向康熙表决心。
那么最后康熙点名的桑佩之流,胤禛并不是真的没有发现他们,而是要么这几个人有过硬的后台,要么就是这几个人还有重要利用价值。有意忽略他们,无非就是想收割一些人情为自己所用。

所以,一经康熙点破,胤禛主动承认是自己“没有发现他们”,但是康熙并没有进一步追问下去,而是给胤禛找了个台阶下。

因为他内心也明白:胤禛的这点表现,正是帝王心术的初级阶段。

相比于太子的无能、老八只会收买人心,四阿哥这种既把事干了,又笼络了人心,还打压了对手,才是真正的有手段。

细节六、胤禛继位当晚,第一时间赶回雍王府去见邬先生
话说胤禛顺利继位后,有了十三阿哥作为得力助手,最放心不下的不再是八阿哥一伙,反而是自己的心腹高参邬先生。因为邬先生来到他府上十余年,对他谋划争位的事情知道的最多、最清楚。依照胤禛此时的思路,极有可能会对邬先生痛下杀手,因为此前为他办差的坎儿已经被害。但是邬先生老谋深算,早已料到会有此劫,因此语重心长地告知胤禛,自己将来打算半隐,即到一个胤禛能够掌控的住的地方,不涉世事。最后保全了自己。邬先生深谙自古君王共患难易、共富贵难的道理,再加上又清楚胤禛的冷峻、严厉的秉性。及时为自己找好了后路。

细节七、胤禛为了推辞受理刑部大案,自己上演“苦肉计”,折腾出伤寒症。

简单来看,这是四阿哥胤禛实施的苦肉计,可是仔细推敲,却不难发现,胤禛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仅学会了动心思,而且不惜以自虐的方式去实现。一个人对自己都如此狠心的人,自然是可怕的。要知道,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伤寒可不是普通的病症 ,即便是皇室成员,也不能幸免于此病症,康熙在御驾亲征的时候也曾感染风寒差点死去。


因此,康熙在听闻胤禛突患风寒时候,眼神是意味深长的,学会玩套路、有城府是其一,其二就是感于胤禛做事的坚决与果敢。

细节八、这是吏部报上来的外放官员名单,你查一查,行的话就批了吧。

这句话是康熙得知太子卖官鬻爵后,讲给太子的一句话。

窃以为,这段话是康熙极为失望和无可奈何的一句话。大阿哥不顾体面,为了扳倒太子向他揭发太子卖官鬻爵的丑事,固然令他心寒。太子的表现也当真令他失望透顶,居然将那么重要的几个职位卖给几个粗鄙之人,拿江山治理当做儿戏。康熙和太子说的这句话,其实是对太子最后的暗示,如果太子还有点良知和责任心,就应该知道悔改。可惜,二阿哥虽然贵为太子 ,却不是人君之料。

尽管我们都知道,《雍正王朝》相当一部分情节都是虚构的,和真正的史书记载的清朝历史相差甚远,但是该剧的主创人员如此巧妙安排,使得这部戏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哪怕是在不经意的细节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供我们去思索、去探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