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与困惑——通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看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


接受与困惑——通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看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成了畅销书。小说主人公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偶然结识并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不久,便有某些失恋青年效法维特,穿衣打扮及发型都与维特很相似,而且用手枪自杀。为此,歌德不得不在该书的卷头写下这样的诗句:“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

正如歌德所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

重温经典名著,再读维特烦恼。本文从分析维特烦恼的成因入手,通过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成长经历和面临的心理困境,探寻维特在接受与困惑中产生的迷惘与矛盾、反叛与抗争的心路历程。并在第三部分联系实际,针对青少年“青春期的迷茫”产生的性心理期的心理状况以及如何加强青少年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性道德等方面提出观点和看法

愿我们能够读懂维特,并时刻警醒地看到那出穴精灵的目语:不要步我后尘。

维特形象:

美国学者 H.沃尔波尔有句名言:“这个世界,凭借理智来领会是个喜剧,凭感情来领会是个悲剧。”在维特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属于理性的光芒,感性占据了他的整个内心。

维特是一个悲观消极、情感细腻的青年,却因为抑郁的性格陷入了迷茫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逐渐沉沦毁灭自己,最后被不幸的激情,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1、内心孤独的维特

维特在工作和社交中充分暴露了缺点:倔强并缺乏合作,激情有余而理智不足。高傲、离群、孤芳自赏的维特不被自己的上司赏识,也不被身边的同僚喜欢。

维特结识了很多朋友,善良的他能够平等地与身边的人交往。但是他的内心是孤独的,他的身边围绕着形形色色的人们,却没有人能让他觉得可以互相倾诉心声。

维特对身边的朋友最大的感受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哪些让人喜欢的地方,能让身边的人喜欢自己、心疼自己,每当与他们一起度过一段时间后,就感觉自己与他们还是有些不同,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不同掩藏起来。直到遇见绿蒂,互为知己的感觉冲破了理智的约束,尽管知道没有结果,维特还是放纵了奔放的内心情感。

维特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厌恶虚荣无聊的小市民、矫揉造作的贵族和保守迂腐的官场,尽管面对无处不在的排斥、指责和打击,以致时时在感情的痛苦和心灵的矛盾中挣扎,他仍义无反顾地反抗着世俗和传统。

郁闷和不快在维特的心灵中扎根越来越深了,互相交织也越来越紧了,渐渐占有他的全部身心。精神的和谐完全破坏了,内心的激愤和烦躁耗尽了他全部天赋的力量……他变了,变成了忧愁的伴侣,常常郁郁不乐,常常显得不公道,也更加不幸了……

2、放纵感情的维特

我应有尽有,我对她的感情吞噬了一切;我应有尽有,没有她我便一无所有。”

维特对绿蒂的爱如此深刻,但却无法达成所愿。倾注了所有的期冀,还是只能以自己的孤独,来结束这一场寂寞的爱情。尽管最初他就知道绿蒂是有未婚夫的。但他还是放纵着自己的感情。

绿蒂每次和他谈起她的未婚夫时,维特都觉得自己像是被剥夺了荣誉和尊严的人。可是每当无意间与绿蒂的触碰,都会让他热血奔涌,不能自己。

在维特的心目中,绿蒂是神圣的。在她的面前,一切欲念都沉寂了。在她的身边,他已经神魂颠倒了。

在爱的梦幻破灭的一瞬,他的心理防线最终崩溃。 “绿蒂啊,但愿我能够享受到为你去死、为你牺牲的幸福!如果我能够重新给你带来安宁,带来生活的欢乐,我愿意勇敢地、愉快地迎接死亡。但是,哦!古往今来,只有少数高贵的人肯为他们的亲人流下自己的鲜血,由于他们的死亡,给他们亲友的生命增添百倍的光亮。”维特对绿蒂坚贞不移的爱情,是造成他悲剧的主要原因。


接受与困惑——通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看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

3、不融于世俗的维特

维特认识的一个长工被解雇了,因为长工爱上了雇主寡妇。而寡妇的弟弟不允许自己的姐姐与他结婚,并另外雇用了其他长工。被解雇的愤怒的长工杀死了新来的长工,他的理由是“谁都别想得到她,她也别想嫁人”。

维特曾费劲力气,试图拯救那个爱上女主人,又因爱情谋杀“情敌”的庄稼汉。他慷慨激昂地向法官陈述自己的看法,他费尽口舌,法官也不同意他的看法,并责备他是在袒护杀人犯。如果按他的意见去办,那么法律就要统统取消,国家安全将彻底毁掉。可是维特还是不死心,甚至提出希望法官“睁一只眼, 闭一只眼”,让自己帮助杀人犯逃跑。被法官拒绝了。

他觉得自己与这个可怜的男人同命相怜,面对爱情,他们有着同样不幸的遭遇。维特从庄稼汉的境遇中,联想到自己所遭受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他坠入了迷惘的深渊,一切的不快在脑海里重又呈现。从维特内心世界的波澜,也可以预见他最后的“

悲惨的结局”。

现在,他生平一切不愉快的遭遇,任职公使馆时令人愤慨的经历,种种失败,种种屈辱,全部袭上心头,在他心中上下 翻腾。……他没有目的又没有希望地耗尽自己的精力,只能越来越接近一个悲惨的结局。”

抑郁使他走向死亡:

1、青春的迷惘

情欲毁灭英雄,情欲毁灭理智,明知毁灭仍执意追求,犹如飞蛾扑火,这就是希腊人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而这也成了维特性格悲剧的根源。

他把爱情看做生命中的全部。“我这么专一,真挚,充实地爱她,她以外的事情我一点儿不知,也不需要…… ” “我拥有很多、很多,然而,因她而生的感情却把一切吞没;我拥有很多、很多,没有她一切对我都毫无意义。”

青春的迷惘”并非仅存于歌德一时一世,它有着普遍性的历史根源。“青春迷惘”始终是一个未曾消散的话题。 “精神源泉”是任何一个时代背景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维特很不幸,他处在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社会秩序中,他只有在大自然的接触中,在与儿童的交往中以及阅读荷马的作品中才能得到慰藉。他酷爱荷马史诗,西方浓郁的悲剧氛围使他本已压抑的心灵又铺上了一层浓雾, 他为荷马情节悲喜折服。

长期的浸染,仿佛他自己就处在那个浓郁的时代,他欣赏那时的英雄事迹故事,崇拜的不加掩饰。这也潜移默化地为他的命运注入了古老的预言:他将受尽爱情的折磨,孤独忧郁而最终走向死亡的阶梯

孤寂正是治疗我心灵的珍贵的良药。”他的书信字里行间,无处不透视着他的消极处世。那透着淡淡的忧伤,浓浓的无可奈何的文字,使世界在他的心底变得黑暗无光。

郁闷和不快在维特的心灵中扎根越来越深了,互相交织也越来越紧了,渐渐占有他的全部身心。精神的和谐完全破坏了,内心的激愤和烦躁耗尽了他全部天赋的力量……他变 了,变成了忧愁的伴侣,常常郁郁不乐,常常显得不公道,也更 加不幸了……

繁盛热闹的城市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厌倦了灯光酒绿的浮华,看透了人生卑劣的一面,内心向往乡村的宁静。和乡村的孩子们聊天,会让他的心灵得到安抚,有他看来,最幸福的人不过是像儿童一般无忧无虑过日子的人。

从维特穿越到现在,有那么几首歌曲曾风靡一时:《越长大越孤单》、《不想长大》。它们受到青少年的追捧,被无数孩子们传唱。验证了孩提时代确实是美好的、快乐的、无忧无虑的。可谁又能沉浸在孩童期的美好里而一直沉睡不醒呢?

人总要学着慢慢长大,必须要在人生的风雨中成长。这就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的心态是消除消极的一剂良药。

我在迷茫中继续朝这个世界微笑。”

维特相信美好,不愿被现实打破,宁可通过想象来弥补现实的无情。用想象给世界穿上一层华美的嫁衣。在冰冷的现实中,他缺乏的是给自己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虚构的幻觉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他既无法为市民阶层、贵族阶层所认可,爱情上又得不到芳心,所以缺乏归属感,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我不过是个漂泊者,是个来去匆匆的过客。”

2、现实社会的鄙俗

《少年维特之烦恼》 所描写的是 18 世纪后半叶的德国社会。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封建分裂、经济落后的时代, 德国的一些城市的知识分子和先进青年结成社团, 奋笔疾书, 他们崇尚自然, 鼓吹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 抨击时世,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 这就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 “ 狂飙突进运动” 。

但是, 由于当时德国的政治和经济过于落后, 革命力量过于弱小, 运动以失败而告终,德国又恢复到死水一潭的境地。

恩格斯曾这样描述过当时的德国社会:“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 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 国内的手工业、商业 、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 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一切都很糟糕, 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甚至连德国最优秀最坚强的思想家都对自己祖国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

这就是维特所处的那个社会的现实情况, 到处弥漫着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 处在这样的现实环境里, 发生维特的悲剧, 应是必然的结果。这个平民出身的具有 “狂飙突进” 时期知识青年思想特征的维特, 在只重视出身、权势、地位和等级的社会里, 尽管有出众的才能, 高尚的情操, 奔放的热情, 远大的抱负, 仍免不了处处碰壁、头破血流的结局。

他爱大自然, 爱人生, 同情孤苦无依的贫苦人民, 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 却动辄遭人白眼, 受人非难。他追求爱情的幸福, 寻找志趣相投的伴侣,可惜和他情投意合的绿蒂已经属于他人,他所追求的只能是个美丽的泡影。

他失恋了,失望了。他在写给威廉的信说:“我看, 这痛苦的终局, 只有坟墓

。”想到了自杀。但他很快就战胜了自己,投身到社会中去, 以摆脱失恋的苦恼。可是,在社会上的种种不平等的遭遇, 使他本已伤透的心再次受到重创, 无异于在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使他对人生、爱情、社会、事业彻底失望, 进而失去了自制力, 被迫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恩格斯对《维特》的这个历史功绩曾给予高度的评价:“歌德写成了 《维特》,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维特》 决不象那些从人的观点来读歌德的人们所认为的只是一本平凡的感伤的恋爱小说。维特的自杀, 不是为了他的恋爱,而是因为他不能认清自己和世界的相互关系。”

所以, 《维特》 虽是一部爱情小说, 却入木三分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腐朽, 一针见血地批判了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的残忍。从某方面来看, 它不仅是一部爱情的悲剧, 而且是一曲时代的悲歌。

维特的命运影射着亿万少年的内心矛盾挣扎。如果有个良好的思想导师引领着维特。那么,他的命运或许将会改写。


接受与困惑——通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看中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

当今少年维特的烦恼:

1、青春期概念:是指少年儿童开始发育最后达到成熟的一段时期,即由儿童向成人的过渡阶段。青春期出的特点是开始发育,因此又称为性成熟期。国外医学界将青春期的年龄定为10至19岁,我国医学界将其定为13至18岁。而且男女有差别,一般女孩较男孩早1至2岁,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

2、青春期的主要生理特征

<code>   共同特征:身体迅速成长/<code>
<code>   男生:喉结突出 声音变得低沉  长出胡须 出现遗精/<code>
<code>   女生:乳房隆起  嗓音尖细  肌肤柔嫩  月经来潮/<code>

3、学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 成人感与幼稚性并存

一方面强烈要求成熟并感受成熟,渴望来自成人的社会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他们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都具有幼稚性。

  • .反抗性与依赖性并存

一方面对一切都不顺从,不愿听取成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希望从精神上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他们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很少表达;同时,他们又感到孤独,不断的找朋友, 希望有人关心和理解。

4、青春期的萌动

随着青少年的性生理发育和成熟,心理上也在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

  • 性心理的朦胧性和神秘感:

中学生的性心理只是一种生理急剧变化带来的本能作用,很多人并不了解多少有关性的知识,只是对性有一种神秘感而已。

  • 性意识的强烈和表现上的矜持:

一方面非常重视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的印象与评价,另一方面却又在异性交往中表现得拘谨、羞涩和冷淡。

  • 性心理的动荡

青春期是人一生中性能量最旺盛的时期,由于这时不少中学生的心理不够成熟,没有形成稳固的性道德观,加上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弱,因而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动荡不安。

由于青少年身体的成熟早于思想的成熟,往往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困惑或不健康的想法。若得不到正确引导,他们可能通过不正当途径来探讨有关两性知识,从而受到毒害

5、学校、社会、家庭要共同构建青少年性教育体系,保证青少年的全面、健康成长

  • 通过正规途径,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

通过系统地讲授男女人体器官的构造和功能,达到清除对人体器官的神秘感,从而给他们提供系统的科学知识。

  • 对青年进行性道德教育:

家庭和学校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进行正当的男女接触,另一方面又要引导他们不要早恋,尤其是在恋爱过程中不要发生不正当的性接触。提醒避免婚前性行为的种种恶果,是非常必要的。

  • 培养学生爱的情感,正确认识和区别友谊与恋爱

青春期学生早恋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问题,正确地引导青春期学生早恋是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 培养学生心理承受抗挫能力

青春期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很成熟,对于挫折的抵抗力也不如成年人,所以引导青春期学生如何自我调整挫折,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课题。

性道德教育不仅是中学生的客观需要,也是指导他们走向远大前途和幸福人生的基石。只有建立起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他们才会挣脱不良性心理的羁绊,顺利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铺平道路

关爱青少年的成长,不要让他们在本该放声大笑的时候突然忧郁落寞,不要让他们在最好的年纪把世界想的太过灰暗。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少女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为什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呦,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 请看,他出穴的精灵在向你目语:做个堂堂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 ——歌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