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杀少正卯的动机是什么?从孔子杀少正卯看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谢天隆恩


孔子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不知道的人很少。但对于少正卯知道的人就相对少多了。

不过对中国60岁往上的人来说少正卯并不陌生,因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突然掀起了批孔高潮,孔子的最大罪名,就是屠杀改革派人士少正卯。

可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少人知道少正卯的具体情况,对于孔子杀少正卯的动机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首先,少正卯并不是一个人的姓名。少正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官阶,"卯"才是人家的名字。

卯跟孔子是老乡,而且也跟孔子一样是献身鲁国教育事业的,他们都自己收学生,私人办学。还跟孔子一样口才非常好,能说会道,口若悬河。

卯跟孔子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胸怀大志,志向高远。办学只是手段,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理念和主张,伺机实现自己的理想。

不过孔子在鲁国办教育比卯要早,名气也大。卯属于后来者,起步较晚。收学生要费力得多。

就像开饭店一样,别人先开,自己后来,经营同一道风味的菜;别人有了口碑,有了客源,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自己怎么办?只有竞争,说的更直接一点就是用价格抢客源、拉人气,再就是用风味、用特色来拉回头客。

孔子招生每个学生名义上不要学费,但每人要交十根腊肉。卯在收学生的时候,把学费一下子就降下一半,五根腊肉就OK。

卯不仅学费低,而且授课方法不拘一格,幽默风趣、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跟孔子的刻板、教条、枯燥无味形成鲜明对比。这样一来不仅新生招了不少,孔子身边的"老生"也常去卯那里免费体验,轰都轰不走。孔子的学生除了颜回,剩下的都当过"叛徒"。

虽然卯跟孔子一样收学生,一样有远大理想,但彼此的政治主张却泾渭分明,全然不同。

孔子认为春秋时期人心不古,礼崩乐坏,主张克己复礼,以道德治理天下,就是以品德教育、政治教育为主。

卯的主张恰恰相反,卯主张以法律为治国之道,教育人民学法、懂法、守法,让统治者多颁布法律,让国家步入法制轨道来富国强兵。

两个人后来都走运了,都从政了,但孔子运气似乎更好,在鲁定公14年,孔子一不小心当了鲁国大司寇。相当于鲁国的高院院长。那时候没有公检法,孔子等于是公检法一肩挑的大官。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孔子送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卯,一上任积极搜集卯的材料,从抓捕、审判。再到判决、行刑,只用了七个工作日。

还是孔司寇的办事效率,真是从重、从严、从快。当时孔子将少正卯处斩后,还觉得不解气,把将其暴尸三日。大街示众。

当时孔子门下弟子都迷惑不解,纷纷去询问孔子:

师傅。您不是说用仁义治国吗?怎么一当官就大开杀戒?

孔司寇义愤填膺、余怒未消。他对学生们说:你们太幼稚,不懂事。我跟卯的斗争不是人民内部矛盾,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对卯的心慈手软就是对鲁国犯罪,就是养虎遗患,对卯这样十恶不赦的人就要从重从快。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然后,孔司寇慢条斯理拿起了案头的竹简念起了判决书,判决书中细数了卯的五大罪状:

第一、这人什么道理都懂,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又不是法盲更不是文盲,却知法犯法。

第二,这人性格怪癖,有犯罪基因,做事偏执,容易走极端,是顽固分子,潜意识中有犯罪倾向,是治安隐患。

第三,此人巧言令色,蛊惑人心,善于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其理论具有很大欺骗性,善于洗脑,比传销分子还可恨。

第四,思想冥顽不化,陷入犯罪深渊执迷不悟。

第五,善于伪装,跟容易把青少年带入歧途,误人子弟、教人学坏,比恐怖分子还危险。

但学生们听到最后也只听到卯似是而非的罪状中,似乎并没有什么犯罪事实,更加疑惑。

孔司寇似乎看出学生的心思,继续真情告白:

作为鲁国的大司寇,肩膀上担子千钧重,我不能等他犯罪了,造成危害了再去处理,那就失职了,辜负了领导的殷切希望。我要防患于未然,把犯罪消灭于萌芽中。你们用心听好,这叫预防犯罪。别以为你们出师了,不懂的东西还有很多,学海无涯,以后就跟为师好好学吧。

孔司寇说得义正辞严的也太高深,不过要是俗人们来看,少正卯该杀的理由其实就是两条,抢了生源和政见不同。

孔司寇开了个不太好的头,日后这片大地发家的梁山泊集团也坚决不待见祝家庄曾头市,985的省城大学堂也坚决吞并两个省内211院校,不把本事学好跟清华北大有啥区别的蓝翔也强大到一枝独秀。


历来现实


公元前499年,孔子从小司空升职到了大司寇。这个官职是处理刑事方面最大的官员,相当于后来的吏部尚书。

上任第七天,他把当时一个很有名的老师——少正卯,给杀了。当时所有人都不解,于是子贡等人就去问他:夫子为何要杀他?结果夫子说了一堆,总体就是想说,这个家伙内心险恶,行事圆滑,是个坏人,我们既说不过他,又拿不住他的小辫子,所以只能杀了他。

这是孔子从道德、法律的制高点来说的,把少正卯给说成了一个圆滑的小人。他虽然承认自己不如少正卯,但是只是说因为此人太奸猾,所以说不过此人。但是,实际我们从这件事真实的情况来看,孔子杀人,其实有报复的可能。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的过往生活

他出生在贵族,家境不错,甚至父亲在60多岁的时候,还有人给他送美女。但是,孔子因为属于“野合”所剩,所以在父亲死后,他就和母亲一起被驱逐了。因为没有收入,所以从小就努力学习做人做事,不到30岁就做了校长兼老师,在鲁国小有名气。

后来鲁国内乱,他逃到了齐国,结果他在那里被齐王看好,遭到齐国权臣妒忌,要派人杀死他,于是他又逃回了鲁国。不久,鲁国人请他做官,他却屡次推辞,可是一旦上了高位,就杀了自己的对手。所以,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他的做法可能是为了泄私愤。

那么,这个少正卯究竟是什么人,能够成为孔子的对手呢?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是一个礼乐崩坏的时期,虽然周王朝天子还在传承,但是对于诸侯没什么约束力,因为他们本身很弱小,但是孔子认为只要靠一张嘴让各国都尊奉天子,那这个天下就太平了,此中关键就在于,大家都要讲“礼”。他当时的学说就已经在渐渐地形成儒学了,吸引了很多学生。

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当时各国热衷战争,也热衷强国的政策,所以像法家这类学说更实用,更容易得到诸国国君的认同。很不巧,当时同在鲁国的少正卯就是法家里一个很优秀的人才,他也开办学校,天天给学生们公开讲解。

结果他每天开课,孔子的那些学生就都去听少正卯的课去了。这人极有名气,甚至当时国内称之为“闻人”,说他是一个很有名的人。两个学校离得很近,但是孔子天天都在被打脸,当时只有颜回一个人没有去——可是这更增加了孔子的悲凉,甚至他的气愤、妒忌都被颜回看在了眼里。

古今之大仇,很多能化解,但是门派、教义之争,这是最难化解的东西,历史上有多少关于文化、信仰的东西,在冲突之中被彻底抹杀。所以孔子和少正卯之间是有仇的,不但是抢夺学生、丢了面子的矛盾,关键在于两者教义不同,信仰不同。

所以在他掌权后,立刻就开始站在道德方面、站在教义方面,将少正卯给斩杀。但是如果是道义之争,以他儒家风范来看,应该是辩论一番,然后把学生争取过来。可惜,他不但没有这么做,还把自己的这种以官杀民的做法,美名曰“君子之诛”。后来他的弟子们可能感觉这种事情太丢人了,根本没有在著作里提这件事。


小小嬴政


“孔子诛少正卯”是一桩历史公案,这件事最早见于《荀子 宥座》,此外《说苑》《孔子家语》《论衡》《淮南子》《尹文子》《史记》《汉书》等很多文献都有记录。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

少正卯是春秋时的鲁国大夫,“少正”是官名,“卯”是他的名,由于能言善辩,因此在鲁国开办私学吸引了很多人,甚至抢了孔子的风头。

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论衡》



鲁定公14年,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上任仅7天便把少正卯诛杀于东观之下,并且列出“五大罪状”:1、内心通达明白却邪恶不正。2、行为邪辟而顽固不改。3、言论虚伪却说得有理有据。4、赞同错误的言论还进行粉饰。5、专门记录邪恶的东西还十分博杂。



放到今天,这算得上“因言获罪”,但是古人不这么认为,由于少正卯被孔子定义为“五恶之徒”,那诛杀少正卯自然也是“圣人之诛”,因此从战国到宋朝没有人对此有异议。

但是到了南宋,朱熹开始对这事提出质疑,自此,“孔子诛少正卯”成为一桩历史悬案,反对者提出的理由,总结下来有五点:

1、秦以前,诛少正卯之说只有荀子一家之言,诸子百家中反儒反圣人的墨家、道家也没有任何笔墨纪录此事,因此相当可疑。

2、春秋时期诛杀大夫并非易事。清人崔述持此观点。

3、孔子反对杀人、用刑,此事与孔子主张不合;《论语 颜渊》记载,孔子答季康:“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4、认为此事是法家伪造,是具有法家色彩学者托古立说的一个证据,也是战国末期荀学与法家合流的产物。

总而言之,从朱熹开始,针对“孔子诛少正卯”的讨论就没有停下来过,这里不做真伪的讨论。假定此事为真,以这件事评价孔子其人的话,只能说人无完人,圣人也有“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小心思。


晓窗读史


孔子杀少正卯,他自己是有解答的,语在《孔子家语》。先看原文(原文在网上摘抄,部分字词可能有误,自有《百子全书》影印本不在手边,见谅不能发书籍原图):

三日,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今夫子为政,而始诛之,或者为失乎?”孔子曰:“居,吾语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逆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丑谓非义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处足以撮徒成党,撮聚其谈说足以饰褒荣众,其强御足以反是独立,此乃人之奸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蔡、太公诛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是此七子,皆异世而同诛者,以七子异世而同恶,故不可赦也。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忧矣。’”

这段话什么意思,大概的语境是这样。孔门十哲当中的子贡对老师当官不到七天,就杀了少正卯,很不理解,于是就问老师:少正卯是鲁国的“网红”啊,您现在刚主政就杀名人,是不是做得不妥当呢?

孔子说:你坐下,我给你讲讲原因。这天地间有五种大恶是连小偷强盗都不跟他们玩耍的。第一种是心理邪性而喜欢冒险的,第二种行为乖僻有很犟的,第三言语虚伪却有擅长辩论的,第四种是专门发掘别人的丑闻(今天有些人也很像)又记录得极其丰富的,(这里还补充了一句:这里的丑,当做非义的人和事来讲),第五种是顺从错误的人和事却又还感觉非常滋润的(《康熙字典》解“泽”为: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说文解字注》解“泽”为光润也。这五种非常恶劣的习性,有一种都免不了君子的诛杀,何况这位鲁国的网红,少正卯这五种习性都有。在他家里,聚拢一帮徒众结成私党,然后只要他说个什么,就能煽动一些人来配合,这人又强大到可以自立山头了,他就是人里面的“奸雄”,不可能不杀掉他。

当年商汤杀掉尹谐、周文王杀掉潘正、周公诛杀掉管叔、蔡叔,姜太公诛杀华士、管仲诛付乙、子产诛史何。这七个鸟人,虽然在不同的时代,却是一样的罪恶,所以不可饶恕。诗经上说:我的心这样的忧虑,我痛恨这一群小人,小人成群结队,是很可忧虑的啊。

我想孔子还说了:这就是我诛杀少正卯的道理呀,端木赐!

从孔子的讲述中,我们首先应该知道少正卯实在是该死之人。结党营私,私蓄私事,到处收集别人的丑闻(肯定是想要挟别人),而且还能够伪装得很好,诡辩得很好,最为重要的是,他完全没有是非观念,而且面对恶劣的事情的时候,还很享受。我看夫子说他是奸雄,还算客气。用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说,这少正卯就是个人渣!而且还是人渣中的极品。他不但败坏风气,还可以危害国家。

所以,诛杀少正卯是一件用雷厉风行的暴力手段,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为鲁国除去了一个大祸害。

这件事情,可以说看出,夫子并不是很多无知的人认识的那样,只会温文尔雅,他也是一个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人,有魄力,有担当,不惧人言,不惧误会。而且从夫子所阐述的理由来看,他杀少正卯没有一条是因为私怨,而是皆出于公心!这也正是夫子光明磊落的明证。同时夫子并不像有些人那样,以为他只会妇人之仁,只会喊口号,而是有实际的执政能力的。不管《孔子家语》、《孔子集语》、《礼记》、《史记》这样可信度较高的典籍中,都有对夫子执政效果的评述,他做养牛羊,牛羊肥壮;他做会计,帐目清楚;他做鲁相扫平恶势力,他做司寇慎刑而公平;他还开创了民事调解之先河,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经验”;他还在铗谷只身为鲁国要回被齐国强占的土地。如果不是鲁公与季氏好色,逼走夫子。鲁国是否可以就此复兴周公之隆也未可知。

这就是我的回答。

谢谢!


白玉飞猪671


公元前四九八年,孔子担任鲁国司寇兼代理丞相,他上台不久,就利用职权,杀了革新派人士、法家的先驱少正卯。

孔子杀少正卯说明了什么?孔子为什么杀少正卯?我们分析春秋末期儒、法斗争的状况,才能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

(孔子)

春秋末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急剧变革的时期。

由于奴隶反抗奴隶主斗争的不断持续,新兴封建势力的兴起,奴隶制正在崩溃,出现了孔子眼中的“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的局面。

公元前五九四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即向私田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承认了新兴封建势力的经济地位。

有些国家政权开始落在新兴封建势力手中。在这个历史发展的趋势面前,奴隶主阶级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孔子反对新兴封建势力的任何改革措施,说“初税亩非礼也。”。

在孔子看来,按田亩征税,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这是违反了“周礼”。

(孔子讲学)

当时法家先驱者们的主张和孔子是相反的。郑国的邓析,晋国的范宣子等人,主张实行同孔子完全对立的政治路线。

他们提出了“法治”思想,反对孔子的“礼治”思想,主张用“法治”代替“礼治”,也就是用地主阶级专政代替奴隶主阶级专政。

在鲁国,少正卯也是主张这条政治路线的。

他和孔子同时讲学,唱对台戏。孔子的学生几次被少正卯吸引过去,造成“三盈三虚”的局面。

因此,对少正卯,孔夫子是很不爽的,是仇视的。一旦孔子掌权,就会残酷镇压,杀死政敌少正卯。

孔子加给少正卯的五条罪状,完全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根源。

孔子为杀少正卯的自我辩护是:“人有恶者五: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醜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五条罪状。

(少正卯讲学)

第一条“心达而险”这是说:少正卯的思想“达”、“险”。“达”在当时是“显达”、“仕进”的意思,就是要做官;“险”,就是“损人逐利”。

“心达而险”,是说少正卯想要掌握政权,倾覆当时的奴隶制。

这和孔子坚持奴隶制的立场,是针锋相对的。

第二条“行辟而坚”是说:少正卯的行动是坚持“辟”的。“辟”的含义就是“刑”、“法”,当时称“刑辟”。

在奴隶制下,奴隶主贵族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生杀、掠夺,他们却将这叫作“礼治”。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希望定出法律来限制奴隶主的特权,保障他们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主张“法治”。

“礼治”和“法治”的斗争,就是奴隶主阶级和新兴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斗争。“行辟而坚”和孔子推行维护“礼治”的政治主张,是背道而驰的。

(少正卯剧照)

第三条“言伪而辩”是说少正卯的言论是为封建地主阶级辩护的。

少正卯的言论属于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伪言”。这和孔子挂在嘴边的“仁”是根本对立的。

第四条“记醜而博”是说:少正卯阐述的是“醜”的思想。这个“醜”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立、变革。

因此,“记醜而博”是说少正卯在他的著述中,用大量材料,阐述变革的思想。这和老夫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复古主义思想,是截然相反的。

第五条“顺非而泽”是说少正卯是顺着“非”,并且把它加以加工、提高。

这个“非”和“诽”相通,实质上就是“庶人议政”,是少正卯支持那些批判、反对奴隶制的言论。

少正卯反对“礼治”,主张“法治”,在奴隶主阶级看来,是大逆不道,是严重的犯罪行为,非杀不可。

孔子一直认为少正卯到处煽动群众,“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如果让他这样搞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他们之间的斗争,是新兴封建势力和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的斗争。

儒法斗争的结局最终是法家取得胜利,中国的社会没有倒退到奴隶社会,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孔子非常憎恶一切无视“周礼”的人,少正卯正是这样一个“佞人”。

孔子杀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所的“法治”思想危及到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而并不是两个人有什么私人恩怨,或者是少正卯抢了老夫子的风头,更不是少正卯干了多少杀人放火的坏事。

参考资料:《荀子·宥坐》、《说苑》、 《礼记·王制·疏》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刚日读史


孔子是最讲究仁义之人,儒家学说千年都以“仁”来治国,最为讲究的方法便是度化百姓。所以,说是孔子杀了少正卯有点不能相信。但是奇怪的是,《史记》中却对这一段历史有着详细的记述,可偏偏在《论语》找不到只言片语。


历史上记载孔子是办私塾相对来说较早之人,而且孔子的私塾一视同仁,对求学来的子弟的身份更是没有苛责。但是其实在春秋之时,与孔子抢生源的就有少正卯。虽然孔子的办学在现在看来已经超越当时的许多思想,但其实少正卯的办学更得学生的青睐。少正卯的办学内容丰富有趣,这样一来原本是孔子的学生都被少正卯吸引而来。

孔子重回鲁国之时,被授予大司寇官职,也就是主持祭祀之人。而据历史记载,孔子上位仅仅七天时间,就将鲁国大夫少正卯杀害。有人曾经逼问孔子,孔子答曰: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辨,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而有之。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是少正卯言行有异,虚有其表,更是对国家有危害的作用。这个原因说起来实在是荒唐,只是因为思想有问题就被处死,实在是太过可笑。

若是此事为真,那么圣贤之名恐怕孔子无法担任。更为主要的是,孔子所作之事与其所宣扬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只能说明孔子是两面三刀的小人。

但是实际上,孔子在鲁国只是主持祭祀之人,而这种官位是无法越级处置少正卯的,何况祭祀之人根本触碰不到兵权,又如何调动管制刑法之人,为其做事呢?

再有,最与孔子贴近的便是《论语》,此书记录着孔子的一言一行。虽然历史都是由一些胜利之人书写,但是若是按照孔子杀害少正卯所用的理由,不可能不会被记载在论语中。毕竟按照《史记》的说法,孔子在说出这个荒唐的理由之时,可是义正言辞。而《论语》又是孔子学生编著的,一定会将孔子的慷慨陈词记录下来,但是很显然在这本著作中,没有一丁点的记载。

再者,虽然有遵从历史的《史记》流传出孔子杀害少正卯的记载,但是西汉毕竟距离春秋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而司马迁虽然是讲究真材实料,但是也是多方收集民间传言。



再加上汉武帝时期独尊儒术,罢黜百家。难免会有一些人不满,进而故意摸黑孔子的形象。以至于司马迁收集到了错误的信息,最后变成孔子因为一己私利杀害教学上的竞争对手。

孔子为儒学的文人代表,文人最为讲究的便是言行一致,心口不一是对他们这种自诩为圣人最大的侮辱。所以,少正卯并非是孔子所害,至于究竟发生了什,现在已经无从的得知。


小镇月明


少正卯何许人也?

少正,先秦的官位;卯是其名。所以少正卯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叫卯的少正官。

少正卯是春秋鲁国人,此人最大的特点是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少正卯和春秋的诸子百家一样,都致力于传播自己的学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己,卯就搞了一个培训班,招收了许多学生,算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名人。

在卯之前,孔子也在鲁国开设讲坛,广招门徒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后来卯就在孔子的学堂对面开设了培训班,当时孔子的门徒需要交十条干腊肉作为“束脩(学费)”。

而卯只收五条干腊肉作为学费,卯的培训班不仅学费更低,而且老师少正卯讲的也十分生动有趣,搞的孔子的学生都在闲暇之余跑到少正卯那里去蹭课,据说孔子门下的学生只有颜回一人没有去听过少正卯的课。

《论衡》中这样描述:“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惟颜回不去……”

少正卯的课程内容以是“新学”为主,主张变法改革,即所谓“霸道”。而孔子宣传的是仁政,以德治国,即所谓“王道”。在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纷起,诸侯争霸,显然少正卯的主张更受欢迎。因而少正卯的学生经常受到诸侯的重用,反观孔子,其门下最得意的学生颜回,最后却因穷困潦倒而死。


孔子是否嫉妒少正卯,金兔不知道,毕竟以金兔的思想不敢妄加揣测圣人的思想。后来孔子当官了,当了鲁国的大司寇,主要负责掌管刑法,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部长。

孔子当大司寇后的第七天,孔子下令:诛杀少正卯!《荀子·宥坐》里记载: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乎也?”子曰:“姑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

概括来说,就是孔子当大司寇后,第七天就下令诛杀少正卯,不仅杀,而且下令将少正卯暴尸三日。门下弟子不解,询问孔子为何要诛杀少正卯。孔子说,你啊!还是太年轻了,像少正卯这样的人简直罪恶滔天,是坏人中的佼佼者,不杀,不是君子行径。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孔子在和学生的交谈中,给少正卯罗织了五大罪状:

第一,心达而险。说少正卯心里很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却偏偏要做坏事。

第二,行辟而坚。说少正卯这个人不仅行为怪癖,而且还顽固不化。

第三,言伪而辩。说少正卯胡说八道,但因能言善辩,把胡说八道说的跟真的一样。

第四,记丑而博。说少正卯专门记录非常丑恶的事物,偏偏少正卯很博学,把许多的丑恶之物记载的非常之生动,有罪!

第五,顺非而泽。说少正卯专门教自己的学生走弯路,还会收买人心。

除了上面的理由外,孔子杀少正卯,最重要的原因是政见不合,两人的矛盾重重。例如孔子是典型的守旧派、顽固派,而少正卯则是改革派和变法派。孔子提倡周礼,主张用周礼来规范百姓的行为举止和社会秩序;而少正卯则主张打破旧规则,建立新秩序。



总的来说,孔子杀少正卯,一是因为少正卯抢了孔子的生源;二是两人政见不合。

至于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什么人,其实,孔子就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后来的统治者们为维护自身统治,刻意将孔子圣人化,将孔子打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统治者还将孔子的思想加以改造,以此来禁锢和愚化民间百姓,最终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说白了,孔子就是一个人为打造的圣人。


金兔历史


孔子杀少正卯表现的是儒家虚伪和残忍的一面。我虽不是全面否定儒家,特别是早期的儒家学说,如它讲的社会秩序观念,作人的行为准则等等,对中国的人性塑造和中国社会形态的塑造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儒家言行不一,虚伪残忍专制和追求功名利禄以及轻视实践这些弊端从发忍之初就己形成,老师傅身先率范的最恶劣的两个例子第一个便是为了当官,放弃他正人君子的说教原则,跑去見有实权的淫荡美女卫兰子,我到不认为他会有如子路怀疑的苟且之份,但他想通过兰子影响卫国国君实现当官的愿望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就为后世那些狗苟蝇营,拍马溜须,不择手段的官迷们开了先河。第二便是当法官七天就杀了和他持不同意见的少正卯,彻底揭露了他所倡导的仁政和仁心的虚伪和残忍,也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提供了很坏的范例。

至于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就完全走向了它的反面,正所谓: 真理延伸一步就是谬误。就不在这里具体讨论了,以后有机会再说!


郭万仕专辑


不管怎幺说⺀孔孑杀少正卯其实就是心虚/怕自已一套理论站不住脚/别人从此不听他的/另一方面暴露孔子本身不以生做则/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给人影响很虚伪/不管孔子再怎样狡辨/理亏几干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也是一件不得人心的事/在这件事情上孔子居高临下/用手中权力滥杀无辜/而不是以理服人/显然是虚伪一种表现/不得人心/明眼一看就就知道孔子在这事处理上/缺少耐心/细心/善良仁者之心/这恰恰是孔老二一贯教育世人的悔人不倦仁者之心/而自己在遇到实际问题困难时却要大开杀诫/什幺悔人不倦?什幺仁者之心都被孔夫子忘到九霄云外去了/举一反三/由此可以看出其人若干学说也是经不起考验/只是旁边吹鼓手过分吹出来巴了/因为这些说教有许多都是没经历过实践检验的!


五德堂


回答这个问题的作者大多从事件本身的真伪进行分析,做了许多考据。我认为这个探讨方向错了,其实孔子诛少正卯一事的真伪无关紧要,题主问的是动机和孔子的为人,这才会读史的意义所在。

孔子诛少正卯之事既不空前也不绝后,前有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正、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后有司马光反王安石、朱元璋赶孟子出庙、张居正杀何心隐、慈禧杀六君子。把这些事串起来,就明白是根源在哪里了。这些事具有同一性质:思想话语权、意识形态主导权之争,孔子杀少正卯的动机正缘于此。说孔子为争生源杀少正卯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孔子何等胸襟,岂有如此的猥琐小人之态?

孔子对少正卯的指控: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居其一则不免君子之诛。少正卯五恶齐全,故诛之。

心达而险:心里啥道理都明白,却居心不正;

行辟而坚:做事目的性、功利性和效率突出,为人坚毅;

言伪而辩:能把谎话说出哲理,善狡辩;

记丑而博:其学说多有丑恶,影响极大;

顺非而泽:从恶如流且乐在其中。

五恶合一之人就是:乱世之枭雄。一旦让这种人把持权柄,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夫子我就是:治世之能臣。

苏轼对王安石的评价: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一意孤行地乱来)。

少正卯和孔子代表两种对立思想的各自阵营(法、儒),孔子说前世被杀的七人和少正卯是同类,叫"异世同心",如果孔子泉下有知,后世变法中流血之人也和少正卯一样,是"异世同心",属于邪恶思潮的源头,为"君子"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荀子.宥坐》)。从结果来看,孔子们的阵营一直是胜利方。

注:读史当用上帝视角,囿于考据,只会越读越歪。儒、法之争孰是孰非,说来话长,需从儒家和法家的纲领、施行效果比较方能有客观之言,在此懒作赘述,如有读者觉得作者的文章值得一看,可以另看作者关于儒学批判的头条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