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皇帝親征,宋朝和明朝結局不一樣?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宋朝和明朝皇帝親征的案例,宋朝是宋真宗時期遼軍入侵(檀淵之盟),明朝是蒙古瓦剌軍入侵(土木堡之變)。結局不一樣,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兩位皇帝的骨氣問題。由於宋朝和明朝建國時候的制度,導致兩位皇帝的想法不一致。宋朝主和,明朝必須分出勝負。

第二,兩者的戰場形勢。兩場戰爭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是當時的戰場形勢不一樣。

第一,兩位皇帝的骨氣問題

宋,一心求和,花錢了事

首先是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是被人黃袍加身,依靠兵權建立宋朝。他明白自己是如何奪權的,為防止自己的子孫被別人如法炮製奪取皇位。他一直推崇抑武重文,剝奪武將的兵權。導致宋朝文官在朝堂上漲勢,一有戰事,求和、南遷、向周邊國家貢歲幣就成為宋朝的主流意識。宋真宗趙恆也不例外。所以在形勢比較有利於宋軍的時候,宋真宗雖然親征(被逼無奈),但是依然傾向於求和,最終遼軍損失一名大將後,自知孤軍深入形勢不妙,趕忙求和。最終也隨了宋真宗的心意,花錢了事。

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

但是明朝就不一樣,自從朱元璋建立明朝以來,就從來沒有怕過誰。甚至有一句話至今流傳,那就是“犯我大明者,雖遠必誅”。朱元璋幾次組織北伐蒙古,直至打得蒙古貴族無處可逃。最終拿到了元朝國印,才算消停了會。到了朱棣,蒙古北元分裂成韃靼和瓦剌,偶爾進犯大明邊境。朱棣有幾次親自揮師北伐。打得韃靼差點滅國。形成了韃靼和瓦剌弱小,明朝強大的局面。所以,明朝自開國就有皇帝親征的傳統,也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後來的繼任者。所以朱祁鎮在王振勸說下,也決定親征瓦剌。他是為了光宗耀祖,不是被逼迫,是真想建功立業,所以絕對不會求和,即使自己被俘。

第二,兩者的戰場形勢不一樣

公元1004年,宋真宗在任,遼國攻打宋國。一路勢如破竹,直逼京城。文官集團建議南遷,議和。宋真宗是傾向於文官集團的。但是宰相寇準堅決主張抵抗,力主皇帝親征鼓鼓士氣。宋真宗雖然百般不願意,但是無奈,不能現場認慫,只得答應親征。

宋真宗親征後,確實鼓舞了宋軍士氣,但戰場形勢依然不樂觀。但是一個人的死使形勢轉向宋軍。遼軍統帥蕭撻凜一直看不起宋軍,一天晚上喝的有點多,竟然帶了十幾個警衛去巡視戰場。宋軍看到後遂向其射箭,蕭撻凜當場中箭身亡。遼國一看主帥已死,再打也佔不了什麼便宜。遂提出議和,正應了宋真宗的心意。於是簽訂檀淵之盟,以宋真宗每年送遼國30萬貢幣結束。換來了百餘年的和平。

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被王振說服親征。王振只是一個有文化的宦官,只因是朱祁鎮的老師,從而掌權。但是他對軍事是一竅不通,但是他偏偏想象自己是馳騁戰場的大將軍,那就壞事了。由於王振一系列的指揮失誤和愚蠢的決定,明軍還未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就被瓦剌軍隊擊敗。明君全軍覆沒,明英宗被俘。

綜合,氣節和戰場形勢決定了兩場戰爭的結局。宋朝願意求和,花錢求得百餘年的和平。但是明朝不同,即使後來瓦剌以明英宗勒索,也是後宮湊了些錢,明朝並沒有給錢。我可以敗,但不能屈辱。


知行合一2020


宋朝和明朝最後的結局都和皇帝御駕親征沒有什麼關係。宋明兩朝皇帝御駕親征的性質有很大不同。

宋朝御駕親征的皇帝裡最出名的有宋太祖和宋真宗。當然,在歷史上御駕親征的宋真宗可遠比宋太祖出名。雖然,宋真宗御駕親征是被迫的,泰山封禪倒是很積極。


明朝御駕親征的皇帝最著名的是永樂大帝,五次北伐奠定了永樂王朝的武功建樹。有光彩照人的一面,自然便有被後人詬病的一面,明英宗朱祁鎮也以土木堡之恥為後人恥笑。

宋明兩朝初期的思想影響後世

宋明兩朝皇帝的思想從根本是影響了兩朝對其他敵對勢力的做法和應對。宋朝的主要敵人是指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其次才是內部的戰亂。明朝主要是內部戰亂,撼動明朝國本的戰亂主要發生在明後期,但後金直到皇太極繼承汗位建清改革後才有了撼動明朝的實力。


宋朝對待外敵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宋朝重文輕武的思想,這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不過重文的思想在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前未篡位時的後周就已經出現萌芽。重文輕武的思想一直從宋朝建立延續到宋朝滅亡,期間並非沒有帝王能吏想改變這種現狀,但宋朝當時的國情讓其無暇更沒有這個決心徹底改變。

宋真宗趙恆雖然在泰山封禪上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顧後世譏笑。但說到御駕親征宋真宗真沒有這個想法,但他還是這樣做了,只不過是趕鴨子上架被寇凖逼上城樓。宋真宗引以為傲的《澶淵之盟》也讓後世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

宋明兩朝覆滅的根本原因不同

宋朝,作為唐宋元明清裡唯一一個沒有完成大一統的正統王朝,一直以國力繁榮昌盛為話題來遮掩武力的疲敝。但宋朝的繁榮僅限於城鎮的繁榮,畢竟宋朝自建國到滅亡農民起義沒有間斷過實在說不過去。北宋時期宋朝皇帝還尚存一絲骨氣,自徽欽二宗五國城牽羊後這種骨氣便蕩然無存,宋朝皇帝也知道單靠自己無法覆滅金朝一雪前恥,這種依賴外部勢力的做法讓宋朝統治階級在亡國之際都沒有想到宋朝的病根應該怎麼治癒。所以,宋朝的結局完全是咎由自取。


明朝內部農民起義數量也很多,但除了明末的那些“天下競相亡秦”似的農民起義其餘都沒有撼動明朝國本的實力。明初武力立國的思想一直在影響明朝的所有皇帝,明英宗便是其中的代表,遺憾的是明英宗不知道自己斤兩,當然,一心建功立業的態度還是值得表揚的,總體來看明英宗不是一無是處,《明史》中對明英宗的蓋棺定論還是用詞極美的。

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明史》

明朝的“天子被狩”和“俺答封貢”都是明朝的奇恥大辱,自朱棣死後明朝再也沒有一個能驅兵千里北踏蠻夷的帝王,唯獨出現一個有個性又有追求的明武宗朱厚照也被明世宗“讚揚”的一無是處。

結語

明朝和宋朝滅亡結局的共同點就是很多禍端在前期就可避免,宋朝重文輕武前期可以避免,明朝圈養藩王為禍天下的現象前期也可以避免。巧合的是這兩者兩朝的政策都是可以互補的,但明朝的結局受天災、內亂,遼東之禍影響最巨,總體來看亡的也不冤。


明月清風閣


原因是多方面的,宋朝時期的北方金遼實力非常強大,宋朝雖然實力也很強但卻不如少數民族善戰,宋朝官員又比較貪圖安逸,邊關大將權利又受到制約,所以宋朝經常吃敗仗;

明朝像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有著巨大的威望和能力,從實戰中磨練出來的,加上明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已經沒落,實力跟明朝是沒法比的,所以明朝皇帝親征可以馬到成功


夏經理168


明宋為什麼被北方外族給終結,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宋朝和明朝兩個朝代都是被北方外族給終結,但是元朝和清朝又有著很大的不同,對於宋朝末期和明朝末期來說,當時國內的情況有相似之處,這也是中原封建制度的必然結果。但是到了元朝是首次由北方外族統一中原,所以很多東西都沒能找到一個平衡點,很快就被推翻。而清朝就比較會治國了,隨後最後的結局也是令人詬病,但也曾出現過輝煌的時期。

  “靖康之變”發生在北宋靖康二年,金軍在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的帶領下,攻破宋都城東京(開封),將宋廷宮內財物洗劫一空。俘獲宋徽宗、宋欽宗二帝,擄走皇室宮妃、皇族、各種工匠3000餘人。

  金人押解著這一行數千人,浩浩蕩蕩北上,班師回朝。史稱“靖康之恥”。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御駕親征西蒙瓦剌,結果大敗,60多名文武大臣戰死,英宗本人也被蒙古大將也先俘獲。

  那麼,同樣是為了抵禦外族入侵,同樣是皇帝被擄,為什麼結局卻不一樣呢?

  一,不同的歷史背景。

  靖康年間,奸臣當道,宦官專權。六大奸臣把持朝政,排除異己。眾大臣噤若寒蟬,如履薄冰。北宋政治腐朽,朝政黑暗。百姓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各地叛亂紛起,更兼北方金人虎視眈眈,大肆入侵北宋邊境。屠殺宋民,掠奪財物。

  北宋此時已經屬於風雨飄搖,內憂外患,已呈亡國之相。

  反觀明英宗時期,承“仁宣之治”,內有于謙、李賢等賢臣,外有張輔、陳友等名將。英宗不僅知人善任,其本人也勤政仁儉,治國有方。因此出現了“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閭閻安樂,歲不能災”的景象。

  明英宗時期政治清明,國富民強,正處“全盛之天下”之時。《明史》載當時繁盛景象:“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

  二,不同的性質。

  “土木堡之變”只是一場失利的戰役。

  土木堡戰役之所以失敗,英宗難辭其咎。首先,他盲目自信,不聽勸告,非要御駕親征。其次,英宗用人不當,將軍政大權悉數交於宦官王振,且在戰略上輕視對手,戰術上連出昏招。其三,隨意改變撤軍路線。宦官王振為了在家鄉父老面前顯威,故意繞道其故鄉蔚州,將明軍帶入絕境土木堡,致明軍數萬士卒被殺,英宗被俘。

  “靖康之變”是一場國難。

  靖康之恥是北宋朝的浩劫,不但徽欽二帝被擄,客死他鄉。而且讓一同被俘的嬪妃、宮女蒙受奇恥大辱,幾乎被姦殺殆盡。即使苟活下來的徽欽二帝也遭遇非人的生活,徽宗死後被拋進水坑,金人用其油水點燈。欽宗更是被迫給金親王表演馬球,被玩死。

  這場國難,既讓北宋揹負了百年國恥,也讓百姓飽受戰火之苦,生靈塗炭,背井離鄉,生不如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中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頁。

  三,不同的氣節。

  “土木堡之變”中,英宗雖不夠睿智,但他選擇了主動出擊,豪氣干雲。大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風範,體現了“犯我國土者,雖遠必誅”的豪氣。雖最終被俘,但寧死不屈。此時的英宗,乃真男人,絕非軟骨頭。

  再看“靖康之變”,徽宗父子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鎮壓農民起義時,血腥而殘忍。可面對如狼似虎的金人時,先是割地賠款,搖尾乞憐。後又棄社稷百姓於不顧,毫不抵抗,望風而逃。

  直至被俘後,貪生怕死,苟且生活,毫無帝王節氣。最終橫屍異鄉,遺臭萬年。

  四,不同的結果。

  “土木堡之變”重創了明朝。

  在軍事上,導致明朝對蒙以攻轉守,影響了明朝對蒙的戰略部署。在人才上,由於大量的文武大臣戰死,出現英宗後繼無人可用的局面。在政治上,英宗被蒙人軟禁又放回,引發皇位之爭,政治混亂。

  由此,明朝由盛轉衰。

  “靖康之變”直接導致北宋滅亡。

  “靖康之恥”既是當時宋人的滅頂之災,也是漢族人心中永遠的痛。由於徽欽二帝的軟弱,不僅讓他們喪權辱國,丟失國土,更讓漢民族喪失了尊嚴和氣節。給漢民族帶來的創傷深入骨髓


雪落棋星


宋朝趙匡胤上臺時候杯酒釋兵權,為了防止別人效仿他造反,歷來重文輕武,武將沒有話語權,處處被打壓,即使皇帝御駕親征也是勝少敗多

明朝就不一樣了,皇帝出身草根,是一點點打起來的江山,兵強馬壯才能打擊元朝和其他義軍,所以戰鬥力很強,


水中魚hc


不想怎麼看。天時地利,時來運轉,就該人家勝利,就該你被擒。


金三角610


因為皇帝的素質不一樣。


用戶長華


舊事重提淚盈盈,

國家安危關民情。

皇帝仍是主心骨,

任能強國禍患平。


0o幸福一家o0


明朝的御駕親征,是朱元章為代表的新生力量。

這股力量被被夷人壓迫了很久,它就象狂噴的火山一樣勢不可擋,因而他的爭戰勢如破竹,不可陽當。

而宋朝的御駕親征,是在宦官王振的鼓譟下,毫不知敵情的情況下的一場鬧劇,怎能不徹底慘敗?


沂蒙沙2019


國家政策決定國家命運,宋朝雖然經濟發達,但重文輕武,明朝雖然經濟稍欠,但文臣武將忠誠,有帥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