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疫情赛跑 药业“黑马”频出

与疫情赛跑 药业“黑马”频出

“本土制造”诊断试剂对疫情防控发挥了大作用。

广经观察

“肺炎1号方”“气溶胶”“试剂盒”“N95”……疫情当前,每天都有新鲜名词登上热搜。在消费者长知识的背后,是我国的医药行业争分夺秒搞研发、忙生产,与新冠肺炎“赛跑”,以打赢这场战“疫”。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调查发现,经此一“疫”,我国医药行业或大变样:小众产品走入千家万户、实力本土企业脱颖而出、“黑马”板块将挑大梁……相信疫情结束后,医药行业的“暖春”会持续下去。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涂端玉、张忠安、陈丽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波、涂端玉

广州全力保障药企复工复产

2月7日,广州发布《广州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做好企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明确2月9日后广州全市企业将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工作。通知要求对医疗器械、药品、防护用品生产运输和销售等行业要全力保障复工复产。

药企复工情况如何?金域医学目前有200多名检验员以及3000人的医疗冷链物流团队参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标本运输及检测工作;广药旗下白云山和黄介绍,板蓝根颗粒日前入选广东省卫健委《关于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物资参考清单》,其整个春节期间不停工、不提价,日产板蓝根和复方板蓝根4000件;洁特生物、蓝月亮、香雪制药、花城药业等企业均已提前复工复产。黄埔区此前介绍,目前全区口罩日产10万只、病毒检测试剂盒日产超过20万人份、抗病毒口服液日产约超5100件(300万支)、消毒液漂白水洗手液130吨。

记者调查

防护品成“刚需” 企业换跑道

哪些产品在满负荷开工生产?首先当然是防护用品。“我们正在四处搜罗额温枪,起码还得再备十支额温枪,不然周一复工了,公司各个出入口测体温这一关卡都保障不了。”广州某文化公司负责采购的张先生表示,公司复工需要“标配”的物资太多,各家企业都在通过不同渠道备货。

连日来,多家原先并不生产防护产品的企业借生产线扩容实现了调转方向,“疾驰”入场。我国知名内衣生产企业三枪集团表示,已经实现了民用防护服生产能力“从无到有”的突破,并已初具规模达到日产5000套的生产能力,第一批货在2月5日交出;青松股份发公告称,控股子公司诺斯贝尔此前未曾从事医用口罩生产,此次采购了医用口罩生产设备,并已申请取得一级响应期间应急医疗器械生产备案凭证。

“‘肺炎1号方’已经开始生产了!”委托生产企业一方制药公司工作人员透露。广东省药监局8日下午发通知称,同意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申报的透解祛瘟颗粒(曾用名“肺炎1号方”)用于全省30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记者了解得知,其属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谭行华主任中医师的临床经验方,目前已用它治疗新冠肺炎(轻症)确诊病人50例,其中无一例患者转为重症。

生物医药方面,广州企业捷报频传。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授牌给国内最大的第三方医检机构金域医学的武汉实验室,该实验室成为“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病毒诊断研究分中心”;广州达安基因于1月28日拿到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医疗器械注册证,目前其检测试剂已供向全国各地。

当前,各路“黑马”频频出现。生产试剂盒的广州赛哲生物董事长陈杰告诉记者,疫情发生前,公司日均产能以千计算,现在日均产量达3万人份。

实际上,从事微生物预防、诊断和精确治疗的企业还有不少,广东华银医药在1月13日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现在全国多个省份众多医疗机构正在向其采购该产品,该公司测试剂目前日均产能约5万人份。

据悉,在国家第一批7家获应急审批通道资格的企业中,3家来自广东——分别为达安基因、安达生物和华大基因。

亮点展望

疫苗研发渐热 医疗器械受宠

一位长期跟踪医药行业的机构分析师表示,此次疫情可能会使整个医药医疗行业产生新的竞争格局,部分此前不知名的企业或行业凭借某一类产品实现“弯道超车”。

“健康意识的提升,势必会带来新型疫苗、健康体检、商业保险以及远程诊断和医疗信息化等消费需求上涨。”华创证券分析师张瑜说。

市民庄女士笑称, “姐妹血拼群”已经由过往买口红买零食凑单,改为团购各种防疫物质。“现在是防疫产品,未来就是日常消费品。”她说。

庄女士的观点折射出一大现象:疫情结束后,市场对医疗器械等产品的需求可能会维持高位。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3日,各级财政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补助资金470亿元。截至1月27日,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疫情防控补助资金603.3亿元。有分析预计,此次暴露的物质短缺情况会使得医疗器械企业获资金补助概率较高。

“现在买医药股还来得及吗?”刘小姐提出这样的疑问。记者留意到,一方面,医药股持续被关注;另一方面,不少个股估值已较高。

对此,有业内人士坦言:个股短期高涨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但接下来医药行业要面对的还是“耐力跑”,以及细分市场的 “贴身肉搏”战。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表示:“器械企业与药企不同,涨幅较高的公司多以检测类公司为主,鉴于其体量多数较小,此次疫情可能会催化部分公司的短期业绩,长期而言,行业发展还得往强化分级诊疗和家用防护观念等方向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场对于有些医药股炒作过度。”李湛提醒,甚至在部分公司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自身经营并未有重大变化并无与疫情防控直接相关业务的情况下,有个别股票依然遭遇到游资的炒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