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是否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

朱八戒CC


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是西漢王朝天下大統、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並不是原本的儒家思想。在中華歷史上,董仲舒也不是第一個提出“君權神授”的人。

華夏民族在上古時期建立的王朝叫“天下”,帝王被尊為“天子”,即天的嫡長子。據《史記》:“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意思是諸侯都尊黃帝為天子,說明起碼在黃帝時期,“天子”的稱謂就出現了。古代王朝自堯、舜到殷商,都有分封諸侯的傳統,即江山由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西周王朝建立後,為了方便統治商朝後裔、控制遼闊的疆土,更是大規模分疆裂土,分封了一千多個諸侯國,但諸侯國都尊崇周朝禮制,並輔佐、朝貢周王室。直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被犬戎所滅。到了東周時期,各諸侯國紛紛崛起、逐鹿中原,周王朝日益衰微,退居一隅,但仍然是名義上的王朝和天子。

“天子”代表的是天,其權威是上天給的,也就是君權天(神)授。君權天(神)授最早記載在《尚書·召誥》:“有夏服(受)天命。”即夏代奴隸主已經開始假借天命進行統治。 《尚書·湯誓》記載商湯在討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意思是夏桀作惡多端,奉上天的命令殺了他。周代銅器“毛公鼎”銘文記載:“配我有周,膺受天命”,也是宣揚君權天(神)授的思想。君權神授是統治階級神化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政治理論,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打過君權神授的旗號。但先秦儒家思想並未涉及。

春秋戰國是儒家思想從萌芽到茁壯的時期,也是群雄逐鹿、百家爭鳴的時期,時代背景複雜。隨著東周王朝衰微,禮崩樂壞,配得上天子稱謂的周王室已經沒有了號召力,甚至名存實亡。齊魯秦等各諸侯國雖然強勢倔起,不把周王室放在眼裡,但名義上仍然臣屬於周王朝,起碼攝於輿論,不敢明著搶奪周帝的天子稱號。因此,君權問題變得十分敏感,不去討論才是明智之舉。加上儒家思想是入世哲學,希望在政治上有建樹,既然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去匡扶頹廢的周王朝,不如順勢而為,遊說各諸侯國,以謀得一席之地,因此君權誰授問題也說不得。孔子提出的“克己復禮”,竊以為既是針砭時弊,也算是對周王朝的肯定和尊重。

孔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其為政之道:一是正名,以維持良好的社會秩序,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提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二是德治,用道德倫理來教化人民,激發人為善的本能。提出“道之以德,齊之以理,有恥且格”;三是立信,強調執政者要取信於民。子貢請教為政的要點時,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又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孟子的政治主張首先是民本思想,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甚至覺得君若無道,民眾有權推翻其政權。其次是仁政思想,把“親親”,“長長”原則運用於政治。還有就是“法先王”,推崇堯舜之道。荀子的政治主張一是禮法兼施,既要以禮治國,又要用法去約束。二是“法后王”,以當代優秀君主的做法為指導。三是提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論,認為人性本惡,倡導教化使人改惡從善。

綜上所述,他們都避開了對君權問題的闡述。直到西漢初年,董仲舒應漢武帝的詔告提出“君權神授”論。雖然跟以往的儒家思想不一樣,卻極大地滿足了漢王朝對中央集權的需要,也符合儒家入世和順時而為的要求。所以,給儒家思想帶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成為儒家學派繼孔子、孟子、荀子後的又一代大儒。



畫月成眉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是否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可以肯定回答,不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而是董忡舒在漢武帝統治時期提出的“君權神授”新的儒家思想。董仲舒也就成了新儒學的代表。

為了進一步地正確解答來證明,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的新儒家思想,不是本體的儒家思想,首先就需要了解以下幾點,

①從古代社會教育學派體糸發展形成原本的儒家思想。

②董仲舒新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並得到漢武帝賞識。

③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產生與作用。

分別來論述在下:

一,從古代社會教育學派體糸發展形成原本的儒家思想。

儒家的原本思想在儒家學派之前,古代社會貴族通過“師”與“儒”接受傳統(智,信,聖,義,仁,忠)六德社會化教育,這一施教完全基於華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環境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習慣,慣例,行為規範和準則等鄉俗文化上進行的,儒學就是吸收了這些鄉俗文化並上升到了系統的理論高度,總結而形成儒家學派體糸。這一古代儒家學派體系就是產生儒家思想源頭。

儒家學派體系經歷了夏,商,週三個歷史朝代1700年的統治歷史。後來孔子在先秦時期又加以總結,概括,完善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糸。這才是真正的原本儒家思想文化。

孔子創立的儒家思想,雖然是周朝時期正統思想。但是到了東周後期由於其它思想崛起,而孔子儒家思想暴露出了很多缺陷,社會矛盾激化得不到解決。孔子親身東周列國遊說,也沒有挽救東周朝滅亡命運,最終以法家思想佔統治地位的秦國統一了全中國。

東周朝滅亡對儒家思想受到了嚴重打擊,並在秦朝時期受到“焚書坑儒”毀滅性的打擊。直到西漢朝的建立,在漢武帝之前也不是儒家思想為正統,而是以道家思想為統治思想。只是給了儒家思想修復機會而得到漢武帝在位時復興。

二,董仲舒新的儒家思想形成與發展並得到漢武帝賞識。

在漢武帝在位之後,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根夲基礎,杜絕其它體系思想,漢武帝採納了董仲舒的主張。從此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施用“仁”政管理國家,並建立了完善的道德體糸,很多社會問題得到解決。而董仲舒本人也成為一個儒家學派的大人物。

為了鞏固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漢武帝從教育方面來鞏固儒家思想,研究《四書五經》學說為聖經。主張全社會必須接受《四書五經》教育,並通過科舉考試錄用朝廷官員,形成了儒家思想堅實的社會基礎,這也就是儒家思想能傳承幾千年的根本原因。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孔子已去逝三百多年,只不過是根基於孔子時代的儒家思想。此時,董仲舒在具體的政策上,繼續將其它學派的有利於封建統治部分加以發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董仲舒本人也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和重用。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從根本就談不上原本的儒家思想。

三,董仲舒的“君權神授”產生與作用。

西漢武帝時期由於啟用了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為此國家十分強盛,這對統治者來說更需要穩定,維護大一統局面,必須建立相適應的思想體糸。

董仲舒對儒學進行了改造,並提出了“君權神受”大一統的思想。為穩定社會起到了很大鞏固作用。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封建社會管理國家堅實的基礎體糸。

“君權神授”所產生的作用,就是從中央到地方實行更垂直,更嚴密管理。客觀上有利於封建帝制中央集權的加強,也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主觀意識上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進一步鞏固了儒家思想佔統治地位。董仲舒也成為新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綜上所述,從簡述儒家思想產生與發展過程,縱觀幾千年能經久不衰,獨領風騷。主要是儒家思想理論基礎為“天人合一”理念,倫理上以“仁”為核心,具體落實上有“三綱五常”和“政治大一統”,從根本上符合了統治者所需要的利益。

還有儒家思想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能夠隨著時代需要而不斷完善再完善,變化而變化,以至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完全不屬於儒家的原本思想。

總而言之,董仲舒的“君權神授”,使皇權干預思想學術,制約了民族思想的自由發展,禁錮了人們探索發展思想,違背了思想真理源於實踐這一導向規律,導至封建社會沒有一點科學觀念而造成相當落後的根夲原因。

為此,儒家思想對謀求經濟發展應去以糟粕,對今社會求穩定可以借鑑汲取精華髮揚光大!


劉夢輝1445414400581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思想雖然在之前沒有儒家學者提出,但從實際功用來看,依然屬於儒家的原本思想。

對“君權神授”不能簡單地從權力來源來理解,更要知道其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蘊含的古人對“君權”與“神權”的態度。

從更深層次來說,董仲舒所提出的“君權神授”不僅沒有歪曲孔孟等人的原本思想,反而是更好地踐行了儒家一貫的主張。

“君權神授”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用

很多人以為,王朝的更替是非常自然的現象,新王朝武力推翻舊王朝,自然就會得到大家的認可,成為正統王朝。

但實際上卻並不是如此,這種現象是從漢武帝之後才出現的,並且在漢初階段引起過不小的震動。

漢代遇到了一個從未出現過的歷史難題,叫做“帝王合法性”,諸子百家中很多學派都曾經試圖解決過這一難題,“君權神授”正是董仲舒代表儒家提出的解決方案,也是唯一成功的方案。

在漢代之前,所有國君,包含夏、商、周的所有諸侯國在內,都是貴族,他們要麼是前朝的君主,比如宋國;要麼是建國的功臣,比如齊國;要麼是宗室子弟,比如魯國,要麼是上古先賢的遺脈,比如楚國。

總之,即使是後來瓜分了晉國的韓趙魏三國,都是經歷過周王室的冊封。之後統一六國的秦國,哪怕是與劉邦爭鋒的項羽都有世襲的貴族身份。

所以說,他們任何一方成為新的天下共主,都是合理的。

但是,偏偏劉邦是出身“平民”而終有天下,這就推翻了之前人們固有的認知。那麼,就必須有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理由。

這個問題很嚴重,如果不能證明劉邦得到天下是合理的,那麼必然會對皇權的權威性發起挑戰。

最簡單的就是,如果沒有一個合理的解釋,那豈不是說明皇帝人人都可以做嗎?

劉邦可以通過武力手段推翻秦朝而建立漢朝,那麼其他人也隨時可以通過武力推翻劉漢而建立新朝,天下必然不會安穩。

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從漢朝建立之初到漢武帝獨尊儒術,短短半個多世紀而已,有諸王爭鋒、呂后亂政、文景之治、七國之亂,漢朝有廟號的皇帝換了四個,還有三個傀儡皇帝,內部可謂是動盪不休。

那麼,帝王合法性難題的解決方案越來越迫切。

儒家並不是第一個登場的,在漢初施行的是道家黃老無為的思想,但一味的寬仁使得地方勢力迅速坐大,嚴重威脅到王室的安全。異姓王與同姓王都認為自己也有取得天下的實力,紛紛起兵叛亂。

接著是法家登場,郅都、寧成、張湯等酷吏將矛頭對準了朝堂內部,將京都內外攪得腥風血雨,國家依舊動盪。

諸如陰陽五行家試圖用“五德興替”來解釋漢朝立國,但“水德”、“土德”、“火德”一直爭論不休,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時候才輪到儒家登場,董仲舒代表自己的學派提出了“君權神授”的觀點。

他將漢朝替代秦朝稱為新的王朝歸結為“天命”,所有敢於質疑這一點的人就是“逆天命”。這是一個無法證實但同樣無法證偽的問題,就這麼簡單粗暴地解決了困擾漢朝七十多年的難題。

所以我們後來就看到了,每逢王朝興替的時候,總會有一些異象被編造出來,就是代表著“天命”。

自此之後,歷來的封建王朝都必須以儒家為正統思想,否則就是質疑自己的“帝王合法性”。

這裡需要糾正一個問題,不是因為漢武帝的尊崇,才使得儒家得到正統地位,而是因為儒家為漢朝樹立了正統,才得到了漢武帝的尊崇。

儒家的“人神觀”以及“君權神授”的根本涵義

很多人認為,儒家倡導“無神論”,其實是不對的。儒家實際上是承認有神的,但並不是非常重視神。

《論語·述而》中言:

子不語怪力亂神。

還有,《論語·雍也》中也有表述: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可見,儒家並不否認鬼神的存在,只是保持著一種疏離的態度,不用鬼神的特權來干預人間的事務。

那麼,董仲舒將“君權”與“神權”取得聯繫,是否就意為這推翻了儒家固有的鬼神觀念呢?

並不是,董仲舒的這一思想,恰恰是將“神權”在封建的廟堂社會中摒除出去,真正做到了“君權”的獨尊。

董仲舒將“君權”的來源設立在“神權”之下,認為“天子”是代天管理人間的最高統治者。

實際上就是將“君權”與“神權”進行了同一化。

既然“天神”已經在人間選定了負責人,那麼,在人間範疇之內,“天子”就是實際上最高的統治者,代表的就是“天”的意志。

這樣一來,從名義上來講,“神權”是凌駕於“君權”之上;但從實際上來說,“君權”已經在人間中達到了頂峰位置,並不會受到“神權”的約束。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諸多宗教進入中國之後,並不會出現如西方中世紀那樣,世俗國家會受到教廷的控制,甚至國君的任免都要由教皇決定。

比如說,中國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是崇信佛教的,有詩歌寫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但就是在這樣一個朝代,國家給佛教興建寺廟,給他們自給自足的土地,甚至請他們來宮廷之中傳教,但就是沒有世俗實際的權力。

而後世誕生於中國本土的禪宗,在唐代需要接受唐皇的冊封,才能確定正統地位,還有諸如藏傳佛教在清朝同樣要接受“君權”的冊封才能作為序列的傳承。

而這些基調,都是在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之後才得以根本性地確立。

面對世俗,君權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面對宗教,君權是“神權”的代言人,有與其平等對話的地位。

所以說,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雖然在說法上不是傳統儒家的思想,但實際上是將儒家對於“鬼神”的疏離態度變為了實際的可行辦法,還是一脈相承的,可以納入儒家原本的思想體系之中。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我是風月,我們一起論歷史!

導語:

孔子,孔子是儒家思想一派的創始人。對於儒家思想孔子主張“仁者,愛人“。中心思想以“仁”字概括。

孟子,繼孔子之後的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他所主張的儒家思想“仁政,民貴君輕”。中心思想以“義”字概括。

荀子,集儒家思想的大成者,荀子主張“性惡論“,性善是因為教化的原因,中心思想為“禮和法。”

而董仲舒雖然是儒家思想的又一繼承人,但是和儒家思想卻有明顯的區別。

漢朝的儒家思想

自秦皇嬴政,焚書坑儒之後,很多儒家的重要典籍消失,漢朝的儒家思想是董仲舒在一些遺留下來的儒家典籍當中總結出來的。

雖然漢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漢朝所謂的儒家思想和孔孟一派的儒家思想卻產生了很大的區別。

董仲舒所提出的思想

董仲舒所主張的是大一統和君權神授,他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漢朝中央集權制度。

而“君權神授”的表面意思就是皇帝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是神授予的。

而孔孟一個是“仁”,一個是“民貴君輕”都和董仲舒的思想有差別。

兩者相比之下,就能看表面上的思想差距。

並且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並不是單純的儒家思想,董仲舒融合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和儒家四家之長,產生的新儒家思想。

不僅僅如此在董仲舒的思想當中還有一絲對孔孟思想的曲解!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所表達的意思是百姓知道的可以任由發揮,百姓不知道的,應該通過教化讓百姓知道。

而到了董仲舒哪裡,反而成了另一個意思,變成了:百姓只需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需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幹!

結語:

孔孟代表就是原來的儒家思想,而董仲舒所表述的思想叫做新型儒家思想。

通過我們上面的對比,可以發現,董仲舒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有區別的。

所以說董仲舒的“君權神授”不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更像是一種“愚民術”,一種“帝王術”。

他把孔孟認為的仁愛百姓,變成了忠君!這就是董仲舒區別於孔孟思想的根本原因!


聽史論風月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並不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但也並非全然無關。同時秦漢兩代都沒有忽視儒家的學術地位!

董仲舒所提出的這一新的儒家思想是為迎合大統一王朝的思想統治而出現的,所以董仲舒是新儒學的代表。儒家思想的基本傳承和概念在孔子之前其實是封建貴族階層所有的一種教育和社會道德規範體系,也是禮樂制度的主幹,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後,這一主幹遭受嚴峻挑戰,尤其是社會的劇烈變化。原有的政治模式被打破,並重新建立。為此痛心疾首的孔子將禮樂制度的主幹重新融合自認為符合當下社會發展和政權穩定的邏輯,推出了所謂的儒家思想,並奔走呼嚎,希望得到諸位君王認可。

傳統儒家的問題

這一體系也在之後不斷擴展,並屢出新意,但是儒家學派其理論思想在春秋戰國的當下,並沒有受到任何君王的重視。最多也只尊重其尊師重教的簡單邏輯,在政治方面則完全將儒家思想排除在外。但對於儒家人士而言,一直自認為是傳統政治的正統思想,原有的儒家思想其實暴露了很多社會缺陷。儒家思想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靠道德去約束人的行為,但是儒家思想也並非忽略人性。

儒家思想的基本理論是依靠人性當中好的一方面去克服不好的一方面,在相比於夏商周三代社會生產力初步發展的春秋戰國時期,物質財富,土地,人口給人性所帶來的刺激,很難依靠沒有外力的情況之下,單單依靠人性趨善的本能而完全戰勝人性當中的慾望。當然把此作為自己的人生理論的人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社會上能夠做到的屈指可數。

儒法之別

但是法家思想與儒家思想是顛倒過來的。充分利用人性當中不好的一面,充分利用趨利避害的一面,通過制度引導大家,也通過制度上的改革重新建立起一套有別於華夏5000年之前3000年的新的政治理論體系。並在各國得到充分實踐,其中最成功的便是秦國,秦統一六國的偉業也有由秦國完成。

說秦國焚書坑儒不重視儒家純屬捏造

相反秦國十分重視儒家,原因並不在於秦國喜歡儒家的一系列思想學說,而是儒家作為當時天下顯學,其對上古聖賢之言的總結,超過任何一個學派。而且秦國商鞅變法之後對六國人才,對六國民眾的包容,自然也會體現到學術上。秦國重視法家是因為其將法家作為政治統治理論,並非在學術等其他方面只有法家,否則各家各學派的人才也不會爭相入秦為相,為統一大業提供自己的學說理論。

同時傳統儒家到戰國後期也不被他人所重視甚至大多信奉陰陽怪論,尤其儒家各派對荀子之攻擊,更是其他各派議論紛紛大跌眼精。也正是所謂的傳統儒家對荀子的惡意攻擊,使得荀子多次辭任學宮祭酒,並最終到蘭陵,由春申君引薦掛名蘭陵縣令開辦講學。可見儒家到戰國後期的發展已經進入末路。


儒家在秦代的重視程度

但秦始皇對儒家一直是重視的,在秦國非軍功不得受爵的法規之下,依然任命孔苻為文通君,掌管文士。並在中央設立各學派的博士,而儒家博士佔其中近三分之一強。但儒家博士想把自己的傳統政治理論灌輸於這個新的統一王朝之中,在各個方面與早已確定的國策相違背,並惡意反對,最終遭致禍害。

漢的創新

對於漢朝統治者而言,從其自身的政治合法性上不能承認法家獨大。從社會治理上又不能承認儒家獨大。所以暫且選擇了一個存在於道家和法家邊緣的黃老之學用於休養生息。而到了漢武帝之時,傳統的儒家和傳統法家和容易被我們後世所忽視的陰陽學派的基礎理論融合雜糅,進而形成了新儒家,董仲舒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新儒家的基本邏輯

以陰陽家的傳統理論宣揚天命,承認法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政治理念,以儒家作為社會規範和道德引領,形成的新儒家成為日後統治的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理論。雖然這一政治理論也遭到日後的道教佛教等其他思想理論的挑戰,但是其一直作為整個封建統治時期的一種社會倫理標準發揮自己的作用,並最終將對其挑戰的思想學說進行融合。

結果

但是隨著封建王朝2000多年的發展,由中央集權逐漸過渡到君主專制。融合並一家獨大的新儒家逐漸陷入自己的衰落期,而由於其政治上的優勢使得其他學說備受打擊,無法為其提供新鮮血液。這一政治理論逐漸腐化落後,變成服務於君主專制的工具,成為社會不可動搖的保守力量。

<strong>


世界史圖鑑


“君權神授”的概念應該早就有了,從周天子開始一直差不多這樣了。董仲舒提的是“天人感應”,儒家的思想主流是人倫秩序,很少涉及鬼神,天人感應更像是玄學。大家都知道,漢朝初期用的是黃老之道,老莊之學,黃帝學說大行其道,玄學是其子學科,董仲舒是後期儒學子弟,肯定受其影響,再一個董要想實現其政治目的,也要包裝下,因為純儒在戰國時就不受主流國家採納,要想為君主採納必須改變,重新包裝,重新解釋,重新發現經典的側重以適應當代。黃帝內經中就多有人以應天,天以應人的觀點,其它黃帝經典中應該也多有此意,不過其它黃帝經典大多遺失了。。。

儒家的根本思想是人倫與秩序,講的是人與人如何相處相存,社會應該如何運轉各階層如何相處相存。以此生髮,社會各種現象,各種情境下如何處理和解釋。

儒家是繼承了周禮的大多學說,天子代天也應該是有的,但只是形式上如此,天人感應完全是董仲舒發表的,以獨尊儒術之後,限制帝王無度的手段吧,大概如此。


風雨夜觀山


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並不是儒家本源思想,這是董仲舒根據漢代的時代背景提出的新儒學思想,吸收陰陽五行家,法家的理論,是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奉天承運”、“替天行道”等等。“君權神授”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原本的儒家思想是什麼?“君權神授”有什麼結果呢?下面,我們一一分析:

1、“君權神授”的意思

最早的記載君權神授的是《尚書·召誥》曰:“有夏服(受)天命。”意思是說我的王權是上天賦予我的,神聖不可侵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利用人民對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志假託為上天的命令,稱之為“天命”。為了更好的加強王權,同一時期提出了“天人感應”。《尚書·洪範》:“肅,時寒若”,“乂,時暘若”。意思是: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可見,古代君王為加強中央集權想盡腦子,無所不及、面面俱到,以替天行道為藉口掩蓋統治的合理性。

2、春秋時期儒家思想

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是在西周文化及其發展方向對抗、斷裂而產生的,並於續發展一脈相承,周公的禮樂,周公之道在於德、禮,後世薪傳,形成孔子的仁、禮儒家思想。“以仁為本,強調中庸之道,推崇遠古聖賢,憧憬大同世界”。其實用現在的話簡單來說,原本的儒家思想是:做人要善良,做事要本分,多像以前聖賢的偉人學習,希望世界和平,大家可以和睦相處.......。雖然,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但達不到頂峰的高度,後來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君王的權利。

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學說。董仲舒認為皇帝是天的兒子,是奉命來統治人世的,人民應該絕對服從他們,凡是君王做的都是正確的,君王說的不能去反對,否則是對天的懷疑,君權神聖不可侵犯。後來,結合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了“三綱五常”,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3、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的時代背景及後世影響

漢初,經過戰爭的洗禮,國貧民窮,漢文帝、漢景帝採用了老莊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武帝時期,國富民強。這位年輕氣盛的帝王,雄韜武略,一展鴻鵠之志。在統一政治、軍事和經濟後,思想統一勢在必行,於是董仲舒就閃亮地登場,提出了“君權神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興辦太學等等儒家門派的思想主張。儒家一躍成為正統。此後,奠定了儒學思想在當時以及此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統治中的主宰地位。


左小炏


“君權神授”並不完全屬於原本的儒家思想。

為什麼呢,這要從儒學起源說起。

儒家思想中“民本”等思想與政治措施是從春秋戰國之前就存有的,到了孔子才把這一些思想系統化地整理了起來構成了“儒學”。

然而當時孔子的目的是,在春秋戰國的諸侯爭霸中重構周朝的社會等級秩序,並沒有為君王著想太多,因而慘遭各國摒棄,倒是法家的“耕戰”(發展生產,軍事擴張)等主張得到統治者的青睞,於是就有了強秦這樣的國家。

儒家的日子不好過啊(比如秦朝的焚書坑儒),誰都得混口飯吃,於是乎儒學自己也得反思發展自己哪裡跟不上潮流,最終新儒學出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零件——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大機器的決定性零件,直到清末以後才默默消散,被一些進步思想所取代。

(不好意思扯遠了)回到小董的新儒學,那麼新儒學到底新在哪呢?

跟前面孟子荀子的不大一樣,這個添了點料,新儒學是小董融合《公羊春秋》、陰陽家、黃老之學思想形成的新思想體系。

“君權神授”絕對是個新東西,它的目的就在於神化王權,讓君主地位高高在上誰也不敢冒犯,這裡已經是和原本的儒家思想脫軌了。

原本的儒家思想是重構秩序又不是討好君主,在孟子荀子那也不過是關於修身養性“養浩然之氣”,“制天命而用之”(人可用主觀能動性去改造自然)的正能量,在奮鬥目標上小董可謂與前輩略有脫軌。

  • 為什麼說是“不完全”屬於呢?

“君權神授”是服務於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新事物,而伴是而生的還有“天人感應”,意思是說你是神授予的權利,有權利就有義務,你若治國不好民生凋敝上天就要責罰,這裡也體現了最初儒學的“民本”思想,也是拐個彎告訴統治者你不要嘗試壓榨人民。(這就是統治者總派人觀星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不能非黑即白地去評論,辯證地去看待事物才會得到全面的認識,中國古代的很多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文化的繼承性也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五千年已過,腳下仍神州。


佚只小川


我是紅辰夢劫,我來回答。

不管什麼時代,都講究學以致用,不管何種學說不只是為皇帝服務,也要順應時代潮流,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法家助嬴政開創了天下大一統的千秋功業,可是到後來天下一統,需要止戈養民了,而法家還堅持嚴苛刑法,加上秦朝繁重的勞役和兵役,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秦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孔孟創立儒學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學的主要思想是“仁、義、禮、智、信,溫、良、謙、恭、讓”,孔子雖然在古代迷信氛圍下提出了天(人格化)的存在,曾多次提到天命,但並不提倡神學“子不語怪力亂神”,孟子也說“誠者,天之道也”,孔孟之道宗旨是“以人為本”。

漢武帝之前,匈奴的實力強過漢朝,對漢朝肆意掠奪,對皇帝百般羞辱,匈奴單于冒頓曾給呂后寫信,說“我是喪偶的君王,而你呂后是個寡婦,和我都不快樂,沒有什麼可以娛樂的,你和我不如互相各取所需如何?”呂后看過信後氣衝丹田、怒髮衝冠,但又不敢和匈奴開戰,只能強忍著怒氣小心翼翼地回信,說自己“年老色衰,發齒墮落,行步失度。單于過聽,不足以自汙。鄙邑無罪,宜在見赦。”並且送上兩輛車、兩匹駿馬還有美女及其金銀珠寶與單于和親。

漢武帝想要雪恥,對匈奴開戰就必須加強自己的權力,不然無法應對朝堂上那些主張“和親”的反對派,基於此過去的儒學思想已經不能滿足漢武帝的需求了。

董仲舒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深刻明白這個道理,為了維護皇權,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以《公羊春秋》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黃老”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著《春秋繁露》和《天人三策》,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

董仲舒的“君權神授”是基於《公羊春秋》創立的新的儒學體系,並不是原來的儒家思想。

玉肌碧潭浪花紅,朔風解語伴良辰。

菩提薩埵歷千劫,漪瀾簾影衾寒夢。

關注 紅辰夢劫,與作者一起談古論今。


紅辰夢劫


董仲舒是孔孟儒家的繼承和發揚者

,儒家也是人,中國是以聖賢為神

。所以孔孑,老孑都在神之列。他們說的都是聖人語,君權神授當然是有聯繫的。君權一定在神(聖人)所教理論下才能領導人。如果君權不受神(聖人)意辦,也就是不按自然規律辦事,亂殺胡冤,以自己主觀行

事。那就是世稱昏君,如做明君必按君權神授沒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