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現在就死去,你會後悔些什麼呢?

劉世好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傳統文化裡面對於生和死的理解:

莊子在快要離開人世的時候聽見徒弟們在給他準備後事。

莊子說:無需這麼麻煩,把我丟在曠野裡就可以了。

徒弟驚訝的說到:師父啊,這怎麼可以,把師父丟曠野裡會被野獸吃掉的。

莊子說:把我埋在地裡呢?

徒弟答到:埋地裡會被螞蟻和老鼠吃掉。

莊子說:那既然埋在地裡會被螞蟻和老鼠吃掉,丟曠野裡會被猛獸吃掉,都是被吃掉。你們為什麼要把猛獸和螞蟻老鼠區別對待呢?把我丟在曠野裡還有星星和月亮做我的陪葬珠寶。埋地裡什麼都沒有。

我讀莊子的時候讀到這一段讓我深深的思考生和死。道家思想講究一切順其自然,世間萬物週而復始,生和死不過是自然規律。生了則來,死了泰然而去。這也許就是道家對待生死的豁達吧。

儒家思想又不一樣,雖然儒家思想也講看透生和死,但是更強調一切按照禮的規矩來。既然生之為人,就需要:少而有學,壯而孝順父母、忠於君王、敬於兄長、慈於兒女、仁於天下,老了又需要老而有為。

所以儒家思想更強調有為,告誡世人要明明德,《大學》一書裡關於如何明明德也有詳細標準: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而佛家思想又不一樣,佛家思想講究因果,世間一切皆是因果。而面對生和死又是因果關係中的輪迴。如果一生為惡還不醒悟必將淪為畜生或是下地獄。告誡世人,要結善緣,才有善果。

雖說道、儒、佛三家面對人生各有差異。但卻有共同之處。講究得好死,無痛無苦、無牽無掛、無悔無怨,方得好死。。。

所以中國人罵人最狠的一句話是罵別人不得好死。

所以當我們即將離去的時候如果一生皆為善,對父母一生有孝、對兒女一生有慈、對兄長一生有敬、對朋友一生有信、對國家民族一生有忠,那即可安詳離去。如果一生不善不惡、或者一生為惡,那麼就醒悟和看透貪嗔痴,看透生死,也可安詳離去。。。


道一如水


如果是這樣,我後悔自己兩手空空,沒有什麼成績,不甘心啊!


五峰果農1


其實假如這種事情,很難有真切的感受和想法,我設想和回顧了一下,大概最後悔的應該是沒有多和父母溝通交流、沒有早一些學會如何更好地和他們溝通、沒有讓父母享受生活。

其次就是還沒有嫁給想嫁的人吧。

就像當初為一些小事和父母爭吵,奪門而出;像當初為了一點小事,和父親冷眼相對幾小時;很多很多,寫到這裡不禁發現如果生命就此停止,好像就沒有過不去的坎了,心中也沒有對一些事的耿耿於懷。

因為最後的時候,總是想著最親和最愛的人。


如果生命停留在20多歲的年紀,我想我會有太多的遺憾和不捨;遺憾還沒能挖掘到自己的價值,還沒有去堅持一件一直想做,卻屢屢退縮的事——創業、開網店。

人生確實有太多未知和意外,誰也無法預料下一刻會發生生麼,珍惜擁有的一切,感謝身邊陪伴的人。

從這一刻開始,將你認為後悔的事放心裡,計劃未來如何才能不後悔,大概是這個問題的意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