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期抑研報|跨度10年25萬人數據: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的雙向關聯

跟BrainNews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免費分享給所有人

第060期

1,識別處於抑鬱風險中的青少年:基於三大洲的隊列預測評分

關鍵詞 :隊列研究;預後;風險評估;預後模型;預測因子

目的:預測模型在醫學文獻中近來越發常見,但大多數已發表的研究都是在單一環境中進行的。開發與驗證樣本之間的異質性是阻礙推廣這類模型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使用在15歲以下青少年中簡易獲取的社會人口統計學變量來開發多變量預後模型,以此預測18歲以下的抑鬱症診斷數,並在兩個樣本中評估來自不同社會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可推廣性。

結果:研究分析了2192名在15歲及之前沒有過抑鬱症狀的青少年(男性佔44.6%)。以巴西Pelotas隊列開發的模型的表觀C統計量在0.76到0.79之間,而以懲罰邏輯迴歸獲得的模型則被選中進行後續外部評估。本研究發現了樣本之間的主要差異,此差異影響了模型的外部預後能力(新西蘭Dunedin和英國E-Risk隊列的C統計量分別為0.63和0.59)。研究提出的建議策略可以解決樣本之間的這種異質性,從而提高兩個樣本中模型的準確性。

結論:本研究在巴西樣本中開發出了包括能簡易獲取的預測因子在內的青少年抑鬱風險評分體系,其具有良好的預後表現。各組之間的異質性並非無影響,但是,處理樣本多樣性的策略對於為各個樣本劃分合理的風險分層至關重要。未來的研究應集中在開發更好的研究方法上,以將樣本的異質性納入預後研究中。

060期抑研報|跨度10年25萬人數據: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的雙向關聯

每個隊列中各個變量對青少年抑鬱症的總體樣本預測模型的預後貢獻對比,按巴西,英國和新西蘭隊列的性別分層。

參考文獻:Botter-Maio Rocha, Fisher, Caye, Anselmi, Arseneault, Barros, Caspi, Danese, Gonçalves, Harrington, Houts, Menezes, Moffitt, Mondelli, Poulton, Rohde, Wehrmeister, Kieling (2020) Identifying Adolescents at Risk for Depression: A Prediction Score Performance in Cohorts Based in Three Different Contine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doi: dx.doi.org/10.1016/j.jaac.2019.12.004

2,暴露於慢性輕度應激的大鼠中,α7菸鹼受體完全激動劑逆轉基底外側杏仁核活動亢進並減弱多巴胺能神經元活性

關鍵 詞 :α7菸鹼樣受體、電生理、慢性輕度應激、基底外側杏仁核、腹側被蓋區

神經影像學和臨床前研究表明,菸鹼樣受體(nAChR)可能在情緒控制中發揮作用,因此越來越多研究針對膽鹼能系統治療重度抑鬱症。實際上,基底外側杏仁核(BLA)中nAChR的調節足以在小鼠尾部懸吊試驗中產生抗不動作用。然而,尚不清楚α7nAChR的調節是如何影響體內BLA神經元活性以及涉及其情緒相關效應的下游機制。

在這項工作中,我們使用不可預測的慢性輕度應激(CMS)模型研究了α7nAChR完全激動劑對BLA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經傳遞變化的抗抑鬱樣作用的潛在機制。將雄性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暴露於CMS四個星期。應激後一週內進行行為測試和電生理實驗。CMS暴露在強迫游泳試驗中增加了大鼠的不動時間,減少了腹側被蓋區自發活躍的多巴胺神經元的數量,並提高了BLA中推定的投射神經元的放電率。一次全身性施用PNU282987可以逆轉應激引起的行為和電生理變化。

總之,我們的發現證實了先前對α7nAChR完全激動劑潛在的快速抗抑鬱作用的描述。該作用似乎涉及與經典抗抑鬱藥不同的機制:BLA機能亢進正常化,因此導致DA功能減退。這些觀察結果證實了α7nAChR作為新型抗抑鬱藥開發的潛在靶點的作用。

060期抑研報|跨度10年25萬人數據: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的雙向關聯

α7nAChR完全激動劑PNU 282987(靜脈內1 mg / kg)可抵消應激誘導的BLA過度活躍。

參考文獻:Gilda A. Neves, Anthony A. Grace, α7 nicotinic receptor full agonist reverse basolateral amygdala hyperactivity and attenuation of dopaminergic neuron activity in rats exposed to chronic mild stress, Europea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Volume 29, Issue 12, 2019

3,抑鬱症抵抗力的神經生物學:來自人類和動物研究的免疫和血管方面的見解

關鍵 詞 :血腦屏障,細胞因子,免疫,性別差異,壓力

重度抑鬱症(MDD)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精神疾病,其特徵是情緒低落、社交孤立和快感缺乏。它將對20%的個人產生重大的經濟影響。不幸的是,30-50%的抑鬱症患者對目前的抗抑鬱治療有抗藥性。MDD在女性中發病率是男性的兩倍,相關症狀也有所不同。抑鬱症的主要環境風險因素是慢性壓力,而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報告的壓力水平更高。然而,並不是每一個有壓力的人都會變得抑鬱,這就強調了識別壓力敏感性和恢復力的生物學決定因素的必要性。

基於逆翻譯方法,建立了抑鬱的齧齒動物模型,以研究其敏感性和恢復力內在機制。動物亞群可以表現出應對機制和一系列生物改變,從而產生逆境適應力。MDD的病因學是多因素的,涉及多個生理系統。在表現出抑鬱樣行為的抑鬱個體和小鼠中,可觀察到來自先天和適應系統的內分泌和免疫反應的加劇。

由於在MDD患者中發現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較高,並且炎症狀態與抑鬱、治療抗拒和復發相關,因此人們越來越關注神經血管健康。在這裡,我們提供了一個有關壓力敏感性與抗壓性相關的內分泌、免疫和血管變化的概述。缺乏有效的治療表明,以神經元為中心的治療不能解決重要的因果生物學因素,更好地理解壓力誘發的適應症,包括性別差異,可能有助於開發包括個性化的藥物方法在內的新型治療策略。

060期抑研報|跨度10年25萬人數據: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的雙向關聯

齧齒類動物的性別敏感性和適應力變化總結

060期抑研報|跨度10年25萬人數據: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的雙向關聯

人類免疫系統的差異可能是MDD發病機制性別差異的基礎。(a)在中樞神經系統(CNS)中,與健康對照組相比,MDD患者的啟動子與分枝小膠質細胞的比例增加,MDD女性患者的啟動子可能加重。男性和女性MDD患者的GFAP免疫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水平和星形膠質細胞堆積密度均降低。(b)在人體外周,健康女性的Th細胞、b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數量高於健康男性。MDD的男性和女性都增加了中性粒細胞;但是,這種作用在女性身上更為明顯。此外,健康男性的NK細胞數量較多,而MDD男性和女性的循環NK細胞數量相似。健康個體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細胞數量較少。然而,壓力導致男性嗜酸性粒細胞數量增加,而女性數量減少。MDD中T輔助細胞的調節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縮寫:MDD:重度抑鬱症; Th: T輔助細胞(CD4 +); NK:自然殺傷細胞

參考文獻:Katarzyna A. Dudek et al. Neurobiology of resilience in depression: immune and vascular insights from human and animal studies. Eur J Neurosci. 2019;00:1–39.

4,雙相障礙和抑鬱症患者的代謝譜,免疫力和腦灰質體積的比較研究

關鍵詞:雙向障礙,重度抑鬱症,促炎細胞因子,磁共振成像,灰質,基於三維成像的形態計量學

背景:以前的個體研究表明,雙相障礙(bipolar disorder,BD)和單相抑鬱(unipolar depression,UD)之間存在炎症細胞因子和灰質體積的差異。但是,很少有研究調查促炎細胞因子與腦灰質體積在BD和UD之間的差異。

方法:本研究共納入72例BD患者和64例UD患者,其性別和年齡分佈相似(男性為33.8%,平均年齡為39.3±13.7歲)。每位參與者都進行了代謝分析(包括體重指數(BMI),葡萄糖,甘油三酸酯,高密度脂蛋白(HDL),瘦素,胰島素,脂聯素),促炎細胞因子(包括可溶性白介素6受體(sIL-6R),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sIL-2R),C反應蛋白(CRP),可溶性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型(sTNF-R1)等檢查以及結構磁共振成像檢查,並且進行了基於三維成像的形態計量學研究,以評估BD患者和UD患者之間灰質體積的差異,另外還分析了促炎細胞因子與灰質體積差異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與UD患者相比,BD組的BMI明顯高於UD患者,並且sIL-6R和sTNF-R1的水平更高,並且BMI與促炎細胞因子水平顯著相關。對年齡,性別,BMI,疾病持續時間和總顱內體積進行校正後,BD患者在以下12個區域的灰質體積明顯減少,包括:R. cerebellar lobule VIII,R. putamen,L. putamen,R. superior frontal gyrus,L. lingual gyrus,L. precentral gyrus,R. fusiform gyrus,L. calcarine,R. precuneus,L. inferior temporal gyrus,L. hippocampus和L. superior frontal gyrus。 BP和UD患者之間的這12個灰質體積差異與sIL-6R和sTNF-R1水平呈負相關。

結論:結果表明,與UD患者相比,BD患者的BMI和促炎細胞因子水平更高,尤其是IL-6和sTNF-R1,這可能導致BD患者灰質減少更多。本研究結果還支持情緒障礙的神經炎症病理生理機制。另外,在本研究中發現,由於BMI與炎症細胞因子的水平呈正相關,在臨床上監測BMI很重要。

060期抑研報|跨度10年25萬人數據: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的雙向關聯


參考文獻:Ya-Mei Bai, et al., A comparison study of metabolic profiles, immunity, and brain gray matter volum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nd depressive disorder, 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n (2020) 17:42.

5,移動監測系統vs常規護理對抑鬱症狀及心理健康的影響:一項隨機臨床試驗

關鍵 詞: 移動監測系統;抑鬱症;心理健康

對心理健康症狀的早期探測和監控是非常重要的,但許多患者和臨床醫生無法及時獲得可靠的臨床進展指標。移動監測系統能夠提供對抑鬱症狀的聲音和行為指標的被動追蹤,並且可提供基礎設施,用以安全地存儲、分析並向患者和臨床醫生提供反饋。然而,關於移動監測系統在臨床環境中有效性的證據是有限的。我們進行了一項隨機臨床試驗,以評估使用移動監測系統的患者是否在抑鬱症狀和幸福感方面有所改善。

060期抑研報|跨度10年25萬人數據: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的雙向關聯

研究期間的抑鬱症狀與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Place S, Blanch-Hartigan D, Smith V, et al. Effect of a Mobile Monitoring System vs Usual Care on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 JAMA Network Open, 2020, 3(1): e1919403-e1919403.

6,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間的雙向關聯:國家樣本數據陣列中兩項長時間隨訪調查研究

關鍵詞 :抑鬱症症狀;日常飲食;偏最小二乘;主成分分析;降秩迴歸

本項研究旨在探索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間的雙向關聯關係。研究使用了自2002年至2013年期間韓國國家健康保險服務—國家樣本數據陣列(Korean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ervice-National Sample Cohort)中≥20歲參與人的數據。在Study I中,共囊括了30306名抑鬱症患者,以及1:4倍數量的121224 名control I組參與者的數據。在Study II中,共囊括了127590名消化性潰瘍患者,以及1:1倍數量的127590名control II組參與者的數據。Study I中抑鬱症患者患有消化性潰瘍的風險率(hazard ratio, HR),以及Study II中消化性潰瘍患者患有抑鬱症的風險率使用分層風險比例迴歸模型(stratified Cox-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s)進行分析。

在Study I中,總計有8.9%(2703/30306)的抑鬱症患者以及7.3%(8896/121224)的control I組參與者具有消化性胃潰瘍(P < 0.001)。抑鬱症組患者患有消化性潰瘍的風險率是control I組的1.14倍(95%置信區間=1.09-1.19,P < 0.001)。而在Study II中,總計有6.4%(8144/127590)的消化性潰瘍患者以及3.5%(4515/127590)的control II組參與者具有抑鬱症(P < 0.001)。消化性潰瘍組患者患有抑鬱症的風險率是control II組的1.68倍(95%置信區間=1.62-1.74,P < 0.001)。本研究結果表明,抑鬱症以及消化性潰瘍間具有著雙向關聯性關係。

060期抑研報|跨度10年25萬人數據:抑鬱症與消化性潰瘍的雙向關聯

Study I及Study II中抑鬱症—消化性潰瘍及消化性潰瘍—抑鬱症的Kaplan-Meier生存分析

參考文獻:Kim, S. Y., Min, C., Oh, D. J., & Choi, H. G. (2020). Reciprocal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and peptic ulcers: Two longitudinal follow-up studies using a national sample cohort. Scientific Reports, 10(1).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58783-0

校審/編輯:Simon/小時(brainnews編輯部)

前文閱讀

1,

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