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製度下,外國人去印度會被當做哪個等級的種姓?

王路飛是個海賊


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在印度教的框架下,延續了千年,已經固化成了印度族的認同。

婆羅門和剎那帝屬於絕對的高種族,名門望族,把持著最多的社會資源。而吠舍屬於一般階層,大多數的首陀羅基本就相當於奴隸。最為“可怕”的是,這種階層之間幾乎不可躍遷,流動性極低。

種姓制度主要是針對印度人,但印度人看人的視角已經深深被種姓制度影響了。對於外國人,他們不可避免要用種姓眼光來看待。

一般,白人會被看成首陀羅或剎那帝,比較富裕的商人也會被看成高階層,而對於看起來不富裕的黃種人,會被以吠舍對待,而對黑人,通常會以首陀羅的眼光相看。


老李有刀


下面的回答都很好,我只是說說我親身的經歷。

由於工作性質,我到印度去參加國際展會的機會比較多,也經常跟印度人接觸。

說真的,印度人對中國人還是比較尊敬的,聽說你是中國人,那是各種吹捧,各種羨慕,想跟你結婚等等(我是女的),如果你到印度去的話,那肯定是高等姓人,但不會是婆羅門的,因為婆羅門一般都是印度的僧侶等。

印度人手上會帶線,人們可以根據這些線來判斷種姓階級。

印度人手腕上的繩子叫做“梵線”或是“聖線”。

婆羅門佩戴棉線,剎帝利佩戴亞麻線,吠舍是毛線,首陀羅和賤民佩戴塑料的或者不佩戴。

地位最高的婆羅門大約僅佔印度總人口的5%,佔據了國會的一般席位。他們坐飛機的話,會享受一切服務和待遇,然而低種姓的坐飛機,空姐不會提供這些服務,所以低種姓的一般會不吃不喝。

工作方面,高種姓的人當律師,醫生等,國家一般比較好的工作都是高種姓的人在做。低等姓的人讀過書的人一般會選擇做電腦工程師,沒讀過書的就掃地,做服務員。

低種姓的人想要達到高種姓人的階層,那簡直是比登天還難,那種階層跨越簡直不可能。哪怕你讀書再好,也很難。再說了,賤民一般很難有很好的教育環境,這才是真的現實。



九九戲說歷史


在印度,外國人會被當成那個種姓?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1,印度種姓制度現存。

雅利安人入侵後,印度原住民全部淪為了首陀羅或者賤民,雅利安人作為統治者和再生民族,佔據了上等種姓地位。後來階級繼續分化,上層繼續分化出婆羅門和剎帝利,低等的成為吠舍,極少數的土邦統治者成為剎帝利。自此,印度形成了“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的種姓制度。

近代,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英國人發現,印度的種姓制度特別適合殖民統治。所以號稱有“紳士風度”的英國人,不僅沒有廢除種姓制度,反而讓種姓制度繼續發揚光大了。

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以及後來的斯里蘭卡、孟加拉國都宣稱廢除了種姓制度,實現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甚至,印度法律還規定對低種姓的首陀羅和賤民進行優待,保障他們的教育和勞動權利。

可是現實是,印度人口4%的婆羅門,把持著佔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至於印度的有錢人,也基本都是婆羅門和剎帝利兩個種姓。

印度的低種姓人群中,文化水平、醫療水平都極其低下。雖然低種姓人群也有接受教育了免費醫療的權利,可是印度文化習慣讓他們很難實現階層躍遷。

2,外國人到印度,通常會被當做什麼種姓看待?

這個問題要分別來看。

先看身份和資產。

如果你作為投資者或者技術移民身份到印度,毫無疑問至少是吠舍,甚至有可能是婆羅門。如果你能夠在孟買、德里等富人區買得起房子,獲得當地戶口,那你毫無疑問加入了印度高種姓群體。因為,種姓不會寫在戶口本上,而是寫在了你的生活方式上。

如果你作為難民進入印度,恐怕能當賤民就不錯了。在印度,賤民雖然從來不穿鞋,從來不吃肉,可是也從來不幹活。他們只需要等在飯店門口等施捨就行了。在印度開飯店,一定會留足給乞丐的部分,甚至還有留一部分用來招徠蒼蠅等蟲子,因為不能殺生。

印度的種姓制度,現在從收入狀況基本就能看出來。中國那句話“先敬衣冠後敬人”,在印度,衣服穿得好,通常就是高種姓人群了。

通常來說,我們在印度電影中看到的人,大都是婆羅門或者剎帝利,因為想成為醫生和工程師,對於低種姓人群來說是永遠遙不可及的夢想。低種姓人群,更適合做的是清潔工、牧民等工作。

另外一種方式,可能比較老土,同時也更能反應歷史情況。

那就是看膚色。

歐洲白人在印度,多半會被當做剎帝利;華裔在印度,更有可能成為吠舍;非洲黑人在印度,多半會被當做首陀羅或者賤民。膚色越黑,代表著種姓越低。

現在,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成為一種固化的“職業歧視”。如果你作為一帶一路的派遣工到印度,不僅屬於印度最受尊敬的工程師,一定程度上還是投資人。這就是妥妥的剎帝利或者婆羅門。

總之,等級森嚴的印度社會,其實是一個勢利眼社會。警察鎮壓平民時,用木棍當武器,平民們根本不敢反抗,這是因為當上警察就成為了更高種姓。總體來說,在印度當官,還是很爽的。


歷史知事


總體來說,外國人在印度的地位、待遇和自己的膚色、國籍、經濟、在印度的社交關係等情況綜合而論。

關於印度的4個種姓和賤民階層,這個網上的各種論述幾乎都要汗牛充棟了,這裡就不展開多講了,總體來說,印度是個等級比較森嚴的國家,最要命的是,階層之間的上下流動幾乎停滯,賤民就幾乎世世代代只能做賤民,他們即使在經濟上有所提升,在政治和社會上依然備受歧視。

而作為一個外國人,如果進入印度國內,印度各色人群也會不由自主地以自己的價值判斷,對你的相貌、言行舉止、國籍、經濟情況等作一個綜合評判,自動把你拉入符合他們價值觀體系的相應種姓等級。

首先從膚色上,這是很重要的衡量標準,歐美白人自然是毫無疑問的準婆羅門,級別,膚色相對較淺的東亞人大致相當於準剎帝利級別,而東南亞南亞的皮膚較深的,基本上能混個吠舍也不錯了,而非洲的黑人,基本上就和首陀羅類似。

此外,一個外國人去印度幹什麼,衣著、氣質、財富等軟硬件條件也是評判的核心標準,如果是去印度做生意的,在印度出入都是光鮮亮麗,豪車隨行,日常結交的都是印度政府高層、社會上流人士,那印度人自然把你當做高種姓級別的人看待,處處都會給你行個方便,為你服務的印度人也會非常的謙恭,即使膚色較深,也很自然地屬於上流社會的圈層。

而如果一個外國人穿著樸素,只是去印度旅遊、過境什麼的,看起來也不是有錢的,膚色再深一些的話,那多半也就是個吠舍,屬於中間階層,那基本上既不被優待,也不會被歧視,總之最普通的人罷了。如果不幸比較衣衫襤褸的話,那有可能會被人們列為低種姓,得不到好的服務。

另外,如果有幸在印度有個高種姓的朋友,那麼與他一起出入各種場合,無形中也會提升自己的地位。

總之,如果去印度,而且是長期待著,那就儘量穿著華貴一些,氣質弄好一些,表現有錢一些,那受到的待遇自然會好一些。

當然,印度從法律上是早就廢除了種姓制度,但種姓制度作為印度教的核心,3000多年的傳統,傳承了100多代人,早已深入印度人的骨髓,這不是幾代人想廢就能徹底廢除的,民間傳統的種姓等級意識依然強烈,民眾在日常生活之中,自覺不自覺地早就給自己的身份打上了標籤,低種姓因為世代貧困,資源匱乏,想翻身幾乎不可能。


雲中史記


印度的種姓制度臭名昭著,是世界上最典型的等級制度之一,將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與首陀羅、以及賤民。然而在印度,種姓制度並非合法制度。印度憲法第15條:“任何人不得以種姓、宗教與出生地而受到歧視。”

很多人都很好奇,外國人在印度屬於什麼種姓,很明確的就是,白種人在印度屬於第一種姓,也就是婆羅門;而東亞等在印度一般默認為第二種姓剎帝利。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印度不同種姓有一個比較普遍的特徵就是,越高種姓的膚色,越白。而低等種姓、賤民的膚色都非常黑。



這也是印度特殊的歷史造成的,原本的印度土著是膚色比較黑的,如今的印度人主體是數千年前入侵到南亞次大陸的雅利安人,屬於白種人。而土著黑人,逐漸成為了奴隸、不可接觸者。

印度並沒有明文規定外國人是什麼種姓,但一般來說,膚色越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其種姓地位就越高。


澹奕


題目問的是“外國人”,沒有問印度人。

外國人不屬於印度種姓制度。因此不會被種姓制度約束。一般全部視為外國人。


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的特產,當然如果一個外國人的長相比較偏高等種姓,一般情況下享受的待遇比較好。

像前殖民者英國人如果在印度,一般會被高看一等,其次就是其他白人。

印度種姓制度說到底,就是歧視皮膚黑的,崇尚皮膚白的,去看看印度教的那些神們,是非常明顯的。

崇尚皮膚白,崇拜白人不一定就代表白人在那邊就不危險了,印度出事的白人比比皆是,尤其是歐美的單身女性,有很大的幾率遇到危險,黃種人也是一樣。這是一個在印度留學的小哥們的回答:.


中國人的話總體還是不錯的



但是有些國家的人待遇就比較糟糕了,比如說尼泊爾人



尼泊爾長期被印度所控制,尼泊爾在印度打工的有不少,尼泊爾在食品,能源等各個方面都依賴於印度,而且人數又少,印度還經常支持尼泊爾國內的馬德西人造反,印度人歧視尼泊爾人倒不出意料之外。


李建秋的世界


印度的種姓制度等級森嚴,按他們的思維,外國人去了肯定也安排等級來劃分。

弄清楚這個問題,先得從種姓制度劃分說起。3000年前中亞的雅利安人佔領了印度,為了統治需要劃分了4種姓氏: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但真正把等級固定化還是英國殖民統治期間,並在那段時期衍生了第5種人群---賤民。

5種姓氏的社會權力

第一種姓氏是至高無上的婆羅門。婆羅門在古印度就是社會精英人群,大多是婆羅門教的上層高僧。雖然印度經常遭受入侵,但入侵者為了更好的統治,都賦予了婆羅門很高的權力。


他們主要負責掌管宗教祭祀,但任不同層級的祭司,享有很大政治權力。婆羅門教在隋朝以前曾傳入中國,不過英明的中國人沒有接受。


第二個姓氏是剎帝利。剎帝利是由婆羅門賦予權力,維護婆羅門統治的一個階層,包括王公貴族、將軍、士兵。剎帝利主要是白種雅利安人的後代。

第三個姓氏是吠舍。主要是農民、牧民和商人,他們是上2個階層的直接供奉者。吠舍沒有政治上的權力,可以參加宗教儀式,說到底就是有見面說話的權力。


第四個姓氏是首陀羅。首陀羅在印度就是一無所有的人,只能給人做工,甚至做奴隸,是沒有任何社會權利的人。

第五種是賤民,這種就是沒有身份證的人,是最悲催的一類人。賤民主要是罪犯、戰俘和跨種姓結婚的人,他們鞋都不能穿。


要是走路不小心身體碰到前4類人,甚至影子交叉,那隨時都是一頓胖揍或丟掉性命。像印度廣為人知的“聖女”就是賤民的女兒,長得有點姿色就成了婆羅門階層的“玩物”。


印度姓氏都是世襲制,投錯了胎一輩子也改變不了。吠舍、首陀羅也根本不敢反抗剎帝利、婆羅門,一不小心就把你扔到賤民一類,世世代代都翻不了身。低種姓人中只有女人有機會上升一個等級,那就是準備足夠的嫁妝嫁給高種姓的人。

現在可以按照上面的等級,來看看不同的外國人可以做哪個種類的姓氏了。


首先婆羅門的姓氏外國人都是沒機會的。在英國的教化下,歐美等發達國家人應該妥妥的剎帝利。其他國家有錢人、懂技術的就屬於吠舍。


沒錢只有一身力氣並且沒有犯罪記錄的只能是首陀羅了,剩下的想移民印度恭喜你做賤民了。大家對照一下種姓制度看看自己到印度會是哪種姓氏?


花木童說史


外國人去印度會被當成什麼種姓主要有兩點可以參考:一是身份地位,財產越多,種姓就越高;二是膚色,膚色越黑種姓越低。《史記.華殖列傳》中說“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鉅萬者乃與王者同樂”因此你越是有錢,在印度的種姓就越高,錢超越了膚色成為種姓評判的標準。如果你是中產階級,那麼就會根據你的膚色來確定定的種姓了,一般白人種姓較高,黃人種次之,黑人種最末。

印度的種姓制度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由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創建,從高到低依次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除四種姓之外還有賤民,賤民不在種姓之內,最沒有權益。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並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也可以理解為平民;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可以理解為貧民。被排除在種姓外的人是賤民,即所謂的"不可接受的賤民",又稱"達利特"。

種姓世襲,不易更改,印度人的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1947年印度獨立,從法律上宣佈廢除種姓制度,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種姓觀念依然存在,在偏遠的農村仍相當嚴重。如果你去印度投資,生活富足且揮土如金,經常在高種姓的圈子裡混,那麼你就是高種姓了,屬於第二等的剎帝利;如果你是去印度逃難,那麼你就沒有種姓,屬於"不可接受的賤民"。如果你有技術、有能力,去印度工作或者做生意,那麼通常會被歸入吠舍種姓,也就是普通國民的序列,享有交稅的權利與義務。

最後如果你只是去印度旅遊觀光,印度人並不能看出你的經濟狀況,那麼印度人就會根據你的膚色來給你一種姓。白種人在印度有較高的地位,因為印度人本來就是白種的雅利安人與當地土著融合的人種,他們不僅認為一白遮三醜,還認為白種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優勢;近代印度受英國殖民統治,更堅定了白人優先的信念。黃種人則會被認定為吠舍,黑人會被認定為首陀羅甚至賤民。歷史上蒙古軍曾於1221年至1305年入侵印度,最終戰敗而歸,據說是蒙古軍無法擊敗當時印度強大的戰象部隊,因此黃種人在印度的種姓並不高,卻也不低,居中而已。


大秦鐵鷹劍士


如果你想弄清楚外國人去印度會被當做哪個等級的種姓。那麼我想你應該需要知道古印度的4種種姓制度。古印度人把人分成4種,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4種種姓。首先地位最高的是婆羅門,婆羅門主要是指那些貴族大祭司,或者是掌握祭祀的僧侶階級。

剎帝利主要是武士階級他們主要掌管國家的軍政,還有就是各級官員,他們掌握國家的政權,吠舍就是手工業者或者是掌握技術的農民,商人。指古印度的中下階層是需要繳稅的。首陀羅社會地位極其低下,首陀羅主要是指那些被古印度所征服的國家的人。其實首陀羅都是指奴隸。嗯,現在我們知道古印度的4種種姓,然後我們可以來看一下,如果你去印度會被當做哪一種?其實大多數人去印度的話,默認是吠舍。

如果你在花錢時候默認是剎帝利。顧客是上帝嘛。當然你如果膚色淺一點且有一定文化,又會說英文那麼準,你可以被當做高級吠舍或是剎帝利。婆羅門的話你就不用想了。婆羅門是古代的貴族也就是相當於貴客,你如果有錢的話或者是官員,那你估計就是會被當做婆羅門,但基本上正常的度是吠舍層次,也就是平民不會說高看也不會輕視,但請注意到印度小心點,因為有些印度人會欺騙外國人,所以這點需要你們大家小心。首陀羅也不至於。當然前提是你不能散佈一些反印度的話語,那你肯定會被當首陀羅。嗯,當然還有一個就是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看你所教的印度朋友是哪個種姓的?

因為如果你交的朋友是低種姓的話,他們在對待你的時候也會看清你,但如果你的朋友是高種姓的話,那麼他們就會把你當成剎帝利或者是高級吠舍。如果你皮膚白一點就更好,因為印度不是被英國所征服過,所以他們可能對白人會更加尊敬一點,矯情吧。


大琦子


我也是聽別人說的。印度的種姓制度只適用於印度教徒,別說是外國人,就連非印度教教徒的印度人(如佛教徒和穆斯林),也一樣不適用。所以外國人在印度的地位,取決於外國人在印度交什麼朋友。即:外國人的印度朋友種姓是什麼,外國人就是什麼;如果外國人和低種姓的印度人交朋友,種姓地位就低下。反之亦然。

不過近代也有學者認為種姓制度並非源自印度教,而是印度社會,因為印度教的教條中並沒有種姓制度,而且印度的許多其他宗教也曾經或仍然有種姓制度。比如印度的基督宗教就很奇葩,帶有種姓制度的特色。如今印度許多的教會教堂中,低等級的成員必須坐在後排。

因而從實際角度出發,目前外國人在印度的地位,主要還是取決於經濟地位。

比如一個乞丐,肯定是窮人,肯定不會是高級種姓;而一個律師,八成是富人,八成也不會是低級種姓。

所以,一個外國人去印度,就要看這個外國人去印度幹什麼。如果外國人富得流油,陪伴的印度朋友都是高種姓,那麼在印度人看來,這個外國人就是高級種姓;如果外國人衣衫襤褸面有菜色,陪伴的印度人都是低種姓,多半也會被認為是低級種姓。



另外,還有一個情況就是旅遊者,尤其是自由行的旅遊者。這類外國人在印度一般沒有什麼朋友。印度人對這些人的種姓判斷主要也是基於經濟地位。

比如說一個人中國人去印度,當地人對中國人的默認待遇是吠舍,也就是普通人,按正常平級交流,基本不會把中國人視為首陀羅或賤民一級。但如果中國人花錢的時候,比如某些神廟只有婆羅門能進(遊客買票也可以進),這個時候中國人就是按剎帝利或婆羅門的待遇來對待。

假如說,中國遊客的膚色淺、能說一口流利英語,那就直接升級,視為剎帝利;如果還是個高級知識分子,比較大學教授,那就會再升一級,視為婆羅門。


但是,印度人這種把中國人“視為”剎帝利或者婆羅門對待的實際意思,是“不把中國人當首陀羅或賤民”,而不是會對中國人特別的尊敬、特別的崇拜。

這大概就跟“顧客就是上帝”是差不多的意思吧。服務員不會真把顧客當上帝,主要還是看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