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和楊志都出戰,為何武松不願對戰呼延灼?

lintianliang


呼延灼自被大破連環馬之後,落荒逃躥,他先是逃到了桃花山二龍山地界,李忠周通出戰,呼延灼不消幾招就得出了這兩人“本事低微"的論證結果,然而接下來卻遇到了硬手。

這硬手就是魯智深。"一個大胖和尚,騎著白馬"衝了過來。兩人一番大戰,平手。

收軍暫歇後,呼延灼提議再戰,卻見對面又換了個臉上一掛青砂記的,又是一番大戰,又戰了個平手。

此時呼延灼就不淡定了,一個強手就夠人受的了,又冒出一個,怎的是好!

此時,有人推論,下面該武松出場了吧,然而沒有!為什麼?

須知呼延灼是先和魯智深鬥過一場的,雖然戰後稍歇,體力也不可能完全恢復,再鬥楊志,又打成平手,這充分說明了呼延灼的能力,但也暗示著,他的體能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此時倘若武松上場,怎麼安排結局?若是一舉拿下,豈不改變了小說走向?若是拿不下,豈不成了笑話?

如果歷史上真有這個場景,武松自己不會選擇出戰的,以他的能力和經驗,他不會看不明白對方的狀態,但他的高傲性格註定,他不會乘人之危,讓人恥笑的。



籠中水


乎延灼被梁山殺敗後投奔青州的幕容知府,想借青州兵再與梁山一決雌雄,幕容知府也欲借乎延灼的本領掃平境內強盜,誰知乎延灼卻在二龍山遇到了對手,先是和魯智深打了個平手,再戰又與青面獸楊志打了個不分勝負。

有人問:為什麼武松不出戰與乎延灼再打一場?

要知道,當時的戰將很講究出身,魯智深楊志均為軍官出身,楊制使自然要和魯提下在武功上一較高下,所以就將乎延灼當做了陪練,魯提轄和乎延灼戰罷,楊制使就必須和乎延灼打一場,而綠林手段的武松就沒必要和楊制使魯提轄較這個勁了。

二來當時交戰都講個公平,你二龍山人多也不能車輪戰法打人家乎延灼一個人吧?魯智深打完楊志打,楊志打完武松再出戰,即使打贏了乎延灼恐怕也臉上無光。

三來沒有機會,楊志與乎延灼戰罷天色以晚,雙方罷兵。夜間乎延灼接到孔明孔亮攻打青州的消息,立即拔營連夜回救青州,武松總不能為和乎延灼打一場而追去青州吧?


jianchi


據民間野史記載,武松本不同意二郎山與梁山為伍,但礙於魯智深和楊志的面子,最後只能放棄了原則。



到了梁山後,他更看不慣宋江的所做所為,便常以步軍統領為由藉口看家,很少出外勤。一般的戰場拼殺就是去了也不出力,還時常勸魯、楊二人不用那麼賣命,搭個場子擺擺樣子就行。

可是,這倆人只是嘴上答應,但為了給武松面子,一般情況下不與硬手交戰。所以專挑老弱病殘削,以防被武松看出來。

其實,人家武松早就看出來了。

當武松看到他倆輪番都拿不下一個老頭時,便在一旁幸災樂禍蹦著高的喊:“該,再讓你們得瑟,這回碰上硬茬了吧!丟不丟人,趕緊回來吧”!



當時李逵聽著不樂意了:“你有能耐你咋不上呢,瞎起什麼哄”!

“滾犢子,你知道個屁”!

呼延灼到了梁山後,有一天請武松、魯智深、楊志三人喝酒,席間,呼延灼問:

“武松兄弟,你們仨是一個戰壕的,上次這二位與老夫往死了磕,你咋不上呢”

武松嘴角一撇:

“我可丟不起那人”

魯智深聽後不樂意了,把話接了過來:“拉倒吧,你就是不敢上,怕輸了更丟人”!

楊志也連忙附應:“就是這麼回事,也就殺個潘金蓮、鬥鬥西門慶、打打蔣門神那點兒能耐,大場面,你根本就是上不了場”!

武松聽後,尋思半天,詭異的衝著二人說到:

“不用故意氣我了,你們知道背後吳用趴在宋江耳朵上說什麼了嗎”!



呼延灼忙接過話茬:“什麼,說來聽聽唄”!

“你們聽好了”

武松壓低了嗓門……

“一定要用損招把呼延灼騙到山上,千萬別讓武松上,我們不要死的”!


驍勇34


頭條小編問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有毛病,你首先定義武松不願大戰呼延灼就是錯誤的,既然你的問題是錯誤的,那我還回答什麼?


武松根本就沒有不願意和呼延灼打,這完全不符合武松的性格,到底為何武松沒有和呼延灼交手,只有施耐庵知道了。


整個水滸,武松是施耐庵最喜歡的高手,水滸寨最英雄,說出了施耐庵對武松的喜愛。既然如此喜愛武松,就不能安排他和呼延灼比武,武松要是輸給呼延灼,那是施耐庵不願意看到的,也和自己的態度相矛盾了。如果武松擊敗呼延灼,這不明擺著讓武松羞辱魯智深和楊志嗎?


另外武松是步戰高手,呼延灼是馬戰將領,兩人廝殺是不太對等的,可能施耐庵很少有這樣的經歷,難以寫出如何讓步下將官大戰馬上將軍,所以就沒寫。


武松曾經在徵方臘的時候,步下一刀斬了貝應夔,但是武松不可能一刀斬落呼延灼吧,既然自己沒把握寫好這段,那就乾脆不寫。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頭條小編的問題本身就是有毛病,錯誤的,武松絕對不是不願意打呼延灼,武松在整個水滸,沒有怕的人。



武松根本不能馬戰。所以才有“馬上林沖,地下武松”之說。書中從未有武松馬戰的描述,說明他對弓和馬都不嫻熟。馬戰是人馬合一的作戰技術,武藝精騎術不精枉自送死。書中有不少這樣的人,武藝高強卻從來不事馬戰,馬戰不更省力快捷嗎?生死攸關的對戰,肯定是以自已最擅長的武藝出戰。但武松,劉唐,李逵,解珍,解寶從未馬戰。這其中的原因有個共性:都是出身於貧窮家庭。在古時窮文富武的時代,有奇遇學成武藝已經很不錯了,由於家境原因,買不起馬,養不起馬,給戰馬喂不起精料(粗草根,黃豆,玉米之類,甚至還要補充鹽份,古時的鹽是很珍貴的)的這幾位,很自然就無馬可練。反觀馬戰強手,騎術必精,都是將門之後或富人之家出身,只是誰比誰更精於馬術更精於在馬上嫻熟駕馭使用兵器而已。可見馬術限制了一個人在馬上的兵器武藝水平的發揮。就連武藝雖低卻會騎馬的李忠都是將門出身。

這才是武松不戰馬將呼延灼的原因。不是不想戰,而是不能戰。至於他能在亂軍中奪下敵方馬將的兵器而殺之,是在混亂的特定環境下所能,並非馬步對戰的正常結果。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武松在水滸裡以神級好漢的面目出現,他所過之處,未遇敵手。徵方臘時,武松斷臂原因不是因為武功不濟,而是碰上了妖道作法。通讀水滸,有關武松的橋段,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武松並非好勇鬥狠之人。他每次出手,都是無法忍受了才行動的。老虎要吃他,他才打虎;潘金蓮謀害親夫,他才殺嫂;蔣門神欺負施恩,他才醉打蔣門神;張都監陷害他,武松血濺鴛鴦樓;蜈蚣嶺道士殘害良家婦女,武松動了殺心。在二龍山落草時,武松很少惹事。日子過得很安穩。既然呼延灼已被魯智深、楊志教訓了,他又何必橫插一槓呢。武松潔身自好,後來在六和寺出家,說明他看破紅塵,了無牽掛。再說呼延灼並非武松仇家,武松犯不著和呼延灼拚命。


東疆珠




對於書中故事情節設計、人物戲份分配以及人物出場順序,甚至人物臺詞,相信施耐庵在落筆前就已經精心佈局好了,不像我們今天某些網絡小說寫手寫到哪算哪。摸透了這一點,我們再回到問題本身上來,二龍山三巨頭,老大魯智深、老二楊志、老三武松,在個人傳記一一結束之後,闊別了讀者幾十回,於全書第58回“三山聚義打青州,眾虎同心歸水泊”中閃亮迴歸。

三山聚義指的是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並沒有梁山,這一回主要講的是三山好漢最終歸順梁山的打開方式,呼延灼就是將三山好漢“一網打盡”的導火索。我們先捋一捋大體的故事情節,梁山大破連環馬,呼延灼單人獨騎落荒而逃,途中夜宿桃花山附近客店,其御賜坐騎踢雪烏騅馬被桃花山盜去,於是呼延灼向青州慕容知府借兵,率軍討伐桃花山。



桃花山兩位山大王李忠和周通不是呼延灼的對手,遂向二龍山求援,二龍山三巨頭領兵前來大戰呼延灼。魯智深、楊志和呼延灼各鬥了一場,兩場都平分秋色,三巨頭中唯獨武松隱身了。我認為,這裡施耐庵是刻意按下武松,沒有讓武松出戰,是因為在這個情節設計中武松還有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順其自然的促成三山抗敵統一戰線,所以武松在這場戲中也扮演了楔子的角色。

我們接著往下說,雙方誰也沒有佔到便宜,各自撤兵回營,這時呼延灼的後院起火,白虎山孔明孔亮兄弟率兵攻打青州,他只得火速回援青州,隨後生擒了孔明。孔亮領著殘兵敗將遇到了武松,經過武松的牽線搭橋,三山聯盟水到渠成,這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氣呵成,沒有絲毫違和感和突兀感。

也許有人會問了,施耐庵為什麼非要安排武松和孔亮相遇,為什麼不是魯智深和楊志?因為三巨頭中只有武松和孔亮舊有交情,可參考《水滸傳》第32回“武行者醉打孔亮,錦毛虎義釋宋江”,因此只有武松能夠穿針引線,起到催化劑的作用,這樣安排的好處就是更能促成三山的結盟,使整個劇情更加順理成章。



試想一下,如果安排武松出戰呼延灼,讓魯智深或楊志任意一人與孔亮相遇,那效果就是雲泥之別了。雙方素昧謀面,肯定要大打出手,然後再熄火,再互相通報姓名來歷,再訴說遭遇原委,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筆墨,使情節繁瑣冗長,還對劇情毫無任何幫助,以施耐庵經天緯地的創作才華,斷然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說實話,二龍山和呼延灼的打鬥,兩場足矣,既精彩又見好就收,所以沒必要再祭出武松了。

《水滸》是一部腎上腺素狂飆,荷爾蒙爆表的小說,全程可見鋼管直男和暴力美學,這樣的小說註定是快節奏,行雲流水沒有一句廢話。施耐庵安排什麼人什麼時候出場,說什麼話,推動什麼樣的劇情,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都是成竹在胸量身訂做的。多讀原著,你就會深刻感受到施耐庵大師級的創作功底。

西嶽頑石~以小說佈局的角度解讀《水滸》才是正道,陰謀論滾一邊去吧。


西嶽頑石


這個問題用兩個層面就能解釋,一是武松在這段劇情的重要意義是為了引入白虎山的求援,二是…武松真的是打不過呼延灼,為什麼要去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呢?

先說第一點,在武松從十字坡“喬裝”為行者開啟新的人生後,他出行的首站地路過的是孔家莊,在孔家莊的小飯莊裡和孔亮發生了衝突,最終武松痛打了孔亮,還美美的飽餐了一頓。在出館之後,大醉的武松被孔明來人抓了起來,要不是宋江認出了武松估計他的小命也就丟了。這次衝突之後,武松也和孔家兄弟有了一點交情,可別覺得施公只是這麼隨手一寫,這次相遇,其實是在給後面的孔亮求援做鋪墊。

孔家兄弟年少輕狂放蕩不羈,由於和同鄉的一財主發生了一點口角,二人就殺了財主全家聚集了若干嘍囉去白虎山落草。當時清風山已舉家搬往梁山,白虎山也就成為了青州新的隱患,而二人的叔叔孔賓還在城內,被慕容知府抓了起來,這時二人就舉兵攻城,恰好呼延灼要戴罪立功,就先捉孔明,又亂軍打跑孔亮,孔亮萬念俱寂在古廟內歇息,正好碰到了武松,也就由武松將其引薦給了魯智深、楊志。

而在呼延灼在此之前已經分別和魯智深、楊志交過手,正是因為白虎山攻城他才暫時放棄了對桃花山和二龍山的追逐。當時迎戰呼延灼前魯智深說的是讓楊志和武松跟他去迎敵,留下施恩、張青、孫二孃、曹正來守營寨,但後來我們發現在撤軍時武松是先走的,而魯智深和楊志是後來跟上的。從時間點上我們能看出武松這次依然沒騎馬,自然也不會讓一個步兵大將去戰馬上的呼延灼。

魯智深與呼延灼打了近五十回合不分勝敗,此戰不僅奠定了魯智深五虎的實力,也讓大家知道了魯智深可是一個全能的選手。而在魯智深撤退後,楊志又和呼延灼打了四十回合左右,楊志在呼延灼體力有所損耗的情況下依然率先撤退,可見楊志的實力是鐵定不如呼延灼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二人的功夫都是實打實的科班出身,呼延灼也感覺到這二人的功夫可不是綠林野路子,自然自己要認真對待。

而武松和其他三人的差距就很明顯了,武松的拳腳功夫不錯,殺心也夠足,可他最大的短板在於他的一身功夫皆不是正經訓練習得的,所以武松論功夫遠沒有其他三人那麼全面,就算戒刀在手也從未體現過刀法,只是利用格鬥技巧制服敵人,再用刀完成擊殺罷了。武松的格鬥技巧要對付馬軍大將並不能算得上是優勢,但作為伏兵或者收拾一下受驚的地方將領還是很好使的。

所以施公也是為了說明野路子和科班的水平差距,不僅不讓武松出戰,還借呼延灼之口直接表明了兩者的差距,列位看官就不要糾結了。


所以要拼拳腳,梁山上有不少人不比武松差!


邏輯文史游


武松跟呼延灼都是雙手用兵器,但是呼延灼是馬軍,武松用雙戒刀跟他對打想打到對方就要不停的往高了跳,呼延灼武功不比武松差,這樣武松總有跳不動的時候,楊志本身就是名將後人,馬上馬下都可以,而且二龍山唯一一個能馬上出戰的也就是楊志了,魯智深呢。禪杖多長,得有一丈吧,忘了小說裡寫的是多長了~也就是說他用禪杖這種長兵器在地上跟在馬上的呼延灼對戰一點也不吃虧~


他狼叔


英雄惜英雄,今日留一線,以後好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