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民說初七“打春”,還要“咬春”,啥意思?

新大風歌


對於我這個90後來說這個東西我真不理解呀,這就是自古以來傳下來的吧,一個地方一個說法,一個時代一個叫法。


孟亮ai生活


剛剛整理了一篇關於“立春”的文章,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關於立春,又叫打春。打春的時間從公曆來說是相對比較固定的,一般是在每年的2月3號到2月5號,更多的是2月4日這一天。出現在2月3號的年份是在1897年和2017年,中間差了120年。從農曆來講的話時間就不那麼穩定,年前、年後的都有出現,而初一打春是非常罕見的,又稱之為“歲交春”。

而立春的一些習俗,每個地方都不太一樣。北方一些地方在立春這一天會吃蘿蔔、生菜(韭菜)等,稱之為“咬春”;南方一些地方會吃春餅、春捲。

民間對立春這一節氣是比較注重的,這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天的開始。

關於立春的諺語。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意思是說立春是晴天,說明以後的天氣水風調雨順,適合耕種。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溼溼到清明。意思是說如果立春這一天下雨,很有可能會斷斷續續下到清明。

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意思是說如果立春降霜,這一年整個春天的農作物都會長不好。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意思是說立春這一天打雷的話,驚蟄時會連續下雨。

大家看看有什麼不妥之處請給予指正,共同學習,謝謝。


平凡的白鹿世界


膠東農村,到今天依然稱“立春”為“打春”。昨天婆婆還在說,今年一年要打兩個春(俗稱“兩頭春”),一個是正月初七,一個是臘月十九。

打春,彷彿自帶了一種狠勁,有一種人勤春早的迫切感。這“打”,原來也是真打,而且儀式相當隆重,是由上至帝王,下至縣衙知事、黎民百姓全員參與的慶祝,鞭春牛。《京都風俗志》一書中曾記載:宮前“東設芒神,西設春牛。”禮畢散場之後,“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查看本地史志資料,對立春有很詳細的記載。立春前一天,以演武廳為春場,由知縣帶領所有官吏士紳,穿新衣,簪春花,旗幟招展,鑼鼓喧天,農人牽耕牛荷種田工具,去往東郊迎春。一路上,沿街的商鋪也是張燈結綵,不亞於春節。邑之人老少聚集,一起觀春。這一日如天氣晴好,則大家相互慶祝,為豐年之兆。民諺雲: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立春喜晴不喜雨,尤其是打雷,更是大忌。民諺有“立春打雷,十處豬欄九處空”之說。

立春晴好,是要大大的慶祝的。知縣與各官吏生員,回到縣衙,簪花飲酒。名叫吃春宴。期間還會有其它卜卦,預測一年的風調雨順情況。第二天(立春)拂曉,再次由知縣帶領衙役等,手執棍仗,對著早就塑好的土牛,每人打土牛三下,然後徒隸們一起擁上,合力將土牛打碎。此謂打春送寒氣。然後鼓樂喧天,給縉紳分送小春牛和芒神(後改為春牛畫)。

在民間,還流行一種儀式,就是“咬春”。過去沒現在這麼多反季節蔬菜,立春裡能生咬著吃的,也就是蘿蔔、生薑、大蔥了。古人云“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咬春,吃春餅的習俗,應該也源於此吧。今年的立春在正月初七,也是“人日”。傳說這一天是否晴好,也管小孩子一年的健康。膠東農村仍然有初七吃麵條的習俗,寓意是攬住孩子腿,也是祈願孩子健康的意思。

農村古老的祈福儀式,現在已經少有人記得了。就像明日的“破五”,不知道又有多少人還記得?民諺民俗民風,終有一天會淡出中國人的生活,被遺忘了吧?祈願有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好年景,讓農民兄弟過個好年!



小城微視角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一個節氣。今年的立春,就在大年初七。立春,又有咬春、打春一說。

立春這一日,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衚衕裡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清人專有《咬春詩》:“暖律潛催臘底春,登筵生菜記芳辰;靈根屬土含冰脆,細縷堆盤切玉勻。佐酒暗香生匕?k,加餐清響動牙唇;帝城節物鄉園味,取次關心白髮新。”可以想像,那時咬春的風俗還是非常濃郁的。 一個“咬”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阿星努力中


“一年之計在於春”,從古代開始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的節日,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曆史。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又稱“打春”、“咬春”、“報春”。“立”是“開始”的意思,中國以立春為春季的開始。

為什麼叫“打春”?大概跟鞭春牛這一習俗有關。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

鞭打春牛的活動寄寓了百姓對春天的美好向往,正像州官鞭打春牛時念的詞: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羊開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穀豐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方吉祥,九打九州太平,十打十全十美。

為什麼要叫“咬春”?當然是跟吃有關了。

咬春:立春時各地都有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過去人們認為咬春就是吃蘿蔔,其實也包括吃春餅。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蔔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

作為中國傳統的節日,立春也有他特別的風俗禁忌:

立春之日不看病: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

立春之日不理髮,俗話說: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

立春之日不能躺著: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甦。

忌諱吵架、不口出汙穢言語:

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立春之日莫搬遷: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盪。

立春不能回孃家: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孃家。還有孃家正忙著莊稼就不要回去添亂了。


超人小航航


立春,俗稱打春,標誌著一年春季的開始,它是二十四節氣的頭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聞學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的季節,春是生長,耕耘播種的好時節。從立春節氣當天到立夏這段時間,都被稱為春天。



二紅


簡單的說打春就是立春☞四季的交接,氣候開始變暖(春暖夏熱秋涼冬寒)。咬春☞我先輩傳流至今:就是接春和進春及交春...的意思,四季提醒農業農民備耕。


重工手


咬春就是立春這天要吃春餅,春捲,蘿蔔。我每年立春當令時都要咬蘿蔔。做春餅,春捲吃。





東北的雲


打春是立春的俗稱,是春回大地的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中國傳統文化24節氣的第一位節氣叫立春!

立春是中國傳統節日。在周代,這一天天子親率三公九卿等到東郊迎春,祭祀。唐宋時,有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表示勸農春耕和祈求豐收,明清以來,有食青菜、迎土牛、浴蠶種、喝春茶等,具有濃厚的傳統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但那時的“打春”,和最早以前的一哄而上“眾役打焚”,拾取春牛碎片如鳥獸散回家以求吉祥的情景,已經有所不同。禮儀更加繁複,一列逶迤,由府伊帶隊,將春牛從午門抬入宮內,百官朝服,彩仗鞭牛,把場面推向更加壯觀的高潮。鞭打春牛之後,眾官退朝時,還可以得到皇上的“各以彩仗贈貽”,那些官員如以前農人把春牛碎片拿回家一樣,樂不可支,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其祈禱與保佑的含義,是和前輩一樣的繼承和延續。



哈爾濱劉桓易vlog


你好,感謝提問。

立春做為中國的傳統民俗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而且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據瞭解,為了慶祝立春的到來,自古以來,除了要舉行一些“迎春”祭典外,在立春日這天,我國民間還要喝春酒、吃春餅、打春牛、咬蘿蔔等習俗,俗稱“咬春”和“打春”。所謂打春,是舊時的習俗,立春的前一天,人們用泥土做成春牛,放在家門口,等第二天立春了,用紅綠鞭子抽打。因此俗稱立春為打春。

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講究要買個蘿蔔來吃,叫做咬春。因為蘿蔔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講究時令吃食,立春這天要吃春餅,吃春餅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盤的,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衚衕裡吆喝:蘿蔔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蔔給孩子咬咬春。

古時,人們在立春時要擺咬春宴,咬春宴上除了蘿蔔生菜,還要有春餅春捲,凡可咬可食可補之物,皆可入席。

咬春主要吃什麼?

五辛盤立春吃春餅歷史悠久。據載六朝元旦吃五辛盤(五種辛葷蔬菜:小蒜、大蒜、韭、蕓薹、胡荽),供人們在春日食用後發五臟之氣。現揚州人立春時也吃五辛:新蔥、韭黃、蒜苗、蘿蔔、芫荽。唐初餅與生菜以盤裝之,稱春盤,因與五辛盤有淵源,也叫辛盤,宋時改叫春餅,現也叫薄餅、荷葉餅、片兒餑餑等。

春盤面元《飲膳正要》“春盤面”由麵條、羊肉、羊肚肺、雞蛋煎餅、生薑、蘑菇、蓼芽、胭脂等十多種原料構成。明、清時在餅與生菜外兼食水蘿蔔,謂能去春困。整個嘗新活動稱為“咬春”。

吃春捲春捲又名春餅、薄餅,是福州民間流行的傳統小吃,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立春吃春捲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有喜迎春季、期盼豐收之意。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 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炒和菜有了春餅,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乾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乾粉絲煮好,用澱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豆腐乾絲、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吃,也更營養。

吃蘿蔔在許多地方,立春又叫“咬春”。北方立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蘿蔔,吃蘿蔔可分為啃、切片、切絲、做餡等多種形式。明人劉若愚《明宮史》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清《燕京歲時記》載: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謂可以卻春困也。吃蘿蔔不僅可以解春困,還可以增強婦女的生育機能,立春蘿蔔又稱為“子孫蘿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