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虽然将这位皇兄封为了太上皇,但实际上却是纯粹的软禁

明景帝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他的哥哥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二进宫”皇帝,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钰登基,是因为当时形禁势格,逼不得已。不过在登基之后,他这个皇帝却做得有声有色。朱祁钰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既倒,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作出了贡献,但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他显得过于小气,同时在太子问题上他又显得得寸进尺,最后明景帝的一生以悲剧告终,他的功过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明景帝朱祁钰的帝号曾一度被他的哥哥朱祁镇废去,而且他的哥哥赐给他的谥号是“戾”。“戾”是一个恶谥,意思是终身为恶、死不悔改。不过后来,几经周折,直到几十年后的明宪宗时期才重新恢复了他的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朱祁钰的历史功绩。不过,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个字,明宪宗给朱祁钰所定的谥号仅为5个字,朱祁钰这位临危受命的皇帝在规格上也还是要比明朝的其他皇帝低一等,而且也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给景帝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个字。至此,朱祁钰在礼仪规格上才得以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
本来,平素处世低调的王朱祁钰可以平静地度过自己富贵而又波澜不惊的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却改变了他的政治生态,把本想平平安安度过一生的朱祁钰推到了风口浪尖。朱祁钰的人生从此而变得与众不同。


朱祁钰虽然将这位皇兄封为了太上皇,但实际上却是纯粹的软禁

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儿子朱高煦。

这个朱高煦在靖难之役中战功赫赫,很会带兵,而且极有野心,时刻觊觎着北京城中的皇帝宝座,自永乐年间被封为汉王之后,就始终没有放弃过用武力夺取政权的野心。
终于,明仁宗朱高炽登基仅仅10个月就暴病身亡他的长子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经过这几番折腾,原本富强的明王朝也变得风雨飘摇国家动荡,再加上皇帝朱瞻基年轻识浅,对于朱高煦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造反机会了。于是,经过精心的准备后也像他的父亲明成祖朱棣一样,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矛头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
对于朱高煦的反叛,早有准备的明宣宗朱瞻基在大臣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皇帝亲自统帅的明军一下子就在声势上压倒了叛军这样一米,以前同意与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几路兵马也都按兵不动,高煦也就只能孤军奋战了。
具有压倒优势的明军很快包围了朱高煦所在的乐安城。见大势已去,朱高煦只得弃城投降,御驾亲征的朱瞻基大获全胜朱高煦父子也都被生擒。

朱祁钰虽然将这位皇兄封为了太上皇,但实际上却是纯粹的软禁

在处理战后事宜的时候,群臣都劝朱瞻基将朱高煦正法,以做效尤。但是朱瞻基念其是自己的叔叔,而且毕竟为大明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于是没有杀他,只是将他废为庶人,软禁在西安门内的逍遥城中,让他安度晚年。至于汉王府的那些女眷,则是按照惯例,被充入后宫为奴了。
风光无限的朱瞻基在返京途中邂逅了汉王府的侍女吴氏。一见之下,朱瞻基深深地被吴氏的美貌与聪慧打动了。于是,吴氏免去了成为宫中最低贱的奴仆的悲惨命运,得以陪伴着皇帝一路回到了京城。
但是,虽然朱瞻基已经被吴氏深深地迷住了,但是,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名分都不能有。于是,宣宗皇帝只得将她安排在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后来,吴氏为宣宗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香火不旺的宣宗皇帝的次子,取名朱祁钰母以子贵,原本毫无名分的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还是只能继续住在宫外。公元1435年,宣宗皇帝朱瞻基病重,在弥留之际召朱祁钰母子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皇帝既有遗诏,后人自当遵从。再加上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母子也就这样逐渐被宫廷所接纳了。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朱瞻基架鹤西去,宣宗皇帝的皇后,现在成了皇太后的孙氏下旨封朱祁钰为廊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

朱祁钰虽然将这位皇兄封为了太上皇,但实际上却是纯粹的软禁

朱祁钰和他的母亲吴贤妃本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即位后,明朝北方的边界上崛起了一支强大的蒙古人部族,号称瓦刺。瓦刺部的首领也先经常派人以向朝廷进贡为名,骗取赏赐,因为当时明朝对进贡国家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要有非常丰厚的赏赐,而且是按人头派发。也先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派出的使臣不断增加,最后竟加到上千人,这分明就是敲诈勒索。这一年,也先派了两千多人跟明朝做买卖,为了多得一点赏赐,也先谎报了贸易的人数。这件事让当时掌权的大太监王振知道了,便说也先欺骗朝廷,单方面削了价,只给也先2/5的钱,还下令礼部,让他们不给也先的人管饭。也先本就找不到发兵来明朝内地烧杀抢掠的借口,现在终于有了口实。于是他立即发兵攻打山西大同,打得明朝的守军节节败退,紧急军情很快传到了北京。

朱祁钰虽然将这位皇兄封为了太上皇,但实际上却是纯粹的软禁

瓦剌入侵,年轻气盛的英宗想到当年父亲勤政朱高煦的伟业就也想御驾亲征,王振对于他的这个想法大力支持。虽说这一年朱祁镇已经23岁了,但他依然像当年小王子时候一样,什么事都听王振这位“先生”的。要知道,英宗小的时候这位王振先生就是他的朋友,他觉得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这位王先生了。王振说要亲征,并说瓦剌人不堪一击,他立即信以为真,下令3天后立即出征朝中官员听到圣旨,吓得在午门外跪了一大片,都说御驾亲征不是儿戏,3个月能不能准备好还成问题,要英宗收回成命。可是,这位似乎永远长不大的皇帝只信王振的,相本不管大臣们的建议,一意孤行地要按原来的命令行事,也不管敌情如何,也不商量作战方略,连后勤保障都没安排好,简直把亲征当做小孩子玩游戏一般。最终,英宗带着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的5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临行前,英宗皇帝命令自己的弟弟王朱祁钰做监国,在自己御驾亲征的时候全权处理国家大事。


听说明朝皇帝亲自带着几十万大军来跟自己交战,为了诱敌深入,也先主动率军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以为是也先害怕了,更加放心大胆地命令部队北进。很快,作为明军前锋的3万骑兵中了也先的埋伏,几乎全军覆没。这下,王振害怕了,他慌忙命令大军向土木堡移动。当明军到达土木堡的时候,来去如风的瓦骑兵已经追上了他们。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们又渴又累,只能仓猝应战。瓦剌大军从四面把土木堡团团围住,骑兵呼啸着杀进了明军的阵营当中,挥长刀砍杀明军。遭到瓦剌骑兵冲击的明军由于缺乏统一的指挥而只能各自为战,很快被瓦剌骑兵杀得尸横遍野。眼见情况不妙,朱祁镇率领亲兵乘车突围,但左突右冲,始终冲不出去,最终当了瓦刺人的俘虏。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所杀。

朱祁钰虽然将这位皇兄封为了太上皇,但实际上却是纯粹的软禁

土木堡大败,50余万大军伤亡殆尽,英宗皇帝被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明王朝举国震动,京城大乱。平素屡屡受到王振欺压的群臣听说王振已死的消息,纷纷前往午门哭谏,要求监国的朱祁钰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朱祁钰见状唯恐发生哗变,正准备逃走,这时兵部尚书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朱祁钰的衣袖,对朱祁钰解释大臣们并不是冲着他来的,只要他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他登上皇帝的宝座。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群情激昂的情绪这才得到了缓解。
冷静下来之后,朝中的大臣们开始思考应对眼下岌岌可危的局面的良策群臣为了应急,见太子朱见浚才两岁,国无长君,于是联合奏请孙太后立王朱祁钰即皇帝位。孙太后答应了大臣们的提议,但朱祁钰却推辞不就。
就在文武大臣及孙太后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被俘的英宗秘派使者到来,传口谕命郕王速即帝位,主持大局。无奈之下,朱祁钰终于答应了群臣的请求,于9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仍然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原来根本没想过自己有可能当皇帝,也没有丝毫机会可以登上皇位的郕王朱祁钰就这样被大势所逼,稀里糊涂地成了君临天下的大明皇帝。

朱祁钰虽然将这位皇兄封为了太上皇,但实际上却是纯粹的软禁

明景帝朱祁钰虽然是由于其兄英宗被俘而意外登上皇位的,但他却在执政理念上保持了高度的开明。

但客观地讲,朱祁钰以皇帝偷情的私生子身份,逐渐爬上权力的最高层,难免会对权力产生过度留恋。因为,他知道如果将皇兄迎回,将会出现一朝两皇的格局。至少皇兄会削减他的权力。因而在对待迎回英宗的问题上显得非常小气,但后人还是以探视之名将英宗迎回。面对如此尴尬的现象,朱祁钰虽然将这位皇兄封为了太上皇,但实际上却是纯粹的软禁。

朱祁钰虽然将这位皇兄封为了太上皇,但实际上却是纯粹的软禁

出于同样的留恋权力的理由,在太子问题上他又显得过于得寸进尺,竟撕毁曾经的承诺,废掉英宗儿子的太子身份,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怎奈人算不如天算,被自己立为太子的儿子却过早地天折,而自己也身患重病。恰在此时,被其皇兄反戈一击,发动夺门之变,赶下了皇位,成了中国历史上最悲剧的皇帝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