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改革開放至今已有四十年,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任務成為了眼下的重要課題,並且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努力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實在的力量。話說回來,“復興”這個詞語其實很值得考究,能夠復興的事物,一定是歷史上曾經非常輝煌的,否則“復興”兩個字無從談起。翻開史書,我們不難發現,秦漢時期、唐宋時期的中國,曾經給周邊區域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給世界歷史留下了多麼寶貴的財富。
這些財富,就是五百年來大國變遷中的經驗教訓。從葡萄牙西班牙,到英格蘭法蘭西,再到後來的美蘇爭霸,大國的興衰固然變幻莫測,那大國崛起與霸權維持背後的內在歷史邏輯是怎樣的呢?下面筆者帶領大家看一下,通過這篇文章,你能感受到海權力量對於大國地位的意義,你能體會到什麼核心要素在制約大國,維持霸權中可以起到關鍵作用。
一、海權直接決定了大國的戰略地位。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地方是陸地,剩下的三分之二全是海洋。
而在15世紀新航路開闢以前,人類絕大多數活動都侷限於這三分之一的陸地,並且“天圓地方”的地理概念依然統治著很多人的腦海。海洋對當時的人們而言,始終是一個充滿著神奇和恐懼的未知之地。
就當整個歐洲的國王與諸侯們,因為土地、財產及權力的爭奪而競相廝殺時,一個國土面積不足10萬平方公里,人口僅僅數十萬的葡萄牙卻悄悄把觸角伸向無盡的大西洋。憑藉地理大發現的傑出成果,葡萄牙人用全新的航路打通了橫亙在東西世界間的隔膜,並通過殖民掠奪獲取了源源不斷的財富。伴隨著全球殖民及貿易的開展,葡萄牙海軍的地位逐漸升高,其裝備水平、人員素質及船隊規模都在不斷壯大,以適應日趨擴張的全球殖民帝國。
眼紅著鄰居的發跡,西班牙人也不甘示弱,在海洋上和葡萄牙人展開全球爭霸。通過一系列政治、軍事、宗教、外交的博弈,1493年5月,在羅馬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仲裁下,西班牙和葡萄牙沿著“教皇子午線”瓜分了全世界。
這兩個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小國,憑藉對海洋的絕對控制,壟斷了殖民及全球貿易,並在15世紀和16世紀一躍成為令歐洲諸國羨慕不已的超級大國。僅僅通過對海洋的絕對控制,就一躍成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國,這種模式在以往的人類歷史中是不存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創的這種通過海洋來掌控世界的方式,直到今日依然在影響著我們的世界。
與此同時,眼紅的競爭者們也紛紛把目光聚焦到海上,不惜花費巨大的資本來強化自己的海上力量,為的就是和西班牙葡萄牙一決雌雄。潛藏的矛盾,在遍佈世界的航線上不斷醞釀,最終導致了一場戰爭的爆發。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完敗於英國海軍。一艘艘沉沒的巨型戰艦,標誌著西班牙海權盛世的一去不復返;相比於西班牙,葡萄牙雖然沒在海上遭遇毀滅性的打擊,但是全球各地此起彼伏的局部鬥爭,也逐漸把它的海軍力量消耗殆盡。
17世紀,後起之秀荷蘭橫空出世,一躍成為著名的“海上馬車伕”。雖然荷蘭的海上武裝力量不如巔峰時期的西班牙葡萄牙,但是它商船貿易的發達程度,可以說是前無古人的。但也就是由於荷蘭的海軍力量不那麼強大,又給了英國可乘之機。憑藉一枝獨秀的海軍武裝,英國在全球各地不斷壓迫荷蘭的勢力範圍,最終成功將荷蘭的海上輝煌埋葬。
就這樣,僅有日本三分之二面積大小的英國憑藉掌握了世界的絕對海權,成為有史以來最強大的 “日不落帝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海洋的主導權依然在英國手裡。為什麼英語是現在通用範圍最廣的語言?這和英國長期制霸海洋是有著必然聯繫的。新航路開闢五百年來,誰贏得了海洋,就意味著贏得了世界。哪怕在傳統陸權國家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也曾說過:一個沒有海軍的國家,就像一個僅有一隻手臂的人。
就在英國陶醉於自己締造的殖民帝國時,北美新貴美國正在拼命發展著自己的海軍力量。從19世紀初期的打擊海盜,再到後來的美西戰爭,馬漢《海權論》的出版,美國的海洋意識可以說從建國初期就滲透到了國家基因裡。二戰之後,大英帝國徹底讓位給美利堅,然後我們就看到了人類歷史上最強的海軍。直到現在,無與倫比的海軍力量依然是美國維持其超級大國地位,控制全球形勢的絕對戰略法寶。
至此,我們不難總結出一條規律:在新航路開闢後的五百年間,誰掌握了海權,就意味著誰對全球財富和貿易能夠形成絕對控制,從而快速完成原始積累,並獲得全球範圍內的戰略主動權。從葡萄牙西班牙依靠海上力量引領大航海時代,到英國憑藉海上力量締造日不落帝國,最後美國海軍成功雄霸四大洋,可以說海權霸主地位的更替,幾乎也就意味著世界霸主地位的更替。
二、強大的基本實體是大國維持霸權的核心要素。
先給你解釋下什麼叫基本實體:基本實體的意思,就是一個國家的國土面積,自然資源,人口數量等等,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關鍵指標。像中美俄這些國家,它們的基本實體就非常強大;而像荷蘭、葡萄牙等面積偏小的海洋國家,它們的基本實體就不那麼出色了。
葡萄牙和西班牙之所以成為最先開闢海洋世界的國家,除開自身的地緣優勢,工商業發展水平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等因素外,還有一個極其現實的原因促使這兩個小國探索海洋:那就是其陸地力量不夠強大,發展空間極其有限。
西班牙和葡萄牙加起來,也就跟鄰居法國面積差不多大,而且人口、資源、陸軍傳統、潛力這些都不如法國這種歐陸強國。想在歐洲大陸上爭奪霸權,西葡兩國肯定是沒有任何先天優勢的。
陸地上競爭不過其他歐陸強國,那麼就尋求對外貿易吧。不過歐洲傳統的香料貿易雖然風行一時,卻也因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而受到強烈衝擊。奧斯曼帝國當時處於極盛時期,即便歐洲幾個國家聯手也沒法對抗它。所以,迫於無奈,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只能從海洋上尋求突破。
通過一個多世紀的全球殖民及海外貿易,西葡兩國的國力迅速增長,影響力與日俱增。可當荷蘭、英國等新興海洋霸主上位後,這兩個老牌海權國家不僅無法重現盛世榮光,甚至還讓國內的政治格局、經濟結構及民眾生活受到極大衝擊。
為什麼呢?
首先,西葡兩國農業和工商業基礎都相對薄弱,大量湧入的海外財富固然充實了國家財富,但頭腦發熱的統治階層並未把這些收入用於夯實國內的經濟基礎,且大量的金銀也急劇加強了通貨膨脹的危害。
其次,西葡兩國面積狹小,人口稀少,長期的殖民擴張導致其對海外領土形成了極強的依賴性。要維護海外領土和貿易航線,就必須不斷強化軍事力量。恰好它們本就稀缺的人口資源,就在此起彼伏的軍事鬥爭中逐漸枯竭。
再者,貴族將大量的財富用於享樂而非改善民眾生活,國內的奢靡之風麻痺了統治階級的進取心,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矛盾。大量農民為尋求工作背井離鄉,來到城市謀生,或者直接出海當水手,農村的大量耕地因此被閒置,讓本來農業基礎就薄弱的西葡兩國感到雪上加霜。
綜合這些因素,西葡兩國只要遭遇一些國內外的重大打擊,基本就沒有任何恢復與緩和的能力,更談不上去維持霸權,鞏固霸權了。
這裡不妨給你舉些例子,讓你看看大國和小國在應對危機時的差別:
1578年,葡萄牙軍隊中了摩洛哥的埋伏,全軍覆沒,過往也因此喪命,北非的殖民計劃宣告破產。對於一個人口不到兩百萬的歐洲小國而言,一次性損失上萬的軍隊,幾乎就意味著它從此喪失了軍事進攻的能力。
1941年,納粹德國成功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將猝不及防的蘇聯打得潰不成軍。戰爭開始後半年,蘇軍的損失就超過百萬——這放到西班牙葡萄牙身上,幾乎就算是亡國滅種了。但是蘇聯有著龐大的國土,嚴酷的氣候以及強大的人口和資源儲備,這些因素使得它能夠堅持到德國被拖垮,從而完成戰略反擊。
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被英國海軍擊敗,此後西班牙的海軍力量就再也沒有恢復過來。而在1941年的珍珠港行動中,儘管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到一定程度的打擊,戰列艦幾乎損失殆盡。但是美國可以在三年時間內造出一百多艘各類型航母,上千艘艦艇,這種壓倒性的工業力量就註定了日本法西斯必敗無疑的結局。
對比美蘇這種級別的大國,西班牙、葡萄牙、德國、日本這些國家雖然也曾是輝煌一時的大國,但是由於國家基本實體不夠紮實,導致其在大國霸權的爭奪中先天處於下風。即便暫時建立了霸權,也很難維持長久。
西班牙葡萄牙衰落後,英國也吸取了很多教訓。雖然在制度建設、自我反思上以及外交博弈上,英國比它們高明許多,但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打響,以及英屬殖民地的紛紛獨立,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漸漸淪為泡影。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但相似之中也有普遍規律可供挖掘。美蘇爭霸結束後,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但是俄羅斯並沒有徹底沉淪,而是繼續以區域豪強的姿態屹立於世界。俄羅斯之所以沒有步歷史上那些衰落大國的後塵,原因就在於俄羅斯有廣袤的國土,豐富的自然資源,充足的人口以及強大的軍事力量。換句話說,基本實體太雄厚,即便暫時退出了大國爭霸的舞臺,但是依然不會一落千丈。
小國終究是小國,在和大國的對抗中永遠具有天然劣勢。就像拳擊場上的選手,都要按體重劃分級別。輕量級的選手技術再精湛,在重量級選手絕對的身體優勢面前也只能望洋興嘆。儘管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國在其鼎盛時期都不可一世,可一旦海權衰落,這些國家薄弱的基本實體決定了他們在劇變面前的無所適從。相較於它們,中美俄等大國應付變化及承受風險的能力就強大太多,這就是國家博弈時的“生理優勢”。
三、相對於軍事等硬實力層面,文化是大國最強的軟實力。
你也許會問:既然英國已經衰落,不復當年之勇了,但我還是感覺它在全球範圍內的影響力依然非常大呢?
這個疑問,就涉及到文化對於大國本身以及整個世界的意義了。
就英國而言,雖然它早就不是當初雄霸世界的日不落帝國,但是英國文化對於世界的影響是永遠無法磨滅的。
政治方面,英國人的君主立憲及議會制度堪稱近代的政治文明之光,很多國家紛紛效仿。
文化方面,英國引領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近代化的過程中廣泛輸出英國文化,不僅輻射了自己廣大的殖民地,還輻射了全球很多國家。
2018年哈拉王子的婚禮,甚至於2011年威廉王子的婚禮,全世界的關注度依然高得可怕。不僅花費數億英鎊,而且各路媒體紛紛報道點評。這種待遇,遠非各路影視明星能比。
當今世界排名前一百的大學,大多數也集中在英美兩國。數百年的先進文化積澱,不會因為短期內霸權更迭衰落而動搖。
時至今日,日不落帝國已經遠去,但不妨礙英語成為全球使用範圍最廣的語言,英國王室與紳士風度升格為不可磨滅的文化符號,工業革命先驅者的脈搏似乎也還在強烈跳動著——這就是一個老牌全球霸主留給世界的精神遺產。換句話說,即便伊麗莎白號航母上一艘艦載機也沒有,但是全世界的西裝、西餐和紳士文化始終在不斷滲透和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丘吉爾曾說: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這句話道出了一個事實:文化的力量是不斷擴散、且恆久流傳的。
拿破崙的鐵蹄已然遠去,巴黎依舊是世界時尚的終極殿堂。
俾斯麥的身影早就黯淡,然而貝多芬和尼采的光芒至今絲毫不減,德國的工匠精神依然堪稱世界典範。
就連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儘管它擁有著全球最強大的經濟基礎,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以及最豐富的外交資源,但是大家對它的第一印象必然不是諾福克港內的海軍艦隊,而是無處不在的肯德基、可口可樂和好萊塢電影。
美國沒有英國那樣漫長的殖民歷史,但是它的對外文化輸出端口非常強大。無論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這些宣揚平等、自由、英雄主義等美式價值觀的作品,還是《復仇者聯盟》《侏羅紀公園》等品牌價值極高的電影,在全球範圍內都擁有無數的觀眾和粉絲。美國沒有專門的宣傳部門,不過好萊塢基本就算得上美國對外的“宣傳部門”。通過塑造一個個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構建一個個精彩紛呈的故事,把美國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推銷到全世界。
除開文化輻射,美國這個引領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國家,還壟斷了很多領域的話語權,制定了很多行業標準。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美國既要不斷擴展自身文化的影響力,還要不斷鞏固自己制定的遊戲規則。這種融合與衝突並存的文化擴展模式,比起激烈的軍事對抗來說更為高級,也更為複雜。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核心觀點,各大國在經濟騰飛的過程中,其自身文化必然也會不斷髮展。而且不同於經濟影響的是,文化層面的影響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綿延不絕,不會因為經濟或政治層面的衰落而跟著土崩瓦解。即便大國本身已經光輝不再,但它所產生的文化輻射效應還會長期影響著世界。
所以,現今的中國在經濟不斷騰飛的同時,也在對外輸出自身優秀的文化和價值觀。歷史上的鑑真東渡,日本遣唐使等事件,都反映了中國優秀文化對於周邊的巨大影響作用。伴隨著大國崛起的進程,文化復興之路也是任重道遠。
四、總結
首先說了:海權直接決定了大國的戰略地位。在新航路開闢後的五百年間,誰掌握了海權,就意味著誰對全球財富和貿易能夠形成絕對控制,從而快速完成原始積累,並獲得全球範圍內的戰略主動權。從葡萄牙西班牙依靠海上力量引領大航海時代,到英國憑藉海上力量締造日不落帝國,最後美國海軍成功雄霸四大洋,可以說海權霸主地位的更替,幾乎也就意味著世界霸主地位的更替。
其次說了:強大的基本實體是大國維持霸權的核心要素。儘管歷史上不少大國在其鼎盛時期都不可一世,可一旦海權衰落,這些國家薄弱的基本實體決定了他們在劇變面前的無所適從,大國霸權也因此一落千丈;跟他們相比,像中美俄這樣基本實體雄厚的國家更能在國際博弈和競爭中中進退自如。
最後說了:相對於軍事等硬實力層面,文化是大國最強的軟實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各大國在經濟騰飛的過程中,其自身文化必然也會不斷髮展,而且不同於經濟影響的是,文化層面的影響更加持久,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綿延不絕,不會因為經濟或政治層面的衰落而跟著土崩瓦解。即便大國本身已經光輝不再,但它所產生的文化輻射效應還會長期影響著世界。
閱讀更多 Show自媒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