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漫談 宋詞三百首——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趙 佶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

新樣靚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

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

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

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首先說說作者——趙佶,不知道有多少人知曉,但宋徽宗的名號大家應該如雷貫耳,是古代皇帝中少有的才子呀!藝術造詣極高,工書善畫,詩文俱佳。另外,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後被人稱之為“瘦金書”,我只記得考試的時候這道題出現機率是極高的。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是象徵“天下第一人”的意思。

再來說說這首詞的背景,1127年,這個年代大家可能沒什麼概念,這樣說吧!《射鵰英雄傳》大家都看過吧,大概時間比這首詞再晚些,兩位男主的名字郭靖、楊康也就代表了這個時期的《康靖之亂》就連我這個普通人都覺得悲慘的無法苟活於世,不知道身為皇族的他們內心的悲催。這首詞就是宋徽宗趙佶與兒子欽宗趙恆被金兵擄往北方時途中所寫,全詞通過描寫杏花的凋零,藉以哀傷自己悲苦無告,橫遭摧殘的命運。

本首詞的意思大概為:

冰清玉潔之姿,如同白色錦緞裁剪而成。重重疊疊的花瓣,如淡著胭脂嬌媚勻婷的美人。初綻的杏花如玉人新妝,美好得香豔四溢,大概連瑤池的蕊珠仙妹,也要自嘆不如。只可惜太易凋零了啊,何況還有這無情風雨催逼。胸中鬱結的愁緒難遣,試問這悽清如許的院落,已是幾度春歸了呢?

且借這一闋杏花詞,遙寄重重離恨。樓前雙飛的燕子,哪裡懂得離人無法言說的萬語千言。舊日宮闕已隔千山萬水,天遙地遠,又怎能不思量。除非能墜入沉沉夢鄉。可憐如今竟連夢也沒有了,這思念,尚有何處能夠安放!

我也不太懂宋詞,只知詞學極盛於兩宋,曾有名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可見宋詞的輝煌。也就想學習學習其皮毛,宋詞一反唐詩追求的工整、規範,以其長短句的抑揚頓挫,可將人們複雜的世間情感渲染,融入曲調,便於吟唱,如今不是有很多來源於宋詞的歌曲嗎?而且一唱就紅:如《知否》《菩薩蠻》《水調歌頭》等等,還有不少現代文人取名字來源於宋詞的詞牌(這個我就不舉例了)但說到宋詞不規範,也不全然是,就說本闕詞不說平仄押韻,就光數數這字數,上片十一句,下片十句,雙片共九十九字,就像是在玩文字遊戲一般,讓詞在有限的空間內無限的想象,展示了完全不同的藝術風貌。但是要說到誰會背唐詩,估計不論文化高低,任何階品,大家都能來幾首,實在忘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又或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的大家總會幾首吧!可是說到詞,估計能整闕背下來的人就少了,一個是詞是長短句,並且沒有規整的句式,不好掌握規律,遇到順口的就能來兩句,也算可以應付一下考試或是作文這類的引用,也是正因為唐詩規範,有格律之限,朗朗上口所以比較好記憶吧!這也就是我找到詞的唯一缺陷吧!

最後又回到本闕詞,《康靜之亂》導致北宋滅亡,宋徽宗借杏花寫自己身世之背、家國之恨,此詞先描寫了杏花的外形及神態,勾勒了一副絢麗的杏花圖,後又比作勻施粉黛的美人,就連天上的仙女看了都自愧不如,可見杏花不同於凡俗之花,感覺宋徽宗皇帝也是個脫俗之人,不知怎的金人第一次南下他就要拋棄臣民,將皇位在太子哭哭啼啼中硬塞了,看來也只是會個風華雪月;下片峰迴路轉,又描寫杏花遭到風雨摧殘後的暗淡場景,終於花落枝空,更可嘆暮春之時,庭院無人,美景以隨春光逝去,那樣淒涼、冷寂。想想作者現已成階下囚,不止他,他的所有後宮妃嬪、公主們、宗室們三千餘人被驅趕,被侮辱,都要隨他流徙千里之外,這心情何其悲痛,想想那樣遠的路途,山山水水,回首南望,再也回不到故宮了,皇帝的種種過往也只能寄於夢境了。試想到這,我都肝腸寸斷了!宋徽宗寫本闕詞後不久,因受盡金人折辱,鬱郁而亡。不過可憐人必有可恨處吧!宋徽宗在做皇帝期間重用奸相、宦官,弄得朝政日非,天下大亂,各地農民起義,使原本我認為穿越的最好時代宋朝,變成了北宋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亂世出英雄嘛!不然哪有梁山好漢的故事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下來有好的宋詞我再來聊聊!

漫談 宋詞三百首——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趙 佶


漫談 宋詞三百首——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趙 佶


漫談 宋詞三百首——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趙 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