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輪摩托車曾是軍人和警察的最愛,風靡中國30多年,為什麼被淘汰了?

趙慶樹


中國在八--九十年代生產750系列摩托車達到了鼎盛時期,生產廠家有17個之多,型號多達84種:1.長江750系列。2.紅光750系列。3.長洪750系列。4.戰友750系列。5.凌雲750系列。6.雲摩750系。7.春燕750系列。8.井岡山750系列。9.蘭州750系列。10.洪都750系列。11.楊子江750系列。12.南方750等等。這些摩托車當時大部分被用於公安,檢查院,法院等部門。

750系列三輪摩托車,是中國轉讓前蘇聯技術,模仿前蘇聯M72車型,而它的真正原型是德國寶馬R71型,二戰時用車。採用水平對置雙缸,側置氣門,白金觸點加雙頭高壓包點火器,聯動雙化油器供油,4個前進擋和1個倒檔變速器,乾式離合器,軸傳動輸出,車輪早期的用是幅條式,後來是鋼板鑄壓式,再後來是鋁合金鑄壓式。750系列摩托車特點是:粗獷,馬力大,操作起來需要一定技巧,笨重,油耗高,後期維護頻繁。

中國現在為什麼把它們逐步淘汰呢?原因是:1.不適合中國國情,作為公務用車,颳風下雨很不方便,沒有汽車適用;2.老技術,不值得再推廣;3.舒適性差,操縱吃力,笨重;4.油耗高,記憶中,兩缸的發動機油耗跟4缸的麵包車差不多,當時老百姓稱它們為油老虎;5.後期毛病不斷維護頻繁。

當然民間愛好者,有的還在不斷地追捧,痴迷,舊的不能再舊的,也要兩三萬,成色好的,賣到七八萬,可能是一種情懷吧。





北京人在紐約adong


從來都說不上什麼最愛,落後,沒得選擇而已,同時期裡在部隊裡面有得開北京212吉普,誰還會去搶750邊三輪?我曾在一家旅遊單位工作過,單位裡有個遊船隊,船隊經常要急吼吼跑外面買配件什麼的,就給配了臺長江750,是警用退役下來邊三輪跨子。都過兩千年了,還在用。


只要停檢票廳邊上,只要有外國遊客,就一定要去圍觀一番,拼命拍照錄像。其實就在在當時,上班的同事裡已經有開私家車的了,或者就算開摩托,什麼野狼,春蘭豹,大黑鯊,也都比那部750精緻太多,這麼說吧,那部長江750,發動機上鋁合金散熱片,有相當明顯的沙眼、疙瘩串,邊稜上有稍缺掉點的,有稍多出來點的,好幾個地方形成鋸齒邊,那個鑄造精度,放到做鑄鐵鍋的鄉下作坊裡去,生意都別想好。可是在八十年代以前,我們國家交通道路差,交通工具極度短缺,一汽那種造了幾十年,都沒想過要變一下的老解放卡車,獨霸市場三十年,居然連產量都滿足不了需求,所以普通人,一般單位,能有機會配上摩托車,邊三輪,已經覺得很拉風了。

我記得幼時所在西南邊陲的一個小城,家裡住城建大院,這已經算一個很重要的民政單位了,大概就是八三還是八四年,這單位才第一次買車,第一輛車竟然是松花江正三輪,也就是通常說的三蹦子!那幾年還在跟越南打仗,我們那城裡的駐軍回來,據說繳了一批越軍的蘇聯摩托,就把自己的國產摩托淘汰一批到地方上,主要就是給公安用,但是郵電局也分到好幾輛,方便他們往下面鄉鎮送信,最拉風的是城裡有三家電影院,居然給跑片員配了一輛,軍綠色的幸福250摩托,還得給他配件軍大衣,一個潛水鏡似的防風眼鏡。現在想想土的一逼,但那時,這傢伙真的是我們城裡最拉轟的人。


李三萬的三萬裡


三輪挎鬥摩托時我國軍警單位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的無奈之選,絕不是什麼最愛,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汽車工業的發展,被淘汰是正常操作。

曾幾何時,大蓋帽、綠警服、三輪挎鬥摩托是我國人民警察的標誌,是筆者小時候對公安隊伍的最深刻印象。

在公路上過輛卡車都引得孩子追半天的那個時代,三輪摩托也算是很拉風的裝備了,一個派出所只有那麼幾輛。

說起中國的三輪摩托,其實與二戰中佔領大半個歐洲的德國陸軍有莫大關係,德軍在二戰中裝備了大量的三輪摩托作為通勤車輛。

二戰德軍的制式三輪摩托車由大名鼎鼎的寶馬打造(目前寶馬仍然生產高性能摩托車),主要裝備於通信兵,也有少數摩托車在挎鬥上加裝MG42後執行偵察任務。

與輪式車輛相比,三輪摩托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維護方便,但是也存在載荷性能差、行駛舒適性低、越野能力差的缺點,這是二戰德國在經濟條件有限的情況下的無奈之選。

相比之下,財大氣粗的美國用各方面更好的吉普車作為通勤車輛,當然吉普車的造價更高,但是美國人不在乎。結實耐用的幾十萬量吉普車為美軍打贏二戰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二戰美軍的象徵,也促成了至今仍具有影響力的吉普文化。

二戰中德國也研製了與美國吉普車相似的大眾桶車,但是由於造價高昂只生產了幾萬輛,主要作為低階軍官座車和醫療後送車。戰後大眾桶車發展成了大名鼎鼎的甲殼蟲系列,總產量超過2000萬輛。

說回三輪摩托車。在二戰中蘇聯獲得了大量寶馬三輪車,並且進行了仿製,同樣作為軍隊通勤車輛,這就是蘇聯的M72摩托車。戰後,蘇聯向同一陣營的中國轉讓了生產技術,這就是著名的長江750三輪摩托車。

中國軍警單位大量裝備三輪摩托車,說到底還是因為窮,畢竟北京212吉普車還是隻有團級以上軍官、縣處級以上幹部才有資格享用。

往前數30年,能坐這車那是很牛逼轟轟的一件事,其風光程度不亞於現在開個蘭博基尼。

現如今,隨著國民經濟的改善以及汽車工業的發展,我國不但能夠研發先進的通勤車輛,而且在經費方面也不再扣扣索索,用性能更加先進的通用車輛來取代三輪摩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目前我國軍隊通勤車輛為東風猛士,已經發展到第三代,整體性能優於美國的悍馬系列。猛士基本型不但滿足了通勤需要,而且還發展出了各種變形車,是目前我國輕型合成旅的主力裝備。而警用車輛方面,主要採購性能可靠的民用轎車、越野車。

現如今仍然對摩托車抱有執念的軍隊,恐怕只有少數奇葩了。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80年代時,軍方還大量裝備三輪摩托車,是通訊兵和偵察兵的標準配置裝備,其他的軍種也保有數量繁多的兩輪包括三輪摩托車,是當時軍隊機械化不足,摩托化開道的真實寫照。
城鎮包括鄉村的派出所,也都裝備有大量的三輪摩托車,警察在街道和鄉村工作和巡邏和時,都駕駛著三輪摩托車,在民間看來非常兜風和威風。
當時,城鎮街道馬路上, 很少看到有轎車,有的也只是兩種型號的上海牌,紅旗牌轎車也較少,杭州的街道上還奔馳著少量蘇聯的伏爾加轎車和波蘭的波羅乃茲轎車。
嚴打的時期,常有警察駕駛著三輪摩托車浩浩蕩蕩地在前面開路,後面緊跟著一輛輛長春汽車廠製造生產車頭尖尖的解放牌敞篷卡車,上面站著雙手反綁著胸前掛著某某分子牌子的嚴打對象在遊街示眾,給城鎮民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時,軍隊包括警察不僅武器裝備落後,而且車輛也非常落後,三輪摩托車是軍隊除了解放牌卡車以外,最主要的交通和通訊工具,軍方團級幹部才有資格乘坐北京212吉普車,212吉普在地方上則是縣處級領導的坐駕。
自90年代開始,隨著國力的強盛,突然之間,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年份,反正三輪摩托車在軍中基本上銷聲匿跡了,城鎮和鄉村的派出所也不再有三輪摩托車。
當時,基本上警察的配車是上海產中德合資的桑塔納轎車,現在,警察配備的車輛基本上都升級了,80年代中期開始流行的老款桑塔納轎車,早就在城鄉各地不見了蹤影。
軍隊中,也基本上淘汰了北京212吉普車,被猛士、東風等有防彈性能的越野車所取代,三輪摩托車肯定被淘汰了,軍隊已經由以前三輪摩托大行其道時的摩托化向機械化方向轉變,目前,正大踏步地走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康莊大道上,軍隊的戰鬥力得以大幅度攀升。
三輪摩托車被淘汰出局,既是國力逐步強盛的見徵,同時也是軍隊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用新型裝備取代老舊落後的裝備,是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和發展趨勢,因此,三輪摩托車在軍隊和警察中消失了,絕對是個好現象。

國平軍史


從二戰時期說起吧,戰爭爆發前期各國的陸軍部隊機動性還是比較差的,國力差一點的國家,軍隊長途行軍還需要依靠步行;國內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比如德國,就可以依靠鐵路進行,不過沒有鐵路線覆蓋的區域,還是要依靠步兵的兩條腿。

面對這種問題時,德國是二戰期間最為注重陸軍裝甲部隊建設和發展的國家,率先開發和裝備了大量的各種型號坦克、履帶式裝甲車和半履帶式裝甲車,同時還發展出了的劃時代性的裝甲兵作戰理論——閃電戰。同期德國還讓國內的汽車公司,如寶馬公司研發出一系列更加靈活、機動性強、適合傳統步兵班的摩托車,比較典型的型號有R-12、R-35、R71和R75等。

這些軍用摩托車一般採用兩缸風冷式汽油發動機,發動機排量從340cc到750cc不等,車輛重量一般在150-200kg之間,配置四擋變速,三個前進擋和一個倒退檔,在公路上最大前進時速可以達到近100km/h,相當彪悍。為了執行任務方便,一般還會配搭一個額外的挎斗車,這樣就可以搭載3名士兵,其中坐在挎鬥上的士兵可以在車輛行駛過程中操作一支MG42型機槍進行射擊,那場面也是相當強悍的。最經典的型號應該是寶馬R75型三輪摩托車,發動機居然還可以通過傳動軸將扭矩輸出到挎斗車輪上,具有非常好的加速性能和操作性能,挎鬥中還配置了發動機暖風裝置,防止坐在挎鬥內的士兵被凍傷。改型摩托車戰爭期間生產了數萬輛至多,成為德軍士兵的一種標誌性裝備。

與此同時,蘇軍也看到了德國在輪式車輛方面的技術優勢,於是在德國寶馬公司R75實物基礎上進行仿製,從而推出了自己的摩托車產品,這就是蘇軍M72型軍用三輪摩托車。

戰爭結束之後,蘇聯M72型摩托車的技術也作為技術資源“共享”給了蘇聯各個友好國家,其中就有咱們。我國在M72型摩托車基礎上仿製生產出了經典的三輪摩托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長江750.

長江750動力性能、操作性能和液壓制動方面都源自蘇制M72,也就是說,基本上就是源自寶馬R75,血統性方面還是相當純正的。道路行駛性能也保持了寶馬車輛的一貫穩定風格,之後這款長江750紅遍大江南北,全國各地的機械廠都開足馬力在生產,這款車也成為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最為常見的公安、邊防、郵政等系統用車,甚至在電影院門口都可以經常看到放映員騎著這款摩托車,挎鬥中放在一堆電影膠捲奔波於城市裡各個電影院。

不過隨著汽車的普及,民間基本上也不再使用這種三輪摩托車了;在軍用領域,隨著陸軍機械化轉型完成,大量制式的履帶式裝甲輸送車、步兵戰車,以及輪式步兵戰車的裝備,傳統步兵都可以搭乘這種更為可靠的平臺進行機動作戰,沒有必要在暴露在寒風之中了,畢竟摩托車這玩意用來搭載步兵,在現代兵器面前,防護力實在是太差了。

所以,隨著技術的進步,摩托車慢慢的就被淘汰了。


這個問題呢就回答到這裡吧。

如想了解更多軍事、航空知識,請關注“老鷹航空”,老鷹航空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


老鷹航空


三輪摩托,或者說挎鬥摩托算得上是交通工具開始向機械化邁進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產物,也註定了這種交通工具的發展具有時效性,現如今,挎鬥摩托也只能成為時代的回憶。

相信絕大部分人對挎鬥摩托的認識,還停留在戰爭影視劇中常見的這種交通工具,以及2000年之前經常在街上見到的這一款經典摩托,前後發展橫跨了大半個世紀,從軍用到民用,都曾經有著很強大的實用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整個二戰期間,無論是交通便利的歐美國家,還是發展一般的其他普通國家,在當時還沒有徹底推向機械化交通、大型交通工具還不足以大批量生產的年代,不管軍用還是民用都需要一種可以載人載物的小型交通工具,既然卡車和轎車還達不到大批量生產和購買的狀態,那這種易於生產,並且價格相對低廉的挎鬥摩托就在這個時間節點應運而生,耗油量不高、至少可以攜帶三個人以上,還可以託運一定的物質,比原始馬匹的作用要大,還比大型交通工具適合批量生產,還適合在多種路面行進,在這樣的過渡化期間,挎鬥摩托就得到了大批量推廣。



在歐洲戰場,機械化比率相對較大的歐美軍隊當中,挎鬥摩托成為了一種批量工具,即便在交通不便利的亞洲戰場,國民黨軍隊和日本軍隊也配備著數量不小的挎鬥摩托,行進時既可以方便攜帶多人,又可以依靠挎鬥進行射擊,實戰性和運輸性都比較適合那個時期的戰場,所以也得到了大量推廣。

即便在二戰結束後,在很多還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發展的國家,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仍然配備著大量的挎鬥摩托,軍隊仍然可以靠著這種交通工具保持一定的機動性,民間一些類似於郵局的部門也可以依靠這種交通工具方便運輸和攜帶物件,這種交通工具仍然有的一定的發展空間。



但隨著最近幾十年,各種大型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民間車輛越來越多,這種過渡期的交通工具也到了自己的發展頂端,軍事方面,在可以大批量裝載和有效防護的卡車、裝甲車面前,挎鬥摩托的劣勢已經越來越大,尤其前者已經可以達到批量生產和裝備的狀態,挎鬥摩托已經越來越失去了空間,在民間也更是如此,挎鬥摩托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回憶。


遼寧資深球迷


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三輪摩托車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各部門執行任務的主要交通工具,一些80後,90後的人至今都對其記憶猶新。可這種風靡中國三十年的交通工具後來卻逐步被淘汰了,至於原因,與軍隊的發展有很大關係,隨著我國軍隊完成機械化與信息化改造,傳統的三輪摩托車既沒有輪式和履帶式裝甲運輸車那樣強大的機動性能、運輸能力以及防護能力,同時,它也無法作為一個信息化作戰平臺來完成高難度軍事任務。當然了,三輪摩托車被淘汰,不可能只有一個原因,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談及三輪摩托車,我們就不得不提到它的鼻祖---德國。二戰爆發前後,各國軍隊行進主要依靠的是兩條腿,即便是西方大國,他們在沒有鐵路的地方,也只能靠步行來抵達戰區。為了改變這一窘境,德國率先為部隊大規模列裝機械化武器裝備,舉世聞名的“閃電戰”戰術就是通過坦克、履帶式裝甲車以及三輪摩托車來實現的。只不過,三輪摩托車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步兵班等小規模作戰單位。據瞭解,德國曾經打造了R75、R35、R71等多款三輪摩托車,R75型摩托車更是引領了全球同類型產品。

事實上,這款三輪摩托車與現代汽車非常相似,它有3個前進檔和一個後退檔,並且,其最大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100公里,因此,R75機動能力在當時毋庸置疑。由於該三輪摩托有一個可以搭載兩人的挎鬥,士兵們只要在上面放一挺機槍,R75完全可以在行進過程中給敵人帶來沉重打擊。

正因為R75各方面的表現都不錯,一些大國統統效仿,蘇軍就在寶馬R75的基礎上研發出了本國版本M72,後者在各項技術指標上超越了它的前輩R75,並且,M72保留了暖風等人性化設置。而我國大規模列裝的長江750型三輪摩托車,得益於蘇聯將M72的技術資源共享,毫不誇張得說,長江750與M72以及寶馬R75一脈相承,前者雖然是我國自研版本,但它的穩定性以及各項硬性指標完全不輸前輩們,基於此,我國才一批又一批得生產長江750型三輪摩托車,直到最後,連公安、邊防、郵政,甚至是郵遞員都開上了自己的三輪摩托車。而這種重要的交通工具被淘汰,我認為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現代化戰爭已經不需要這種技術含量較低的軍用車輛。

隨著軍工科技發展,現代戰爭大規模使用精確制導武器,即便是進行巷戰或者執行小規模軍事任務,士兵們最常用的也是輪式步兵戰車或者是類似悍馬、猛士一樣的軍用裝甲車,誰還會開三輪摩托車呀。

第二,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顯著提升,每個家庭幾乎都有了汽車。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交通非常發達,“村村通”工程實施以後,農村裡的道路都成了水泥路,再加上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以及城市化發展等因素,速度更快的汽車顯然比三輪摩托更適合這個社會。

第三,國際大趨勢,其他國家都淘汰了三輪摩托,我們再不改進就落後了。

以科索沃戰爭為例,美國用導彈大規模轟炸南聯盟,讓我們認識到了,現代戰爭已經不能只注重機械化與炮彈威力,如果不進行信息化改造的話,我們連敵人都發現不了,又怎能打敗敵人呢?同理,西方大國已經將所有的三輪摩托車處理了,我國作為一個世界大國,還怎麼能固步自封呢?


不得不承認,三輪摩托車為我國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但歷史就是這樣,優勝劣汰的規則是無論如何無法改變的。面對世界大勢,我們不能違背,只能順應。三輪摩托車雖然被淘汰,但依然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也成為了很多人永久的回憶。


軍武視界


時代在進步,有了更好的交通工具幹嘛還守著邊三輪?我也是個摩托車友,身邊騎跨子的車友也不少,關鍵是現在禁摩的城市多了,摩托車上牌難,所以看到的就少了。


美好的七十三


我們叫它側三輪,

馬力大,但開得遠一點,加上夏天,兩邊的汽缸溫度高,對雙腳影響大,在八十年代的代我因穿著軍用涼鞋開,塑料涼鞋發燙,把腳皮膚燙傷了


LJC逍遙客


不曾被淘汰,重慶城區公路上時有幾種品牌的邊三輪摩托車行駛,很是拉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