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赐酺制度:北宋皇帝“请客吃饭”的盛大场景

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宋代的商品经济和商业都异常的繁荣,宋朝人的生活品质在一步步的提高,尤其是对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追求的不再是吃饱,而是吃出一定的水准。尤其是在宋朝的上层社会中,对于饮食的种类、质量、礼仪都有了很高的要求。宋朝的皇室的宴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准。

宋代官方的宴饮制度是封建时期宴饮活动最活跃的一个时期,而且在继承了唐朝宴饮活动的基础之上,宋朝对宴饮制度又加以完善和改进。在宋朝的宴饮制度中,国家大宴是宋代官方宴饮的重要组成成分,而宋朝的国家大宴以春秋大宴、圣节大宴、饮福大宴三种组成,这是宋代规模最大、礼仪最繁杂、人数也是最多的宴饮活动。除了国家大宴之外,还有皇帝赐宴予臣子的宴饮活动,宋朝皇帝赐宴侍从、宗室等人的宴饮活动,在当时叫做曲宴;每当重大节日的时候,还会有赐宴臣僚的宴饮活动;在科举之后,还有闻喜宴,也就是所谓的“琼林宴”,这些都是皇室和臣子共享的宴饮方式,除了这些还有皇帝和民众之间的宴饮活动,称作赐酺制度。

北宋赐酺制度:北宋皇帝“请客吃饭”的盛大场景

古代宴饮

赐酺制度

赐酺又可以称之为“大酺”、“酺宴”。这是一种古代皇帝为了恩赐臣民,而特许的一种大型的饮酒聚会活动。赐酺制度由祭礼中演变而来,到战国时期正是演变成一种大型的宴饮娱乐活动。有人曾经考证过,古代大酺的次数,秦朝时期有记载的大酺有3次,西汉有10次,东汉有3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共有17次,唐朝赐酺活动最多,有62次,五代十国时期只有1次,宋朝有11次。元朝时期在现存的史料中并没有发现有赐酺活动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虽然偶然也会有举行赐酺活动,但是已经不能称之为制度,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的娱乐活动。

赐酺活动的规模非常宏大,这种遍及天下的君民同乐的活动往往会持续很多天,短的有三到五天,武则天时期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七天到九天,在唐玄宗时期赐酺的次数达到了十六次之多,在唐睿宗时期甚至有一次竟然持续了一个月之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赐酺活动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状态,盛世之下,赐酺活动异常活跃,在战乱时期赐酺就变得寥寥无几。

赐酺制度在西周时期初具雏形,到了战国时期开始成为一个有普遍意义的宴饮活动,到了汉朝赐酺活动才正式开始成为一种制度得到发展。一直到了唐王朝的时期,赐酺制度到达了顶峰状态,唐朝的赐酺活动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文化都受到了战乱的影响,所以赐酺活动变得衰落,直到宋王朝开始赐酺活动才重新出现在人们眼中,虽然比起唐朝来说,赐酺的宴饮活动从时间和次数上都无法与之相比较,但也可以反映出宋朝在强敌环伺的情况下,还有余力与民同乐,可见其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

北宋赐酺制度:北宋皇帝“请客吃饭”的盛大场景

古代文人集会

宋代的赐酺

第一次赐酺

宋朝的第一赐酺活动是在宋太宗时期,当时持续了三天。作为宋朝赐酺制度的第一次实施,宋朝的官员们可谓是绞尽脑汁。赐酺作为一项君民同乐的制度,皇帝是必然要出席的,当时宋太宗亲自到丹凤楼上观赏。在整条街道上,人们张灯结彩,有许多上车、旱船等等的民间表演为这次宴饮活动助力。面对如此盛世,史书记载的是“纵士庶游观”,对来往人员不加以限制。但是据作者猜测,当时参与的人们肯定是经过一定的筛选,因为皇帝毕竟身份尊贵,又是离群众很近,要是遇到贼人作乱、逆寇行刺,一方面是影响了皇室权威,另一方面也是对国家威信的一种打击!

这次宴饮活动的三天中,并不是三天皇帝都在丹凤楼上观看,第一天在丹凤楼,第二天就到了尚书省,第二天主要参加的人员就不是普通民众了,而是那些文武官员,

第三天则还是宴请群臣。

这是宋朝的第一次大酺活动,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很成熟,但是正是这次实验性的大酺成为今后宋代赐酺制度的模板,今后的大酺活动都是以此为蓝本再加以改进和创新的。

北宋赐酺制度:北宋皇帝“请客吃饭”的盛大场景

清朝庆典盛况,和宋朝大同小异

成熟的赐酺

宋真宗时期宋朝的大酺制度才变得成熟。无论是从宴会的筹办、人员安排、宴会流程等等,都显得十分完善。

在宴会的筹办上,宋真宗时期的大酺规模比宋太宗时期大很多,在君主指定城楼之前的御街上,会搭建许多高大的露台,上面有教坊的乐人在上面演奏,这样无论是在城楼上的君主,还是在街道上的民众都可以欣赏到教坊的表演。除此之外,作为大酺宴饮活动主要人员之一的普通民众,他们也是最主要的部分,在街道旁的店铺每个都以“彩幄镂牓”作为装饰。

在人员的安排上,有皇帝、随侍的官员、宗室成员,还有父老的代表。其中父老代表的人员就有一千五百人,比之康熙时期的五百人要多出了两倍。官员们也不仅仅是那些高官近臣可以参加,向那些退休人员、辞职的官员等等,都可以来参加。参加大酺宴饮活动的人员规模不断的变大,也显示出了宋代皇帝对这个制度的重视程度。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座次的安排就十分讲究,在大酺宴饮活动中也是如此:皇帝在城楼之上的主位,群臣在旁边陪同,百姓和邀请来的“父老”都在城门之下落座。

在宴会的流程上,第一天的大酺往往是最红火、壮观的。城楼上君臣共饮,城楼下有民众欢腾,街道上的音乐、舞蹈、杂技等等各种表演层出不穷,人们可以随意观看,尽情享受。皇帝还会对城楼之下的“父老”们进行一些赏赐。到了之后,便是对群臣和宗室的宴请,宴请的地点一般是在宰相的府邸、皇家的园林等等地方,宴会上皇帝会写几首诗来送给臣子们,臣子们也会写几首来恭维一下皇帝,粉饰一下当时的太平盛世。

北宋赐酺制度:北宋皇帝“请客吃饭”的盛大场景

宋代宴饮

地方上的赐酺

除了皇帝在京城和臣民同乐之外,在远离京师的地方上同样也有这种宴饮活动。凡是朝廷诏令之所至,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就会主持这场盛宴,各个州府的官员和地方上的父老自然也会参与其中。

假如皇帝亲自到这个地方参与赐酺,那就是当地最重要的一个活动,从上到下都会感到无比的荣幸。比如说宋真宗在东封西祀(东封泰山,西祀后土)之际真宗所过之地大多会下诏举行赐酺,有时候在皇帝登临当地城楼的时候,还会赐名给城楼。

皇帝在地方上的赐酺,尤其是给城楼改名在当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寓意,一方面可以给这个宴会增加几分喜乐,另一方面也会为此留下一些遗迹,成为当地的荣耀。

赐酺以示国家安定

在宋太宗刚刚登基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安定,直到宋朝一统,才揭开了赐酺活动的序幕,但也仅仅是一项临时的恩赐活动,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随着宋朝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到了宋真宗时期,宋辽之间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稳定时期,国家外部和平,内部经济发达,宋真宗便开始大规模的赐酺,用来显示国家的昌盛,赐酺也就逐渐成为一种有专人负责的一种宴饮制度。

北宋赐酺制度:北宋皇帝“请客吃饭”的盛大场景

古代宴饮

结语:宋代赐酺的影响

正如上文所说,宋代的赐酺从宋太宗开始,到宋真宗正式成为一种制度,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笼络民心、粉饰太平、显示至高无上的皇权。

在政治上,赐酺允许臣民纵情畅饮,更是将各种各样的娱乐项目加到宴饮活动之中,一方面可以增加人们生活中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显示出宋朝当时的盛世。有一位老人在参与到宋真宗举办的大酺活动中的时候,曾经说“不识兵戈六十载....睹此太平”,可见举办这种活动,对当时增加民众的凝聚力、巩固宋王朝的统治根基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不得不说,宋朝对于笼络民心很有一套,也正是如此,宋朝在封建王朝中是唯一一个不是因内乱而亡国的王朝。

在经济上,赐酺的宴饮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促进商业的发展,在赐酺活动中,不仅仅有娱乐活动,还有各种各样的小商贩,在街道两旁,就像我们今天农村的集会一样,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赐酺活动虽然次数少,但是其规模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们的生活起到积极的影响。

在巩固统治上,赐酺是一项非常有效的维护统治的方式,皇帝施恩于臣民,臣民在享受这种由皇帝带来的娱乐活动的同时,自然不会对皇帝有所憎恶,民间有俗语“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段”,正是这种道理。再有,宋朝的根本还是一个封建王朝,其等级制度还是异常的严格,比如说,对参与到赐酺中的官员有着很高的等级限制,虽然在后来一度放宽,但是这种限制依旧是存在的。还有宴会的座次方面,除了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外,还有官阶的高低也会影响座次的排序。

赐酺只是皇帝赐宴的一种,他始终是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赐酺也不仅仅是一项物质享受,而更多是为了巩固和维护统治阶级的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