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足不出戶“雲看病”,互聯網醫療“升溫”成香餑餑

1月23日晚8時許,在山東某火車站候車的一位乘客,通過在線問診,自述去過武漢,有發燒、胸悶、乏力等症狀,在線醫生認為,不能排除新型肺炎的可能,遂立刻上報指揮中心。經過多部門通力合作,患者在就近車站下車,由救護車送到當地醫療機構進行隔離篩查,最終排除感染,順利返家。

這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急診科醫生望亭松講述的案例,此次他作為抗冠狀病毒指揮中心專家組成員,為線上醫療提供援助,而這只是互聯網醫療在此次疫情中小試牛刀的一個縮影。幾日來,多家互聯網醫療平臺在線問診量井噴,以微醫為例,微醫互聯網總醫院的抗冠免費義診專區訪問量超過7198萬,累計提供醫療諮詢服務近64.5萬人次。疫情之下,互聯網醫療服務迅速升溫。

戰“疫”最前線 • 觀察 | 科技抗“疫”,足不出戶“雲看病”,互聯網醫療“升溫”成香餑餑

遠程問診解難題,在線科普緩焦慮,互聯網醫療平臺訪問量暴漲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各級醫院短時間內承接大量患者,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而擔心傳染風險的其他患者又不敢前往醫院診療,醫療資源的供需矛盾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關鍵時刻,互聯網醫療迅速升溫,發揮出了自己的巨大作用,為人們呈現了未來醫療的多樣可能。

在線下醫療資源吃緊的時刻,多個互聯網醫療平臺紛紛加入在線“抗疫”大軍,春雨醫生、企鵝醫生、微脈開展在線義診活動,關注感染人數集中的湖北省用戶,重點解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相關的呼吸內科、感染科的問題, 並提供CT照片諮詢。

好大夫在線、微醫、醫聯運用其掌握的醫生資源,特設呼吸專科諮詢綠色通道, 提供24小時的免費在線諮詢。漢鼎好醫友建立由多位國外頂尖呼吸科專家組成的新型肺炎會診專家組,為重症新型肺炎患者提供中美遠程會診。壹心理則為受疫情影響的人群提供在線心理諮詢和輔導。

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為代表的各地醫院則紛紛推出“互聯網+”線上診療網絡服務,開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專線,搭建以醫療APP、網上問診、遠程醫療、微信服務、諮詢熱線等板塊為主的互聯網診療模式,提供線上諮詢、問診、初篩等醫療服務。用戶可無限次免費獲得各科專業醫生的指導。在線門診上線首日,近400位同濟專家接診,問診患者達1萬人次。

優健康和大象醫生的線上義診自啟動以來,APP端疫情科普信息的日均送達量超過600萬,大年三十和初一兩天APP註冊用戶量同比去年提升55%。平安好醫生平臺線上問診量也激增,新型冠狀病毒搜索量同比增長3400倍以上。好大夫在線每日問診患者總數均在12萬以上,每日上線進行回覆的醫生也在2萬以上。 互聯網醫療巨大的市場需求可見一斑。

互聯網醫療的迅速“升溫”除了反映在各大平臺激增的訪問量上,市場也實實在在給出了強有力回應。平安好醫生的股價從一月初低位的55元一路來到近期的70元高位,漲幅最高達到11.64%。阿里健康、魯抗醫藥、哈藥股份等互聯網醫療、醫藥股也紛紛上揚。

有業內人士分析,經過此次疫情,中國互聯網醫療可能會一掃之前的疲軟,迎來新一輪的增長機會

互聯網醫療成未來大勢,構建開放醫療生態鏈是關鍵

此次疫情中,依託互聯網搭建的遠程會診平臺將線下問診人數導流,充分發揮異地醫療資源,提高了病例診斷、救治的效率,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武漢一線緊張且超負荷的醫護資源壓力。同時,也降低患者前往醫院交叉感染和外地醫療專家趕赴武漢的風險。在線問診成為很多人的新體驗,有分析師認為這有助於推動行業的後期發展,向政府以及社會證明互聯網醫療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好大夫在線創始人王航表示,本次肺炎疫情的實踐顯示,在重大疫情發生時,互聯網醫療第三方平臺的患者覆蓋能力、跨地域調動醫生資源的能力都非常突出,遠遠超過單體醫院效能,未來有著廣泛應用前景

雖然由於疫情,互聯網醫療迅速升溫,但長遠來看,其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困境。新華日報財經客戶端從醫院、醫生、藥物、患者四個方面出發,梳理互聯網醫療的商業模式發現,大多數的互聯網醫療提供的依然是健康諮詢、線上掛號、智能繳費、報告查詢、藥品採買、可穿戴設備監測此類的“外圍服務,尚未觸及醫療服務的核心——治療。囿於當前法律法規和互聯網服務能力,

在線醫療並不能完全進行診斷、開處方及直接治療,患者最終還是得前往醫院進行檢查。許多互聯網醫療平臺還是隻發揮了導流的基礎作用。

前互聯網醫療平臺CEO張琨指出,互聯網醫療平臺的專業水平差異是硬傷。雖然“醫生多點執業”正在逐步放開,但尚未形成醫生資源自由流動的局面。經驗豐富的名醫沒有時間參與網上診療,也不在乎互聯網醫療平臺上的收益。這就導致在線醫療平臺缺乏具有較強專業知識和豐富臨床經驗的優秀醫生資源。靠譜的醫生不上線,上線的醫生不靠譜,反過來又重創患者對於互聯網醫療服務的信心,形成惡性循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認為,行業資源整合難度大,成為互聯網醫療最難逾越的障礙,一方面很多醫院建立了內部的實驗室信息管理、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等系統,但這些系統中沉澱的大數據成為了一個個信息孤島,還沒有與互聯網醫療平臺相聯互通、有效對接。另一方面,醫療系統作為壟斷資源的賣方市場,利益固化,缺乏向互聯網醫療邁進的動力,如何打破傳統醫院的壟斷地位,形成開放的醫療生態鏈,使醫療資源能夠藉助互聯網等技術手段自由流動,對構建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醫療意義重大。健康領域諮詢機構“村夫日記”創始人趙衡也表示,公立醫療體系線下屬性較強,互聯網如果永遠只能在外圍打轉,也就不能開發出有價值的商業模式。

近年來,國內互聯網醫療山頭並起,春雨醫生、丁香園、好大夫在線、微醫掛號網等已初具規模,有了各自細分領域,醫藥電商、慢病管理、就醫流程簡化有了豐富實踐。雖然互聯網醫療的有效商業和贏利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整體行業尚未出現獨角獸企業、與醫療過程核心環節的融合程度較低,依然是所有互聯網醫療平臺的通病。只有互聯網醫療平臺與線下醫院打破壁壘、積極聯動,足不出戶、觸手可及的醫療體驗才會早日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