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全面的水草在蝦蟹,各種水產養殖中的作用和管理,建議收藏

近年來,水草在生態健康養殖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在蝦蟹及特種水產品養殖中水草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水草生長的好壞直接關係到養殖的成敗,蝦蟹池栽種水草成為提高蝦蟹品質、產量和養殖效益的重要手段。筆者對水草在蝦蟹養殖中的作用、常見水草品種栽培和管理方法進行了總結,供養殖者參考。

1 水草在蝦蟹養殖中的作用

1.1 為蝦蟹提供天然餌料

水草作為蝦蟹的天然餌料具有營養全面、適口性好、蝦蟹喜食、餌料轉化率高的優點,不僅大量節省人工餌料,降低養殖成本,而且提高了人工餌料的利用率。

1.2 淨化水質,增加溶氧

蝦蟹在肥水中生長慢,且容易生病。池塘中種植大量水草,可吸收水中大量的營養鹽類,使水轉清,同時可通過水草的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加速水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有利於淨化水質,促進蝦蟹健康生長。

1.3 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蝦蟹品質

水草為蝦蟹提供棲息、蛻殼的良好生態環境,可明顯提高蝦蟹的成活率和回捕率。高溫季節水草還可吸收太陽能,降低池水溫度,利於蝦蟹生長。養出的蝦蟹背青肚白,品質與天然生長相似。

2 常見水草的品種及種植方法

2.1 輪葉黑藻

輪葉黑藻又稱節節草、溫思草、燈籠薇,多年生溫帶沉水植物,適宜生長的水溫為10~35℃,3~8月為生長旺盛期,以冬芽狀態沉入水底越冬。具有生長期長、耐高溫、適應性好、易栽培等優點,是蟹池種草的首選品種。

一般採用扦插法種植,在穀雨前後,將撈回或購買的種草切成6~8cm的小段,均勻撒於池底,並用掃帚輕壓,使部分莖葉浸入泥中,或以3~5株為一束,插於泥中,每667平方米水面用種苗20~25kg。也可採用芽孢種植法,每年12月到翌年3月播種,預先加註池水10cm,使用種草500~1000g,播種時按行距、株距各50cm將芽孢3~5粒插於池中,拌泥沙散播也可。

很全面的水草在蝦蟹,各種水產養殖中的作用和管理,建議收藏

2.2 苦草

苦草又叫麵條草、扁擔草、韭菜草,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生長適宜水溫為18~28℃。具有生長迅速、適應性強、耐高溫、不臭水的優點,是蟹池水草中的優良品種。

常採用播種法種植,4月中旬水溫回升到15℃以上後播種,使用草籽150~200g/667平方米。播前曬種1d,再用水浸泡1夜,用搓板搓出種子,再將草籽用半乾半溼泥土拌勻,全池灑播。也可採用條播的方法,還可進行分株繁殖,切取地下莖的分枝後,直接移栽定植,株、行距為30~80cm。苦草在苗期比較嬌小,生長緩慢,易受到蝦蟹破壞,如果不注意保護,將被蝦蟹夾食採光。

2.3 伊樂藻

伊樂藻原產美洲,是一種優質、速生、多年生沉水植物。具有高產、抗寒、四季常青、營養豐富的優點。還具有適應能力強、分櫱能力強、生長期長的特點,最佳生長溫度為18~22℃,冬季以營養體越冬,氣溫5℃以上即可生長。伊樂藻是冬春蟹池不可缺少的種類。

伊樂藻採取扦插種植,一般冬春進行,也可初夏種植。將草莖切成10cm左右的小段,5~10株一束,像插秧一樣,一束一束插入有淤泥的池中。入泥深度3~5cm,株行距20cm×20cm,要預留一些空白帶供蝦蟹活動。種苗用量20~25kg/667平方米,栽插初期水位宜淺,隨水草生長逐步加深水位。

伊樂藻發芽早,長勢快,在早期苦草、輪葉黑藻等水草還沒有長起來的時候,只有它能夠為河蟹生長、棲息、蛻殼和避敵提供理想場所。該種草的缺點是不耐高溫,當水溫30℃以上時,基本停止生長,且易出現壞死爛草現象。一般在高溫來臨之前,將浮在上層的草割除,根部以上留10cm,安全渡夏。伊樂藻一般作為過渡性水草進行種植,其覆蓋率應控制在20%以下。

很全面的水草在蝦蟹,各種水產養殖中的作用和管理,建議收藏

2.4 金魚藻

金魚藻又名金魚草、水絲草,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沒有根,輪生8~10片針形葉,生長適宜水溫為18~28℃,以老莖沉水越冬。金魚藻具有耐高溫、蟹喜食、再生能力強的特點,是河蟹的專用水草。

種植時間為4月中下旬,水溫穩定在11℃左右即可。把種草截成0.5~1.0m長莖段,事先準備一些棍子,其長短視水深淺而定,以齊水為宜。棍子插入土中100m,用橡皮筋繃上3~4根金魚藻,每蓬嫩頭不超過10個,一般株間距1.0m×1.0m。移栽初期用圍網隔離,以免被河蟹破壞,待成活後撤去圍網。也可進行全草移栽,用種量100~200kg/667平方米。金魚藻旺發時,要適當把它稀疏,防止因生長過密而引起局部缺氧,出現水草腐爛現象,惡化水質。

2.5 水花生

水花生又名喜早蓮子草、空心莧,原產於巴西。一年生或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喜溫暖多溼環境,生長迅速,對環境適應能力強,適宜生長溫度為20~32℃,冬季需在溫室越冬,溫度不低於10℃。

一般採用挖穴種植法。從3~4月起到6~7月間均可種植,在池底部挖穴,每隔2.0m種植1~2行,每株間距0.5m左右,每穴種草0.5kg左右,種好後用泥蓋好。也可採用拉繩法種植,種草切成70~90cm長莖段,3~5根為一束系在固定於水面的繩上即可。還可用竹樁、木樁構成的三腳架進行固定,種草散養在圍圈內,由於根不固定,可隨時撈出,管理方便。

2.6 水葫蘆

水葫蘆又名鳳眼蓮、洋水仙,多年生漂浮型水生植物,原產於南美洲,根鬚發達,懸垂於水中。具有適應性強、繁殖迅速、生長期長、管理方便等特點,生長適宜溫度為20~30℃,在高溫、高溼天氣也能正常生長,北方需保護越冬。

很全面的水草在蝦蟹,各種水產養殖中的作用和管理,建議收藏

2.7 水浮蓮

水浮蓮又名大漂、大葉蓮、水蓮花,多年生漂浮型水生草本植物。原產於我國長江流域,具有生長快、適應性強、耐高溫、易栽培的特點,生長適宜溫度為20~35℃,不耐嚴寒,北方需溫室越冬。

採用分株繁殖法,當氣溫穩定在15℃以上即可移栽。選葉片肥厚濃綠的種苗,每平方米放苗60~80株,用竹竿或草繩設圍框,以防種苗漂散。

2.8 浮萍

浮萍又名紫萍、紫背浮萍,多年生漂浮植物。適宜在靜水環境中生長,以出芽方式進行營養繁殖,繁殖速度非常快。浮萍具有喜溫怕熱不耐寒的特點,適宜生長溫度20~30℃,以冬芽沉入水底越冬。

一般5~6月份投放種萍,5~10kg/667平方米。將其放在用粗竹竿做成的框架裡集中圈養,避免四處漂浮擴散。浮萍在適宜溫度下生長很快,應及時撈萍,以免堆積引起腐爛。炎夏高溫強光對浮萍生長不利,可清除部分老弱萍體,降低密度,以便通風透光,減少病害。

3 水草管理注意事項

3.1 水草品種的選配

水草品種的選配應以沉水植物為主,主要品種有輪葉黑藻、苦草、伊樂藻等。漂浮型植物為輔助品種,主要有水葫蘆、浮萍等。適量種植挺水植物,主要有水花生等。水草基本佈局為:深水區為沉水植物及部分漂浮型植物,淺水區為挺水植物。

各品種水草的種植時間是:冬季清塘後移植伊樂藻,集中管理,春季分植到蝦蟹塘,覆蓋率在20%左右。5月上旬移植輪葉黑藻,池底播撒苦草種子,養殖中期以輪葉黑藻為主,覆蓋率控制在50%左右。後期以苦草為主,覆蓋率佔20%左右。4~5月份,10%~20%的水面移植水花生、水浮蓮、浮萍等,高溫季節多放浮萍、水花生。養殖池應始終保持適口水草的穩定性和多樣性。

3.2 保持適宜的密度

蝦蟹池水草覆蓋率應保持在養殖水面的50%~70%。發現水草覆蓋率低於50%時,應及時補種或移植水草,也可補放一些漂浮型植物,如水花生、水葫蘆、浮萍等,同時加大蝦蟹餌料投餵量,以減少對水草的採食量。水草生長初期,應避免蝦蟹採食。可用網片暫時與蝦蟹隔離,待水草轉入旺盛生長期後才撤去圍網。水草覆蓋率過高,或局部水草密度過大時,易造成局部缺氧、腐爛,形成二次汙染,繼而引發蟹病。應及時採取間隔疏除法清除水草,撈出養殖池。一般5~6m打一條2m寬的通道,可打成“井”字或“川”字型,同時減少投餌量,迫使蝦蟹採食水草。也可適量放養部分草魚種來抑制水草生長。

3.3 科學調控水質

保持水質清新,溶氧保持在5mg/L左右,pH值保持在7.5~8.5,透明度30~45cm,給水草生長創造良好的水質環境。主要採取的措施有合理投餌、及時清除水中汙物、適時換水等。每隔10~15d潑灑1次生石灰水,每次用量為10~15kg/667平方米。每隔15~20d施用底質改良劑和微生物製劑調節水質,同時根據水質及水草生長情況施肥,前期適量,中期少施或不施,後期不施肥,生物肥料肥效快、汙染少,施肥時應優先考慮。

3.4 水草的病害防治

種草在採集、運輸、修剪、種植過程中,操作應細心。種植前應消毒以殺滅寄生蟲和病原菌。水草生長不良多由於管理不善引起,由於缺乏營養元素而引起的生理性病害較常見,細菌、真菌性感染引起的病害則很少。只要加強管理,保持適宜的水質和合理的水草密度,就能保持水草健康生長。

在對蝦蟹疾病進行施藥防治時,應考慮水草的耐受力。因為水草對各種消毒殺菌藥物的耐受力低於魚類,儘量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次數和藥量,多使用生物漁藥。使用漁藥前,仔細閱讀說明書,瞭解它對水草的影響後再選用。在對水草病害進行施藥防治時,應考慮藥物對蝦蟹的影響。尤其在蝦蟹蛻殼期忌用刺激性藥物,以避免對蝦蟹造成危害。

一般採用分株繁殖法。在清明後水溫穩定在15℃以上時,用竹竿紮成三角形或方框型圍框,或用粗草繩圍欄,將種草投放其中,以避免在水上分散漂浮,影響分株繁殖。每平方米放種苗50~70株。水葫蘆生長密度過大時,會影響植株間通風、透光,易使植株缺氧、腐爛,引起二次汙染,應及時撈出過密的植株。在秋末冬初,養殖池應及時清除水葫蘆,避免造成水質汙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