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國力遠不如美國,日本為何還敢悍然突襲珍珠港?

thfghfg


國力雖不行,長期戰爭固然沒戲。但仍有可能在一場速決戰中勝出……拿下中途島,進而拿下整個夏威夷!然後拿這當籌碼跟美國和談。迫使美國重新開放對日鋼鐵、油料的出口……

可惜的是運氣太差。同時,也低估了美國人的決心。反而把美國人的愛國熱枕給激發出來了……

其實美國應該感謝日本,是日本把美國送上世界一哥地位的……[捂臉][捂臉][捂臉]


太平洋水師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歡迎大家補充。

第一,日本軍國主義是戰爭狂,他們的骨子裡就是好戰,理念是侵略,侵略,再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小日本同時侵略亞洲十幾個國家,中國、朝鮮、緬甸等國家深受其害,在朝鮮,他們大肆奴役當地百姓,強搶徵集“慰安婦"。在中國,燒、殺、搶奪,無惡不作,僅南京大屠殺,我30萬同胞就命喪日本人的屠刀之下。他們對亞洲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永遠也抹不去,給亞洲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亞洲人民也會永遠銘記。

第二,擴大國士,掠奪資源。日本是個島國,資源有限,不足以滿足本國人生活的需求,於是就暴露出他們的本性,掠奪,掠奪,再掠奪。日本軍國主義靠侵佔他國,大肆擴張,向外移民,掠奪石油、煤炭、橡膠等當時緊缺的物資,把小日本的富強建立在侵佔他國的基礎上,把他們的幸福建立在他國人民的悲哀痛苦上。僅在我東北三省,就開礦、挖煤、建工廠,奴役百姓,搶佔糧食、食油等,瘋狂地掠奪戰略資源。

第三,稱霸世界的狼子野心。日本雖然是個小國,但軍國主義野心很大,妄圖稱霸世界,他們企望像過去大英帝國一樣,成為“日不落帝國”。他明知美國強大,就採用“偷襲”的辦法,利用星期天,偷襲美國珍珠港,給美國以沉重的打擊,沒想到,美國更很,直接給他投兩個原子彈,給日本以致命的還擊,打破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美夢,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

銘記歷史,不忘教訓,今天我們仍要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警惕他們的霸權圖謀。當然,現在不是二戰那個時候,悲劇不會重演,也永遠不會重演。





zj史海拾貝


二戰時期日本跟美國的國力差距,完全可以用“叫花子跟龍王比寶”來形容。日本的鋼產量頂峰時期不過700多萬噸,美國超過8000萬噸;日本的工業產值不到100億美元,美國超過2000億美元;日本的石油產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美國的石油產量佔據全球的一半以上;美國的國民素質和工業自動化水平也遠超日本,具備更強的動員能力和增長潛力。毫不誇張地說,日本對陣美國就像是12歲孩子試圖挑戰成年人一樣。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卻悍然發動珍珠港事件,將美國直接拖入戰爭,如此驚奇的腦回路實在讓吃瓜群眾們理解不能。對於正常人而言,這當然是自殺式的愚蠢之舉;但是對於當時已經陷入全民瘋狂的日本來說,只不過是輕車熟路的正常操作。日本自從明治維新以來,通過一系列的對外戰爭先後擊敗了滿清、沙俄,成為遠東地區的頭號強國。除了對手自身存在諸多問題以外,日本能夠冷靜地分析國際形勢,最大限度爭取外部勢力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致勝因素。

然而被一系列勝利衝昏了頭腦的日本人,其野心和慾望已經膨脹到了無法自制的地步,尤其是隨著以伊藤博文為代表的、有著豐富政治經驗和長遠戰略眼光的老一輩政治家相繼凋零,在侵略擴張過程中迅速壯大起來的軍人集團和財閥勢力互相勾結,逐步壓制了國內的文官政府,使得日本走上了依靠“下克上”的方式來推動對外戰爭的不歸路。所謂的“下克上”就是日本軍隊強硬派自行其是強行開戰,迫使政府事後承認既成現實。

著名的九一八事變就是典型案例,當時日本國內正處於嚴重的經J危機當中,國家財政瀕臨,工業生產陷入癱瘓,常備軍數量削減到不足20萬,也未做任何戰爭準備,根本無力支持勞師遠征發動大規模的對外侵略行動。然而日本關東軍少壯派卻膽大妄為地僅以一萬多人的兵力發動突襲,一舉佔領了中方最大最富庶的工業基地——東北。由於國/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擁有200多萬常備軍的中方不戰而潰輕易將東北拱手送人。

吃下了東北這塊大肥肉,日本不僅快速擺脫了經J危機,更是徹底完成了從文官政治到軍/國主義政治的轉變,整個國家成為全力運轉的戰爭機器。嚐到了軍事冒險的甜頭,日本更加變本加厲地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隨著日本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張,很快就不可避免地跟美英列強的遠東利益產生了激烈衝突。美國改變了此前縱容默認日本侵略的態度,提出了日本退出中方來換取美日貿Y的苛刻條件,否則將全面中斷向日本供應一切戰略資源。

日本如果接受這個條件,就意味著“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當然這是絕對無法容忍的事情。對於美國強大的國力,日本也不是一無所知,但是出於思維慣性的本能反應,依然再次選擇進行軍事冒險,企圖通過先發制人的突然襲擊,一舉打垮美國在遠東的海軍力量,快速奪取東南亞地區,獲得當地的石油橡膠等緊缺戰略資源,然後以逸待勞打敗美國從太平洋對岸趕來的援兵,迫使美國承認日本的既成勢力範圍。只可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最終日本在這場押上國運的賭博中輸得一乾二淨,明治維新以來百年擴張的成果也毀於一旦,給世人留下了“自不量力蛇吞象”的千古笑柄。


晨曦談兵


其實,單論軍事實力,當時的美國並不強大。

美國參加二戰前,軍隊實力跟日本差很多。美國武裝部隊只有35萬人,其中,陸軍僅有4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總作戰兵力不過10萬人,坦克僅有300餘輛。海軍主要裝備為:戰列艦17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8艘。其中,美軍太平洋艦隊為戰列艦9艘、航空母艦3艘、重巡洋艦12艘。

而此時,日本海軍擁有世界第三的海軍實力: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所以,日本海軍天真的以為,在珍珠港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以後,就能成為太平洋上的霸主!所以,日本才會偷襲珍珠港!

日本陸軍更是強於美軍,日本陸軍戰鬥序列有51個師團和59個旅團,兩百多萬人!戰鬥經驗豐富的甲種師團就有40多萬人!另外,日軍武器庫的裝備,還夠裝備103個師團。所以,日軍完全有實力認為他們可以碾壓美國陸軍!

可惜,日軍低估了美國工業實力帶來的火力優勢。美軍在1941年底開始擴軍,到1943年,已經擁有900萬人!美軍雖然都是新兵,但是學歷高,兵員素質搞,武器好,火力猛!美國人造軍艦,就是下餃子。美國的“口徑正義”吊打日軍的“武士道精神”!

其次,日本覺得與美國早晚會有一戰。

日本要佔領菲律賓,必然會和美軍正面交鋒。而且,1941年1月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向國會提交《租借法案》:美國將向那些反法西斯國家提供幫助,並對日德進行物資禁運。同年,5月6日,羅斯福正式宣佈,《租借法》適用於中國!

這已經是開戰的前兆了,日本是嚴重依賴物資進口的。所以,日本人覺得早晚都要打,不如先發制人。先沾點便宜再說!

最後,在中國的侵略成果,讓日本太膨脹了。

九一八事件,本來就是少數日本軍人的密謀。在少帥的不抵抗命令下,北大營8000名東北軍被只有300左右的日軍擊潰。

當時,日軍在東北的正規軍只有1.5萬餘人(另有輔助部隊約1萬人)。而張學良有正規軍16.5萬人、非正規軍4萬人,共20萬人。另外,少帥在關內還有十幾萬東北軍!還有中國最強的空軍和海軍。

可惜,當時的局勢就是三五個日本浪人,就能在東北佔領一個縣城!

也就是九一八事變,讓日本人膨脹了,迷失了自我。所以,才有了全面侵華戰爭。也是因為在中國戰場上進展順利,日本人以為自己能“一個打十個”!

同時,我覺得日本人也是在賭博:看看美國是否出一個“少帥”!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因為二戰的時候,日本的資源相當的缺乏。之前能夠一直把戰爭進行下去,都是靠美國在後面的資源供應。

但是後來美國的態度隨著局勢的發展變化了,對日本實行禁運,並且要求日本吐出之前所取得的戰爭果實。

而日本又不肯吐出既得的勝利果實,而美國的禁運導致日本很多戰略資源都缺乏,日本就想奪取會擁有豐富資源的東南亞。

而東南亞是西方的殖民地,美國必然會出來阻撓,所以日本最後鋌而走險空襲珍珠港,乾脆主動打起了太平洋戰爭。


星河談史


因為日本是個彈丸島國,資源匱乏。戰爭是需要海量資源的,而羅斯福切斷了日本的原油補給。沒了原油,飛機坦克裝甲車都得趴窩,這就等於直接切斷了日本繼續發動戰爭的資本。



日本是跟著美國混的,從我們後人角度來看日本主動偷襲美國是非常不明智的。但當時日本國內宣揚的武士道精神已經讓他們喪失理智,他們可不管偷襲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喜愛軍事的朋友都會看過《血戰鋼鋸嶺》等一系列太平洋戰爭電影。人都是兩個肩膀扛一個腦袋,面對面的幹誰怕誰啊,到最後美軍不還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我個人認為二戰軍事水平相較於一戰並沒有多大的提升。而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海灣戰爭,美國為首的多國聯合部隊對敘利亞進行手術刀式的全方位打擊,摧毀完你的各種系統,然後地面部隊才上,這傷亡代價與二戰模式比,代價小的太多。所以日本敢於偷襲珍珠港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戰爭初期日本先佔領了東三省,就尋找過石油資源。萬幸沒有發現大慶油田,不然這場戰爭怎麼樣還是兩說。

之後大家都知道原子彈研究出來,給小日本送了兩枚。

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滅亡。

本人是當過兵的,無論何時戰爭給普通百姓帶來的痛苦都是巨大的。我們要 不怕事,不惹事。。。


愛你不是兩三天486948


1940年以前,日本最高層內部,一直存在著南進和北進兩條線的爭論。北進,即以中國東北為跳板,北進蘇聯西伯利亞,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南進,即南下東南亞,獨霸西南太平洋。

之後,1939 年的諾門坎戰役,把日本人北進的想法打得粉碎。這場戰役發生於外蒙、蘇俄交界處的諾門坎。自1905年的日俄戰爭之後,雙方已經有35年沒有交過手。

這場戰役,就是在雙方互不剋制、都有意試探對方實力的情況下,由一場小小的邊境衝突,最終演變成了四十萬人參與的大會戰。

諾門坎戰役的結果,日本關東軍戰敗。加上西伯利亞雖然資源豐富,卻被永久凍土層限制開採。幾番權衡之下,日本放棄了北進蘇聯的計劃,轉而全力南進。

但是南進觸及了美國的根本利益,這其實是日美間不可能調和的矛盾。隨著日本南進動作加快,美國開始對日本實行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禁運。這對於物資匱乏高度依賴美國進口的日本而言,是無法接受的。

美國的強大,崗位技術性較強而普遍有歐美留學考察經歷的日本海軍高級軍官們,要比陸軍軍官們更清楚。但美國禁運對日本而言就是一個死局,於是,最後歷史的悖論就是,由日本最瞭解美國的山本五十六,主持策劃了偷襲珍珠港,孤注一擲死中求生,但,國家全面戰爭,是綜合實力的較量,又哪裡能有僥倖呢?


毛劍傑


賭博,自從九一八事變,石原莞爾賭對了之後,日本一直都在賭,珍珠港事件就是一場豪賭,賭的是美國的態度,賭注是日本的國運,很遺憾,這場豪賭,日本賭輸了。


日本人對於美國的實力可是非常清楚的,日本自從明治維新開始,就一直在向西方列強輸送人才,出國留學深造,引進先進制度,引進先進技術。襲擊珍珠港的指揮官山本五十六就是去美國留學的一員,他對於美國的實力可是清楚的很。進攻美國,山本五十六也是不情願的。

既然不情願,既然明知道實力差距懸殊,為何還要硬著頭皮打美國呢?

我們先看看那會兒日本的情況,日本佔據東北10年,沒發現油田,所有佔領區,日本都沒發現油田。日本的石油完全依賴進口,而最大的出口國就是美國(美國也是侵華幫兇之一,不要覺得他是什麼正義的)。日本想要油,他把眼光放到了東南亞,而東南亞則是英美列強的勢力,日本想過去,就一定會觸碰到這些國家的利益。



日本在一步步玩火試探英美等國,結果美國直接翻臉,資產凍結、石油禁運,老實了再給你。日本現在的選擇就是,要麼撤退,不打了,要麼奪取更多的資源去供養日本。撤退是不可能的,辛辛苦苦幾十年,就這麼放棄了?不可能。日本人思忖再三,做了一個決定:打美國,進軍東南亞。


賭美國的態度

美國在參戰之前是奉行孤立主義,對於歐洲、亞洲的戰爭,普通美國人沒興趣,他們更想要的是安定的生活。一戰時期,美國死了不少人,到了二戰,美國人就不想參戰了,美國民間想要的是發財,而不是死人。美國參戰的呼聲,並不是很高,這點日本人清楚。

日本人的戰略是,襲擊珍珠港,擊垮太平洋艦隊,斷了東南亞美軍的後路,然後立刻南下,拿下東南亞。賭這個時候美國人的態度,賭美國人這個時候會因為死傷慘重,因為孤立主義,最後和日本人一個議和,你要願意的話,繼續合作。而消滅太平洋艦隊,是日本進軍東南亞的保障。



結果呢,所有人都清楚,美國人群情激奮,全國動員和日本開戰。羅斯福講話的那一刻起,日本就賭輸了,美國的孤立主義不見了,準備好全力參戰了。


軍武文齋


1941年12月7日,在太平洋島嶼中的一個港口--珍珠港,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因為日本軍方在這一天突襲了珍珠港,這是美國當時在太平洋上艦隊基地所在地。

美軍當時損失慘重,如果按照此次戰役本身來講,那日本確實是成功的。此次突襲,造成美軍8艘戰列艦裡面,4艘被擊沉,1艘擱淺,其餘都遭到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炮彈擊傷,188架飛機被毀,在突襲中喪生的美軍士兵,和後來重傷不治者,達到了2400多人。而日軍,僅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

偷襲成功後,日本舉國歡騰,野心也越發膨脹,隨後立即在太平洋地區繼續實施侵略行動,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紛紛都受到日本的攻擊。日本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計劃,看似取得了很順利的發展。但是,日本偷襲珍珠港以後,美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日本在偷襲珍珠港行動開始之後,才正式向美國遞交了兩國的斷交信。因此,當時美國的羅斯福總統,把12月7日定為美國的國恥日。第二天,即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4天以後,作為日本盟國的德國,也開始對美宣戰。自此之後,此前一直中立的美國,開始全面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些事件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但是,有一點可能你想不到,就是日本早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就已經對戰爭的走向進行分析過,而且分析的結果是:日本如果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那勝算幾乎為零。

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的呢?是日本一個叫“總力戰研究所”的機構得出的。這個機構是直接由日本首相管理,而且在職的都是一些公務員精英,成立的目的也是為了給日本培養未來的軍界和政界領袖。這個研究所花了6周的時間對各國外交政策和戰略形式進行分析,之後得出的結論也很明確,就是:日本一旦跟美國開戰,必敗無疑。此結論還指出,日本最初可能會在一些戰役中取得優勢,但隨後會陷入僵持,隨著日本資源的不斷被消耗,最終必將失敗。

在日美關於資源的對比上,日本也有研究過。日本在二戰期間設置過一個企劃院,在1940年就曾對美國和日本的資源儲備情況進行過比較,比較的結果是:美國的石油產量是日本的500多倍,生鐵是20倍,銅塊是9倍,鋁是7倍,再加上其他產品,美國的平均工業產量是日本的47倍。

這跟總戰力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幾乎一樣,而且隨著戰爭的發展,也確實應驗了這些結論。美國在戰爭開始之後,在資源方面的優勢就逐漸顯現出來了。雖然美國太平洋艦隊在珍珠港遭到重創,但當時美國主要的航母都不在港內,完好無損,更主要的是美國強大的國力後盾,使海軍實力迅速恢復。在半年之後的中途島戰役上,同樣還是偷襲珍珠港的日本軍隊,卻在戰役中遭到慘敗。中途島一戰,日軍損失了289架飛機和4艘航母。

其實日本早在偷襲珍珠港之前,在兵源上已經捉襟見肘了。日軍對中國的侵略,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此後不斷升級,將勢力一步步推到華北地區,一直到七七盧溝橋事變戰爭全面爆發,這個過程中,由於遭受到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一直沒有擊敗中國。

所以,日軍不得不繼續往中國派駐更多軍隊,為了給前線輸送戰鬥力,日本兵役對士兵的要求標準不斷降低,從最初的最低身高一米五五,降到了一米五零。到了1939年,不斷降低兵役標準後,日本竟然47%的男性都符合了兵役標準,這幾乎相當於兩名男性當中,就得有一個去前線打仗,甚至還出現過童子軍。日軍曾在侵略中國時叫囂三個月內結束戰鬥的狂言,也完全落空,想讓中國屈服,儘快結束中日戰爭,也成為日本一廂情願的想法了。

日軍在與美國中途島戰役大敗之後,就喪失了對太平洋海戰的主動權,戰火一步步燒到本土。隨後,美國在日本本土投下了兩顆原子彈,沒過幾天,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於宣告無條件投降。


首先是日本在亞洲戰場的多次勝利,導致其膨脹。其次日本資源匱乏,並依賴美國石油,而美國對日本實行禁運,讓日本走投無路。在西方國家與德國希特勒交戰之際,日本認為這是攻打美國的好時機,所以就對美國開戰了。


關河南望


有人說如果日本很早發現東北的油田,也許他們就不會偷襲珍珠港。

戰略資源的需要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目的就是為了石油和橡膠,而這些作為重要軍事戰略物資,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因為美國對日本的禁運措施,已經讓日本無法獲得這些資源。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動因是因為東南亞的石油和橡膠

眾所眾知日本作為島國,資源十分的貧乏,因此日本人熱衷於對外進行侵略,來獲得資源,於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通過與清朝的甲午戰爭奪取了朝鮮,在經過與沙俄的日本戰爭,將侵略勢力滲透進中國東北。

此後日本一直視中國為日本勢力範圍,但這顯然西方列強不願意認同,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強佔中國東北,1937年再發動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片領土,日本與德國結盟,在亞洲大肆擴張,也讓美國和英國十分的不滿,在1937年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仍然與日本貿易,比如向日本出口他們所必需的生鐵等,但是隨著日本擴張的繼續加大,以及與德國的關係進一步密切,美國開始限制了同日本的貿易,並最終向日本禁運石油和橡膠的等資源,而這些資源在日本本土和日戰區,日本都無法獲得,於是同英美髮生戰爭,從其手中奪取東南亞以獲得日本緊缺的石油和橡膠資源,是日本最終的戰略選擇,當時的東南亞除了泰國之外全部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美日太平洋戰爭

其次日本內部鬥爭的結果

日本近代走上軍國主義道路之後,其國內的陸軍和海軍長期內鬥,一方面日本海軍先後在甲午戰爭和日本戰爭取得了很大的戰績,但是另外一面日本陸軍又長期掌握著日本軍政大權,同時日本尤其長期發展海軍建設,雖然在太平洋戰爭前日本的海軍規模在英美之後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英美兩國都要兼顧太平洋和大西洋方向,於是在西太平洋方向,日本海軍實力最強。

自日本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的七七事變,日本陸軍大放異彩,而這也讓日本海軍極為嫉妒,他們也想與美國過招,來展示他們的勇武,於是他們極力鼓譟對美作戰,摩拳擦掌

二戰前的日本海軍閱艦式,舊日本海軍曾擁有強大實力

而且長期堅持北上戰略的日本陸軍在1938年和1939年與蘇聯在張鼓峰和諾門罕進行試探性交鋒後,被蘇聯暴揍,也暴露出日本陸軍在機械化程度和後勤保障上與蘇聯紅軍的巨大差距,因此最終日本的南下戰略佔據上風。

最終日本在選擇陸軍與蘇聯作戰還是海軍與美國作戰的二選一的選擇中,選擇了美國,也開始了他的毀滅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