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特效藥,康復患者捐獻血漿的古老療法是否可行?

陳薇院士認為,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康復患者的血漿將是臨床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但也有觀點認為,儘管理論上可行,但想要在此次疫情中以血清療法來發揮重要作用,恐怕還相去甚遠。

“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的前提下,康復患者的血漿是臨床特異性治療最可及的資源。”談及針對這場疫情最想說的話題,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如是說。

陳薇院士是經歷過非典、埃博拉等多場重大疫情防控並在其中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而如今其呼籲:在政府推行免費治療、醫務人員獻身拼搏的大環境下,在康復患者和醫護人員同心同德,為病友們作出貢獻的時刻,應當從立法層面要求康復者在知情同意、符合倫理、身體情況允許的前提下捐獻寶貴的血漿,用於他人的急救。

事實上,其提出的康復者血漿捐獻並非是一個新話題,但同時似乎也一直沒有成為學術界與醫學界所討論的主流話題。在此之前,其更多以“血清療法”這一概念為行業人士所熟悉,這一療法在甲流、非典、埃博拉等多場疫情中均發揮過作用且淵源可追溯至1891年。而無獨有偶,2月2日,廣東清遠一位19歲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痊癒出院,且在臨出院時簽下了一份承諾書,自願捐出自己的血漿,以用於重症病人治療和科學研究。據瞭解,至少在廣東這還是首例。

但是,這一古老的療法是否能當下正在肆虐的武漢新冠肺炎疫情之中發揮作用,各方觀點似乎並不一致。陳薇院士呼籲應該重視這一可及的資源,但同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傳染病專家李蘭娟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血清療法確實在應對SARS時提出過,但此次疫情中康復期病人的血清能不能用來治療危重症的病人,“這個工作還處於一個研究階段。”

缺乏特效藥,康復患者捐獻血漿的古老療法是否可行?

穿越百年的療法

據陳薇院士表述,1月31日上午,國家科技部下發了《關於請協助採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血液樣本的函》。“我們拿著這個紅頭文件,有22名康復患者表示願意讓我們檢測血液標本是否符合獻漿標準。其中有的人身體虛弱,連採血都很困難,這讓我們非常感動。”

這與一種在學術上被稱之為“血清療法”的診療方式息息相關。百度百科的信息顯示,這是一種利用被動免疫的療法,即將已被免疫的動物血清(抗血清)注射到相應疾病的患者身上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血清稱為治療血清。恢復期病人的血清也可治療其他病人。

如果要溯源,至少可以追溯至1890年,來自大名鼎鼎的病原生物學家羅伯特·科赫實驗室36歲的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的研究方向是當時頗為兇險的白喉。在 19 世紀,白喉是威脅兒童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由於沒有可靠的治療方法,白喉的致死率驚人。上世紀20年代,僅美國每年就有10萬—20萬人發病,死亡 15000人,其中主要為兒童。歐洲的情況更為嚴重,每年大約有 50000 人死於該病。

起初貝林試圖採取滅菌方式殺死白喉桿菌,但沒有成功。殺死白喉桿菌,但沒有成功。不過在實驗過程中,貝林和他的同事北里柴三郎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將患過白喉的老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老鼠體內後,新感染白喉的老鼠奇蹟般地痊癒了,這說明感染過白喉的老鼠體內有某種對抗白喉桿菌毒素的物質,兩人為此發現激動不已,並將這種物質命名為“抗毒素”。1890年,貝林與北里共同發表了他們的成果,並指出可以通過注射抗毒素血清來治療患者。

1913 年,貝林成功研發了白喉疫苗。而為了表彰埃貝林的突出成就,1901 年,諾貝爾 獎評委會將第一屆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了貝林:“ 他的血清療法,尤其在預防白喉方面的應用為醫學科學領域開闢了新的道路;從此,醫生們在面對病痛和死亡時有了制勝的武器。”

而這種療法在百年之後的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時,亦被醫生使用。SARS期間,解放軍302醫院傳染病專家姜素椿在搶救病人時被病毒感染,經院方多次會議同意,在姜素椿的指導下,姜素椿的兩名學生共採集6份不同血型的SARS康復者血清,以姜素椿為試驗對象輸入血清,配合其他藥物治療,23天后姜素椿康復出院。此後,在姜素椿的建議下,用血清治療SARS患者的建議上報衛生部。

同年5月,深圳東湖醫院,一位懷孕的SARS患者接受血清治療,成功脫離危險。與此同時,北京市衛生局印製已進行資源血漿捐獻者發出的《倡議書》和《SARS康復者自願捐獻血漿須知》發佈到定點醫院,並協調相關部門回訪SARS康復者,發動其進行血漿捐獻。同年7月,廣東省專家團隊將來自SARS病人的病毒滅活後注射到馬身上,使馬匹產生了SARS病毒的高效價中和抗體,這種“馬血清”被用於重症患者,有效地緩解了病情。

血清療法也已在抗擊埃博拉疫情中進行了實踐,2014年9月,世衛組織召集了EVD可能療法和疫苗磋商會,與會專家一致同意優先採用恢復期血液療法來開展進一步研究,2015年,一名英國感染埃博拉護士接受血漿治療,並於同年康復出院。

一種療法的“兩面”:成分複雜、難大規模推廣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起到了一定作用,但SARS期間血清療法並未得到推廣,主要原因是這種療法在理論上具備可行性,實際上具有一定風險性。

早在抗擊SARS的研究中,中國疾控中心及中國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的專家就認為,血清療法必須保證康復者的血清內不會攜帶如肝炎、艾滋等其他傳染性疾病的病毒,要保證輸入血清對被輸入者不會產生不良反應,這對於血清監測和提取技術要求很高。同時,由於捐獻者較少,SARS冠狀病毒有多個變種,抗體血清是否對變種都存在抑制效果,無法下定論。抗擊SARS期間首先進行血清治療試驗的姜素椿教授也表示,血清療法應該在“一定範圍內”使用。

1月24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傳染病學家李蘭娟院士在媒體採訪時表示,康復期病人的血清能不能用來治療危重症的病人,還處於一個研究階段。

SARS時期的 “馬血清”並非普遍良藥。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在《中國科學報》的文章中表示,給馬匹注射疫苗、提取其血清的方法,存在患者的免疫系統會對馬的抗體產生反應,這種被稱為“血清病”的副作用會危及生命,其產生病例高達5%,因此需要進行類似於青黴素使用前的“皮試”來降低這種風險。然而,輕、中症患者由於其體內病毒滴度本身較低,血清療法可能收效甚微。

同時,據中新社1月31日報道,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索科研專家表示,血清療法在100多年前的病菌引起的傳染病中被科學家應用,但其可行性也要看實際情況,本次疫情而言,血清療法只在理論上可行。“雖然血清療法可以較為有效的用來對抗或預防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但血清成分複雜,對於是否會引起其他問題還存在不確定性,何況其存在的時間比較短,而且需要的血清數量也比較大。假如真的以171人之力,來幫助9000多人治療疾病(截至2月2日24時,治癒病例增至475例,確診17205例,重症2296例),甚至幫助全國人民抗病毒,‘恐怕抽乾了他們的血,也是難以實現的’”。

雖然血清療法存在多種實操中的問題,但是這種療法也並非一無可取。

在報道中,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表示,通過現代方法,運用治癒者的血液,分析並且拿到可以有效地中和病毒的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序列,用以治療和預防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發生。而雖然這種療法在實操中存在技術難題,但隨著研究的深入、技術的發展,該方法會更多、更快的應用於人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中。

目前,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治療主要按照一般治療和危重型病例分類,在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文章表示,在2019-nCoV肺炎的治療中,血清療法針對重症患者可能是行之有效的緩解病程的手段,老藥新用是當下治療2019-nCoV感染者的捷徑,這些措施均需在實際臨床中檢驗具體效果以便後續大規模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