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孔子學養生——不要患得患失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翻譯:孔子說:鄙野之人可與與他一起共事嗎?當他沒有得到的時候,總是憂慮怎麼得到;當他得到的時候,總是憂慮失去了怎麼辦。總是憂慮失去什麼,所有的壞事情就都來了。

跟著孔子學養生——不要患得患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鄙夫是區別於君子和小人的普通人,按照這個標準,大多數人都可以劃到鄙夫的行列。

鄙夫就是容易患得患失的人,患得患失就不能心情愉悅,是養生的大敵。君子不會患得患失,所以君子總是能保持愉悅的心情。

後面的兩句話: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這兩句話有不同的解釋,人們對“無所不至”有不同的理解,只有用養生思維來解釋,這段話的意思才合理。

患得患失讓人不快樂,不快樂就會影響身體健康,身體不健康還能有什麼好事情,沒有健康就沒有一切。

跟著孔子學養生——不要患得患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有位老太太,她的兩個女兒一個嫁給賣傘的、一個嫁給賣鞋的。她整天坐在路口哭,被人稱為“哭婆婆”。一位禪師路過,問其緣由。老太太告訴禪師:每當天晴的時候,就想起了賣傘女兒的傘會賣不出去,因此傷心而哭;而每當天下雨的時候,又想起賣鞋女兒的鞋一定不好賣,因此也傷心落淚。禪師說:下雨的時候,你要想賣傘女兒的生意好;天晴的時候,你要想賣鞋的女兒賣得好,這樣你就不會哭了。

有人笑話老太婆的愚昧,其實大多數人和老太婆擔憂的一樣,擔憂的大多也是自己不能改變的事情。

三國時期的袁紹就是因為優柔寡斷、患得患失造成了失敗。袁紹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在建安四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成為討打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的盟主。

袁紹在當時是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卻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患得患失,最後沒有成為三國鼎立中的一國君王。袁紹的麾下的謀士經常意見相左,這也很正常,袁紹缺乏主見,今天感覺這個說的有理,按這個說的辦,明天感覺那個說得有理,按那個說的辦,朝令夕改,忽東忽西,讓下面的人無所適從。

官渡之戰是袁紹和曹操決定勝負的關鍵戰爭,當兩軍在官渡相持了近乎兩個月的時間後,謀士許攸截獲了曹操軍糧告竭的重要軍事情報,向袁紹獻計說:“曹操屯軍官渡,與我相持已久,許昌必空虛;若分一軍星夜掩襲許昌,則許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糧草已盡,正可乘此機會,兩路擊之。”如果袁紹採納了許攸的這一計策,歷史將會重寫,統一北方的將是袁紹而不是曹操了。

袁紹在這個關鍵時候,不僅沒有采納謀臣許攸的妙計,反倒懷疑許攸與曹操有舊,為曹操作奸細。許攸一氣之下跑到曹操那裡,告訴了曹操是草包將軍淳于瓊守把袁紹的軍糧庫烏巢,曹操當機立斷,立即實施夜襲烏巢的軍事行動,燒燬了袁紹大軍的儲備糧倉,袁紹兵無糧自亂。

許攸向曹操和盤托出他曾向袁紹獻的計策,曹操聽後大驚,幾乎被驚出了一身冷汗說:“若袁紹用子言,吾事敗矣。”

.許攸給曹操和袁紹各出了一個計策,都決定著官渡戰爭的勝負,曹操相信了許攸,取得了勝利,袁紹因為自己的患得患失造成了失敗。

跟著孔子學養生——不要患得患失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