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香文化:養禮、養心、養生

中華傳統香文化:養禮、養心、養生


中華傳統香文化博大精深。從最初燃香祭祀和驅瘟避疫起,在5000年的香文化發展歷程中,形成了養禮、養心、養生這三大用香體系。到了近現代,因思想領域的巨大變革,養禮、養心的香文化受到極大的顛覆,驅瘟避疫的養生香文化也隨著醫藥科技的發展而日漸衰落。


什麼是中華傳統香文化呢?中國的香文化肇始於神農嘗百草。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外交、居家生活、個人怡情等各個方面,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香料、採用不同的出香方式而進行的文化活動和生活舉止,進而演繹出中國特有的香文化體系,即由文化現象昇華為文化理念,並由此伴隨中國人特有的文化觀、生活觀,融匯於中國傳統的哲學體系之中。


概括起來說,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構成是:香料品鑑,制香出馨,香席施禮,驅瘟避穢,參香悟道。


由中華傳統香文化構成的養禮、養心、養生這“三養”來看,中華傳統香文化不僅僅是擺香席“展示”香料的味、意、韻這麼簡單,還需要我們“揭示”其來龍去脈,特別是要看到中華傳統香文化所承擔的教化和養生的重要職責。


中華傳統香文化:養禮、養心、養生


“養禮”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職責,代表著中華傳統香文化的高度。“養心”引領著人們進入心性領域的探索,代表著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深度。“養生”則關注著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代表著中華傳統香文化的廣度。


所謂“養禮”,即禮教用香。祭祀香文化最早出現在神農氏時代。中國自古即被尊為禮儀之邦,這個禮就是在制度化、程序化的儀式中恭敬天地君親師,儀式中的主要內容是焚香祭拜,讓香菸傳遞人間對天地君親師的禱告。此外,中國古代還有“朝禮行香”。東晉方士王嘉曾寫道,黃帝“詔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珪玉於蘭蒲席上,燃沉榆之香”(東晉王嘉撰《拾遺記,卷一》)。這些香文化活動所養之禮,就是古人所要達到的統一思想的主要目的。唐代“貞觀初”,“每仗下議政事起居”,“若仗在紫宸,內閣則夾香案分立”(宋代歐陽修等編纂《新唐書·卷四十七》)。顯然,焚香在神聖莊嚴的我國古代朝廷政治生活中有著重要的象徵作用,即焚香標誌著君王秉受神諭,意味著貫穿天人之際的通達智慧和尊貴。


敬天祭祖的中華傳統香文化,其禮教機制就是通過香席儀禮一招一式的解讀,從頭、手、身的行為到心腦的思考,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規範,警醒人們常懷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把“禮義廉恥”作為人的日常言行的觀照,讓人們擁有一個共同遵守的道德標準和秩序。


中華傳統香文化:養禮、養心、養生


香文化“養心”,是根據香的自然屬性來發揮作用的。香的寒、熱、溫、涼、辛、甘、酸、苦、鹹等“四氣五味”所表達出的不同氣味會讓人感受到喜怒哀樂悲恐驚等不同的情緒,因此香的“養心”就是把香本身的味道經過提煉,特別是經過人為的二次加工,類似於中醫理論的君臣佐的配伍,使每一款香表現出不同的味道來,以寄託不同的情思,這就是一種以香為媒的交流,體現了香的味道、韻味和意義。到宋明時期,文人士大夫把圍爐品香、以香為媒介進行的心意互動,進一步發展為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活動。


自神農嘗百草、遍識百草香以來,香藥同源就一路支撐了香的“養生”功能。神農找到並提煉出了很多能防病、治病的香材。香材本身性味歸經的特點,能讓人的身體產生生理上的反應,達到理療治病、除煩解鬱的功效。特別是漢代和合香(指依據和香的緣起採用不同的配伍原則,精選優質香藥,由嚴格的炮製技藝調和多種香藥而成的香品)出現以來,香料不僅可以通過“養性”作用於人的身心,還可以直接入藥治病。


從香文化的內容、形式到香具的配製,乃至香文化理論的發展來看,宋代的香文化達到了中國香文化史的頂峰,如從宋代士人高雅的“四般閒事”——點茶、焚香、掛畫、插花來看,焚香是其中重要的精神享受活動。可以說,承載著中華民族哲學觀的中國傳統香文化,是對世界香文化的特殊貢獻,值得我們進一步挖掘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