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三块广告牌》是由英国鬼才导演马丁·麦克唐纳,于2017年执导的一部带有黑色元素的影片。上映后荣获金球奖、威尼斯电影节奖,还有奥斯卡的各种提名。

影片讲述一位痛失女儿的母亲,因不满小镇警方的办事拖沓。用合法但在其他人眼中看起来不近人情的方式,逼迫警察行动,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不合法但却充满人性和温情行为的故事。

导演的目的原本就不在侦破一个案件,抓到一个凶手。而是上升到哲学层面去探究生活的真相:愤怒与善良重合的维度有多大,戾气到底能让我们走多远。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立场、矛盾、误会,最终在理性、爱与宽恕的调节中走向平静。原本那些势不两立、因方式错误而互相伤害的人也成为了同道中人。

如果仅从故事内容解读此片,我想很难深刻领会这部佳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将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三个层面来解读该片的独特性与魅力所在。

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01、整体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的完美结合,产生观影情绪的代入感。

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帕索里尼曾说过:电影本质上是一种语言。而作为一种“本质上”的“新语言”,就要求艺术家始终保持着新锐的创造力。

影片《三块广告牌》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精妙的剧情设计、演员的表达方式都令人赞叹。导演的思路及其激发心理敏感的故事题材,打动了无数观众。

接下来,我将从两方面来分析该片的整体语言魅力:

①视觉语言:镜头、剧情的冲突和戏剧张力,带给观众的视觉暴力与温情,产生一种鲜明的对比与反差。

影片开篇就用三块标语性的广告牌,直观的向观影者展现事件的起因:

爱女惨遭奸杀

还没抓到凶手?

威洛比警长,为什么?

这是女主角米尔德对警局的质问与控诉,而这座小镇内部的情绪由此开始翻覆。随之 ,主角、配角、群演就像排队拿号似的,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一登场。从而引出各种人物关系的矛盾与冲突,给观影者营造了一场又一场的暴戾节奏。

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导演将镜头分为主线与分线:主线镜头以警察局为主,代表人物是:米尔德、威洛比警长和迪克森警员。通过塑造他们对暴力的态度,来剥洋葱似的一层一层揭开误会,继而让观众看到温情的真相;分线镜头以小镇上的居民为代表,有牧师、牙医、前夫等,即对女主角的行为进行斥责与游说,让大家看到一个完整小镇里人性的百态。

导演设置的主线和分线冲突的不断叠加融合,使整个故事的爆发力更加饱满和精彩,为影片后半部分的大转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视觉节奏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充满了戏剧性,运用暴力美学不仅表现了女主角对他人的盛怒,也呈现了他人对女主角行为的愤怒。

随着剧情的发展——威洛比警长自杀后留下的三封信,使得一切都在偏离原本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镜头转换简洁流畅,角色的面目在剧情的发展中逐渐立体起来。每一个清晰、独特、复杂的人物,都带给观影者由刚转柔的内心波动。

在这种视觉语言下,导演并没有一味诉苦卖同情,反而将煽情减到最低。全片有多次的“人设”反转,结尾高明的情节逆转、开放式的结局,还有剑指司法系统的腐化与失灵等。

影片借由三块广告牌引起的一系列事件,通过悬案揭示人性的弱点和光辉,让你在残酷的生活里看到一丝人性的暖色。这也是这部电影能被大众追捧的原因所在。

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②听觉语言:音乐的巧妙运用,辅助刻画人物层次感;与画面协同推进,产生风格迥异的影片风格。

相对于电影的视觉语言,电影的听觉语言则要简单得多。但,不能因此而否决它的重要性。电影的声音包括对白、音响和音乐等,而音乐又是其中重要而又游移的元素。

导演在《三块广告牌》中安插了5首背影音乐。而给人最深刻印象和情绪波动的,自然要属那首民谣改编的《夏日最后的玫瑰》。这首曲调哀婉、缓慢、充满怀旧感的音乐在影片中一共出现两次。

第一次出现是影片开端:晨雾迷茫的郊区立着三块残破的广告牌,女主角米尔德独自驱车出场。此处音乐的运用加深了清冷、萧瑟的氛围营造,强化了影片稍显阴郁的情感基调,同时突出米尔德的孤独。即使不了解她女儿的惨状具体如何,当听到“所有昔日动人的同伴都已凋落残逝,身旁没有同类的花朵,没有半个玫瑰苞……” 这样的歌词也让人入木三分。

第二次出现在影片后半段,警员迪克森在燃烧的警局里读死去的威洛比留给他的信。歌剧式的唱腔透露着凄美的韵调,揭示了迪克森复杂的角色形象——他也不过是一个遭受不公且充满愤怒、但又重感情、充满正义感的小人物。同时这段音乐更暗示了迪克森的转变,他将选择与一直孤独对抗的米尔德站在一起。

不难看出,音乐的运用除了对一部电影的效果起到画龙点睛外,还能让观众通过它感受到剧中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观影情绪的代入感。这是一种通过音乐刻画出的人物层次感,运用得好,也会形成风格迥异的影片风格。

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02、叙事结构:通过仇恨关系的建立与消除,将故事主题升华至人间有爱的真相,引起观众的思考。

导演通过人物仇恨关系的刻画,让角色在喜剧和悲剧、玩笑和事实、愤怒和原谅之间擦出的火花照亮黑暗的故事。

影片设置了数段仇恨关系,而每段仇恨关系的建立与消解基本用时都在10到20分钟。情节既紧凑又舒缓,让人不得不佩服导演的功力。

剧情的前半段,迪克森不是叙事重点,人们看到分歧最大的两个人似乎是:米尔德和威洛比。

我们以为剧情会沿着经典叙事模式走,等着威洛比警长发动力量去破案,之后赢得米尔德的同情,最后达成和解。可结果却是,威洛比自杀了。这就是导演安排的以一个主角自杀为代价,来产生对立的进一步消解。

这时,影片中迪克森警员的男主角地位才得以凸显出来。就在我们误以为,米尔德和迪克森的对立关系,有可能朝着威洛比的套路走时。故事的发展却是,两个人没有见面就和解了。

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那么,导演是如何以合理的剧情来架构男女主角的和解呢?

① 明线:设置迪克森的心理变化

迪克森把威洛比的死迁怒于广告商罗比,将他打成重伤。因此,迪克森被警局开除。而米尔德误以为3块广告牌被烧毁是迪克森所为,她把愤怒之火通过火烧警局来达到报复,却误伤了迪克森。

导演为迪克森设置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多米诺骨牌,看似暴力实则是为了让他,从道德洼地里爬起来做铺垫。紧接着,被烧伤的迪克森住进了罗比的病房。虽然罗比很痛恨将他打伤的恶人,但最后还是选择递了一杯带吸管的橙汁。正是这杯有温度的橙汁让充满戾气的迪克森留下了感动的眼泪。

再加上威洛比警长那封推动人物心理变化的“信”,使他明白“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的道理。其实,很多事并不象自己想象的那样,于是迪克森开始了人设的转变。

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②暗线:设置米尔德的心理变化

影片中的米尔德极少会有线条松弛的时刻,但在一次对话中,罹患癌症的威洛比警长突然咳出血,鲜血布满米尔德的脸。而她轻柔的一句:“宝贝,你还好吗”,则让画面充满意外又令人心软的转折。导演试图用这种方式激起观众注意:生命的边缘,使人放下一切偏见,人性的本能会在影片中左右故事的发展。

在我看来,其实米尔德一直在缓慢的变化中。比如,威洛比的妻子找她的时候,她会想:我是不是太不讲理了;前夫劝她的时候,她也会反问自己:是不是要多在乎一点现在的生活。

所以,当迪克森对她说:“我希望你不要放弃”的时候,她回答:“我一直努力不放弃”。而这句“不放弃”的背后,她其实动摇过很多次,只是她没说而已。

影片制造了男女主人公这两条心理变化的明暗线后,两人即使不用见面,也能在最终达成和解。而,导演巧妙的运用了几个桥段的人物冲突来表现出“看似无情胜有情”的戏剧效果。

开放式的留白结局,也是一种极具戏剧张力的手法。嫌疑人虽然不是真凶,但却是另一场“恶”的元凶。米尔德和迪克森的希望虽如泡沫般破灭,但已吹熄两人的怒火和仇恨,他们的携手前行即是带着深埋心底的希望。

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03、影片对于人性的理解,让你重新思考和审视你相信的观念。

电影不仅仅具有特殊的娱乐价值意义,它更是思想的产物。观众通过观影不仅受到了教化,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洗礼。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因此有了碰撞。就如《三块广告牌》这部影片,让我对人性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第一:人的狭隘是悲剧的根源

  • 影片中米尔德内心深处害怕面对,因为自己和女儿吵架间接导致悲剧发生的事实。转而通过追究警长责任来释放心理压力。这在我看来,是自欺欺人的动机导致的执着。
  • 观众一开始都会误以为满口脏话、上班看漫画的警察是玩忽职守的人。但真相呢?不是因为执法者的渎职,而是天网恢恢,总会出现那么一些疏漏。不难看出,这是人与人难以相互理解爆发的矛盾。
  • 警长吐血被抬上担架还叮嘱手下不要为难米尔德;罗比在知道病友就是打伤自己的警察后心里一番斗争还是递给他橙汁;全身烧伤的迪克森还不忘把米尔德女儿的案件救出来。
    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让观众看到通过谅解和放下最终化解一切。

这三点放在一起说的话,就是人太容易变得狭隘。我们很容易从一些零散的碎片情节,加上自己对缺失信息想当然的补充,就形成一个对他人确定的印象。但这个往往并不准确的印象,却成为我们接下来一切行为参照的依据。

人总以为别人跟自己的思路一样,或者以为自己能猜透别人内心。这种错误放到复杂的人际网络里,误会再进一步放大。再加上无意义的固执行为,终造成一个个无可挽回的悲剧。这种激化了的矛盾,只有靠每个人都放下一些本不必要的执着来化解。

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第二:用人性善与爱的火苗化解一切的矛盾

在成人世界里,爱可以不用能量守恒,只要你想成为一个善良的人,随时都可以。就如剧中被烧伤的迪克森明知道放火的是米尔德,然而当他遇见嫌疑凶手时,仍然甘愿以被暴打为代价,来获取对方的DNA。因为在生命这个大是大非面前,个人的恩怨不值一提。最终,换来了两个冤家的和解。

我始终相信剧情之所以会有所谓的反转,也就是心怀仇恨之人放下恨意重新扬起笑容。势必是因为有一个人做了勇者,他停止了冤冤相报的纠缠,放下成见,主动改变了局面。这个人到底是谁?说不清楚,因为片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个人,他们是彼此牵连的关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视听语言、叙事结构、人性思考解读《三块广告牌》的独特魅力

结语:

《三块广告牌》虽然充斥着暴力、死亡,但它绝不黑暗。反而有一种美:一种在彼此伤害之后焕发出的彼此鼓励、彼此理解的人性之光。

所以,想要真正看懂这部电影的美,如果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我们容易局限的只看到,电影所呈现出来的仇恨和愤怒等等,反而看不到背后的哲思。因此,本文从三个角度解读了该片的独特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