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总觉得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要遇见一部外国名著才能称得上完整的人生。

世人都认可爱情没有国界,两个人,两颗心,两个神圣的灵魂渡过重洋,跨越山丘,相遇,碰撞,然后爱情的火花悄然绽放。

而文化也是如此,在远方的世界,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那些伟大人物的思想光芒,那些截然相反或者又迥然相似的风俗人情,透过神秘的文字,通过一群技术精湛的文化搬运工,变成我们能够阅读的文字。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尽管这些文学作品历尽千难万险,尽管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它们不是原来的样子,但情感的共鸣是一样的,那些作品带来的心灵的震撼也从不会因为语言的改变而减少一分一毫。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人们也常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如果人类真的有永恒的主题,那么苦难一定是这个主题中最宏大的一个篇章。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爱情,但没有一个人不在人生的道路上苦苦挣扎。

我从不觉得爱情不够神圣和伟大,我只是觉得人世的苦难更加宏伟和震撼,它本身就包含了爱而不得痛苦。

所以比起那些遗憾收场的爱情悲剧,我更喜欢聆听苦难者的哀嚎,喜欢眼泪被他们偷走的感觉,因为这会让人的灵魂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从而获得某种难以言说的情感体验。

这是阅读的乐趣,也是共情的力量。

苦难也是一种力量,但人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知道。

伟大的文学作品中有太多的受难者,总会有一个第一次教会了我们那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人性的光辉在黑暗中才更加熠熠生辉。

而第一次教会我这个道理的受难者名叫冉阿让,一个苦役犯。

雨果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以冉阿让悲惨的一生为主线,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穿插各种政治事件,人民的反抗,资产阶级的生活等,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构成了一部真正的“悲惨世界”。

百万字的长篇确实让人望而却步,而一旦读到书的最后,余下的只有酣畅淋漓。

“他活着,尽管命运离奇多磨难;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合眼;生来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规律;昼去夜来,也同样是这种道理。”——冉阿让最后的墓志铭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多年前哭倒在这段墓志铭前,多年后再次失声痛苦;曾经我因为同情这个人物悲惨的命运而流泪,觉得众生皆苦,可怎么还会有这么苦的人;后来当我再次拿起这本百万字的巨著,重温这个可怜的人的一生,我却发现了悲惨之外,这个人物更伟大和光辉的地方。


人人都在经受苦难,可有多少人真正能够做到“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冉阿让这个人物的原型来自于一个真实的事例:1801年,一个名叫皮埃尔·的穷苦农民因为饥饿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5年的苦役,刑满释放后,持黄色身份证找活又处处碰壁。

冉阿让就是这样一个苦役犯,而艺术经过某种程度的加工往往比现实更加残酷。

这个可怜的人,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孀居的姐姐生活。

他继承父亲的工作,成为了一个树木裁剪工。

在修剪树枝的季节里,他每天能赚25苏。

如果仅仅他和姐姐一起生活,怎样都过得去。

可现实是他那可怜的姐姐还有7个孩子。

她的丈夫去世时,最大的孩子八岁,最小的一岁,冉阿让二十五岁。

为了报答姐姐从小的照顾和养育,他很自然的成为了这个支离破碎家庭的顶梁柱。

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他就像承担天职一样和姐姐以及那7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将整个青春消耗在收入微薄的重活中。

当地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他有“女朋友”,他根本没有时间谈恋爱。

供养7个孩子成为他生活全部的意义。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悲剧开始于1795年,那一年的冬天,找不到工作的冉阿让的家里什么也没有,一点吃的也没有,只有7个孩子!

邪念在绝望中疯狂生长,他打碎了一家面包店的玻璃橱窗,用他那双粗糙的手偷了一块面包。

毫无悬念,他被捕了,并被判处五年的苦役。

他告别了从前的一切,他的名字,他的姐姐,还有那7个孩子,他只有一个身份——24601号。

任何一个有灵魂的生物都无法忍受苦役场的生活,更无法接受仅仅因为打碎一块玻璃和拿了一块面包就要承受五年苦役的惩罚。

在服刑的第四个年头,他决定越狱,然而上帝还是没有可怜这个即将堕落的灵魂——他失败了,被抓了回来,加判了3年。

此后,他曾三次企图越狱,结局不过是一次次的加判。

总计19年,因为一块玻璃和面包,付出了19年的青春。

从27岁到46岁,他从入狱时的痛哭流涕到出狱时的神情冷漠,这颗心灵经历了什么?

我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在痛苦、压抑、绝望和不公面前淡定自若,还能悲天悯人,还能宽恕和容忍。

冉阿让不是圣人,他做不到平心静气地和这些磨难和解。

当然,他自己的很多原因造成了他悲惨的前半生,所以他开始反视良心,反躬自省,审判自己。

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不是每个人面对苦难会从自己找原因,但他居然能够心平气和地分析自己的过错,这是他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的闪光点。

他不羞于承认自己为了活下去干了坏事,他不该敲碎那块玻璃,伸出罪恶的双手。

“不管怎么说,走出贫困而进入卑鄙,这就是一道恶门;总而言之,他承认自己错了。”

然后他又开始反思,毁掉他这一生的因素中,难道只有他只有他自己的错误吗?

很快,他就得出否定的答案,他审判了人类和社会,他们都有罪!

我非常能理解这种对社会的仇视态度,一个人在遭遇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如何还能“对世界报之以歌”。

牢狱中的冉阿让愤怒不已,他发誓等他出去就要狠狠地报复,19年的牢狱生涯,让他将仇恨这把武器打磨得尖锐无比,携带出狱。

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这样的案例,众生皆苦,苦难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体中。

人性的弱点让很多人在苦难的熔炉里扭曲了心灵,那些人性中的善念最终变成了仇恨的火焰,企图烧毁他人和世界,却最终伤害了自己。

如果冉阿让仅仅如此,那《悲惨世界》将不再伟大!

他从受苦受难的苦役场走了出来,带着那19年赚的一百零九法郎十五苏。

他以为有了钱就会有吃的,也会有一处温暖的住处,最起码到现在他还没有做出什么荒唐冲动的事,他不过就是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好好睡一觉,却遭到了无数次的拒绝,就因为他曾经是个苦役犯,拿着一张黄色通行证。

他还是没有发怒,这个可怜的人没有将他仇恨的武器打磨锋利,也就注定了他终将被感化。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皮艾米主教就像神祗一样出现在他面前。

第一次有人称呼他,一个苦役犯,为“先生”。

在这个他脱离了19年的社会中,第一次有人如此友好地对待他。

他欣喜若狂,他不敢置信,他甚至粗鲁地威胁主教:

“哼,就这样!说话算数!您就让我谁在离您这么进的地方!您完全想好了吗?谁跟您说我没与杀过人呢?”

可能表面上看他粗鲁无礼,像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怎么能这样和善良的主教说话。

但是我看见他内心的狂喜,他没有恶意,不过就是本能的试探,因为他遭受了太多的拒绝,他害怕这种来自他人的善意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他故意用威胁的语气,假装自己是一个坏人,他想知道这份善意会不会因此消失,如此而已!

很难想象,一个人,他是遭遇了什么才会如此害怕,如此卑微!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遭受过极致伤害并且发誓要报仇的人当然不会因为一顿满足的晚餐和一张温暖的床而放弃他一直以来对自己灌输的恶的思想。

半夜醒来的冉阿让决心偷走那些银质的餐具,他可以卖很多钱,比他19年来赚的还多。

我认为这不是什么不可饶恕的邪念,这就是这个人报复的方式,他只是不适应友好和慈悲,拼命地将内心中恶的东西释放出来,将被主教善意的行为呼唤出来的人性之善隐藏,继续欺骗自己。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上帝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眷顾着这个受难者,他偷了东西离开了,不幸的是被抓住了。

警察将他带到主教面前,主教却坚持说这些银器是自己送的。

有时候人的价值观和坚信的某种东西就在一瞬间崩塌,冉阿让就是如此,他不敢相信这世界上有这样善良的人,这个主教在这一刻不仅仅使他免受牢狱之灾,同时拯救了他的灵魂,将他的灵魂从邪恶的念头和沉沦的思想中赎出来,交给了上帝。

在这一刻,前半生所受到的那些不公平的惩罚所带来的凶险的冷静和无情渐渐动摇,一股奇异的柔情在这个孤苦的灵魂中蔓延。

这个人在被原谅的这一刻也宽恕了曾经毁灭他的那些苦难。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后来他无意之间“窃取”了小杰尔卫的40苏,他并不知道自己踩到了那枚硬币,刚刚接受灵魂升华的人还不知道怎样向世界表达善意,他吓走了小杰尔卫。

当他看到脚下的那枚闪闪发光的硬币时,他几乎要崩溃,他本打算听从主教的话,放下仇恨做一个好人,没想到他又犯错了,他是个强盗,抢了一个孩子的40苏。

重要的是,他连赎罪的机会都没有。

第一次,这个坚忍的男人流下了眼泪。

两行清泪是他告别过去和仇恨的仪式,他用自己的眼泪进一步拯救了自己。

这一刻,他成为全新的冉阿让。

我们可以看到,在以后的人生当中,这个本该极其危险的苦役犯,努力地成为一个圣洁的人,用他短暂的余生践行对主教的承诺。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皮艾米主教对冉阿让说:“您离开那个痛苦的地方,如果对人怀着仇恨和激愤的念头,那么您是值得可怜的;如果怀着慈善、温良与平和的念头,那么您就战胜过我们任何人。”

诚然,我们无法要求每个受苦难的人温和地面对世界,忘记曾经不堪的过往,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通过这个人物,我们是否可以做出另一个选择,像冉阿让一样,选择原谅,救赎自己。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世界以痛吻我,我们当然可以不报之以歌,但要学会宽恕苦难,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不公的命运是时代和历史造成的,但是永远不能忘记抗争,和命运搏斗可能会输得很惨,但连搏斗的勇气都没有,就绝对不会成功


在冉阿让19年的牢狱生涯中,他曾四次试图逃跑。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明知道被抓住就是加刑的惩罚,他居然还像个傻瓜一样屡教不改。

难道安安心心在苦役场服完役,然后出来不好吗?

后来,我才发现是自己错了。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是多么悲壮的态度啊!

他只是不甘心,他就是想要和命运抗争,用这种壮烈的方式表达他的诉求和愤慨。

虽然失败,但我记得有个词语叫做“虽败犹荣”。

我看见一个被苦难绑架的人拼尽全力想要挣脱命运的枷锁,向着自以为的那一点亮光奋力奔跑,发出野兽般的嘶鸣,为了让人看见他的不满和愤怒。

然后我才知道那些看上去疯狂的,不经过大脑的,甚至有点傻的行为不过是无可奈何的举动,不过是找不到更好的抗争方式,才选择这样惨烈的途径。

有些人臣服在苦难面前,而有些人明知道抗争是无奈的,还是不放弃每一个机会。

我敬佩这样的人,是因为我做不到!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抗争还代表着希望,只有全力奋战才可能看见生存的希望。

说起关于希望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总是必不可少。

男主人公安迪被陷害入狱,将终身监禁在这座灰色的城堡中,开始他绝望的后半生。

在那座监牢里还有很多无辜的受害者,但却没有人像他一样心怀希望,并为之奋斗。

一本《圣经》,一把小锤子,一个人二十年的青春年华,换来了最后的自由。

从入狱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谋划着逃脱。

他从未想过就此沉沦,他心中有希望之光,支撑他和不公的命运抗争到底!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许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物从不消逝。”

冉阿让也是希望的代表人物,我们看到他一生的磨难,感动于他善良的灵魂,更震撼于他面对苦难但从不放弃抗争的精神。

躲避铁面警官沙威的追捕是他摆脱不了的命运,在绝望的黑夜里,他背着小女孩珂赛特,被沙威逼到无路可走,但只要不放弃就能在绝望中看见希望。

最终,他逃脱了,凭借他四次逃跑练就的一身本事,在沙威的重重围堵之下逃脱了。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作者的笔触太过真实,那些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周围环境的描绘让人觉得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在苦苦挣扎,并为他能顺利脱险而松了一口气。

“怯懦囚禁人的灵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强者自救,圣者渡人。”——《肖申克的救赎》

我们总要从这些人物中学到点什么,无论是安迪还是冉阿让,他们都诠释了希望的伟大力量,告诉我们,无论是面对绝望的处境还是身处命运的深渊都不要被自己怯懦打败,即使不能做一个圣者去拯救他人,但愿做一个强者,救赎自己!


生而为人,克服人性的弱点,坚守道德的底线是一生的必修的课程。这堂课没有人能顺利毕业,因为追求完美是人生至苦,道德完美更是天方夜谭


雨果先生为冉阿让设定了一个苦役犯的悲惨过去,又像万能的上帝一样让他成为了一方的守护者——马兰德先生,一个善良慈悲的人,兴办工厂,造福当地百姓。

在小杰尔卫事件后,冉阿让感到自己好不容易被洗礼的灵魂沾上了污点。

他来到另一座城市,凭借自身的能力,成为富甲一方的圣人,但他从未忘记在主教面前的诺言,也没有忘记对小杰尔卫的愧疚。

他乐善好施,普渡众生,心中只有两个念头:隐姓埋名而修成圣徒,逃避世人而皈依上帝。

他的后半生本该继续受人景仰,做马兰德先生,忘记冉阿让,可沙威出现了,这个将法律视若神明的警察,这个法律和规则的偏执狂,像魔鬼一样再次潜伏进他的生活中。

他们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注定了冉阿让后半生漂泊的开始。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其实可怜的冉阿让并非无路可走,就在他担心被沙威认出并要来逮捕自己的时候,发生了另一起案件,一位名叫尚马秋的穷鬼因为偷窃被抓捕,经过指正,警方认定他就是冉阿让。

对任何一个认来说这都是无与伦比的好消息,有一个替罪羔羊在最适合的时候出现了。

可对冉阿让来说,狂喜只维持了极短的时间,他想起了主教,想起了自己的的承诺,他明明发誓要效法那些圣贤忠义之士,以他人为天职,可现在却要一个无辜的人为他承受苦役的刑罚,这不公平。

但是人性的弱点中本身就包含着自私,他内心千愁万绪,翻腾不已,很快他压下慷慨之心的最初冲动,在英勇的行为面前退却了。

人性之弱点本身就极难克服,谁也无权指责冉阿让这种逃避的行为是多大的错误。

芸芸众生,有多少人能在需要的时候不顾自己的利益站出来维护正义。

能做到的皆是圣人,而冉阿让就是!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一时的退却不是最终的结果。

雨果先生擅长描写人物内心的纠结,这一点在冉阿让决定自首之前的那一段自我肯定又自我否定的挣扎的描写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冉阿让内心有一个魔鬼,告诉他不必纠结,凭什么要如此神圣慷慨,就让那个倒霉鬼去受苦吧!

另一个天使大骂他是个无耻之徒,你将在黑暗中承受诅咒,而诅咒的声音将直达上帝。

这个悲惨的人,最终选择了自首,尽管邪恶的念头几次战胜良知,但他还是在痛苦的选择中坚守了对上帝的诺言。

他慨然自首,迎接他的将是苦役,是刑枷,是红色囚衣,是脚镣,是疲劳,是黑牢,是行军床,是众所周知的那些残暴!

但比起良心的谴责,那些又算得了什么。

在这场关于道德的必修课上,他成功拿到了一个学分!

至于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强者救人,圣者渡人,选择自首的冉阿让成为了强者;而选择原谅沙威的冉阿让理所应当地成为了圣人。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沙威,生在监狱,母亲是个纸牌算命的人,父亲是个苦役犯。

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攻击社会的人和保护社会的人。

毫无悬念,他选择了后者。

他出生于底层阶级,但却对这一阶层怀着难以言说的仇恨。

他恶面凶相,狰狞可怕,他的目光像刚钻一样,闪着寒光。

他只有两重情感,尊敬官府,仇视反叛。

可是他将这两种情感做得过分了。

在他眼中,所有犯罪都是反叛的形式,一个人只要犯过法,就不值得原谅,一律应该受到鄙夷和厌恶。

所以对于冉阿让,他从来都是高高在上的样子,他是精明的猎手,冉阿让是落荒而逃的猎物。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可是他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落到了猎物手中,并且曾经追捕的猎物对他有了生杀予夺的权利。

他已经做好准备,可没想到获得了猎物的宽恕。

在那场巴黎的城市混乱中,沙威被抓,冉阿让成为主宰他命运的人。

本以为必死无疑,但这位以圣人要求自己的信徒却放了他。

冉阿让令他惊愕。

支撑他一生的所有原则,在这个人面前全部垮掉了。

他被宽恕了,而他似乎也宽恕了冉阿让。

他感到一种可怕的东西侵入心灵,即对一名苦役犯的钦佩。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一个行善的恶人,一名苦役犯,却富有同情心,既和蔼,又乐于助人,心肠宽厚,总是以德报怨,以恕道化仇恨,重怜悯而轻报复,宁愿断送自己也不愿毁掉敌人,救助打击过他的人,跪在美德的高高的神坛上,超脱凡尘而接近天使!”

沙威觉得冉阿让在他心中的形象高大起来,而自己却变得丑陋不堪。

一个新的天地在他的心灵展现:

“受恩图报,为人忠诚、仁慈、宽厚,处于怜悯而违反严纪,接受不同的人,不再一棒子打死人,不再把人打入地狱,法律的眼睛也可能流下一滴眼泪,一种莫名的上帝的正义,恰好同人的正义背道而驰。”


《悲惨世界》冉阿让,一个从苦役犯到圣徒的“怪物”

图片来源汤姆·霍伯导演通过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悲惨世界》剧照


他承认,世界上有善良的人,冉阿让早就变善了,而他沙威此时也变善了!

我们看到,只有宽恕才能结束人与人之间永无止境的猜忌和追捕。

道德的必修课我们终其一生无法修够学分,但不代表我们甘愿不及格,更不代表我们放弃追求!


结语:


“这本书的灵魂是悲惨世界熔炼出来的,他不代表那个阶层、哪个党派,也不代表哪部分人,而是以天公地道、人性良心的名义,反对世间一切扭曲和剖割人的生存的东西,不管多么神圣、多么合法的东西。”

即使这世间不再如此悲惨,但人这个生命个体在这个世间无不承受不同程度的痛苦。

面对人生种种,时常想想书中的这些人物,他们面对苦难时表现出来的精神永存。

我们做不到全部,但求慢慢进步!


文章作者为 原创,本文图片截取自《悲惨世界》音乐剧,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