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本篇为个人观影/阅读心得,夹杂个人意见、可能有雷并且还很长,请酌情阅读)

等了很久的《小妇人》,从去年看到第一支预告,知道是《伯德小姐》的导演Greta Gerwig拍,就开始一路期待。直到上映第一天,立刻就跑去看了;看完之后紧接着把书给买了;书读完又忍不住一直搜索原作Louisa May Alcott,这才发现经典背后的精彩。

原来作者自己根本讨厌这本书~~~~~~

人人都说小妇人是Louisa根据自己与三个姐妹的童年而写成的半自传小说,这么说也是对,但真正的事实是:的确是以姐妹童年为蓝本没错,但却是圣光打到最亮、美肌开到最强的超级润饰版——润饰到看不出是本人的那种。如果有人跟我一样看了书之后觉得这一切美好得太不可思议,那你真的好可以现在跳起来大喊:I knew it!

真要说故事里最接近真实的部分,那就是Jo的愤怒——Louisa本人可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愤青。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Louisa May Alcott本人


我扒了一下她的成长背景,第一个看到的事迹我就笑了。Louisa的老爸是个超验主义激进分子,白话文就是有着乌托邦式理想的哲学嬉皮(因此骗到当时的Louisa老妈艾比盖尔),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整天跟其他同好如爱默生、梭罗等人混在一起不事生产地讨论人性中的神性。

Louisa小时候有一次L爸问她「你觉得哲学家是什么呀~」结果她说:哲学家犹如在气球中的人,而他的家人则站在地上,拽着绳子把他扯下来~

Louisa一点都不甜美,她就像张爱玲、李维菁一样的聪明慧黠,并且用同样的冷眼在观察这个世界。

说起来,L爸也是个奇葩。他在自己创设的神殿学校因为教学思想太激进而被迫关闭后,就再也没有稳定的工作了,他说他相信如果自己能贯彻耶稣的精神生活,耶稣一定会「提供他们一切所需。 」然后这个耶稣就是L妈。后来他还兴致冲冲地带全家搬进一个叫「果园公社」的乌托邦会社,想在此过上伊甸园般的生活(以及和哲学同好继续高谈阔论),结果这边的土地根本大部分不能耕种。L妈到最后受不了,一度威胁老公说要带着女儿们远走高飞,才辗转结束这场闹剧。

那时候Louisa才十岁,她因此写下作品《超验派野人》来讽刺自己老爸和他那一群朋友,里头写到秋收时节:灵魂的召唤一下子把这些人都卷走了。

还写到:一群兄弟开始在花园和田野里锹拌,但仅仅几天他们的热情就令人吃惊的消退了。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Alcott家的五个女人,大概很多时候只能对自己的丈夫/爸爸露出无言的脸。


因为L爸的不事生产,直接导致Louisa全家童年时期都是在赤贫中度过的,搬迁了超过三十几次家,数次都在断粮的危机中,而L妈辛苦地扛起所有责任,L爸则总是不在场。这也是《小妇人》里,为什么爸爸出外为战事服务而在故事中缺席的真正原因,但她总不可能真的照自己的意愿这样写吧,虽然是很想,但因为还是要赚钱,所以只好乖乖地编织美好的润饰版本给大家看,然后自己偷偷呵呵。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去提《小妇人》写作的背景故事。其实Louisa真正热爱的写作类型,是写作热情、大胆、冒险的悬疑故事,她曾经用笔名AM Bernard创作这样的故事,叙述被解放的女人在冒险中追寻自己真正的热情与欲望,但是赚不到太多钱。

(有另一说是她为了生计所需所以才创作这些「庸俗」的作品,书里也是这样描绘的,但我更倾向于相信,在当时的社会太着重传统的道德品格熟女教育,无法接受这样惊世骇俗思想解放的东西,所以才会评为「会对幼小心灵造成危险」。也因此我个人完全不觉得为这些作品责备乔的拜尔教授是真爱,容后续再提~)

后来,一个出版商找上她,问她可不可以写一个「简单」的、给女孩子看的、能陶冶女孩子们品格的小说。Louisa说:从来不喜欢这些女孩,除了自己姐妹以外也没认识几个,不好意思没兴趣。

结果峰回路转,L爸(对,又是他)刚好写了一本自己觉得很威猛的哲学著作,苦于无人帮他出版,他就跑去找同一个出版商说:兄弟商量一下,你要是帮我出我的书,我就让我女儿写你要的那本小说,你腋下如何?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Louisa表示:「......。」


最终的结果,就是碍于父亲、也迫于生计,Louisa只好就范,一边写一边在自己的日记里抱怨。她厌世到给原本的第一章下的标题是〈悲惨家庭The Pathetic Family〉(后来定版的第一章叫〈成为朝圣者〉)。虽然说自己很痛苦,但是她还是咻咻咻四个月内就写完了第一部(到玛格结婚)(是有多想赶快摆脱这个蠢案子),然后拿去给出版商看,在日记里写到:他觉得很无聊,我也这么觉得。

然而当出版商把故事拿给小女生们看,她们一看惊为天人:太好看啦~~~结果当真一出版就巨畅销,Louisa瞬间晋升文坛新星!她在日记里写说:书是写给她们看的,所以她们应该是最公允的评论者,所以照理说『我应该』要对此感到满意。

由此可见她其实对这个结果感到有点百感交集......

紧接着因为第一部大卖,所以大家都敲碗要续集,小女孩读者们一直在问Jo和Laurie到底会不会在一起、希望Jo可以嫁给Laurie之类......Louisa被问到烦到不行:她们一直写信来问,搞得好像这就是女人唯一的目标和结局一样。

她在日记里继续抱怨:我『绝对不会』为了讨好任何人而让Jo和Laurie结婚。

取而代之的,Louisa在写给朋友的信里很任性地说:「我要给Jo一个『Funny Match』。」于是她把Jo嫁给了拜尔教授,敲碎了众多女孩的春心。

我宁愿这些读者气到抓狂,把熊熊怒火倒在我头上,也不愿意她们爽爽看想要的结局。

真实的Louisa终生未婚,她的这个funny match的恶作剧跟一惯厌世嘲讽的程度,也让我觉得她其实也并不认为拜尔是真爱。在书里,拜尔教授喜欢上Jo,是因为他想像Jo怀抱着孩子、有妻有子的温暖家庭模样,那是四十岁德国罗汉脚拜尔教授的渴望。也就是说,拜尔爱Jo,严格说来并不是真的爱她独一无二的女性自觉的那一块;拜尔虽然品格端正、爱孩子,但越是服膺传统道德价值(包括家庭价值)的男性,越可能并未认真思考、意识、或重视到Jo所在乎的那些。在拜尔教授心中的理想幸福蓝图中,他把Jo fit in的是「好妻子」,而不是Jo自己。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同场补充,昨天参加朋友的婚礼很喜欢新娘对新郎说的话:「我不希望你成为我的「伴侣」,我希望你继续做你自己。」

所以我可以想见,Jo嫁给拜尔教授,要嘛是成为拜尔教授办学的「贤内助」,要嘛是发现拜尔教授其实还是不懂她。在小说里,Louisa选择了前者,而在真实人生中,她应该走向了后者。

所以讲到这儿,就忍不住想说:我觉得《小妇人》的故事走到最后,当它因为市场的需要而不由自主地要跟作者本人意志越拉越远时,有更多有意或无意的嘲讽,就不小心又流露出来了。比如说,小妇人的第二部,名字叫做《好妻子Good Wives》,以Louisa本人的意志,这位死抱着独身主义的女人,怎么可能会下这个标!!!要不是出版商要求的,要不就是她又在酸了。

另外,当小说里到了最后,玛区姑姑把庄园留给Jo,大家问Jo要拿这庄园来做什么,Jo说她打算重一些值钱的作物。什么值钱的作物呢?

「小男孩。我打算开办一所专收男童的学校,一所优质、快乐、像家一样的学校,由我来照顾学生,老佛(拜尔)来教他们。」我的天,那么一心想要干大事、不受性别制约的Jo,怎么可能会说出「只收小男孩」,并且还说出「我来照顾学生老佛来教?!」小说里自从她去找拜尔教授求爱那里(正像电影中出去追拜尔教授)就开始严重荒腔走板,到最后一章Jo还真的瞬间达到了「好妻子」的完成,全然以自己为妻子角色自居了。

其他看起来完全不像Jo会讲的话诸如:「我或许固执,但现在没人能说我逾越身份了,因为女人专属的使命就是要擦去泪水并背负重担。我会兼顾起我的份,然后帮忙分担家计的。」

我严重怀疑Louisa当时一边写着反话、一边呵呵、一边哀悼自己同样命运的妈妈。

(也因此我好喜欢Greta的改编版,因为她看见了这些,所以把「专收小男孩的学校」改成兼收男孩和女孩;并且在最后把Jo、Louisa的选择融合在一起,还原真实。这一版的电影改编之所以好看,正是因为Greta的野心不仅仅是重现经典,而且是将作者的真实、意志、思想从最私密而尘封的压箱日记/其他著作中挖出,然后如实地呈现给观众看。那是《小妇人》真正灵魂之所在。)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是:《小妇人》的电影设定集里讲到,「如今,身为导演的Greta,不需要再受到作者当时所面对的压力。她拥有充分的自由,可以为这个经典的故事谱出最合宜的开放式结局。」每一次经典故事被重新改编,其实背后都在问一个问题:「这部作品如何反映我们的现在?我们现在走到哪里了呢?」我想,光是结局的选择与自由这一点,它的本身就已经极具意义地回应了这一题。

回到Louisa在小说里的各种酸(虽然很克制但还是不小心常常流出来,族繁不及备载,建议有兴趣的人用这个眼光去重读一次会乐趣无穷),其中我其实觉得有件事想起来细思极恐,不确定是不是我想多,但又觉得非常可疑。

最主要的证据是,在书里的第十三章〈理想之国〉,四姐妹和Laurie在野餐时聊到各自梦想的空中楼阁。Laurie说他想要定居德国成为杰出的音乐家;Mag说她想要一栋美丽的房子,里头尽是奢侈豪华的东西,自己当女主人什么事都不用做;Jo说她想要一座满是阿拉伯骏马的马厩、几间堆满书本的房间,还要用神奇的墨水创作,度过精彩的一生、完成一些英勇奇妙的事迹;Beth说她想要永远安稳地待在家里陪伴家人;Amy则说她想要成为全世界最出色的艺术家,去罗马画出最美丽的作品。

然而,到故事的最后,他们的空中楼阁没有一个有完成。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Louisa甚至还在最后一章刻意让大家重新再聊起「当时的空中楼阁」,然后所有人都不以为意地口径一致:虽然不一样,但是我们现在也都好满意喔,我们很满足了,这个生活好棒棒。Jo甚至说:「我那时想要的生活,从现在看来似乎是太自私、太孤独、太冷漠了。」虽然他们都还是有说自己不会放弃写作/绘画什么的欲望,但谁能知道这是真的,抑或是苦涩的自欺欺人?

假设,假设Louisa写了「空中楼阁」这个part是真有此意,那究竟终结她们实现空中楼阁的是什么?一旦问出这个问题,就会惊讶地发现,除了Beth是不敌病魔外,其他三位都止步于——爱情。(以及爱情之后的十九世纪式传统婚姻)

并不是说爱情不对。而是我们的爱情教育以及婚姻制度联手给女人建构了一个「自我」、「爱情」非得二选一的陷阱。

最近经过朋友推荐在听一个男性国学大师的讲座,80%以上我都是认同并且钦佩老师的深厚内力的,然而有些话我仍然很反骨地不能同意。有一次老师说:「女孩子呢在青春期的时候,应该给予感性的教育,让她们了解『爱』是什么;男孩子呢在青春期的时候,则应该给予理性的教育,让他们知道『自我』是什么。」

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

那如果有女孩想了解自我、有男孩想了解爱?

自我跟爱都是基本需求,为什么只择一而教?

这样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女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爱情是我们一生最甜美的果实」,佐以各种洗脑的言情小说偶像剧(我也遭受深厚荼毒),后天强化了女性对爱的更多的膝反射。所以在青春期,女孩在本应接受完整自我探索训练的时候,学的是爱情。同时,根据我的男性朋友分享,她们喜欢上的男孩,大多都不真的懂爱情,然后又伤害了她们。男孩们本应在青春期也该学习爱是什么,但他们忙着在父权的社会下成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

有个男性朋友是这样形容的:男生就像是杂耍小丑,手上丢着很多颗球,事业家庭爱情婚姻儿女成就......他们瞎忙着力求不要有球掉下来;或者在爱情的球因为不熟悉摔了几次后就索性丢掉这颗球(反正还有很多其他球要顾那也不是必须)。如果要延续这个形容,我会觉得女生最大的课题,反而是她的爱情的这颗球常常都特别巨大,然后总有两颗球在挣扎:一颗爱情、一颗自我。

到底为什么非得二选一?到底为何不能追求成为自己的同时,也爱人与被爱?就算女孩们冲破教育的迷思,然而在当时十九世纪的婚姻、产权制度下,她们也别无选择。你要结婚就是一辈子、你要结了婚就必须放弃自己fit in好妻子这个角色、自我的完成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而当时的女性没有独立经济的条件。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导演Greta引用吴尔芙的话说「女人要有一笔属于自己的钱,才能真正拥有创作的自由。」在Greta的眼中她是这么看待《小妇人》的:「这本书在探讨的就是金钱本身,以及女性为何总是难以获得财务自由。」她认为Louisa在这本书里反复提及反应的,都是女人无法赚钱自立的窘境。也因此在Greta的改编版里,你可以发现「经济」这个问题比起小说,在电影里它被提到了最前线来凸显。)

所以,在十九世纪,女孩们必然得面对「二选一」的困境。

Louisa幸得小说大卖得以自立,在这情况下她更加不可能去走入婚姻,让十九世纪式的传统婚姻再把她拖回枷锁里去。以现在的眼光来说,可能会觉得结婚与自我可以并行不悖,但在那时,不是的。所以她选择终身不嫁。先锋啊。

而且再进一步说,更吊诡的是,通常我们努力想冲破一个限制,可那个限制本身会反过头来制约我们,对我们形成新的一层限制。直白地说就是,当Jo为了追寻自我而抗拒爱情、抗拒体制的时候,她或许也落入一种偏执。「必须得抗拒」。一边看着小说,一边纠结着不希望Jo「投降」的我,或许也曾落入这种当局者迷。

就像为了抗拒女性被物化,女性拒穿裸露的衣服,然后为了怕人家说她,所以小心翼翼地藏起自己偶尔也想穿清凉自己爽的欲望。就像为了抗拒女性做不到男性能做的事这个迷思,蔡英文跟梅克尔都得要穿得像个男人,但万一她们其实喜欢穿高跟鞋花洋装?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套到爱情上也一样。为了冲破自我爱情二选一的假命题,Jo选了自我,抗拒爱情,而且坚持抗拒到底,但万一...万一她其实也很想要人陪?万一她有时候也会空虚寂寞觉得冷?这时候她(或每一个像Jo的女人)或许会开始害怕自己的这份寂寞——它是不是不应该出现?我怎么会这样?我这样会不会被笑?我会不会被说前后不一?我会不会被说「高举女性主义大旗抗争,结果还不是需要爱情」?

当你想坚持一件事,你其实真的会害怕自己的脆弱毁了一切。你不能显露这个脆弱让人可以逮到机会攻击你坚持的理想。

所以Greta下的那段台词真的是极度深得我心:女人有思想和灵魂,有内心,有抱负,有才华,有美丽,我讨厌被告知爱是女人所适合的。但是……我很寂寞。

I am so lonely. 你会知道这是一个女人最脆弱但也最勇敢、最强而有力的自白。能在恐惧之中承认自己的脆弱,实为真正的强大。而Greta把这个女孩、甚至是Louisa内心深处最不欲外人知、最想潇洒带过、最挣扎的情感用钩针轻轻地钩了出来,让她面对、让她接受、让她坦白. .....这个女孩由内到外的轮廓于焉彻底完整,连Louisa未说的秘密也完整了。

我想深入其中,我们真正想叩问的是:「作为一个有志想成为自己的女人,她到底应不应该/需不需要为自己有爱人与被爱的欲望,而感到抱歉?」

一个女人为了成为自己,不应该需要为了「惊觉自己也渴望爱情」而挞伐自己、不应该得要为了自己谈感情谈得磕磕绊绊而觉得羞赧、不应该得因为别人笑她「女强人不会谈恋爱」而觉得抱歉、更不需要遮遮掩掩隐藏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假装那是她不需要的东西——那分明是只要是人都会有的基本渴望。如果她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立即或马上,有对爱的需求,那都是正正当当而且不容被置喙。

她没有必要一定不能谈恋爱,她也没有必要一定要感情谈得多好。当有人说「看吧,就是因为想当个女强人,所以本分都做不好。」姑且不论「女强人」这个词的使用问题,该更正的是:没有什么是本分。真要说本分也是「忠于自己」。况且「爱人」与「被爱」,是无论身为男人或女人或跨性别者,是只要生而为人就需要的、一辈子的练习。

到头来,即使是Jo或是Louisa或是更多更多的女人,即便不认为爱情是我们的全部,但是「对待爱情的态度」,短期内仍然是需要面对的命题。

即便是Louisa本人,在这个命题上她也仍然在思索并且也曾经感到矛盾。具体的踪迹出现在书中的第四十三章,Jo在三妹过世、四妹出嫁后回顾自己孑然一身,说出这样的话:我就要变成老姑娘了,一个喜欢文学的老女人,以笔为配偶、以故事为孩子,也许二十年后会有点名气。然后就像可怜的强生一样,老了,再也无法享受这些名气。一个人孤伶伶的,没有人可以分享、独自一人,也不需要名气了。哎,我不需要当一个愁眉不展的圣人,也不需要当个自私的罪人,而且我敢说,只要习惯后,当个老姑娘没什么不好的,但......

紧接着Louisa不由得忘情地跳了出来,为「老姑娘」们说话。她写说:女孩们二十五岁时开始讨论自己会变成老姑娘,但私底下觉得自己绝对不会变成这样。三十岁时,她们绝口不提此事,但心里已经默默接受这个事实。有些比较理智的人,会安慰自己还有二十年可以过得快活有意义,可以学着优雅地变老。亲爱的女孩们,请别嘲笑这些老姑娘,因为往往她们素雅的长袍下,隐隐跳动的心里,隐藏的是温柔而悲伤的爱情故事。这些沉默的牺牲,以青春、健康、志向、爱情为代价,在上帝面前变美丽了。即使是那些悲伤、痛苦的姐妹们,也应该被温柔以待,因为她们就是为了这个才错过了人生最甜美的部分。请以怜悯而非鄙视的心情看待她们,正值花样年华的女孩们也该记得,她们自己也可能错过花期。玫瑰般的脸蛋不会永远不变,秀丽的棕发终究会染成银丝,而不久后,温柔和尊敬,对她们来说就会像爱与景仰一样甜美。


这段话我反复看了许多遍,姑且不提她很可能隐而未提、埋藏心中的、她曾经想抓住却或许失之交臂/牺牲掉的爱情;在这儿有四个字特别吸引我的注意。

Louisa用了「错过花期」来形容。

这也许象征,在Louisa心中,在她们那个时代,女人仍有所谓「花期」,错过就不再,因为当时的婚姻嫁娶真的就是一生一次并且固定年龄区间。在这样的制度下,Louisa要抗拒就必须得付出终生独身为代价,而Louisa很大的可能也曾像Jo一样,在夜阑人静众人皆散去时,要独自面对自己的寂寞。能撑得过去并仍然忠于自己选择,再一次,真的是勇者啊。

但我还是忍不住对于「花期」思考了良久。脑子里想到的是:为什么我们一定得是花?为什么我们不能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年年享受花期?

这让我忍不住想到之前在追的K-pop女团实境秀《Queendom》里,AOA翻唱MAMAMOO的Egotistic,智珉在开头加了一段Rap,那个Rap的歌词长这样:

ZIMIN says we the queen CD DVD TV the stage is our home / When the fine hairs drop the cherry blossoms will fall too / I don't wanna be a flower that's meant to fall I'm the tree (绒毛褪去的时候樱花也会凋谢吧,我不要成为注定会凋落的花朵,不如做棵树吧。)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Queendom真的是非常令人畅快的一场女性大秀,从MAMAMOO看到AOA看到OH MY GIRL看到(G)-idle,为什么看K-pop只看女团,可能我真心很喜欢女人各种百变的样子,可以清纯可以辣、可以短裙或西装、可以哄你或冷酷、可以软也可以硬,随她所欲。对我来说她们的各种样貌都比男人还要吸引人。

真正的自由是能不受限制地选择并且快乐。

爱当作家就当作家、爱坠入爱河就坠入爱河、想当女人就当小女人、喜欢就结婚不喜欢就不结、单身也享受着约会的愉悦......现代的女人们,比过去更加幸福并努力地在走向那样的理想,虽然可能还很远,也很有可能有人会抱怨速度太慢,但回望过去Louisa所生活的时代,还是得要珍惜前人为我们开拓出的一切,且行且珍惜。

最后说回来一件有趣的事。

虽然我一直怀疑Louisa在写嘲讽小说,说她冷眼看世界,在书里处处克制但还是流泻出愤怒,然而,这本书仍然是感动了过去到现在全世界千千万万人。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小妇人》的其中一位制片人罗宾·史威考德说:当我翻开小妇人的第一页,我感觉这本书直截了当地把我的家庭生活摊开在我眼前,包含姐妹之间的争吵、冲突、父母的心力交瘁、深爱的家人离世、还有物质上的匮乏:家里经常没有闲钱可以让我们花。这是我读过的书当中,第一部打从内心尊重青少年读者的文学作品,我深深觉得作者尊重我,并试着同理我。当然,我第一次读《小妇人》时,还没办法完全理解故事中所描写的每一件事情,但年复一年,重新回头读这本书,每一次都只会让我更加感动。

尽管她并不想写,然而不能否认的,是她仍然写得真诚。她经历过悲惨,所以她把盼望写进书里;她曾经艰困,所以她希望赋予人走过艰困的勇气。即便她一边呵呵一边写一边抱怨,她骨子里健全而纯粹的灵魂,还是将她对人世最深的渴盼与深爱注入了进去。世道艰辛,可是她没有成为一个消极作为者,实际上她是一个用厌世口吻掩饰自己的、真正的战士。而这个战士的灵魂,正是来自于她那个很ㄎㄧㄤ的老爸。

这个老爸虽然荒腔走板不事生产,不过他最糟的事迹,也有最好的一面:他将愤青的、理想的灵魂传给女儿们,教导女儿世界真正大同理想的样子,废奴且和谐,并且女性也能走出自己的路。(因此他鼓励四个女儿追寻天赋,大女儿学演技、二女儿写作、三女儿音乐、四女儿绘画)爸爸的理想像个两面刃,但这正也体现了家庭的模样:我们对家庭,谁不是恨透了某些难以忍受的不幸,但又深深地爱着幸福的吉光片羽,在光与影的纠缠交错中长大,然后继承了好的坏的所有意志,成为跟我们又爱又恨的家人们一样的、如同个模子刻出来的人?

(此处正巧与写出《伯德小姐》的Greta心境完全相同,《伯德小姐》讲的就是对原本的家乡Sacramento多所不满的女孩在离开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深深爱着这一切,也开始以自己承袭的身份、信仰为傲的故事。真心觉得找Greta来导真的是再适合不过。)


《小妇人》: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

《伯德小姐》(2018)


在《小妇人》的书里,Louisa一再提到这是四个女孩的「朝圣之路」,前方是一场「天路历程」,每个人要背起自己的「包袱」,努力地到达终点,成为完整的「朝圣者」。

我想,Louisa从父亲那里种下了这样的信念,扛着自己身为女性的身份、无尽急躁愤怒的个性、经济赤贫的困境...等种种包袱,一路努力地走。她的父亲也想成为朝圣者,只可惜最后忧郁缠身。而她则完成了真正的朝圣之路,用自己的一生与笔墨去传递同一个信念:

我们都是朝圣者,无论男人女人,人生最重要的事,便是扛着自己的包袱,艰辛而勇敢地走完属于自己的朝圣之路。


此文未经允许禁止任何人转载,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