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妇人》: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才能收获家庭幸福?

贫穷算什么,我们还有父母姐妹。

——露易莎·梅·奥尔科特

《小妇人》是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在一户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普通家庭里,四姐妹在父母的引导下发现自我、从幼稚逐渐迈向成熟的成长故事。

《小妇人》: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才能收获家庭幸福?

爱、成长与亲密关系

聚焦情节:在平凡无奇的生活中,平等、和谐的亲密关系是个体成长不可或缺的丰富养料。

在《小妇人》的整个故事情节中,看不到任何拖沓或是造作的痕迹。作者用独特的表现手法,将几个女性的生活琐事穿插行文,文字细腻温和,叙事内容看似日常化,实则又寓意深远、引人深思。在艺术创作中,露易莎带有很明显的女权意识。她运用大量笔墨,去观察女性生活、剖析女性心理、突出女性自我意识在现实和理想冲突之下的觉醒和成长,使女性自身的美好品质得以彰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早年就曾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生活。小说中所描写的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和女孩们的种种经历,都和作者的某些成长经历相关。在现实中,作者的父亲布朗生·奥尔科特就是一个心怀抱负,却始终壮志难酬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所以,作者笔下的马奇先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以父亲为原型衍生出来的。

《小妇人》中的女主角——乔,则是以作者自身为蓝本创作出的艺术形象。对文字的无限热爱以及渴望长大后成为作家,都是作者露易莎成长时期的真实写照。因而,《小妇人》也被看作是一本带有自传色彩的家庭伦理小说。

本书的情节是简单、朴实,充满烟火气的。它以二女儿乔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主要的叙事视角,讲述了在美国内战期间(1861.4.12—1865.4.9),马奇先生同妻子和四个女儿虽清贫但快乐的生活往事。

《小妇人》: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才能收获家庭幸福?

小妇人

马奇先生的四个女儿性格迥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家庭中各自扮演着重要角色。

大女儿梅格,是一个以“爱情”为中心的人。她有着独特细腻的情感,以及对美的向往和期待;二女儿乔,则是一个非常独立,目标明确的人。她立志要成为作家,并在追梦路上努力前行、坚持不懈;三女儿贝丝,我见犹怜,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小女儿艾米,独对“绘画”情有独钟。

她们是平凡的,可不能否认的是,她们又都是独一无二、发着光的存在。

在四姐妹历经困惑、坎坷和歧途,逐步成熟、“发光”的过程中,马奇太太的悉心教导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无疑,她将“母亲”这一角色所必须的职能:陪伴、倾听和价值引领诠释得恰到好处,从而营造了平等、和谐的亲密关系,为女儿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在常年战争的影响下,马奇夫妇一家生活贫困。不仅如此,原本就瘦弱不堪的马奇太太,还要承担起照顾四个女儿的家庭重任。可即便如此,马奇太太依然会带着女儿们去帮助更为困难的人。

通过马奇太太的言传身教,四姐妹耳濡墨染,认为优秀女性就应当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这对她们以后面临逆境时的抉择和为人处世的方式都有着深远影响。同时,这对塑造四姐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大女儿梅格,爱憎分明,敢于藐视上流社会的虚伪,为追求真爱宁愿选择过清贫的生活。即便在婚后过得十分拮据,她仍自强不息,坚信“贫穷并不是坏事”,乐观地将贫穷看作是鼓励丈夫创业的勇气;

二女儿乔,是本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她自小就是四姐妹中的领导者。她坚强乐观,将“写作”作为一个保持自我独立的方式以及获得成长的渠道。她坚持“不向别人要一分钱,为自己提供所需要的一切”,最终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成为一名知名作家,并开办学校。不仅如此,婚后的她依然强调独立自主。她曾明确提出“我要承受我那一份,我要忙着赚钱养家。”这样的“豪言壮语”。这哪怕在当今社会,也称得上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女性独立宣言;

三女儿贝丝,完成了一场从“文静乖乖女”到“勇敢女性”的自我突破和蜕变。在母亲到前线照顾病重的父亲期间,贝丝不仅承担起照顾家庭的任务,还完美继承了母亲慷慨无私的优良品质。她不计回报的帮助穷人和弱者,对世间一切充满“关爱”之心。在猩红热肆虐的日子里,即使面对死亡,她也毫不畏惧。勇敢、顽强的精神,将女性的自我价值体现上升到了新高度

而小女儿艾米,她的自我成长和经历,更像是一场关于“女性”自我完善的“自强”。艾米从小喜欢绘画,一直渴望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然而,与她的学习历程相伴的,少不了各种挫折、打击和嘲讽。可艾米始终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艺术追求,努力鞭策和完善自己。婚后,她也没有因婚姻的束缚而放弃自己的爱好和理想。

聚焦主题:充满爱的互动,是亲密关系得以良性发展的保障。

小说是平淡的,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大场面。但是其中展现的“爱”,却并无局限。由亲情“小爱”,到家国情怀,乃至扶贫救弱的人间大爱,涵盖全面。

爱慕之情、朋友之情、手足之情,都围绕着“爱”这一主题展开,层次感分明、主旨清晰。而充满爱的互动和交流,也是马奇一家六口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前提和保障。

《小妇人》: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才能收获家庭幸福?

爱的互动

爱的互动是相互而持久的。父母的表率作用,在亲密关系的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

马奇先生是一个分外重视孩子“爱的教育”的父亲,即使在战场上,他也时常关心女儿们的成长,寄回家书鼓励女儿们不断完善自我,勇敢追梦。而马奇太太也无时无刻不在给女儿们做出榜样:她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奔赴战火纷飞的前线,不管多么艰苦,都用心照顾好自己的小家庭。

在这对父母看来,小家之爱与家国大爱是休戚与共、紧密相通的。正是这两个交相辉映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从看似平淡的故事情节中领悟爱的更深层含义。而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整部小说中不在少数。

在小说开头,作者就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圣诞节。她通过对母亲把家里难得丰盛的食物送给了贫困的陌生人这一描写,刻画了一个心地善良、充满温情的母亲形象。而这种仁爱和美德在贫困的处境中又显得尤为难得,故而在对孩子们的教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奇夫妇通过“爱的呼叫”启示女儿们:虽然财富的差距将人们人为划分成了不同阶级,但善良和美德却从来不会缺席。“爱的互动”的成效,在女儿们的成长中得以显现——

当远在战场的马奇先生病重时,接到电报的马奇太太需要立即赶到他身边去。可是一贫如洗的马奇一家,竟连一张火车票都买不起。这时候,二女儿乔,果断地选择去理发店卖掉了自己那头漂亮的长发,换得了25美元。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样的交易其实是不切实际的。原本理发店老板并不打算给乔这么高的价格,但当他得知乔卖头发的目的时,却又欣然同意了。原来理发店老板的儿子也在战争前线保家卫国,两个毫无关联的陌生人,因为有着相同的“家国大爱”,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乔对于父亲“爱的应答”是积极而果断的。她爱父亲,因此那头漂亮的长发压根算不得什么。同时,她也欣喜地发现,“爱的互动”是普遍存在于世间的。只有本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信念,乐于付出和奉献,这个世界才能多一点温度,少一些冰冷。

聚焦思考:学会成长,是亲密关系良性发展的必备条件。

除了主要人物,小说中还有一个相对比较特别的人物形象存在,那就是马奇姑妈。

马奇姑妈的设定相当于小说中的“反派角色”,从人物塑造上来说,马奇姑妈并不是一个讨喜的人物。她的存在,和读者们生活中不得不打交道的某些亲戚如出一辙:不仅势利,还总喜欢颐指气使,令人心生厌恶。

她强烈反对大女儿梅格同一个穷酸牧师结婚,还刻意挖苦和挑刺,弄得姐妹们心烦意乱。但也正是由于这个人物的形象刻画,从侧面烘托了四姐妹的自信和独立,让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更加丰满。

再加上,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运用大量笔墨对马奇姑妈的个性进行刻画,给人留下了一定的固定印象,最后在梅格结婚时,马奇姑妈送上了珍贵的珍珠项链,方才形成了引人深思的巨大反差。这样强烈的对比,从侧面反映出马奇姑妈个人意识的变化和成长。她在一家人爱的包围与感化中认识到——家人之间爱的联结是砍不断的,亲密关系终究是难以割舍的。这让人在无形中感受到爱的伟大和神奇的魅力,也体现出了女性的包容和温暖。

在小说的最后,作者用象征着丰收的庄稼作为定格的画面,暗示了美好的结局。历经种种冲突、磨难和挫折,马奇一家终于收获了人生的硕果。在饱含爱和温暖的亲密关系中,曾经懵懂稚嫩的四个“小妇人”也终于长大,成为了坚强勇敢、具有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在这个寓意丰收的季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得到了不同的成长,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笃定与期许。

《小妇人》:如何经营亲密关系,才能收获家庭幸福?

成长

聚焦启迪:想要拥有幸福的家庭,我们在经营亲密关系中应该怎么做?

马奇一家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令人艳羡。通过本书,我们不难明白,“成长式亲密关系”是家庭幸福的秘方。那么我们在经营亲密关系中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可供参考:

  1. 保持平等、和谐的亲密关系,加强成员间的沟通。在马奇先生家,父母和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善于用沟通而不是争吵来解决问题。
  2. 父母各司其职,不越位、不缺位,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想要孩子做好,父母首先要做好。正是由于马奇太太乐善好施的性格和行动,女儿们才会主动学习和效仿。
  3. 在亲密关系中,应多保持有爱的互动,并努力提升自我,努力成长。在马奇先生家,每个人都在自我成长,并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因此,这种成长才是具有持续性的。

幸福,是需要经营的。唯有不断完善亲密关系,使之不断成长,才能把握“幸福的脉搏”。


杜荷语,一枚可盐可甜的少女。可背起行囊四处行,也可围炉夜话到天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