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動亂:我叫公孫伯珪,我有支軍隊叫白馬義從


百年動亂:我叫公孫伯珪,我有支軍隊叫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

公孫瓚是遼西令支人,是現代河北遷安一帶,與他同鄉的是被後人封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的韓當。

公孫瓚一開始只是個郡下的主辦文書的小職員,因為長得好看,聲音洪亮,被太守賞識。不僅供他去盧植先生門下學習,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公孫瓚因此改變了人生軌跡。

學成歸來的公孫瓚,秉持著一顆對恩師保有忠孝的心,被舉為遼東屬國長史,以此常常帶著數十個隨騎巡視邊塞。

俗話說,夜路走多了,難免碰到鬼。

有一次就碰上了數百號的鮮卑騎兵過來漢族領地抄略。公孫瓚可是官兵,官兵遇到強盜,要是慫了就難看了。於是公孫瓚手持一把雙刃矛,帶頭衝刺,雖然是損敵數十,自傷大半,但好在此戰打出了名聲。不僅讓鮮卑人感受到了害怕,不敢造次,也讓公孫瓚升官,擢升為涿縣縣令。

後追討張純有功,遷中郎將,封都亭侯,屯兵屬國,開啟了長達五六年的邊塞宿衛工作。

不過呢,這人的一生總有那麼幾個人跟自己犯衝,公孫瓚也是。

百年動亂:我叫公孫伯珪,我有支軍隊叫白馬義從

烏丸大人·丘力居

第一個就是丘力居。是三郡烏丸的首領,這名稱聽得就耳熟了吧。是的,就是曹操追擊袁尚時候,袁尚得到三郡烏丸的支援,最後在曹操在張遼的提議下,輕騎出擊,出其不意地擊破了三郡烏丸,還斬殺了當時的首領單于蹹頓,袁尚被遼東太守公孫康斬殺,頭也給送了回來。而單于蹹頓就是這丘力居的侄子。

回說丘力居。黃巾起義後,涼州一地北宮伯玉也順勢背叛東漢,當時任討匪主帥的張溫領導的有支三千人的軍隊是烏桓突騎,缺個將領。中山相張純就毛遂自薦,想當這支軍隊的將領。張溫不肯,反倒選任了公孫瓚,張純因此懷恨在心,於是聯合丘力居等人叛漢,時不時掠奪北方四州。

公孫瓚本來對著邊塞作戰是很有經驗的,一開始也是勝利的,後來入敵太深,被丘力居給圍了,糧食耗盡士氣潰滅而敗。

百年動亂:我叫公孫伯珪,我有支軍隊叫白馬義從

東漢宰相·劉虞

這時候就出現了第二個跟公孫瓚犯衝的人。

朝廷看這公孫瓚拿丘力居跟張純沒辦法呀,打了這麼久都平定不了,就派出了昔日的幽州刺史劉虞,擔任幽州牧(188年,朝廷根據劉焉的提議,改刺史為州牧)。

‘虞到,遣使至胡中,告以利害,責使送純首。丘力居等聞虞至,喜,各遣譯自歸。’

平定之迅速,丘力居投降,張純被殺,頭被送回朝廷,其厲害與公孫瓚形成鮮明對比。同時,也表現出二人對邊塞治理的不同之處。劉虞是恩威並行,採取懷柔政策。公孫瓚則是強威壓制,以武平亂。因此劉虞會在邊塞深得名望,這也逐漸讓公孫瓚感受到壓力。

畢竟劉虞是公孫瓚的頂頭上司,二人不僅理念不同,劉虞也壓制不住公孫瓚。

第一件是劉虞的到任,丘力居投降,少數民族派使者拜見劉虞,卻被公孫瓚截殺。使者只能繞過公孫瓚去拜見劉虞,劉虞也把屯兵撤了,卻沒辦法撤掉公孫瓚的屯兵。

‘虞上罷諸屯兵,但留瓚將步騎萬人屯右北平。’

第二件是公孫瓚經常鈔奪劉虞對少數民族的賞賜。

‘初,劉虞和輯戎狄,瓚以胡夷難御,當因不賓而討之,今加財賞,必益輕漢,效一時之名,非久長深慮。故虞所賞賜,瓚輒鈔奪。’

可以說,劉虞與公孫瓚,只是名義上的上下級關係,實則是兩股不同的勢力。因為劉虞自認為漢臣,並且兩次拒絕袁紹、韓馥等人的稱帝建議,對他而言,朝廷給他的任務就是好好管理幽州這個地方。而公孫瓚則是像其他諸侯一樣,默默地在做著強大自己的準備,不過都被劉虞看在眼裡,讓劉虞日漸感受到威脅。

百年動亂:我叫公孫伯珪,我有支軍隊叫白馬義從

袁紹

因此這時就出現了一個引爆他們二人關係的第三人,也就是袁紹。

公孫瓚跟袁紹結怨於自己親弟弟公孫越在參與袁氏兄弟爭奪地盤的戰爭中不幸戰死,因此遷怒袁紹,屯兵磐河。把袁紹嚇得讓出渤海太守的位置給公孫瓚的另一個弟弟公孫範,公孫範卻藉此擊敗青、徐兩地的黃巾賊,反倒壯實了公孫瓚的實力,進而進軍界橋,引發界橋之戰(要說袁紹此時擁有顏良、文丑、張郃等大將,又有田豐,沮授等謀士,怎麼會被公孫瓚嚇得連渤海一地都給送出去)。

界橋之戰是個轉折點,公孫瓚萬餘騎兵敗給袁紹大將麴義的八百先登,包括自己引以為傲的白馬義從也在此戰中隕落。

公孫瓚損失過大,退兵薊州,並在劉虞所在治地東南處建築小城屯兵。這一舉動,就讓劉虞坐不住了,活生生是弄了顆雷在自個身邊,什麼時候炸都不知道,連睡覺都不安生。

劉虞不得已,只好偷襲公孫瓚,雖說劉虞人多勢眾,可是不懂軍事,再者劉虞一向仁慈,竟然下令不能傷及平民百姓,不得毀壞房屋農舍。這倒好,給了公孫瓚反擊的機會,先是放火引發混亂,繼而用精銳衝殺,硬生生擊敗劉虞部隊,成功抓獲劉虞。

後公孫瓚汙衊劉虞稱帝,借朝廷使者段訓之手處死劉虞,引發眾怒,成了公孫瓚注死的舉動。

‘虞從事漁陽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州兵欲報瓚,以燕國閻柔素有恩信,共推柔為烏丸司馬。柔招誘烏丸、鮮卑,得胡、漢數萬人,與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北,大破之,斬丹。袁紹又遣麴義及虞子和,將兵與輔合擊瓚。瓚軍數敗,乃走還易京固守。’

因劉虞是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加上多年對邊塞漢夷兩族人民施行仁政治理,造就了一批對他效忠的漢夷將領。加上北方宿敵袁紹,公孫瓚在兩方軍事力量的圍剿之下,節節敗退,最後退守易京,另築高樓固守。

最後被袁紹挖地道至中京,公孫瓚知道大勢已去,因此自殺。

名盛一時的‘白馬將軍’公孫瓚,就此隕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