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公元220年到2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之一。也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特殊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說起三國,諸葛亮、劉關張兄弟、曹操,以及官渡、赤壁、夷陵大戰等等都是大家津津樂道的人物和故事。那麼歷史上三國時期三大主要陣營各自的真實實力又如何呢,是不是和《三國演義》寫的一樣呢?讓我們以上帝視角來看看這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卻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中國歷史時期。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魏蜀吳三方陣營綜合國力的對比。在三國時期曹魏定都洛陽,主要控制長江以北的9個州,勢力最大,國土面積約為291萬平方公里。蜀漢定都成都,主要控制蜀地益州,勢力最為弱小,國土面積約為106萬平方公里。孫吳勢力,定都建鄴,主要控制揚州,膠州,荊州等江東地區,國力居中,國土面積約為14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今天的江蘇,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江西,廣西這些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區,東吳絕對是三國中的大佬。但是在古代由於長江流域還沒有完全開發,遍地沼澤氣候不順,在比三國更早期的時候,南方甚至是一片蠻荒之地。當時吳國雖然地盤不小,但人口只有不到250萬人。直到南宋之後,南方的經濟文化實力和人口數量才逐漸趕上並超過北方,當時北方才是當之無愧的經濟文化中心。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封建時代的國力比拼,主要是人口比拼,這方面魏國要強得多。綜合多方史料記載,魏國在260年前後大約有66萬戶,443萬人。相比之下蜀國就比較慘了,不僅地盤非常侷限,人口也少得可憐。據史料記載蜀國在亡國時僅有大約28萬戶,94萬人,在古代封建時期,人口幾乎是決定生產力的唯一因素。雖然史料記載與真實數據可能會有偏差,再加上戰爭時期人口統計難以實現,但是互相對比時還是有很多參考價值的。因此從這方面我們也不難看出三足鼎立,吳蜀聯合抗魏也是一種必然。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另外從政治體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角度看,魏國名義上是延續了正統的王朝,把自己的地盤當成一個國家看待,所以他實行的是正統王朝的經濟制度,包括輕搖賦稅,實行屯田等等,使北方的社會轉向穩定,經濟也得以快速的增長。吳國雖然稱不上是正統王朝,但也絕不是草寇之流,更多的是類似於諸侯王的家族式管理,加上北方由於連年打仗,北方的人口向南逃,就給江南地區帶來了生產技術與文化,再加上江南土地肥沃,所以經濟還是可以的。到了三國後期吳國的航海業更是發達,給吳國帶來了很多的經濟增長。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如果說魏國是三國時期中國地區的"村長",那麼吳國就像是村裡的富農,相比之下,蜀國就比較慘了,基本上就相當於村口的一個地痞。由於其立國背後的歷史成因,蜀國採用的是典型的軍閥殖民做法,軍事永遠高於一切,從建國到亡國都沒有把屬地當成一個國家好好的治理,雖然諸葛亮想了很多辦法來恢復經濟,但也隨著蜀國連年的北伐而消失殆盡。蜀國就像是攢幾年錢出去打一架回來,再攢幾年錢再出去打一架,就像是村裡的地痞流氓。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綜合魏蜀吳的綜合國力對比,吳蜀先後滅亡於魏國也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大潮,當然這股大潮什麼時候來,怎麼個來法還要看三個政權的軍事實力。根據古代的徵兵政策,一個脫產的全副武裝,受過完整訓練的職業兵士,至少需要10名百姓供養,稍微低於這個數字都能接受,但也接近極限,基本上這樣就可以說是個高度軍事化的社會了。

再結合史料記載,三國時期魏國的軍力最強,大概有四五十萬的總兵力,但是要駐守的地方也很多,西線雍涼為6~7萬,南線荊豫10萬,東線徐揚10萬,洛陽及各據點10~15萬。因此可供調動的軍隊數量其實相對有限,吳國那邊的兵力受人口制約相對較少,總兵力在20~25萬左右。主要部署在儒須口,南郡等長江沿線據點。而蜀國在軍人數量上可就又慘了,那時蜀國管轄的區域內本來就沒有多少人,所以軍隊大概就是10~13萬左右,北線漢中5萬,東線永安2~3萬,成都各據點3~5萬。當然這些明面上的數字並不是十分能說明問題,而剛剛提到的魏國舉國兵力中實際可供調度的部隊數量其實是要打折扣的。弄清楚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在曹魏時代特別是曹操時代,由於其著名的屯田政策,使得大量的軍隊淪為不能調動的國家農奴,根本就不是軍隊,更談不上有什麼戰鬥力。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舉個例子,253年的第五次戰役,壽春司馬孚,曾與吳國諸葛恪圍繞合肥進行一次較量,該戰司馬孚出動了20萬軍隊,但這20萬軍隊只敢尾隨,卻不敢交戰,到最後吳國軍隊疲憊,自己撤退,整個過程更是徐徐目送。結合之後壽春屬於囤糧要地,所以這所謂的20萬軍隊可能是20萬屯田農奴,如果和吳國軍隊硬碰硬搞不好是要吃大虧的。所以說常年參與屯田的軍農,首先不能算在魏國可調動軍力之中。其次對於曹魏來說,它的地理環境其實並不是特別好,作為一箇中原王朝,西部南部同時要抵禦蜀國吳國兩個割據政權,北方還有剛剛崛起的許多遊牧民族,比如匈奴、鮮卑,西方有從東漢年間一直延續到三國時期的百年羌擾,東北有公孫瓚虎視眈眈,因此在這4個方位都需要有大量的軍隊,長時間保持機動,所以大量可動軍隊應該都維持在這4個地區的邊關,尤其是針對蜀國。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對蜀國,曹魏一向是嚴防死守,尤其是諸葛亮還活著的時候,針對於諸葛亮的多次北伐,曹魏是每一次都幾乎傾盡全國之兵,沒有一次疏忽大意的。在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時候,被諸葛亮搞煩的大臣司馬孚上奏說:每次諸葛亮跑過來的時候,過境的五六萬常備軍隊根本擋不住,應該再加兩萬五千人。因此除去吳魏邊境的2萬人,蜀魏邊境的七八萬人,這10萬人是固定的絕對的戰鬥軍隊,再除去大量位於中央和東南方的屯田部隊,最後曹魏一共可調動的軍隊數量應該在10萬左右,也就是說魏國一方在做足防守的工作後,還能留出10萬人左右的部隊拉到前線,配合邊境常駐軍隊出征,攻打蜀國或是吳國。

三國真實實力對比,演義原來都是騙人的,看完才知道孔明有多難

再看看吳蜀兩國,尤其是蜀國那點可憐的軍隊,魏國不先滅了你,簡直對不起天地良心。幸虧有了諸葛亮,姜維,魏延等大將的存在,才給後人們在劉關張,五虎上將死後的三國時期留下了精彩的北伐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