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北宋求之不得的燕雲十六州,竟源自沙陀人的三國“演義”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是最近霸屏的一部電視劇,是一部 “女性勵志”大戲。通過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蘭的成長、愛情、婚姻,展開了一幅生動的由閨閣少女到侯門主母的生活畫卷,講述一個家宅的興榮,古代禮教制度下的女性奮鬥傳奇。雖然劇中主要人物劇情純屬虛構,並無原型,原著小說也表明屬於架空歷史。但從劇中服飾,官職以及提及的“燕雲十六州”,“東京”來看,
應該是北宋年間的事情。

《知否》北宋求之不得的燕雲十六州,竟源自沙陀人的三國“演義”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劇照

無論是劇中,還是歷史上,北宋都將收復幽雲十六州作為“死而無憾”之事,那麼幽雲十六州怎樣失去的呢?這就要從三個沙陀人說起。

1. 功敗垂成—李存勖:李存勖出身於西突厥沙陀部,本姓朱邪,世為沙陀酋長。因其祖父朱邪赤心因鎮壓龐勳兵變有功,被唐皇賜為李姓。父親李克用,官至河東節度使,封晉王,駐節太原,建立河東割據勢力(晉國)。李克用病逝後。李存勖繼任。當時,篡唐自立的梁王朱溫盤踞宣武鎮(治所汴州,在今河南開封),控制中原地區,對晉虎視眈眈。李存勖繼任之時,年僅二十四歲,外有強敵環伺,內有武將持權,晉國風雨飄搖。李存勖沉著應對,對內整頓內政,任用賢才;對外南敗後梁,北定桀燕,大破契丹,威震天下,爾後乘大勝之威,李存勖接受諸鎮勸進,在魏州稱帝,建立後唐。新國建立後,李存勖接連滅亡後梁,前蜀,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知否》北宋求之不得的燕雲十六州,竟源自沙陀人的三國“演義”

五代十國前期形勢

2.賣地求生-石敬瑭:石為沙陀族,初為李存勖手下大將,平日衝鋒陷陣,戰功卓著。後唐末帝李從珂即位後,石敬瑭時為河東節度使,雙方互相猜忌。 石敬瑭為防止以後有變時措手不及,決定先下手為強,起兵造反,李從珂聽聞後大怒,發兵太原。石敬瑭見唐軍兵臨城下,恐不能敵,慌忙遣使向契丹求救,並許諾如果幫自己擊敗唐軍,便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正愁沒機會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領兵從雁門關南下來救石敬瑭,最後偷襲大敗後唐軍隊。耶律德光冊石敬瑭為皇帝,國號晉。石敬瑭也遵守承諾,將幽雲十六州割讓予契丹。石敬瑭並尊稱稱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皇帝,再每年進奉帛三十萬匹。自此北方再無屏障,契丹居高臨下,威脅中原。在契丹的幫助下,不久石敬瑭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死後,其侄石重貴繼承登基,企圖脫離契丹,怎知此時形勢逆轉,北方天險已失,奮戰而不敵契丹,後晉被滅。攻佔東京開封府後,耶律德光於開封登基稱帝,並改國號為遼。遼國也開始從單純的遊牧民族,向遊牧與農耕相交雜的民族過渡。在燕雲十六州,漢族和契丹族混居,遼國實力大增。

《知否》北宋求之不得的燕雲十六州,竟源自沙陀人的三國“演義”

後晉和燕雲十六州

3. 做人嫁衣—劉知遠:後晉亡後,沙陀族人,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其統治期間,各地割據成勢而朝廷難控,他死後,顧命大臣郭威滅後漢開國,建立後周,他的繼任者柴榮三次親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稱號、幾乎將所有長江以北地區割給後周。959年柴榮再次北上攻遼,軍隊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攻到幽州。不久柴榮病逝,其幼子柴宗訓登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結鎮、定二州將謊報說遼國和北漢聯合進犯,領兵到陳橋驛發動

陳橋兵變,建立北宋。

《知否》北宋求之不得的燕雲十六州,竟源自沙陀人的三國“演義”

北宋

北宋立國之後,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先後滅亡南方大小政權,但由於北方屏障盡失,遼國騎兵時常來去如風,邊境挑釁,掠奪財物,屠殺百姓,北宋邊境一日也不得安寧。為了一勞永逸的解決邊境問題,宋太宗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幾次邊陲防線的失利、加上後方起義頻發遏制了北宋進一步開闢疆土,太宗的施政也不得不轉為重內虛外,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自此,燕雲十六州便成為大宋君臣心中的一個揮之不去卻又求之不得的念想。

往後中原數個朝代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意義使得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而這收復故土的夢也一直伴隨著北宋滅亡才得以消逝。而這一切的原因,都源自北宋前,三個沙陀族人的三國”演義",可怎知三國一代不如一代,全部與他人做了嫁衣。

各位是怎麼認為的?歡迎討論。 求關注,求點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