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聽著祖國的“脈搏”在跳動

就像聽著祖國的“脈搏”在跳動

“嘀、嘀、嘀——北京時間6點整。”1月24日黎明,一道電波喚醒冬日裡的中國。

對大多數人而言,時鐘報時聲也許簡單而平常,但在武警陝西省總隊渭南支隊某中隊官兵心中,他們日夜守衛的“北京時間”時刻維繫著國家的主權與安危。

在沒有“北京時間”以前,我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時間”,只能沿用由外國人測報的格林尼治時間。20世紀60年代,我國在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建立唯一的標準時間授時臺,精確發佈30萬年差1秒的“北京時間”,測報頻率覆蓋全國。從那時起,一批又一批武警官兵在這裡執勤,守衛好“北京時間”,成為他們的使命。

貼對聯、掛燈籠、拉彩旗、裝彩燈……官兵的一番佈置讓這個原本清冷空曠的院落,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

陽光照耀大地,2號哨不遠處的金梅盛開了,散發出陣陣幽香。“班長,‘北京時間’到底是啥樣呀?”列兵郭遠東問。這個問題讓班長李凱真不好答。

李凱曾聽老班長說,從2號哨門口下樓走到地下室就是“鍾房”。“北京時間”就是從“鍾房”傳出來,再通過院裡的天線播發出去。直到現在,李凱也沒進過“鍾房”,但他覺得,即便沒見過“北京時間”,只要站在哨位上,聽著鐘擺滴答滴答,就像聽著祖國的“脈搏”在跳動。他知道,那滴答聲裡蘊含的是——飛機高鐵的安全到達、航天發射任務成功執行……那種神聖感,讓他自豪。“以後你就知道了!”李凱笑著回答郭遠東,“好了,準備換哨,休息好了就去廚房幫忙準備年夜飯。”

14時30分,下士劉鬆鬆換上白色炊事作業服來到廚房。他一邊查看食材,一邊和炊事員懷榮炳商量年夜飯的菜譜。

今年是劉鬆鬆入伍的第三年,這是他第三次沒有和父母一起過春節。他說:“今年又沒能回家陪爸媽過年,沒讓他們嚐嚐我親手做的年夜飯,心裡有些愧疚。但只要一想到戰友們能夠吃個舒心的年夜飯,我就很滿足了。”

除夕夜,戰士們圍坐在一起,一邊看著春晚,一邊包著餃子。“你的餃子又破了。”“你看看我包的這個才是標準的。”“誰把我的餃子皮拿走了?”……熱鬧的氣氛讓人忘卻了屋外的嚴寒。

為了讓戰士看上春晚,排長王兵和幾個黨員選擇在哨位上跨年。臨近午夜,望著遠處星星點點的燈火,聽著戰士們在飯堂內的嬉笑聲,王兵扶了下肩上的鋼槍,覺得身上也沒有那麼冷了。

“5、4、3、2、1。”伴隨著清脆的“嘀嗒”聲,時針、分針、秒針重合在一起指向12時。一陣歡呼聲響起,王兵站在哨位上望著家鄉的方向,輕聲說了一句:“爸,媽新年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