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功臣艾森豪威爾與巴頓有什麼個人恩怨?為何從好友走向了決裂?

淺色瀾海


艾森豪威爾和巴頓的決裂,根源在“統帥”和“將軍”的特質上!不存在什麼個人恩怨。

兩人私交其實很好。艾森豪威爾和巴頓的結識,是在兩人都比較年輕的時候,1919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當時巴頓帶領一個美軍遠征坦克部隊,從法國回到美國本土,巴頓是坦克旅旅長,他接到命令要到華盛頓擔任坦克委員會委員,任務是編寫坦克部隊行動手冊,而他的旅長接替者,就是中校艾森豪威爾。兩人就這樣擦肩而過,沒有見面,直到1919年7月,巴頓回到部隊,這是兩人都是坦克旅旅長,巴頓是輕型坦克旅,艾森豪威爾是新型坦克旅旅長。

一、計劃還是行動,分歧的種子

他們在旅長任上建立了親密的友誼,那時美國上下對戰後軍人的態度就是裁撤,軍人生活並不富裕。艾森豪威爾出身平民,家境非常不好,他經常和巴頓玩牌,目的是從巴頓那裡贏點生活費,巴頓則出身富貴,他老婆還帶給他一群僕人,所以也輸的起。除此之外,巴頓老婆經常張羅小型宴會,邀請艾森豪威爾參加,從而擴大社交圈子。


喬治.巴頓

美國人同樣講究人脈,巴頓當過美軍“六星上將”——潘興的助手,社交圈子比艾森豪威爾廣,正是在這個非正式場合,艾森豪威爾受到了美軍巴拿馬地區司令康納的賞識,被推薦到陸軍參謀學院學習,並拿到同期畢業學員的第一名。

正是這個第一名,暴露出艾森豪威爾和巴頓的人生特質分歧。艾森豪威爾在參謀學院養成了制定周密計劃行事的風格,而巴頓雖然比他還早地也在參謀學院學習,則堅持認為作戰重要的是執行不是計劃。

這個分歧一直伴隨著兩人的友誼,艾森豪威爾謀的是大局,巴頓注重的是直接幹!

二、盟友還是司令,分歧的裂痕

艾森豪威爾後來又被麥克阿瑟看中,跟著麥克阿瑟幹了六年。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艾森豪威爾被羅斯福總統派到非洲和英國蒙哥馬利配合,擔任英美非洲軍團總司令,從中校到少將他只用了16個月。他行事的風格再次和巴頓產生衝突,巴頓那時是美軍第2軍軍長,他認為艾森豪威爾沒有堅持美國的利益,太過於遷就英國人,而那時英國實力挺強,的確看不起其他同盟國的指揮官。典型事件是盟軍收復突尼斯,本來應該是艾森豪威爾負責,而英軍蒙哥馬利制定了作戰計劃,當蒙哥馬利問巴頓有沒有明白作戰方案時,巴頓以沉默表示不滿。盟軍勝利後,煞有介事地在突尼斯組織了一場宏大勝利閱兵式,艾森豪威爾很激動“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巴頓終於忍不住了,向他的參謀們發洩了憤怒之情“你們的總司令不是美國人,而成了一個盟友。”
1943年盟軍突尼斯閱兵

這是巴頓第一次公開表達對艾森豪威爾的不滿。巴頓考慮的是自己幹,艾森豪威爾考慮的是合作,這是兩人“統帥”和“將軍”不同特質的最好展現。雖然巴頓在後來對自己頂撞上司感到很不安,但艾森豪威爾好像並不在意,即使是巴頓因對醫院傷兵“打耳光”而飽受記者抨擊時,艾森豪威爾還在利用他總司令的權利,彈壓媒體延期見報,把巴頓調回本土暫避風頭。

三、計劃還是計劃,分歧的頂峰

解決完非洲,盟軍開始秘密籌劃諾曼底登陸,而這個要做非常詳盡的計劃,艾森豪威爾帶領他的參謀夜以繼日地工作,同時,他還得應付來自丘吉爾的壓力,丘吉爾每次和他談話,幾乎不給他說話的機會。而艾森豪威爾也習慣耐著性子,在丘吉爾吐出的煙霧中聆聽。

這引起了佈雷德利等美軍將領的不滿,佈雷德利寫信把這些告訴遠在美國的巴頓,巴頓非常慶幸自己不在前線,不然他堅決受不了這種煎熬。如果事情就這樣下去,巴頓和艾森豪威爾的友情會持續下去,至少不會太僵。

但是,盟軍諾曼底登陸後,在歐洲的進展並不順利,尤其是美軍第3集團軍處處被動、指揮混亂、士氣低落,艾森豪威爾又想起了巴頓,很快巴頓的到來使第3軍重整旗鼓,穩住了腳跟。

盟軍此後連戰連捷,而巴頓的聲名也更為廣博,但到了捷克的布拉格時,巴頓眼看著要進入布拉格了,艾森豪威爾給他發來命令“不得進入布拉格”,巴頓甚至哀求“看在上帝的份上,城市裡的愛國者需要我們的幫助!”但艾森豪威爾拒絕讓步,他想的更多的是和蘇聯的配合。

等到進攻柏林時,巴頓和艾森豪威爾的分歧越來越激烈,盟軍大部隊在柏林西側集結,巴頓對艾森豪威爾說“艾克,我拿我的聲名擔保,只要我們想,給我一個軍,我給你拿下柏林”,艾森豪威爾則呵呵一笑“喬治,你的聲名不值錢,再說誰想呢”。盟軍就這樣在柏林城外等了三天,等著蘇軍從東側進入柏林。

巴頓後來在給朋友的信中,寫到“他們總是在那裡計劃,讓他們見鬼去吧!”巴頓可以說出離憤怒了。
競選總統時艾森豪威爾

巴頓在戰後的1945年12月,打獵時遇出車禍身亡,艾森豪威爾後來則競選當上了第34任美國總統。兩人的密友關係,建立在對軍人職業的共同痴狂上,而由於出身、性格和處事風格上的不同,使他們逐漸走向分裂!

這個問題太小眾了啊,看到這裡的都是真愛!


擠不出牛奶的老牛


二戰功臣艾森豪威爾和巴頓有什麼個人恩怨?什麼原因導致他們分裂?

先說觀點,再陳述事實。

他們兩個沒有任何個人恩怨,而且還是一對好戰友。他們也沒有分裂,但是他們個性不同,對事情看法不同,導致了外人對他們的誤會。

一,不同的二個人。

艾森豪威爾擅長於戰略,謀劃,會博採眾長,團結盟友,標準的“統帥”型人物。蒙哥馬利是英國出名的“刺兒頭”,艾森豪威爾也能照顧他的想法,聽取他計劃的優點。

但是不能觸及他的底線,有一次,英國的丘吉爾,蒙巴頓制訂了一個計劃,想以權勢壓他服從,爬到美軍的頭上。艾森豪威爾堅決不從,丘吉爾想用首相的口吻來壓他,把他惹火了,立馬準備寫辭職報告。

丘吉爾慌了,因為他知道,艾森豪威爾還能給他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首相面子,換了布萊德雷,巴頓,麥克阿瑟,更難相處!連忙收回了這個計劃,並向他道歉。

要說巴頓了。

巴頓打仗是一個好手,惹事也絕不含糊,不能講的實話,別人一鬨,就講了,結果馬上就登上報紙,全美國都會譁然。

如他在醫院怎麼對傷兵的,就是這個性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