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設計殺掉魏延?並非魏延有反骨,真正原因是什麼?

老和尚888


魏延之死,和諸葛亮沒有直接關係,但和諸葛亮死前安排有關係

簡單說,諸葛亮對魏延之死負有間接責任。但諸葛亮從來無意殺死魏延,相反諸葛亮還有可能讓魏延負責統軍後撤。

至於《三國演義》所說的魏延有反骨,不過是羅貫中的杜撰,不足為據。

魏延之死謎團和諸葛亮死前安排有關

諸葛亮死前究竟是讓魏延統軍,還是讓楊儀統軍,是問題的關鍵。

魏延之死有兩個版本:

1、蜀漢官方記錄:諸葛亮死前讓楊儀統軍後撤,魏延得知後不滿,提前撤軍,意圖在南谷口擊殺楊儀,但因軍潰而被殺。

2、曹魏史料記錄:諸葛亮死前讓魏延統軍後撤,魏延秘密起行,直到南谷口才公開發喪,楊儀造謠魏延意圖率軍投降曹魏,率領部下攻打魏延,魏延避戰退走而被追殺。

事實是哪個版本,現在無從知道。因為明確的兩個知情人費瑋和姜維對此沒有相關的記錄。

但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死後,蜀漢文武一致認為應當由魏延替代諸葛亮:

“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諸葛亮死前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死後,蜀漢軍權將被魏延接管,也知道楊儀和魏延不和。諸葛亮安排楊儀統軍,不是擺明要讓蜀漢起內訌嗎?

諸葛亮會讓蜀漢在自己一死就起內訌嗎?不可能。

其次,魏延軍潰的原因,以楊儀造謠魏延投降曹魏更合理。蜀漢版中對於魏延軍潰的原因只有一句“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卻不符合魏延“善養士卒”的平常行為。

魏延既然善養士卒,魏延部下自然不會因為諸葛亮的死而拒絕而魏延作戰。

魏延軍潰的原因,因為魏延投降曹魏的謠言,比諸葛亮一死就殺楊儀的理由更合理。

第三,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對蔣琬、費瑋做出了治理之臣的定位,並沒有交託軍事,諸葛亮在病死並無上奏摺指定軍事統領人選,說明蔣琬、費瑋並非諸葛亮中意的死後軍事指揮人。至於姜維,職位太低,根本不能接諸葛亮的版,排不上號。

魏延接班諸葛亮,魏延自己、諸葛亮都心知肚明,蜀漢文武對此也早有認定。

出於自己死後不讓蜀漢動盪,諸葛亮必然是選擇讓魏延統軍,不會選擇楊儀導致內亂。再說諸葛亮從來沒有在楊儀和魏延執政中幫過楊儀,不能說諸葛亮看好楊儀。

魏延之死真相

根據上面的資料和推測,魏延之死的真相應當是:

1、諸葛亮死前讓符合大眾期望繼承自己的魏延統領大軍後撤,同時讓費瑋作為去調解對魏延不服的楊儀,這才有魏延和費瑋共同部署撤軍的事實“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2、魏延和費瑋公開表示繼續進攻曹魏軍——“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作為魏延秘密撤軍的掩飾,防止司馬懿因此追殺——蜀漢版中楊儀並無秘密不發喪說法,且作為先鋒軍的魏延軍早就撤走,而司馬懿軍沒有一絲動靜,可能嗎?

3、魏延率軍到南谷口公開發喪,蜀漢軍中才知道諸葛亮死了的消息,費瑋調解楊儀無效,楊儀造謠魏延要率軍投降曹魏,鼓動和魏延關係不好的將領對抗魏延,被孤立的魏延不得不放棄統軍,自己單獨回漢中,卻被楊儀派遣馬岱追殺。

魏延本意是既然大軍已經到了南谷口,不會再有曹魏軍追擊的風險,這才有在被楊儀汙衊投降的情況下,棄軍單獨回漢中,以等待劉禪的裁決。

相反追殺魏延的楊儀更有作假的可能,追殺魏延是為了造成既定事實。

至於蔣琬、費瑋、姜維等人不為魏延辯白,理由很簡單:

1、他們和魏延關係不算好,不願意多此一事;

2、他們是魏延楊儀之爭的最大收益者:原本被諸葛亮定位為文臣的蔣琬成為尚書令、大將軍;費瑋從司馬成為後軍師,不久又稱為尚書令;姜維從中監軍、徵西將軍變成右監軍、輔漢將軍,統諸軍,封平襄侯。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魏延和黃忠一起投降劉備,諸葛亮因魏延殺了長沙的主子韓玄,以魏延腦後長有反骨為由,喝令刀斧手將其推下去處斬,讓當時在場的劉備、關羽、趙雲和黃忠等人目瞪口呆,若非劉備看到魏延真心相投從中求情,恐怕魏延早被諸葛亮證人斬殺,孔明何以認為魏延頭長反骨而要殺死,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是為了敲打魏延。畢竟魏延殺韓玄犯了以下欺上之罪,這在古人視為大不忠,儘管魏延棄暗投明,但多少讓忠義之士瞧他不起,認為魏延實乃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把魏延推下去處斬,想讓魏延長長記性,今後甭幹殺君欺上之事。

二是為了警告眾人。孔明其實壓根就不知道魏延長有什麼反骨,他只是借魏延殺韓玄之實故弄玄虛,給大家上演了一出曹孟德夢中殺僕人的好戲,好讓大家看到他有洞察人性的本領,提醒大家最好不要有非份之想,否則刀下無情。



三是為了立規樹威。隨著劉備勢力的不斷壯大,諸葛亮不經劉備允諾,以魏延長有反骨為由,就讓人要把魏延拉下去處斬,以此告訴大家,不經主公允許,他也有生殺大權,提醒大家要好自為之。

雖然此次只是嚇唬,並帶有其他目的,但後來魏延還是死在諸葛亮的計謀之下,不過這次殺魏延的原因,更多是為了蜀國在他死後,最好去除魏延的左右和影響,不讓魏延展示自己的才能,好讓蜀國按照他的設想和規劃,順利完成權利交接,為他指定的接班人剷除對手和順利接班鋪平道路。


知未是也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虛構了諸葛亮除掉魏延的故事。說是魏延腦後長有反骨,諸葛亮料定日後魏延必反,因此在自己病逝前安排了由馬岱除掉魏延的秘密計劃。在小說中,當諸葛亮去世後,魏延果然造反,在蜀漢大軍前狂妄地叫囂:“誰敢殺我?誰敢殺我?”,結果假裝服從魏延的馬岱回答說:“我敢殺你!”,然後突然一刀砍下了魏延的首級。

在真實歷史上,魏延確實是被馬岱殺掉的,還被屠滅三族。但不是諸葛亮安排殺害的。

魏延作戰勇猛頑強,善待士卒,因而受到諸葛亮的重用,但其性格孤傲偏狹,與蜀漢軍中官員、將領基本都合不來,不過大家基本都不跟他計較,大都讓著他。只有長史楊儀不讓著他,兩人因此矛盾很深,只要一見面,就會爭吵不休,然後魏延就會拿大刀片子在楊儀臉前比劃,楊儀是秀才遇到兵,有苦說不出,委屈得“涕淚縱橫。”

諸葛亮很無奈,既需要魏延衝鋒陷陣,又需要楊儀處理軍務與後勤,而自己又忙於公務,只能讓費禕去勸解。費禕就往魏延、楊儀中間一坐,連哄帶騙地把兩人分開、勸走。

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北伐軍中。臨終前留下遺命,讓魏延帶領部眾斷後,姜維次之;同時命令楊儀率領大軍撤回漢中;並且特別指出,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就不要管他了,大軍自己出發。

【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當費禕向魏延傳達諸葛亮遺命時,魏延果真不願聽從撤軍命令,而是想繼續北伐,甚至為此打算扣留費禕,一起簽署軍事命令。費禕找藉口逃脫後,報告給楊儀。兩人決定不管魏延了,開始撤軍。

此時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經病逝,就率領大軍朝開始撤退的蜀漢軍隊追殺而來。關鍵時候,魏延拒不執行諸葛亮斷後的遺命,不顧大局,置蜀漢軍隊於危險之中,不僅放棄斷後任務,反而率部迅速提前撤離,跑到蜀漢大軍撤退方向的前頭,沿途破壞橋樑棧道,阻止撤軍,並在南谷口阻截楊儀,雙方對峙。此時,魏延與楊儀都向成都劉禪上表彙報,互相指控對方造反。身在朝中的蔣琬等人都擔保楊儀不會造反,於是劉禪派出禁軍宿衛營前去阻截魏延。

在蜀漢軍隊身後,面對司馬懿的大舉追殺,危機時刻,在第二梯隊負責斷後任務的姜維,立即率軍回身迎擊。司馬懿大驚失色,以為是諸葛亮詐死伏擊他,彷彿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張郃之死要在自己身上重演,趕忙掉轉馬頭撤退。這就是“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的歷史由來。

而在南谷口,王平上前喝散了魏延部眾。魏延見勢不妙,帶著兒子和幾個親信,趕忙往漢中方向逃跑。楊儀命令馬岱追擊,結果魏延被馬岱追上而斬首。

事後楊儀踩著魏延的首級進行辱罵,並且不久以造反為名屠滅魏延三族。

顯然,魏延不是諸葛亮安排殺害的,是被楊儀除掉的。也是魏延自己作死,他想除掉楊儀奪取軍權,然後繼續北伐,沒想到被楊儀反殺。不過魏延不是造反,也不是投敵,不應該屠滅其三族。

諸葛亮實際上一直是重用和保護魏延的,多次給予其立功機會,並使得魏延官至前軍師,任徵西大將軍,領涼州刺史,進封南鄭侯。臨終下達命令時,已經考慮到了魏延可能不會執行斷後的命令,所以為了以防萬一,遂安排姜維負責第二梯隊斷後任務。

此前魏延曾經多次向諸葛亮提出要自領一支軍隊單獨北伐。諸葛亮考慮到魏延既不願意撤軍,更不願意斷後,又想單獨領軍北伐。所以諸葛亮遺命魏延在最後面斷後,如果魏延不同意撤軍,想自己率一部分軍隊自行北伐,那麼就不要管他了,大軍自己撤軍即可。諸葛亮此舉實際上給了魏延一個單獨領兵的機會。

顯然,諸葛亮相信魏延對蜀漢的忠誠,相信他絕不會投向曹魏。但是沒有想到魏延居然自尋死路,居然想除掉楊儀搶奪北伐大軍的軍權!


紅色星河


魏延是一個堅定的抗曹分子。劉備生前的愛將,跟劉備東征西討,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都督漢中十多年,曹魏沒越雷池一步,諸葛亮知道魏延不會謀反,設計殺魏延一事無從考證。諸葛亮北伐兵退五丈原,知道自己不久於人世,招集楊儀,馬岱,姜維開了個榻前會議:說仗不能打了,現在惟一就是把軍隊安全帶回漢中,姜維墊後,如果魏延不走,軍便自發。(以下個人觀點,楊,馬,姜私下碰頭,說魏延功高氣傲,肯定不會撤兵,以後也不好指揮,不如我們如此如此,這般這般,架點作料給他辦了。)馬岱去找魏延,說臣相病危,仗不能打了,臣相下令撤兵,延說臣相死了,我魏延還在,死一人而廢天下之事,楊儀書呆子知道什麼,他走隨他去,馬將軍我們繼續北伐抗曺,從新排兵佈陣,馬將軍來簽字,馬岱說是是,楊儀懂什麼,將軍你德高望重,我回去勸勸楊儀。馬岱上馬走後,魏延才想不對,不能放馬岱走……。馬岱回去說什麼不得而知,反正對魏延不利,於是楊儀羽檄劉禪魏延謀反,魏延知道楊儀撤兵,也開始往南撤兵,火燒棧道,羽檄劉禪楊儀謀反,劉禪在成都蒙逼了,羽檄交替,最後開會結定蔣宛帶御林軍北上,在南谷口殺了魏延。其實楊儀謀殺魏延,公報私仇。魏延是個武將,功勞大,大路不夠走,出了劉備那個都不服,(這也是蜀漢集團的毛病,像關羽!)楊儀是個書生,有才幹,看魏延就四肢發達,愣頭青一個,(文化人通病)釘子呢板子一個不讓一個,集怨成仇,諸葛亮為這個事也傷透腦筋,魏延將才能打。楊儀人才能幹。諸葛在世還能調和,諸葛一死就亂了。魏延是楊儀等謀殺的,個人認為與諸葛亮無關。


十四當家


諸葛亮殺魏延,小說中說是因為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諸葛亮先殺之,除去一個後患。

那要說諸葛亮為了其他原因而殺魏延,小說中找不到理由。

魏延自從投靠劉備之後,屢建戰功,為蜀國的建立有汗馬功勞。劉備封他為蜀中太守,位居五虎上將之後,可見他功勞之大。

我猜想,諸葛亮之所以要在他以後除掉魏延,只有一個理由:魏延勇猛,又是劉備老將,現在諸葛亮在,他不敢謀反,一旦諸葛亮走後,蜀中諸將中能與魏延比的基本上就沒有了,那時,一旦魏延不聽將令,自以為事,那就無人能戰他了。

其時,依我看,諸葛亮實在是做了一件蠢事,本來蜀國大將就不多,斬了魏延,損失就大了。


叢中笑6603


一封遺書!

人老了,思緒就有些飄忽不定,就算死後“說出的話”也是犯糊塗,是人皆如此,諸葛神人也難逃此定數。

當魏延提出要出奇兵偷襲長安時,諸葛亮認為他要藉機叛逃,所以動了殺機。但是,考慮到他對蜀的功勞,還是忍了下來,這一點,到他油盡燈枯時還對魏延抱有希望,並沒殺他。不過,他給楊儀一封遺書中卻間接導致了魏延冤死。

他在遺書中這樣交待,自己屍身周圍的七七四十九盞“買命燈”如能在七天能保一盞不滅,七天後他會還魂再活七年,楊儀謹遵遺命,沒把軍師死訊外傳,只派人日夜守護。

可就在第三天,司馬懿派重兵偷營,一直在前方死磕的魏延不敵,派人求軍師被楊儀所阻,便急不可待親自闖軍師大帳。眾兵抵擋不住,魏延掀帳而入,沒想到情急之下踢滅了半圈買命燈。

楊儀一見大怒,認為魏延有意為之,便命左右刀斧手當即斬殺(其實他倆早就不如,正好楊儀找到了藉口)。不過,據野史載,其實楊儀等在現場殺不了魏延,詭異的是,當魏延踢滅了幾盞燈後,渾身竟動彈不得。而已死三日的諸葛亮竟開只說了話:

“魏延害我,日後必反,我已將其身索住,你等必將其殺之”。


驍勇34


魏延在劉備征討長沙郡時,就斬殺韓玄投靠了劉備。而後,以部曲隨劉備入川作戰,為劉備奪取益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可惜最後卻死於馬岱的刀下。而諸葛亮之所以要設計斬殺魏延,原因如下。

其一,魏延傲氣凌人,同事關係差。魏延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帶兵打戰勇猛剛毅。但是,部分武將似乎都有一個通病——傲。魏延的傲不同於關羽的傲,關羽的傲是由內而發的純粹的傲,而魏延的傲卻是那種由性格暴躁,再加上他的功績而產生的傲。也就是說,魏延傲的基礎就是他感覺自己比其他人更厲害,更值得劉備等人的讚賞。

因為魏延這份傲,使得他和其他文臣武將的關係並不是很好。比如,曾與都鄉侯劉琰交惡,兩人多次在大庭廣眾之下大打出手,互不讓步。到最後還是諸葛亮出面,責令劉琰向魏延道歉時,這場鬧劇才結束。

後來,魏延和楊儀更是關係惡劣到了極致。楊儀是尚書,又得諸葛亮等人的賞識,前途可謂是青雲直上。但是楊儀的性格也有問題,為尚書時,就曾和當時的尚書令劉巴不和,最後被改任遙領弘農太守。

當時蜀漢的武將青黃不接,諸葛亮雖然仰仗魏延的武力,在文職方面又對楊儀比較惜才。所以,諸葛亮在生前多次為兩人調和。可是兩人的關係仍然沒有緩和的餘地,所以,在諸葛亮逝世後,便犧牲掉了魏延。

其二,魏延的膽大冒險和諸葛亮的謹慎相悖。諸葛亮一生用兵,講究的是謹慎,是步步為營。如果沒有太大的利益和成功率,諸葛亮對冒險精神都不太感冒。

可是魏延不同,魏延這人善於用兵,又膽大冒險。曾建議親自率兵子午谷,走關中,與諸葛亮會師潼關。可是,諸葛亮考慮良多,最終還是不同意魏延的建議。魏延看到自己的建議不被諸葛亮採納,心生不滿,多次暗中對他人述說諸葛亮膽怯。

魏延是將軍,諸葛亮是丞相,是下級和上級的關係。魏延作為下屬,居然敢反駁諸葛亮,是對諸葛亮的不敬。再者,連當時的諸葛亮這麼一個權力較大的人都敢相悖,那蜀中還有什麼人是魏延不敢違背的。

所以,諸葛亮在逝世時,考慮到魏延的膽大冒險,蜀漢有多少兵都不夠其折騰;還考慮到新帝劉禪的不足於控制魏延,反而可能造成魏延有不臣之心,所以要把魏延扼殺於搖籃之中。

其三,魏延手握重兵,又無人壓制。魏延自跟隨劉備以來,多次有所建功。在劉備於成都稱帝后,便封魏延為漢中太守,帶兵駐守漢中,以防範曹魏來襲。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自覺自己能夠穩壓魏延,使得魏延不敢有不臣之心。可是,一旦諸葛亮遭遇不測,那蜀漢就沒有人能夠壓制的了魏延了。因為蜀漢的那些年輕將領,根本不是魏延的對手。而且他們在用兵上,也沒有魏延的老道。

其次,魏延的性格和為人處事方面儘管有瑕疵,可是他的威望卻是不低。再者,魏延有漢中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在手,如果他一心想要反漢,完全可以用漢中來做晉身之資。

因此,考慮再三,諸葛亮為了蜀漢的未來考慮,為文臣武將之間的團結和睦關係考慮,只能把魏延犧牲掉。


韶華傾夢


我是歷史笑春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諸葛亮殺魏延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魏延雖然不是諸葛亮殺的,但是魏延是因為諸葛亮而死。魏延不是死於戰場,他是死於官場,死於政治。

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怎樣,大家都看得出來。魏延天天說諸葛亮膽怯,說自己的才能被壓制。諸葛亮不說什麼,反正我就是不讓你單獨帶兵,出征就帶著你,讓你當先鋒。你還能說我不重用你嗎?你不是說我膽怯嗎?我說你的計策太懸危。子午谷豈是能夠走的,後來鍾會滅蜀走子午谷肯定是飛過來的。

魏延好容易單獨帶兵跑了一趟西羌,順路還把曹魏的郭淮打個大敗。諸葛亮就到死也沒有再讓魏延單獨帶過兵。任你們隨便說,我反正是重用魏延,始終把魏延拴在褲腰帶上。

其實說穿了,街亭一戰把諸葛亮打得明白了。他沒有魏延根本就不會打仗。戰場上離不開魏延,怎麼會讓魏延離開他的視線範圍。

等到諸葛亮臨死,他終於可以平靜的看著魏延,想起劉封李嚴之輩,你個小小魏延我已經忍受夠了。我讓楊儀刁難你都不改,我死了,我就永遠不再需要你,我看看你的下場到底怎麼樣!玩謀略,你們魏延楊儀這些人,在我諸葛亮眼裡,你們不過是群小孩子。“二桃殺三士”是我慣熟的辦法,我就是死,也要讓你們見識我的手段。

首先,魏延必須死。這個傢伙不是腦長反骨,他就是反骨。不過他反的不是劉備,不是蜀漢江山,他反的是我諸葛亮。我北伐是任務,我把蜀漢的兵權都把持在手中,不能不北伐。而這魏延是當使命追求,不惜一死去北伐。他還提出個子午谷奇謀,時時刻刻說我膽怯。我一死,他接管兵權必然要北伐。這怎麼能行?

我諸葛亮是後世人們眼裡的神,我調動了蜀漢的所有兵力、人力、物力,我還北伐不成功,蜀漢誰有資格成功?魏延這個傢伙,他萬一北伐成功了呢?就算他不成功,就是穿成功一次子午谷,我這臉往哪擱?我還怎麼進武廟十哲?!

而且,我已經定下了蔣琬、費禕當接班人,從此之後再不北伐。魏延肯定會鬧事,不行,此人不可留。

那怎麼辦?楊儀正好用得上。我讓他和魏延鬥這麼長時間,就是用在今天。不讓魏延開軍事會議,讓魏延獨自斷後。魏延那沒有政治頭腦的傢伙,肯定火冒三丈,找楊儀玩命。兩人同歸於盡,正好讓蔣琬費禕接班。這兩個傢伙,事到臨頭都不知道,大家跟看耍猴一樣看他們火拼。這個時候,誰敢不佩服我神機妙算。

魏延,就這樣死了。一個小小的政治把戲,就讓他死無葬身之地。不知道他死的時候,還看不看見他罵諸葛亮膽怯時候,諸葛亮的臉。


歷史笑春風


諸葛亮去世之後,出現了一段小插曲:曾經的蜀國李嚴和廖立雙雙為諸葛亮哀泣,感嘆諸葛亮去世,自己再無出頭之日了。

這件事情非常有趣,因為按照劉備去世之後的權力排行來看,李嚴和廖立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實權派,卻雙雙被諸葛亮踢出局了。可這兩人卻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為諸葛亮哀泣,很多人都認為這說明諸葛亮的人格魅力,連政敵都能折服。

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不懂政治。

李嚴和廖立之所以會哀嘆自己沒有出頭之日,是因為他們兩人曾經的地位太高。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諸葛亮的接班人必然無法駕馭二人,所以他們註定是沒有出頭之日的。

如果諸葛亮還活著,這兩人也許還有機會成為諸葛亮的副手;可對於諸葛亮的接班人來說,把李嚴和廖立迎回來,又該怎麼安排這兩人呢?論資歷,朝堂上沒有比這二人更資深的存在了。

李嚴和廖立畢竟是過去式,我們一筆帶過。諸葛亮去世之後的最大問題就是:誰會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呢?

在第一次北伐前,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馬謖。因為諸葛亮對於馬謖向來是推崇備至,而馬謖活躍的時候一直都是僅次於諸葛亮的存在。可馬謖在第一次北伐時公然違抗諸葛亮的將令,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部署,被諸葛亮所殺。

拋開馬謖不談,按照諸葛亮死時的權力排行來看,接班人應該是魏延或楊儀。這不僅是當時軍中諸將的共識,也是魏延和楊儀的共識。所以諸葛亮屍骨未寒,魏延和楊儀就大打出手了。魏延向劉禪報告說楊儀要造反,楊儀向後主報告說魏延要造反。兩人都是一個意思,希望能夠獲得朝廷的認可,拿到先斬後奏的權力。

在魏延和楊儀大打出手的時候,軍中諸將需要選邊站隊了。一開始大家都站在魏延的身後,因為魏延有軍權;但在關鍵時刻,大家都站在了楊儀的身後,所以魏延被殺了。等回到朝廷以後,站在楊儀身後的諸將又站在了朝廷的身後,所以楊儀受到冷遇,最終自殺。

曾被認為最有希望成為接班人的魏延和楊儀,卻在短短的時間內相繼被排擠出局,究竟是為什麼呢?在我看來就是四個字:利令智昏。

先說魏延的利令智昏。軍中諸將為什麼在關鍵時刻不支持魏延呢?因為諸葛亮留有遺囑,要求魏延和楊儀共同率軍返回成都。而魏延竟然大放厥詞,要求接管前線指揮權,繼續攻打曹魏。至於諸葛亮的靈柩,派幾個人送回成都就可以了。

受《三國演義》影響較深的人,難免會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這是要造反;受《三國志》影響較深的人,難免會認為魏延是鐵桿鷹派,心心念念就想著打曹魏。而從博弈論的角度來看,魏延的做法就是為了爭奪諸葛亮留下的權力,用實際做法造成既成事實。如果前線指揮權落在了魏延手中,劉禪除了讓魏延接班之外,還能怎麼做呢?

魏延這種強迫大家站隊的做法受到了軍中諸將的抵制,所以在關鍵時刻,魏延被拋棄了。魏延看到大勢已去,只能帶著幾個人逃跑,結果被楊儀抓住殺死,而且三族也被楊儀滅了。

再說楊儀的利令智昏。魏延被軍中諸將拋棄之後,楊儀認為自己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所以在抓住魏延之後,楊儀並未請示劉禪,而是直接殺了魏延,之後更是滅了魏延三族。如此擅權,成都會怎麼看待楊儀呢?

所以在楊儀回到成都之後,就有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諸葛亮病危時,希望蔣琬做自己的接班人,再由費禕做蔣琬的接班人,楊儀只能排在蔣琬和費禕之後。聽到這個消息,楊儀頓時就抓狂了。因為無論是蔣琬還是費禕,論資歷都比楊儀差了許多。現在突然傳來一個消息,說楊儀必須排在這二人後面,楊儀能服氣嗎?可問題是,現在朝廷上大多數朝臣都認為這個安排有道理,希望楊儀能聽話。

可楊儀就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抱怨:當初要是沒有我,魏延造反就無人能制。我挫敗了魏延的陰謀,大家卻這樣對待我,我不服!

這種做法破壞了朝廷的潛規則。想當初,李嚴被諸葛亮踢出局的時候,罪行是謊報軍情;廖立被諸葛亮踢出局的時候,罪名是妄議國政。這種罪名是否真實呢?其實並不真實。李嚴和廖立犯了什麼大錯?其實沒犯什麼大錯。但是他們一味地和諸葛亮唱反調,使得諸葛亮無法集中力量北伐,所以他們被諸葛亮踢出局了。所謂的謊報軍情和妄議國政,只是給雙方留了一個面子。

就事論事說楊儀,把他放在蔣琬和費禕後面,就是認為他不適合當首輔。給他一個比較體面卻沒有實權的官位,以後低調做人求個善終就得了。可楊儀整天像個祥林嫂一樣逢人就抱怨,你讓朝廷怎麼想?你楊儀為什麼不能成為首輔自己心裡沒點數嗎?魏延這種重臣是你想殺就能殺的?給你留個面子,不把你的那些爛事點出來,你還沒完沒了了?

於是楊儀終於感受到了什麼叫做“牆倒眾人推”,各種密告接踵而來,各種職責依次來臨。劉禪寬大為懷,並沒有公審楊儀,只是賜楊儀自殺。大難臨頭的楊儀總算是醒悟過來,沒做什麼掙扎就自殺了。

至此,因諸葛亮病逝引發的一系列爭端終於平息:蔣琬成為首輔,費禕次之,國舅吳懿排在第三位,姜維排第四位。

諸葛亮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特定產物,諸葛亮病逝之後,再不會有第二個諸葛亮了。因為諸葛亮是劉備親自指定的接班人,而且劉備又明確告訴劉禪,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自然有著一種凌駕於整個帝國之上的氣勢。而後來的執政官,再也不可能擁有這種地位了。

蔣琬任大將軍時,費禕任尚書令;蔣琬任大司馬時,費禕任大將軍。不管權力如何分配,有一點可以確定:蔣琬和費禕在軍政兩大系統各管一攤。

在這種背景下,後主依然無為而治,但地位更加超然,影響力也沒人敢低估了。


顧道驚城


孔明殺魏延的原因是,個人恩怨和政治陰謀。上期談到魏延個人生平,以及孔明對他壓制的原因,我覺得分析的不夠透徹。(秉燭讀春秋漫談三國)第三期,將為你做詳細解答。

上期講到魏延投降劉備,孔明看他面相有反骨,欲殺之。劉備說情才刀下留人。那麼劉備為什麼為魏延講情呢?這事還真有原因,事情是這樣的:


魏延最早是劉表的部下,劉表死後,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爭家產。劉備也想從中分杯羹,以調停的身份出現。此時,劉備和平民躲避曹操要進荊州,蔡瑁派人在城上放箭,魏延看不下去,跑上城門砍掉繩索放下吊橋,想救劉備進城,可是劉備並沒有進去,帶百姓走了。魏延一人難敵四手。劉表手下文聘殺了過來,魏延就跑了,尋劉備不見,就投奔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關羽戰長沙,魏延殺韓玄然後和黃忠一起投奔了劉備。

魏延是慕名而投劉備的,諸葛亮見他勇猛,開始只是想給魏延一個下馬威。目的無非是告訴他,蜀國,諸葛丞相說了算。加之,這時孔明看魏延和關羽長的有幾分相像,並且都用一把大刀,觸景生情,心想魏延你沒有根基,以後別給我學關羽那一套。乖乖聽我的話。於是,才有了對魏延的一頓殺威棒。


從以後的情況來看,劉備對魏延確實有知遇之恩,這從劉備捨棄張飛,而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可窺一斑。要知道漢中是蜀漢面向曹魏的門戶要衝,重要程度不言而喻,這說明在劉備的心中魏延比張飛靠譜許多。魏延順杆爬,總想成為繼關羽死後,成為劉備的股肱之臣。孔明看出了苗頭,不吃醋才怪呢!

要說孔明嫉妒魏延不大可能。孔明不怕關羽難道怕他。讓孔明殺魏延的不是嫉妒造成的。明著為劉禪著想,暗裡是為自己。明著是政治謀殺,實則為了一己之私。

孔明知道自己死後,以劉禪軟弱無能的性格,恐怕駕馭不了魏延。這只是表面文章。實則是魏延提出的奇謀――兵出子午谷惹的禍。

這計謀就是魏延帶少量人馬突襲魏國首都長安。說實話這計謀確實有點冒險,但打仗哪能四平八穩呢,三十六計不是講過“兵行險道,兵貴神速”,這例子應該不少吧。漢朝的霍去病不是率少量人馬,突襲匈奴老窩嗎?霍去病能名揚天下,靠的是突襲和挺進。他的功勞比他的舅舅衛青大許多。




孔明老謀深算,老狐狸能不知道這些歷史?孔明六伐中原,都無尺寸之功,如果讓魏延突襲成功,老臉往哪擱?

據後人分析,兵出子午谷的成功率為百分之八十。如此看來,值得一搏。可為什麼孔明不許呢?

除了怕魏延奪得首功,還有就是滅魏後,怕司馬懿把老底揭了出來。

有人說孔明一生不喜弄險。所以,不同意魏延的奇謀。真的是這樣嗎?

我認為這是沒有威脅他的生命,假如威脅到他生命,他一定會冒險。比如,空城計,當司馬懿把他包餃子時,他不是一樣鋌而走險嗎?


說到空城計是險計,那是外人眼裡看到的情況。實則孔明和司馬懿心心相通、惺惺相惜。

據說孔明彈的曲子是《高山流水》。曲子表達的是“來日方長”的意思。言外之意告訴司馬懿,咱倆誰也別滅了誰。如果滅了我孔明,曹叡沒有威脅了,你也就沒啥用處了,“這叫養寇自重”懂嗎?韓信的結局你不懂嗎?司馬懿聽出了弦外之音,於是帶著大隊人馬退去了。

那麼,作為孔明,為了報答司馬懿的默契合作行為,投桃報李,六出祁山,就是不走出蜀國一步。空耗國家的糧食,置百姓的生命於不顧,窮兵黷武,直至累死在五丈原。(記得點贊和留言)


在孔明死之前,魏延必須死的事提到了議事日程。這有點像宋江臨死前,毒死李逵一樣。孔明怕魏延一但冒險取勝,世人皆明白魏國不難滅掉,糗事一一暴露,勢必遭國人恥笑。這就是為什麼,孔明死後都不放過魏延的原因。

孔明累死在五丈原,事先早就想好了計謀,遺計馬岱,在魏延不注意的時候,從後面一刀斬之。一代名將魏延就比殞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