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投放广岛原子弹的飞机是如何做到不受爆炸影响的?

韩雨虹


日本在穷途末路的时候,依旧拒绝投降,美国经过计算,以硫磺岛与冲绳岛为例,如果彻底打败日军,其自身的伤亡在百万以上,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美国决定使用新型的武器,即原子弹。

原子弹威力是非常巨大的。当年在广岛上,死伤几十万人,而由于辐射作用,后期又陆续因为患病死亡十几万人。对于投放原子弹的美军飞机来讲,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机毁人亡的惨剧,因此投放原子弹,对于投放原子弹的美军来讲,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任务。要想出色的完成投放原子弹的任务,要求飞行员一是要大胆,二是飞行技术出色。因此美军从数十万飞行员中,挑选两个最为出色的飞行员,执行这次任务。

原子弹投放到爆炸时间约为43秒,而在这个过程,原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并不是垂直向下,而是继续沿着飞机飞行的路线高速度向前,因此爆炸点与投放点并不在同一个空间。如果投放原子弹,飞机继续按照原来的路线向前方飞行,那么飞机就在爆炸点附近,那么美军飞机定然是非常危险。美军飞机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脱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精密的计算。

爆炸地点与飞机的距离,决定美军是否安全。如果飞机与爆炸地点过于近,那么对于美军来讲定然是凶多吉少,为了确保飞行员的安全,美军经过了多次实训,经过系统的计算对比,发现美军飞机与爆炸地点,最远的地方,是在投放原子弹之后,快速的155°折返。有的人说,180°才是爆炸地点与飞机最远的距离,其实不然,因为180°大转弯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进行操作,反而使得爆炸地点与飞机的距离是比较近的。因此,通过多次实物模仿,对比计算,最终确定了美军飞机返回的角度,使得飞机距离爆炸地点最远,这可以增加美军飞机的安全可能性。

二是刻苦的训练。

在1943年的时候,美国就一定决定对于德、日等法西斯国家进行核武器打击,此时没有远程导弹,其最好就是飞机。因此,从美国决定采用原子弹攻击的那一刻起,就挑选优秀的飞行员。并进行无数次的高难度的训练,包括垂直上下,180°大转弯等,这为美军能够顺利从原子弹爆炸逃脱,提供技术基础。因此,战场少流血,平时多训练。美军之所以能够在原子弹爆炸之后,能够平安归来,也是由于自己的刻苦训练的结果。使得他们在投放原子弹之后,有条不紊的按照预定的返回路线返回。

三是准确的风速预判

原子弹爆炸后,其主攻的方向,受到风力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这与毒气弹相似。而如果投弹之后,按照顺风向返回,那么美国飞行员非常的危险了。而在投放原子弹,美国的情报人员以及气象人员,与美军进行了密切的合作,精准的分析出当天广岛的天气状况,尤其是风力、风向。使得美军飞行员掌握精准的进攻方向,并在投放原子弹之后,告诉的沿着155°大转弯,急速的返回,使得原子弹辐射与波动力对于美军飞机冲击达到最少,因此对于风速以及天气的掌握,这也是美军能够成功逃脱的重要原因。

虽然美国飞机与飞行员比较顺利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加速了日本无条件投降。但是后期关于美军飞行员的结局,报道非常少。有消息称,其实美国飞行员在履行这次使命的过程中,受到了高强度辐射影响,几年后患病,相继去世了。美国在广岛投放原子弹,对于战争历史是具有巨大的影响,而美国飞行员不管最终的结局是如何,还是出色的完成了这次使命,挽救了百万以上的美军生命,对于美国人来讲,他们都是英雄。



日慕乡关


三十六计只用了一计——走为上计。

1945年美国制定了10月份攻占日本的计划,代号就是“没落计划”。虽然日本在各个战场已经表现的很吃力,7月28日时,日本政府还贼心不死的拒绝《波茨坦公告》,甚至还指望苏联拉一把,盟国首脑也彻底被激怒。

下图为爆炸前/后的广岛

美国总统罗斯福准备为日本送上最后的晚餐——小男孩。执行这次任务的是美国第509混合飞行大队大队长保罗蒂贝茨上校,机型采用B-29轰炸机,机上成员除了保罗还有摄影师一位,负责气相观测的一位上校,还有几名核技术专家,总共12人组成的机组成员。

上图:改变了历史的B29轰炸机:伊诺拉·盖伊号及机组成员

8月6日3时47分,从天宁岛起飞的3架B29撕破黑夜长空起飞,在到达目标前30分钟,技术少尉将小男孩的保险装置拆除,正式激活原子弹。

地面组装当中的“小男孩

8月6日上午8时09分才抵达广岛上空,飞行高度大于9千米,在下达投弹命令后,立即调转机头飞离,当时设置的“引信”时间是43秒,但是到43秒时,原子弹并没爆炸,

在44.4秒时,大约550米的高度,摄影师看到地上腾起一个巨大的火球,伴随着滚滚浓烟,飞机剧烈的震动了几下,但是这时飞机已经飞离了18.5公里,而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通过模型计算出只要B29飞离距离原子弹爆炸中心点至少8英里即12.8公里就是安全的。

所以三十六计只用了一计啊——走为上计


核先生科普


1945年8月6日8点15分,美军飞机投下一个降落伞,伞上系了一枚原子弹,原子弹在距离地面660米的高度爆炸,形成了一个直径110米大火球,放出来的热度高达30万℃,顷刻之间,广岛城突然卷起巨大的蘑菇状烟云,城市上空立刻就被这黑暗的烟云所淹没,接着起了几百个火柱,整个城市瞬间化为焦热的火海,广岛人口当时约是343000人,在爆炸中心。大部分人都在原子弹爆炸时死亡,当天就死了78000多人,加上负伤和失踪的有5万多人,建筑也毁了一半,半毁的建筑有三分之一,广岛瞬间成为一座死城。



投放原子弹首先得有飞机,美国用的是b―29轰炸机,它的最大航行速度是574公里,最高可以飞到1万米的高空,通过计算,原子弹在距离地面660米的高度爆炸,才能发挥出它最大的威力。



没有人知道原子弹爆炸后到底是什么样,只能通过理论计算进行推理,然后再由飞行员严格训练,原子弹从被投弹到爆炸,在空中会被降落伞带着飞行45秒的时间,飞机速度必须要高于12.8公里,才有可能逃离原子弹的攻击。

假如是从投弹点抛下去,它会有一个弧度,也就是会沿着弧线c下降,这样到达爆炸时间,它就会距离安全区域B点更近,这样就把投弹位置提前到A点,但是显然飞机速度根本无法在45秒内飞到b点,唯一的办法就是飞机投弹后迅速折返,这样原子弹向原定的投弹点飞行(和B点同一方向),而飞机就要180度转弯掉头,和原子弹前进的方向相反,这样就可以减少和原子弹爆炸之间的距离,但是显然高速飞行的飞机想要180度转弯是不太可能的,最后经过严格计算,推算出来只需要转弯155度,然后迅速火力全开的直线飞行,就可以逃离原子弹爆炸的波及范围。



这一方法在原子弹爆炸后逃离现场真的非常管用,飞行员只感受到了一部分冲击波,但是人机安全,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提前结束了日本的侵略道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风云一点通


73年前的1945年8月6日凌晨,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提尼安岛上的宁静。美军一架B-29轰炸机腾空而起,刺向静谧的夜空。

机长蒂贝茨摸了摸从不离身的几只雪茄和烟斗,仔细查看了上衣口袋里秘藏的14颗氰化钾后,向机组人员发出了最后一道命令:“保持无线电静默”。

他的机舱里静静地躺着“小男孩”原子弹,他要带领14名机组成员去执行一项在人类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任务——轰炸日本城市广岛。

(前往日本的美国轰炸机)

8时10分,广岛已是一片喧嚣。早起的人们一如既往地忙碌着,晨练、早餐、买菜、准备上班。在他们头顶的万米高空,机长蒂贝茨正在用机舱通话系统提醒机组成员,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因为飞机下方的广岛已经异常清晰地映入了蒂贝茨的眼帘。


8时14分,B-29的弹仓徐徐打开,“小男孩”在空中翻了一个跟斗,优雅的扑向了它的目标——广岛市中心。

45秒后,广岛的上空发出一团异常耀眼的白光,烈焰升腾,一个炙热的大火球腾空而起,直冲云霄,一朵巨大的蘑菇云随之升起。爆炸中心的所有物体化为齑粉,正在乘坐电车的人群随即和电车融为一体。三公里外的一队士兵面部被融化,分不清正反面。爆炸中心10公里的范围内被夷为平地。

在原子弹爆炸的瞬间,飞机遭到了强劲的冲击波,剧烈摇晃,震感强烈,几乎无法掌控,但好在有惊无险,未受损伤。

那么,投放原子弹的飞机为什么能毫发无损呢?

(原子弹大爆炸)

一、飞机的逃生距离和路线经过了精确的计算。

经过专家的计算,原子弹的爆炸点被定在550米的高度。它离开弹仓后,从万米高空下落到550米处时,大约需要45秒的时间,这个时间足够飞行员做出逃生的一切操作。

飞机和原子弹爆炸中心的安全距离被定在8英里以外,也就是大约13公里,只要飞机能在短短的45秒之内,再成功飞出4公里,就比较安全了。对于最大时速能达到近600公里的B-29来说,这并不困难。

而且,美国科学家还为飞机设计了最佳逃离路线,那就是在投出原子弹后,B-29必须马上转向155度,近乎于反方向飞行。

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一是可以保证飞机转向的时间最少,损失的速度也最少,依然可以保证逃离的速度;二是还可以确保原子弹的冲击波首先到达的是飞机的尾部,不至于损伤机头或者发动机。

(保罗·蒂贝茨及他的飞行小伙伴)

二、机组人员经过了长期而严格的训练。

在导弹专家计算出投弹时间及逃跑线路后,空军经过慎重考虑,将这一艰巨的任务最终交给了飞行员保罗·蒂贝茨。

蒂贝茨1937年入伍,一年后晋升少尉军衔,曾驾驶美国有名的轰炸机B-17多次参加欧洲和地中海战区的轰炸行动,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突发事故处置技巧,被誉为当时美军最优秀的飞行员。

蒂贝茨在拿到飞行计划后,带领机组人员进行了严格和艰苦的训练,终于在1945年7月底达到了专家的要求。

其实,蒂贝茨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带在身上的14颗氰化钾就是为14名机组人员准备的,同时,他还将这架B—29轰炸机命名为“艾诺拉·盖伊”,因为那是他母亲的名字。

三、B-29轰炸机性能卓越。

当时的B-29号称“超级空中堡垒”,他不但是二战时期全世界最大的飞机,同时也是当时最具科技成果、最先进的飞机。

关于B-29的超强性能,二战时期还流传一个故事。

一架B-29轰炸机在执行任务时出了故障,飞行员无法排除,只好跳伞逃生,B-29则依靠自动驾驶功能在高空巡航。美国为避免这架飞机落入敌手,出动战机想把它打下来。结果战机飞行员打光了所有炮弹,才导致B-29的发动机起火,坠落下来。

广岛核爆三天后,另一架B-29“伯克之车”,向日本城市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胖子”后,同样安全返回。


张生全精彩历史


美国在经历了冲绳岛的数万士兵伤亡后,他们彻底认识到了日本的不要命战术给自己带来的巨大伤亡,因此他们毅然动用了刚开始制造出来没多久的原子弹,让死亡和恐慌的焰火笼罩了广岛和长崎。

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景象是非常壮阔寂美的,首先出现的是带着高温和辐射的强光,带着6000度高温的美丽强光摧毁了爆炸中心点数里内的所有物品,将一切尘归、尘土归土,都变为了废墟焦碳。



美国人挑选的原子弹投放点是广岛人流量最大的市区,当时他们先进的轰炸机飞跃在距离地面九公里高的天空中,仿佛带着死神使命的巨大魔鸟。

广岛原子弹的爆炸威力以及爆炸点

在从飞机上丢下决定日本人命运的原子弹后,原子弹下落了40多秒,然后在距离广岛地面600米的空中爆炸了,恐怖的强光和辐射摧毁了爆炸中心点四五公里范围内的所有人和建筑物,这是无差别伤害的。

随强光之后而来的是带着强大伤害力的冲击波,在冲击波的恐怖威力之下,原子弹爆炸中心点周围十里范围的所有钢筋混凝土建筑物都被推倒了,在十公里左右范围内的人并不是被高温和辐射杀死的,而是被倒塌的建筑物压死的。

因为当时刚制造出原子弹没多久,美国人制造原子弹的技术还不是很精良以及核原料不太充足的原因,当时原子弹爆炸的威力是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强大的。

当时广岛原子弹中的核原料只有一公斤左右,爆炸威力美国人估测是2万吨左右的TNT炸药爆炸杀伤力,但实际上在爆炸过程中,广岛的原子弹只爆发出了1.5吨左右的TNT爆炸威力。

所以当时在广岛居住的人并不是没有逃生机会的,只要距离得远,很多人都是可能逃过一命的。

美国飞行员在投下原子弹后躲过一劫的原因

而美国飞行员在九公里高的天空中丢下原子弹后,他们的飞机马上掉头往回飞,原子弹在下落40多秒后在600多米的空中爆炸了,而在这40多秒的过程中美国人的轰炸机速度开到了极点。

当时他们是在和死神赛跑的,他们在九公里高的天空中又飞行了九公里左右的路程,如果用斜线计算的话,当时美国人的飞机距离原子弹的爆炸中心将近有12公里的路程,在这个范围之外,美国人的飞机所受到的影响将会降到最低点。

当然也不是说美国人的轰炸机并没有受到来自于原子弹的影响,影响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的。

当时的冲击波在扩散开来之后,飞行在9000米高空中的轰炸机感觉像是被狂风刮过了一样,机身在高空中激烈抖动了一番后,又继续飞翔了起来,相对于爆炸中心点的恐怖冲击来说,轰炸机所受到的冲击波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据美国飞行员事后回忆称,他们感觉自己乘坐的飞机在天空中像是被狂暴的巨人扇了一巴掌一样,虽然体验不是很美好,但却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大的伤害,因此他们对这种感觉是很怀念的。

他们事后也没有为自己把地狱带到了广岛而感到后悔,他们都是经历过太平洋战争的,他们知道军国主义下的日本有多么的丧失人性,所以他们一生都为自己的行为自豪,在他们的心里,自己永远都是战争的英雄。

广岛原子弹在当时引发的后续影响

在第一颗广岛原子弹爆炸之后,日本天皇仍旧坚持了他的玉碎计划,打算把抵抗坚持到底。

在美国人的想法中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颗原子弹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两颗。

于是美国人随后不久就在长崎投下了第二颗原子弹,正是这颗原子弹彻底摧毁了日本天皇的抵抗意志,最终迫使他向美国人低下了高昂着的头颅。

如果当时日本人不宣布投降的话,美国人是暂时没有第三颗原子弹向他们投下的,当时他们的核原料已经耗尽,他们起码得再准备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制造出向日本投下的第三第四颗原子弹。

所以美国人当时在投下原子弹后,他们利用轰炸机向日本全国各地投下了1600万张的传单,在传单中他们谎称自己还有无数的原子弹等待着日本。

苏联炸沉整个日本的富士山计划

其实日本人不投降对他们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当时苏联也把目标放在了日本身上,他们在当时制定了一个富士山计划,在他们的计划中他们将采用轰炸机轰炸的方式,将威力极其强大的超级炸弹丢入日本仍旧有着很强生命力的富士山中。



苏联人想通过炸弹的爆炸唤起沉睡的富士山,让火山爆发重新降临日本本土,然后通过富士山的火山爆发牵动日本脆弱、不稳定的地壳,通过地壳的激烈影响,一系列的大规模的地震将会在日本的岛屿和海洋中升腾而起。在地震的影响下海啸将冲向日本的海边城市,吞卷为数众多的日本民众,而苏联人最终极的目标是把整个日本炸沉到海底。

虽然苏联人当时还没有研究出原子弹,但是他们当时却已经在抓紧研究原子弹了,如果他们的超级炸弹不能让富士山火山爆发的话,那他们制造出原子弹后可以把原子弹使用在富士山中,如果一颗不能让日本沉入海底,那可以使用两颗三颗。

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颗原子弹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是很多颗。

所以说美国人的飞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受到了原子弹爆炸的影响,只不过影响归影响,美国人的飞机在当时是没有受到太大伤害的,当时的原子弹之所以没有伤害到美国人的飞机,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广岛原子弹的爆炸装量小,还有就是飞机脱离了致命的危险地段,并没受到太多影响。


孤客生



先说个小插曲。参与设计首颗原子弹的D.K博士,当年也亲身参与了对日本的核爆摄影和数据采集,亲眼见证了这次激动人心的过程。在战争结束60年后,D.K博士首次访问了,这座遭受核爆不幸的城市。在访问中,博士对日本人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战争是没有无辜百姓存在的 ,这个国家的每个人,都在以某种意义参加了战争,我认为,我做了正确的抉择。”在场的翻译为了缓解尴尬,提醒博士要向着两个核爆幸存者道歉。

博士神色庄重地说:"我不会道歉,日本军国主义指挥者才应该道歉,你们想想,日军何曾考虑过道德?我有很多朋友都死了,死在普通子弹和炸弹之下。至于死在原子弹之下, 和死在子弹、炸弹之下,对死了人都是一样的。你们活着,只能说你们很幸运。”博士的话可能稍显刻薄,不过,博士宣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如果两颗核弹不够,将会有更多的方式,让日本军国主义放弃与盟军两败俱伤“一亿玉碎”的念头,只不过,日本及时地投降了,让剩下的日本人成为幸运的人。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为防止日本躲在列岛这座老房子里,行使“一亿玉碎”的困兽犹斗,对着这座倾倾欲倒的破房子,狠狠踹了2脚。用B-29轰炸机(超级空中堡垒)对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2颗原子弹, 绰号分别是“小男孩”、“胖子”。当量分别为1万3千吨和2万吨,造成了10万和6万人左右的伤亡。当时,美军为了让轰炸机及时脱离核爆区,进行多次的策划和测试。毕竟,人们对这两枚以崭新原理运作的炸弹威力,只有理论上的数据,实战上运作轰炸脱离方式,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一般情况下,作为飞行高度近万米的B-29,因很少有战机和高炮,能在这个高度危胁它,故进入投弹航线后,沿航线进至投弹点,投弹后应平飞脱离。根据核弹所产生巨大冲击波的威力,如果再采用寻常规投弹方式,显然,是无法安全脱离核爆区。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经过测算,要求B-29必须距离核爆爆心8英里以上(12.8公里),方能确保安全。而为方便占领日本后的复测数据,原子弹被设定在离地600米的空爆,而这种方式的威力,显然不如地爆的威力大。


有点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投弹后,从水平方向上看,核弹仍然与投弹瞬间的飞行方向,同向前行。理论上说,核爆时,运动的飞机正在爆点正上方,而此举将令B-29必死无疑。因为这时的机弹距离,就是飞行高度9千米减去600米,完全不够工程师们,提出的8英里的安全距离。最佳的策略是,B-29投弹后,立即掉头沿着来路急速飞行脱离。

B-29的最大速度是574公里/小时,巡航速度是350公里/小时,拼尽全力掉头回飞,B-29是有脱离的可能。然而,B-29机笨行拙,如果转弯动作太猛,飞机有凌空解体的可能,且回转180度耗时过久,不利于飞机脱离,必须找到最佳的转弯角度。经计算最终确定,投弹后,飞机回转155度角回飞的策略。马上,飞行员投入无数次的转弯脱离动作的训练之中,直至练到可以不假思索在40秒内,完成回转155度的脱离。



1945年8月6号上午9点15分,令日本人期盼已久、兴奋雀跃的时刻到了,美国陆军航空兵的B-29,在广岛上空投下了“小男孩”核弹,“小男孩”离开弹仓初,做了一个漂亮的90度的转体动作后,便带着美国人民、世界人民对日本人民的各种高温炽热、洪荒蛮力、热情洋溢的问候,一猛子扎向广岛的目标标定点。飞机迅速调转155度,向来时航路飞回,按照飞行员的说法,再猛点,飞机尾部都会断裂。二分钟之后,传导过来的冲击波,象个大巴掌一样,狠狠扇在机尾上,但无疑B-29已逃出了生天。

广岛核爆后,日本军国政府,一边尽力调查倏然消失的广岛事件的本末;一边加紧封锁有关的消息,欺骗不知情的民众,说陨石袭击了广岛;一边期望苏联出面调停衰局。随着3天后,美国陆军航空兵,将仅有的“胖子”核弹,扔向运气不好的第4目标长崎;以及在之后的几天里,美国一边在空中散发传单,讹诈日本将有更多核弹降临到日本本土之上,军国主义凭以“一亿玉碎”的狂妄企图,和拖延战术的心理终于彻底崩溃。1945年8月15日,裕仁天皇向本土及所有日军占领区广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图注:美军B-29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场景

二战末期,为了加速日本军国主义当局垮台,美国制定了对日本进行原子弹空袭的作战计划,最终选择了广岛和长崎两地,其中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名为“小男孩”,投放载机为大名鼎鼎的B-29,号称“超级空中堡垒”。

核武器是杀伤力巨大的武器,其爆炸时产生的杀伤力主要表现为光辐射、冲击波、核辐射,在这些因素当中,光辐射和核辐射都不会对B-29构成威胁,B-29需要防范的对象主要是爆炸产生的剧烈冲击波,如果原子弹爆炸时飞机还没有飞远,无疑会受到冲击波影响,可能会导致飞机的外部气动力变化,从而酿成飞行风险。对此,美国军方是有充分预计的,并为B-29及其机组人员做了万无一失的自我保护安排。

美军核爆专家经过严密计算得出结论,原子弹在距离地面600米处高度上引爆才会发挥最大威力,而此时,只要执行轰炸任务的B-29在核爆发生时距离爆炸中心大约十三公里以外,就能让爆炸冲击波对飞机构成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保证自身安全。

如果B-29在投弹后立即调转机头,反方向飞行,考虑到原子弹的惯性运动,则可以让B-29在短时间内飞离爆炸中心,但B-29个头太大,180度转弯半径也大,时间太长,而B-29投弹后留给它的逃逸时间大概也就是一分多钟的样子,如此的短时间内完成反方向转弯是很不现实的,所以是不可取的。

后来,专家们重新为B-29制定了一套逃生方案,即投弹后进行155度转向,通过运算,以这个角度飞离爆炸中心也可以确保飞机飞离致命的危险区。实际上,正如事先预测的那样,B-29在投弹后立即按155度转弯,40多秒后原子弹爆炸,又过了40多秒冲击波才追上了B-29,但此时冲击波的威力已如强弩之末,对B-29并未构成致命危险,B-29得以成功返航。


兵工科技


当年的原子弹还算比较简陋,但是是人类对核武器的第一次战场应用。这次核爆及后来的长崎核爆,为核武器在各国的科技中的地位成为卫国首选武器,一般持有核武器的国家,其国际地位都比较稳定。这也是五常尽力不让小国持有核武器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当年投送原子弹的是509轰炸大队的三架B29,当时的投弹升限不高,它是怎么脱离原子弹的影响的?

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爆炸后,等量1.25万吨的TNT所产生的的强烈光波,使成千上万人双目失明。同时产生的6千多度高温,把广岛的一切都化为了灰烬。残留的辐射使一些人在以后20年中缓慢地走向死亡,冲击波又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毁殆尽。处在核爆心附近的人和动物,瞬间气化。大量建筑物倒塌,几乎将整个广岛夷为平地。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们仍然可以感到闷热的气流。

当时的螺旋桨战斗机的最大速度就在550-650(千米每小时)之间,而B-29的最大飞行速度在550公里/小时左右。这个速度当然不能直飞逃离原子弹核爆区域,所以这时候就要做出一个机动动作。

大家知道能量机动论吗?在投下自动启动装置的核弹后,B-29轰炸机全开油门做了一个155°的转向,立即向下俯冲提高速度。这样飞机几乎是在瞬间,就将飞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做完机动动作之后,B-29轰炸机全速离开投弹区。

投弹的45秒钟后,原子弹在离地600米的空中爆炸。即使这样,全速飞离的轰炸机组还是受到了影响。飞机还是受到了爆炸后的气浪影响,导致剧烈地颠簸。好在机组人员佩戴了能够暂时遮盖强光的护目镜,不太影响驾驶轰炸机飞行,但是飞机上的照相机记录核爆的胶卷也全部过度曝光了。


霹雳火防务


你飞的慢肯定的要受到影响啊,解决的办法就是原子弹一扔,飞机加大油门死命的飞,飞的影子都不见了,原子弹肯定也炸不到的。

当年美国发现了日本帝国主义不要命的特点以及几次吃了日本人的亏之后,美国坐不住了,决定用强硬的手段让这个国家尝一尝“甜头”,同时也是为了逼迫日本早些投降,于是就想用新研发的原子弹去试试水。



而当时的美国也想到了原子弹威力巨大的问题,如果飞机在仍完原子弹之后不能及时逃脱,飞机上的人就没有生还的机会了。所以单单是为了他们的生命,美国在这个事情上面没有少花时间去准备,做实验,既要做到投放高度合适又要有时间可以逃走,要经过精确的计算,才能做到完美。



所以第一个就要挑选飞机,经过严格的对比之后选定了B-29轰炸机,这是一款综和性能很好的飞机,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积大,机体长,速度最快,号称超级空中堡垒,在那个时候这样的形容词一点也不夸张,美国的技术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水平。速度快可以有利于迅速逃离战场,而体积大就有利于飞机的油量也大,也就是说飞的远,连续航行的距离可以达到3000英里,连续飞行可以达到16个小时。



但是光飞机好,你乱丢也是白整,所以就要算好高度什么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原子弹有冲击波,辐射,等等的东西,只要触及到了飞机就很有可能会导致飞机失去平衡,而驾驶员的生命也将会收到威胁。所以美国曼哈顿实验室经过严密的科学实验之后发现只要爆炸点离飞机的距离有13公里以上都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在实验中发现,飞机丢下的原子弹会有惯性,也就是说,飞机丢完之后直线跑,相当于没有跑,直到爆炸才算是飞机真正的在移动,所以飞机丢完之后最好的办法就是需要以最快的速度掉头,然后再跑,这样就等于距离加了,跑的也更快了,但是直接180度转弯会把机尾折断,没办法又要继续研究,发现155度最合适,经过这么的实验之后终于确定了计划,以及考虑到了所有的可能因素。



后来美国的轰炸机在丢完原子弹之后还顺利的回来了,驾驶员也没有任何的问题,他们对于自己行为不但不后悔,反而很骄傲,正像图片中说的一样。飞机现在是保存在博物馆中,两颗原子弹炸完,日本直接认怂,无条件投降。很多时候,有实力还是硬道理。


史中醉


这个问题其实在考虑之列,当时一共派出3架B29参与行动,在投弹前后,实际进入投弹航线的只有挂载原子弹的那架B29.其余2架已分开散了。

当时B29的投弹高度相当高了,大约为接近于1万米的高度,美军机组在平时训练时的,要求飞行高度在9000米以上,B29的实用升限在1万米以上的。这是相当完全安全的高度,日本战斗机难以到达的,整个投弹过程实质为自动投弹装置下进行的。

原子弹的弹重为5吨级,投弹之后,B29立即进行脱摆机动,一边进行一个155°的转弯,并进行俯冲下来;在极短时间内,让飞行速度提高,当然了飞行高度也下降了300多米。这样赶以求尽量远离爆炸地点。B29的最大飞行速度574公里,最大持续巡航时速为550公里,即在一分钟内飞行9公里以上。

原子弹的起爆高度为600米左右, 具体地点为日本广岛相生桥以西100米的岛病院上空,整个下落过程花费了45秒,这段时间B29可以飞行6公里了,再加高度差,起爆时,双方直线距离在10公里以上。

这样的距离已相当安全了,也就没什么可担心的。当时原子弹的当量只有2万吨TNT炸药,原子弹的爆炸对目标的杀伤,一是强光,在爆炸后闪光,强辐射,这让是机组人员需要戴上了厚厚的墨镜,以防止爆炸强光灼伤眼睛。再有就是爆炸的冲击波,但是传播有速度限制,而且随距离不继减弱,对于正在飞离的B29轰炸机只能算成麻烦,短时间内飞行操作有影响,但是不足以对轰炸机造成威胁。至于其他的核辐射、核污染等,也就是没什么了,毕竟已飞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