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震台网站上看,地震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几乎没有,是不是非洲比较宜居?

胡说八道6505


非洲北部地区靠近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也时有地震发生,但是非洲大部分区域都远离两大地震带,所以总体上非洲少有地震发生。不过,一个地区是不是宜居,也不仅仅从地震灾害一个角度来分析,还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多方面自然因素的影响。我们来分析下非洲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大家看看是不是宜居。

非洲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地形,被称为高原大陆,不过总体海拔不是很高。非洲大陆主要地处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处热带地区,是一个热带大陆。从气候类型角度来看,非洲有大片的热带沙漠气候,特别是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地区,降水稀少。此外,非洲还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气候分布,降水季节变化大,全年分明显的雨季和旱季。非洲的刚果盆地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总体上来看,非洲的气候并不十分宜居。


地理沙龙


我特意下了全球地震带图,果然非洲很‘安全’

但是对于非洲人民和我们这些在非洲的中国人来说,去非洲考虑的问题太多了,适不适合在非洲住,工作,挣钱,真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咱们抛开战乱不说,就是单说非洲的环境是不是人居住

上图中,已经很明白了,除了中间绿色上下都是白色,其实下面也就是南非还好,主要是上面北非地区基本被沙哈拉沙漠覆盖。

这的沙漠是人类诞生之前就有的,无法改变。中非和西非大部分国家才是非洲的好地方,这里雨水充沛,适合种植农作物,这是就是人类生活的基本条件。

看看以上的非洲国家,正在战乱的有几个?

单单利比亚残余分子就可以祸害周边国家,从阿尔及利亚到马里,屠村事件发生好几起。

南非是以前最发达的非洲国家,不过现在也被尼日利亚超越了,很多中国企业在非洲各个国家,也会发生很多难以控制的事件,而且还有疟疾横行,更加艰难。

其实非洲各个国家都能和平的话,非洲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这是全世界期望看到事,只有实现和平,非洲大陆才真正成为人类宜居的好地方。


非游记


亚洲的大陆海岸线绵长而曲折,海岸线长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大洲。海岸类型复杂。 多半岛和岛屿,是半岛面积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岛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岛为世界第三大岛。亚洲地形总的特点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岭汇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洲面积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地势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脉,最高大的是喜马拉雅山脉。在各高大山脉之间有许多面积广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侧还分布着广阔的平原。亚洲有许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地带,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 8 4 4.43米。亚洲有世界陆地上最低的洼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于地中海海面3 9 2 米),还有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亚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东部边缘海外围的岛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区。东部沿海岛屿、中亚和西亚北部地震频繁。亚洲的许多大河发源于中部山地,分别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内流区主 要分布在亚洲中部和西部。亚洲最长的河流是长江,长6397千米;其次是黄河,长5464千米;湄公河长4500千米。最长的内流河是伏尔加河(世界最长)(3,690公里),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贝加尔湖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其气候基本特征是大陆性气候强烈,季风性气候典型,气候类型复杂。北部沿 海地区属寒带苔原气候。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属温带针叶林气候。东部靠太平洋的中纬度地区属季风气候,向南过渡到亚热带森林气候。东南亚和南亚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赤道附近多属热带雨林气候。中亚和西亚大部分地区属沙漠和草原气候。西亚地中海沿岸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西伯利亚东部的上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极端最低气温曾达摄氏-71度,是北半球气温最低的地方。自北到南为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这三种季风气候。欧洲东欧平原北自巴伦支海和白海之滨,南抵黑海和里海沿岸,东起乌拉尔山脉西麓,西迄波罗的海东岸和喀尔巴阡山脉东麓。在地质构造上,除南部少数地区外,主要属于俄罗斯地台。地台基底的埋藏深度各地不一,深者距地表数千米,甚至一、二万米,浅者仅一、二百米,甚至更浅。地台基底上面的沉积岩盖层由晚元古代直到第四纪的各个时期的岩层组成。地台盖层表层岩石的年龄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新:西北部主要是古生代岩层,中部是大面积的中生代岩层,东部以二选纪岩层占优势,南部基本上是第三纪岩层,东南部是第四纪的沉积物。地台盖层上的沉积岩一般呈水平状分布,或略有倾斜,但是有些地段由于受后期地壳运动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形成平缓的长垣和穹形高地,某些地段(如伏尔加河以东地区)甚至形成断层。 东欧平原的地形是波状起伏的,丘陵性的高地和比较平坦的低地交错分布,这些高地和低地的成因往往与构造运动有关,它们有的是前寒武纪基底的直接承袭,有的是地台盖层局部变形的结果。前者如第聂伯丘陵、中俄罗斯丘陵、第聂伯低地、黑海低地(Причерноморскаянизм.)、里海低地等,后者如伏尔加丘陵、斯摩棱斯克-莫斯科丘陵、北乌瓦累丘陵等。被称为冰碛丘陵的瓦尔代丘陵,在第四纪以前实际上是单面山地形。 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对东欧平原现代地貌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冰川的作用,东欧平原北半部的地貌是比较年轻的,这里冰川的堆积作用很明显,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弱,地表起伏不平。 在冰川作用区以外的东欧平原南部地区,流水侵蚀作用开始于第三纪或白垩纪末,地貌发育已进入壮年期,地面比较平坦,河谷中发育了阶地,一般有2—4级。由于这里黄土分布广泛,冲沟很发育。 东欧平原的气候属温和的大陆性气候,由北向南分为苔原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四个类型。 东欧平原冬季气温普遍在0℃以下(只有克里木半岛南岸一小块地区除外),等温线的分布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大,大致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延伸,气温由西南向东北递减,西南部在-5℃左右,东北部减到-20℃左右。夏季气温分布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温度自北而南增加,等温线接近纬向,东部略向北偏,显示向大陆性增强。7月平均温大部分地区在15—20℃之间,北冰洋沿岸为10℃左右,基什尼奥夫—哈尔科夫—乌法一线以南在20℃以上。里海北岸夏季气温可达25℃,这是东欧平原夏季气温最高的地区。 东欧平原气温的分布,尽管冬季时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大,但是,生长期温度的分布却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降水的地区分布也带有地带性色彩,中部地带降水最多,平原地区一般为550—600mm,丘陵地区为650—700mm。这一降水较多区西部宽、东部窄,呈楔状直插乌拉尔,由此往北、往南,降水量减少。北部一般为500—400毫米,北冰洋沿岸减少到300mm,南部草原地区一般为450—250mm,里海低地在200mm以下。东欧平原的降水主要与气旋活动有关,上述的降水分布特点,反映了东欧平原气旋活动的规律性。 东欧平原的蒸发力主要与暖季气温分布有关,表现为自北向南增强。例如,白海沿岸的年蒸发力为150mm,针叶林地带为300mm,草原地带为700—800mm,里海低地达1000mm以上。把蒸发力的分布与降水分布相对照,可知东欧平原北部降水量超过蒸发量,常年处于过湿状态;而南部,特别是东南部,则降水严重不足,常常引起旱灾。 降水量超过或接近蒸发量的地区,一般都适于乔木生长,因此在东欧平原的北部和中部形成广阔的森林带。在处于过湿状态的北部地区主要是郁闭的暗针叶林;阔叶林适于生长在水分的收入和支出接近平衡的中部湿润地区;在列宁格勒—喀山—基辅这一三角地带分布着大面积的针叶-阔叶混交林。 东欧平原没有连续的阔叶林带。在基辅—高尔基—喀山一线以南,年蒸发力开始大于年降水量,阔叶林中出现大片的杂草草原,往南,草原的比重逐渐增大,森林的比重相应减小,这就是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森林草原带。东欧平原的森林草原带占有相当大的宽度。 东欧平原的南部和东南部水分平衡为负值,不利于乔木生长,成为草原、半荒漠。甚至荒漠;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带,虽然水分充足,但是气温过低,也不适于乔木生长,因而形成苔原植被。 东欧平原森林带是苏联的重要木材生产地,木材的年采伐量占全苏40%左右,在苏联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森林带的南部,灰化土被肥力较高的生草灰化土所代替,耕地比重逐渐增加,但是,由于这里气温较低,土壤也不很肥沃,而且在开垦土地的过程中必须清除大量石块(冰碛中的石块),自然条件对于发展耕作业并不有利,因此这里乳用畜牧业比较发达,耕作业以种植耐寒的亚麻、马铃薯、大麦、黑麦为主。 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是苏联的主要农业区,这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甜菜、大麻、向日葵等经济作物,在城镇周围还发展了果品生产和乳肉两用畜牧业。 综上所述可知,东欧平原在平原地形和具有一定大陆性的气候的前提下,气温、降水、热量和水分的对比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土壤、植被等地理要素,在分布上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因此可以说,地带性明显是东欧平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在这里,具有比较齐全的温带地带谱,自北而南可以分为七个自然地带:苔原带、森林苔原带、针叶林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半荒漠和荒漠带。在克里木半岛的南岸还有面积不大的亚热带森林景观,在北冰洋的岛屿上主要是冰原景观。 (二)乌拉尔山地区 乌拉尔位于东欧平原的东部边缘,是一个由许多条南北走向互相平行的山脉组成的山系,南北绵延2000km,而宽度只有40—60km,最宽处也在百公里以下,很像镶嵌在东欧平原与西西伯利平原之间的一条彩带,“乌拉尔”即因此而得名。 乌拉尔地槽发育在东欧陆台的东部边缘上,这是一条典型的古生代地槽,裂谷形成于寒武纪末或奥陶纪初,在整个下古生代都处在拉张和下降、沉积过程中。这一过程,只在加里东运动期间有过短暂的中断。中石炭世时,拉张运动被挤压运动所代替,沉降和堆积过程转变为褶皱和抬升,由于挤压力来自东方,因此地槽东部先开始褶皱,二叠纪时扩展到西部,到三叠纪褶皱作用才最后完成。与挤压力来自东方相联系,地槽东部的构造运动很剧烈,这里不但有复杂的褶皱作用,而且产生规模较大的断裂,同时还伴随着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西部构造运动比较和缓,主要是简单褶皱,断层很少,没有花岗岩侵入。 褶皱过程的自东向西发展,导致乌拉尔的地质构造和矿藏分布都呈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带状。同时,地形也与地质构造相适应,山地由数列互相平行的南北走向山脉组成。 从侏罗纪到第三纪中期是乌拉尔山脉的构造平静时期,剥蚀作用把山脉削平,使它成为一片波状的准平原,与现今的哈萨克丘陵有些相似。从新第三纪开始,由于受阿尔卑斯运动的影响,乌拉尔发生不均衡抬升,北乌拉尔和南乌拉尔抬升的幅度较大,地势较高,中乌拉尔由于受乌法地块的牵制,抬升不大,地势较低。总的说,乌拉尔的地貌属于中山或低山类型。它的东西坡不对称,东坡陡降到西西伯利亚平原,西坡较缓,逐渐过渡到东欧平原;山顶是古老的夷平面,一般比较平坦,个别山峰呈穹状,只有北部的极地乌拉尔才能见到锯齿状的阿尔卑斯型山峰。 由于乌拉尔的地势不太高,山脉的宽度也不大,因此山地气候的特征不显著,它的气候基本上重现了东西两侧相邻平原气候的特征,但是气候类型的界线略向南移,气候状况也比平原复杂些。气温的南北差异,夏季比冬季大,7月平均温乌拉尔南端为20℃,而北端还不到10℃,相差10℃以上,1月平均温南部为-16℃左右,而北部为-20℃左右,相差仅4℃左右。乌拉尔山脉的走向正好与气旋运行的方向成直交,因此西坡降水比较丰富,一般为600—700mm,北乌拉尔可达800—1000mm,东坡的降水量一般比西坡相应纬度少100—150mm。 乌拉尔的植被以森林植被为主,尤其是针叶林的分布最为广泛。在种属的组成上,乌拉尔的森林有两个特点;1)针叶树几乎全属西伯利亚种,有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红松、苏氏落叶松和松树等;2)阔叶树的种类很少,只有栎、榆、尖叶槭、椴等,由于西伯利亚气候的大陆性较强,多数阔叶树只分布在西坡,只有椴树能越过分水岭向东扩展。苔原植被仅见于极地乌拉尔,其他地区则以垂直带性的形式出现在高山上。森林的上限自北而南升高,例如北乌拉尔为450—600m,中乌拉尔为600—750m,南乌拉尔为1000—1100m。森林草原和草原分布在乌拉尔山的南部,它以半环状的形式环抱着向南突出的混交林。 非洲一、位置(西经10—东经50;南纬30—北纬30)二、地形:1、类型 高原为主的“高原大陆”—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非洲屋脊”)、东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为非洲最高)、南非高原); 山脉(阿特拉斯山、德拉肯斯山); 盆地(刚果盆地等); 平原(尼罗河谷地与三角洲)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3、两大特殊地形区:(1)东非大裂谷(世界上最大裂谷带)——①位置(南起赞比西河口,向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死海附近) ②沿途地貌(悬崖峭壁;多火山;谷底连串的湖泊) ③成因(地壳运动,板块张裂陷落而成) ④影响(导致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2)刚果盆地(世界最大盆地)——内流湖因地壳上升,而后受刚果河侵蚀下切,湖水外泄而成三、气候:1、分布、特点、成因热带雨林 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沿岸;马达加斯加东侧 全年高温多雨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热带草原 非洲大陆中南部大部;马达加斯加西侧 全年高温;干湿交替(北半球6—10月湿季;11—次年5月干季。南半球相反) 赤道低压与信风交替控制(夏道低压;冬信风) 热带沙漠 北部撒哈拉沙漠;南回归线穿过的非洲南部西侧沿海 全年炎热干燥 副高或信风影响 地中海 北部地中海沿岸 夏炎热干燥;冬温各多雨 西风与副高交替控制 高山气候 东非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高山 气温与降水随海拔增而变化 海拔高2、几种气候的特殊分布分析(1)热带雨林:①马达加斯加东—暖湿的东南信风;地势高处于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马达加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作用 ②几内亚湾沿岸—赤道低压的影响;暖湿的西南风;地势高处于西南风迎风坡;沿岸暖流增温增湿(2)撒哈拉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沙漠原因:①副高影响;②干燥的东北信风;③海岸线平直且北部陆地宽,受海洋影响小;④高原地形起伏小,干旱气候变化小;⑤西部沿岸的加那利寒流降温减湿作用(3)东非高原赤道穿过地区的热带草原气候: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故不能形成热带雨林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4)南回归线穿过的非洲东侧是热带草原、西侧却是热带沙漠气候:①西侧热沙—副高影响;干燥的东南信风;本格拉寒流降温减湿作用。②东侧热草—暖湿的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暖流作用。3、气候总体特点:(1)“热带大陆”—大部在南北回归线间,以热带气候为主,气温高。 (2)“干燥大陆”—热带草原和热带沙漠气候在各洲中面积最大,降水总体较少。 (3)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赤道穿过非洲中部;高原地形为主,海岸线平直四、河湖(一)、河流:1、主要的河流(尼罗河、刚果河、赞比西河、尼日尔河)(1)尼罗河—①发源于东非高原,由流经热带草区的白尼罗河(东非高原)和青尼罗河(埃塞俄比亚高原)两支流相会,由南向北流入地中海。②世界最长河流。③汛期:6—10月(正值热带草原气的湿季,雨水补给多)。(2)刚果河—①干流两次穿过赤道;②水文特征(水量大;无明显汛期;无冰期;含沙量小);③世界水能最丰富的河流(降水丰,水量大;流地地形起伏大落差大)(二)、湖泊:维多利亚湖(非洲最大)、坦噶尼喀湖(非洲最深)共同点—外流湖(淡水湖);构造湖(板块运动,地壳断裂陷落而成) 回答者: 蓝宝小妖 | 五级 | 2010-6-23 18:43 非洲自然地理特征~大陆北宽南窄,海岸线平直。~地形以高原为主,如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等。~在高原与高原之间,分布着一些大型盆地,如扎伊尔盆地。~大陆周围分布着狭窄的平原。~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东非大裂谷是地球上最长的断裂带。~气候呈南北对称分布。~自然资源丰富,有“富饶的大陆”之称。~自然灾害频繁。人文地理特征~人口6亿多,北非以阿拉伯人居多,沙哈拉沙漠以南主要是黑种人。南部有白人,是欧洲移民的后裔。~粮食供应不足是非洲的普遍问题。~大部分国家的“单一商品经济”出口价格波动大,因此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很贫穷。~非洲经济发展最好的国家:南非。


噼里啪啦708


地震的確很危险、我也一样怕怕的、随着人类高度发展、大楼林立处处偕是、我们考虑大楼高度、以及基礎深度、硬度式软度適宜条件都要做到位、地震带旳確很多、有名的南美洲智利、日本、中国、印尼、欧洲等等都是有名的震奌、但是人类为理想免供適应、突破難度一样的好地方好居所、非洲少有地震、但他们发展比较慢奌、相对他们的建材能省点、说来说去也是一样的食.衣.住.行.啊


州洪348


影响人类居住环境的自然因素有很多,温度湿度,四季交替,年降雨量等等。当然也包括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又分很多种,有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洪涝,泥石流等等。相对而言,大到足以威胁到人类的地震还是比较少见的。因而在衡量是否宜居时候,地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除非处于最活跃的地震带上。

况且,是否宜居,很大程度上还要考虑当地的人文因素和发展状况,比如经济发达程度,道路交通便利程度,水电气暖及卫生条件,医疗教育设施,就业前景,国民福利,政治局势,治安状况等等。

再者,当地居民的种族,文化,信仰,对外来族群的包容度等等,都是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因素,就目前的状况,非洲的绝大多数国家显然并非最宜居的地方。


老北京231


地震越多,土地越肥沃,你看下非洲人口分布就知道,地震带人口密度是非洲最大的


银豆狮


不见得吧,宜居?不应以地震发生的多少来定论。

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北半球,自然,这里的监控更完善,发布消息的渠道也更多。

而且,我们毕竟和那里相隔太遥远,加上那里比较落后,关心自然就少了。获得的信息自然就会有不对称。世界的“喉舌”都在发达国家的掌控中,就像现在欧美国家的人对我国还有很多偏见。


zzzbboy


地震不地震与宜不宜居有关系吗?关系很小。人类更依赖的是阳光,雨水,空气,交通,动植物资源,农耕条件等。而不太考虑地不地震。就算最爱地震的地方,也是几代人才震一下。不至于太影响宜居度的。


银河淘玉


生活又不是为了躲地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