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了何處,是現今哪裡?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諸葛亮的南征應該是諸葛亮軍事生涯中最成功,最漂亮的一筆,傳說中的七擒孟獲,也就發生在這次南征中。

南征的背景是,蜀漢帝國在接連損失關羽,張飛以及在夷陵吃了一場大敗仗。損失五萬精銳之後,他的南中地區出現了不穩的情況。當地的土豪地主與地方官員,發動了反叛,反叛勢力一度擴展到了整個雲南。

為了能夠更好的北伐復興漢朝,必須得有一個穩固的後方,所以諸葛亮決定放下北伐工作,先來解決國內的叛亂。

公元225年,在孫劉兩家重拾舊好,而曹丕又在和孫權鏖戰的情況下,歷史給了蜀漢帝國平定南方的時間,諸葛亮抓住時機,決定解決南方問題。

諸葛亮在以嶺之戰後積極補充兵力,擴展軍事力量,225年春,諸葛亮準備了兩萬多人馬浩浩蕩蕩的南下平叛。

這次軍事行動,諸葛亮決定兵分三路,由諸葛亮自領一軍,李恢和馬忠兩員大將也分別領一軍一路平下去。這三隻人馬僅僅花費了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就勝利會師於滇池之畔,整個平叛任務勝利結束。在穩定了後方之後,諸葛亮才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出師表,開始了六出祁山的征程。

在這場南征大戰中,諸葛亮親自率領西路軍,花費了僅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達到了戰略目的,把在四川西昌地區搞割據的高定的人頭給砍了下來,成功的收復了西昌地區。這也充分展現出了經過諸葛亮訓練之後的蜀漢軍隊,強大的戰鬥力。

歷史上著名的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也就發生在這段時間,發生的地點應該是在現在雲南的曲靖。

而東路軍在馬忠的率領下,推進也是極為神速,僅僅花費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收復了貴州黃平地區,達成了本次作戰的戰略目標。

跑的最遠的,就是李恢率領的中路軍,他們甚至還深入了滇池,雖然以少打多,但是憑藉出色的謀劃,最終在盤江地區擊敗了敵人,這個盤江也就是本次南征最遠到達的地區,就是現在的雲南玉溪。

至於有人說,諸葛亮一路打到了緬甸,原因就是諸葛亮出師表中的不毛和緬甸的英語發音極為相似,所以有人就推斷諸葛亮南征一路打到了緬甸,我想這應該是站不住腳的,這只是我們後人的牽強附會。


歷史評說


諸葛亮南征也就是對南中地區蠻族叛亂進行平亂戰爭,廣為流傳的“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源於這場戰爭。此戰發生在公元225年,這場戰爭規模雖然不大,但涉及範圍還是很廣,將四川與雲南都包含在內,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穩定了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的心態,為蜀漢政權的穩定發展打下了基礎。



南征背景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後主劉禪即位。此時蜀漢政權剛經歷了夷陵之戰的大敗,國君劉備又去世,川蜀本土勢力與荊州外來勢力的矛盾也隨之再起波瀾,蜀吳關係也因夷陵之戰而惡化,內部黃元叛亂又興起,因此處於內憂外患的狀態。


六月左右,益州郡雍闓,趁機叛亂,殺死建寧太守正昂,並將張裔送至東吳為俘虜。隨後策動越巂酋長高定起兵,攻殺派駐將領焦璜,自立為王,隨後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殺死從事常頎,一同北攻新道,被李嚴打退。

“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雍闓

諸葛亮採納馬謖之策,根據國內形勢以安撫為主,並未採取軍事行動,但這並未得到良好效果,反而使南中地區少數民族更加肆無忌憚。諸葛亮於是改變策略,先派鄧芝出使東吳修好兩國關係,解除東境威脅,又在漢中布重兵防禦魏國偷襲,並積極訓練軍士,製造軍械,補充軍資,準備南征,徹底平定南中混亂局面。

南征過程

諸葛亮以楊儀為參軍,龔祿為主將,率軍1.5萬人於西路南下,意圖沿線消滅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主力軍,進而攻擊益州郡雍闓與孟獲大軍;令庲降都督李恢,率本部2千餘人走中路,由平夷縣(今貴州畢節)迂迴山路至益州郡(今雲南東部),攻擊孟獲本部,切斷孟獲與高定之間的聯繫;令門下督馬忠,領2千餘人走東路,攻擊牂柯郡(今貴州黃平西南)朱褒所部叛軍。



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大軍按照戰前部署開始進軍。諸葛亮大軍走水路到達僰道(今四川宜賓),建立大營,分兵南下。 東路馬忠按既定戰略自僰道南下攻擊牂柯郡,一戰即定,隨後留下安撫當地軍民;中路的李恢軍亦按既定戰略偷襲孟獲的後方。


諸葛亮軍到達卑水(今四川美姑)地區後,紮下營寨,吸引高定集結部隊,以便決戰。 高定將主力向卑水地區集結時,雍闓、孟獲受高定請援,亦親率部隊進發此地。但此時叛軍產生內亂,雍闓被高定部將所殺,孟獲得知此事後,便停增援。

諸葛亮見叛軍無法集結到一起聚殲,便改變策略,先將高定擊潰。 高定潰敗後率部撤至邛都(今四川西昌),諸葛亮率軍追擊,再次擊潰高定軍,並斬殺了高定。隨後諸葛亮開始追擊向益州郡撤退的孟獲軍,而此時的中路李恢所部已經蕩平了益州南部地區,並佔領了孟獲的大本營,孟獲軍已無退路。


225年五月,諸葛亮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在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所部,並生擒了孟獲。隨後,諸葛亮與李恢會師於味縣,二者合兵一處繼續西進至滇池(今雲南晉寧東),平定了周圍部族。


整個南征除了李恢深陷包圍,誘騙後才得以戰勝以外,其他戰事均很順利,在南中地區平定以後,諸葛亮分南中地區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為六郡,即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並以當地人或將領統領,且不留一兵一卒,並派遣士卒幫助少數民族部落發展農業、水利設施,傳授製鹽、冶煉、種茶的技術,從此,南中地區趨於穩定,成為蜀漢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綜上所述可知,諸葛亮南征最遠是打到了雲南曲靖和滇池附近。

註解:



“七擒孟獲”在《漢晉春秋》與《華陽國志》中均有出現,但作為三國時期正史的《三國志》並未記載,而裴松之註解裡提到了此事,司馬光也將此事記載在《資治通鑑》裡,所以關於這個事件,在歷史上還是存在爭議的。而南征之戰並非大戰,諸如魏延、趙雲、吳懿、馬謖等人並未隨徵。


棍哥觀史


說起諸葛亮的南征,我們第一想到的內容,通常就是七擒孟獲的故事。但其實,孟獲只是諸葛亮南征中的其中一個對手而已。在劉備夷陵慘敗後,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趁機聯合南中土著豪強孟獲在南中發動叛亂。

當時的南中,是蜀漢最南方的一個轄區,共有四個郡,分別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和永昌郡,其中越嶲郡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川越西縣,也就是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這塊區域,當時越嶲郡的最高軍政長官是高定。牂柯郡是我們現如今的貴陽市,它當時的最高軍政長官是朱褒。

至於益州郡和永昌郡,分別是我們現如今的雲南省和緬甸克欽邦,雍闓和王伉分別是這兩個郡的最高軍政長官,至於孟獲則是益州郡的地頭蛇,雲南最大的土著豪強。當時,參與南中叛亂的其實只有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這三個郡,孟獲是跟隨雍闓一起。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諸葛亮的南征,實際上就是平定越嶲郡、牂柯郡和益州郡的叛亂,他的主要對手,是朱褒、雍闓、高定和孟獲四人。所以諸葛亮最遠打的地方,也就是益州郡的郡治中心滇池縣,也就是今天的昆明市晉寧區。



當時,在諸葛亮出征之前,馬謖就建議諸葛亮攻城為下,攻心為上。換句話說,單純的武力征服,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提出誘人的談判條件,然後在南中尋找一個可以被策反的實力派,最後由這個當地實力派來協助維持統治,這也就是所謂的以夷制夷,或者更文雅一點的叫法,就是地區自治。

諸葛亮為什麼會同意馬謖的建議呢?因為,當時的南中,主要就是我們現在的貴州、雲南和緬甸山區,去過這裡的人應該都知道,那可謂是十萬大山、十萬河流,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湍急河流,以當時生產力和交通媒介的發展,諸葛亮想用軍事手段來征服這裡,顯然是非常困難的。

換句話說,當地的叛亂分子,隨時可以玩敵退我進的戰術,只要諸葛亮的大軍一來,他們就躲到大山中藏起來打游擊,諸葛亮的大軍進入這種大山密集,而且地域廣闊、地理環境極度惡劣的地區,他要是把軍隊集中在一起,估計就是有痛點本事,也抓不住孟獲等人。

但是,如果諸葛亮把軍隊分散開,在這種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很容易被人各個擊破。並且,等到諸葛亮大軍撤走後,他們又可以立馬跑出來繼續作亂,這就會讓諸葛亮的大軍深深陷入戰爭的泥潭中無法自拔。對此,我們只需要看後來美國打越南時的情況。



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就採用馬謖的計策,以軍事進攻為輔、政治攻心為主,於是堅持和諸葛亮抵抗到底的朱褒、雍闓和高定三人,先後被清理出局。剩下的孟獲呢?在諸葛亮的誘人條件下,半推半就和諸葛亮達成友好協議。

最後,孟獲成為整個南中地區的代理人,南中也重新掛起了蜀漢的大旗,但是,蜀漢原先在南中地區指派的政府官員和駐守的軍隊的慣例,從此都被廢除掉。

換句話說,南中從此實現高度自治,當地的軍政治都由當地人自己來負責,當然,也就是以孟獲為核心的集團來負責,蜀漢政府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樣進行干涉。

這種戰果,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呢?從後來的結果看,諸葛亮的南征應該是成功的。因為在諸葛亮有生之年,南中再沒有發生過叛亂,而且蜀漢從南中獲得了大量的牛馬和土特產。但是,從後來幾百年的結果看,因為中原王朝放棄對雲南和緬甸駐軍和指派政府官員的權力,從此這些地區的獨立性越來越強,最終經過幾百年的演變,等到隋唐時期,他們也有了自己的國家,也就是後來的南詔國。


我是趙帥鍋


諸葛亮的一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了匡復漢室,六出祁山、七擒孟獲。而擒孟獲的故事最為人們津津樂道,這些故事皆發生在諸葛亮的南征途中。對於南征,人們均十分好奇,當年諸葛亮最遠打到了哪?它們現今的行政劃分屬於哪?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諸葛亮南征的來龍去脈。彰武元年(221 )七月,劉備稱帝三個月後便發起夷陵大戰,可惜最終慘敗。兩年後劉備又不幸病逝,整個蜀國一片混亂。益州郡(今雲南昆明一帶)的漢族豪強雍闓趁機策動牂柯郡(今貴州貴陽)太守朱褒、越嶲郡(今四川越西,即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反叛。雍闓先殺了原益州太守,又在東吳的唆使下發兵攻打永昌郡(今雲南西部和緬甸的東北部)。這些叛亂勢力相互勾結,使蜀國的南中四郡除永昌郡以外幾乎脫離蜀漢控制。

到了建興三年(225 )春天,已是劉禪時代,諸葛亮在與東吳重新建交及國力初步恢復的形勢下決定平定南中叛亂,以剪後顧之憂。

蜀漢南征,平息“後院起火”,主要分三路大軍。其中西路軍由諸葛亮親率出師,他從成都出發後,順岷江水路到達今天四川宜賓,再沿金沙江逆流而上,取道卑水河谷(今美姑河),深入越嶲郡腹地與叛軍激戰。斬殺高定之後,雍闓被高定部下殺死。聯軍的兩個首領相繼喪命,剩下來的叛軍部隊歸孟獲指揮。孟獲無計可施,只好率部西逃,儘管他的部隊在鹽源、鹽邊一帶被諸葛亮打敗,但他卻帶著殘部僥倖逃脫。而蜀軍此時三路大軍除孟獲殘餘力量仍未捕獲外皆大捷,所以諸葛亮打到多遠主要在於孟獲逃得多遠?

對於這點,人們目前看法不一。有說他就從昭通渡瀘水逃回曲靖老家。還有說他渡過瀘水,循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向鄰國緬甸請求避難。這兩種說法雖一東一西,卻存在一個共性,那就是渡瀘水。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曾提到“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儘管學術界對瀘水的具體地點也持有金沙江、怒江等爭議。但筆者更傾向於怒江,因為諸葛亮必然渡過瀘水,進入不毛之地。

而“不毛”一詞在《辭海》、《古文觀止》等權威書籍中均解釋為“不生長草木五穀,不種桑麻,也指最荒涼的或未開闢的地方”。相比較而言,怒江周邊的開放程度比金沙江更荒涼。更主要的是古代怒江在中國段的名稱有三個:①黑水,②怒水,③瀘水。由此不少專家推崇“五月渡瀘”的“瀘”是特指今雲南保山市古盤蛇谷(火燒藤甲兵處)附近的怒江段。另外從地理位置來看,保山市確實離緬甸很近,而緬甸是個佛教國,古印度稱它為“緬毛(Myamma)”,他們又自稱“不毛(Brahma)”。如此一推測,孟獲逃至緬甸的可能性很大。據說他當年逃到緬甸八莫(Bhamo),而八莫人以慈悲為懷,十分同情孟獲的遭遇,於是向他提供保護。後來諸葛亮通過外交途徑,將他捕獲歸國。現今緬甸曼德勒附近仍流傳著諸葛亮的傳說。所以筆者初步判斷諸葛亮南征最遠到達今緬甸東北部。

總而言之,目前對於諸葛亮南征最遠地方仍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無外乎是今雲南晉寧一帶與雲南大理或緬甸東北部。實際上無論諸葛亮最遠南征到達何處,他發起的南征皆極大地開發了我國西南地區,為我國少數民族帶去先進的耕種方式與思想文明。


鄧海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目前大概有2種說法。

第一,官方說法。

官方認為諸葛亮南征,最遠應該只是雲南昆明以南,看到滇池以後就回師了。

史書記載,孟獲決定投降,帶軍隊至滇池面見諸葛亮。

諸葛亮接受孟獲投降後,讓他負責管理南方,日後遷為御史中丞。

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向西最遠是到了大理保山。

而諸葛亮的對手孟獲,其實是當地的豪強,或者說是部落聯盟的領袖,一般認為孟獲就是彝族人。

而當年彝族人活動的地區,主要也是在這一帶。

第二,緬甸說。

緬甸北部有很多關於諸葛亮的傳說。

一說,諸葛亮大軍曾經殺到過緬甸北部,追蹤反叛少數民族領袖和軍隊

當時蜀漢軍隊詢問當地人,反叛領袖叫做什麼名字。

當地土人聽不懂漢語,回答“不知道”,土語的不知道的音就是孟獲,於是孟獲就被誤當做是人名。

這種說法很有市場,也是緬北常見的故事。

但是,緬北卻沒有什麼諸葛亮大軍的遺蹟。

目前發現諸葛亮大軍以及,最南也不過到達怒江。

其實,當時蜀漢即便是連昆明一代也不能牢固控制。諸葛亮還沒死,這裡又多次發生判斷。

等到諸葛亮死了,南中地區更是亂成一鍋粥。

昆明尚且搞不定,何談跑到緬甸去。


薩沙


南中地區又稱西南夷,其地包括蜀漢的越巂(今四川西昌)、永昌(今雲南保山)、益州(今雲南晉寧)、牂牁(貴州福泉)四郡,其地大約包括今天的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一帶。蜀漢時屬益州管轄,因益州的統治中心在巴、蜀地區,南中地區在巴蜀南部,所以習慣上稱其為“南中”。這片廣袤的地區群山連綿,溝豁縱橫,森林密佈,地理不便,被漢人視為“煙瘴之地”,自古就是叟、青羌、獠、濮等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蜀漢建興三年(公元255年),建寧(今雲南曲靖)太守雍闓,勾結蠻王高定、孟獲舉兵造反,附近郡縣紛紛響應或降附,叛軍聚眾圍攻永昌郡(雲南保山)。

彼時諸葛亮正在籌劃第一次北伐曹魏,千頭萬緒,諸事繁雜 。

諸葛亮見南中不穩,後院起火,為了蜀國的安危,為了消除心腹之患,為了能心無旁騖地北伐中原,他決定親自率大軍南征,以平南中之亂。

據《三國志》記載,蜀漢南征大軍約十萬人(包括後勤人員在內),兵分三路,大舉南下進軍蠻方。經過艱苦行軍,頑強作戰,諸葛亮採用馬謖提出的攻心戰略,相繼攻滅了率先叛亂的高定、雍闓,終於收復了失地。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剿撫並用,以撫為主,七擒七縱在南中很有威望的蠻王孟獲,使他心服口服,保證今後永不反蜀。

具體經過大體是這樣的:蜀漢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病死白帝城後,牂牁郡太守朱褒、益州郡的豪族大姓雍闓、越巂郡叟族豪酋高定紛紛舉兵叛亂。後來,雍闓等人用陰計裹脅南中各族捲入了反蜀的叛亂 。叛軍攻城略地,聲勢愈發浩大,氣焰愈發囂張。

因與東吳交戰致敗,蜀國的實力大受削弱,經過一年多的內部整飭,“閉關息民”,休養士卒,恢復經濟後,諸葛亮一面派出使者,重新恢復了因劉備伐吳而破裂的吳蜀聯盟,恰值這時魏王曹丕率大軍討伐東吳,魏吳鏖戰,無暇西顧,蜀漢只要嚴飭將領扼守住永安、漢中等關隘,即可無東顧及北顧之憂。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立即上表後主劉禪,決計親率大軍南征。建興三年(225年)三月,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南征平叛。

出師前,諸葛亮採納部屬馬謖的建議,確定了以撫為主、武力威懾為輔的攻心戰略。七月,諸葛亮由越巂(西昌)進入南中,派大將馬忠率領東路軍攻擊牂牁,一舉殲滅了朱褒的叛亂勢力;派大將李恢率中路軍出平夷(今貴州畢節)直撲益州(雲南晉寧)。隨後,諸葛亮親率蜀軍主力也進入益州。這時叛亂主謀雍闓已被叟族叛酋高定的部將擊殺,叛軍推蠻王孟獲代雍闓為統帥,他收集雍闓的殘部與蜀軍對抗。孟獲在南中各少數民族中甚有威望,所以諸葛亮根據自己戰前的既定方針,決定生擒孟獲,令他輸得心服口服。八月,蜀軍憑武力優勢,以及諸葛亮的足智多謀,在與孟獲聯軍的交戰中,一舉擊潰之,果然俘虜了孟獲。

經過七擒七縱(七次生擒又七次釋放),孟獲終於心服口服,表示終身不再反叛蜀國。

諸葛亮平定南中時“七擒孟獲”的事蹟,《華陽國志·南中志》、《漢晉春秋》、《資治通鑑》等文獻均有記載。《華陽國志》記載:“......

凡七擄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是反善。亮復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建興三年(225年)秋,諸葛亮與李恢、馬忠三路南征大軍會師於滇池(今雲南晉寧、昆明一帶),勝利結束了南征平叛的戰事。

諸葛亮抵達滇池後,封孟獲等渠帥仍留在當地為官。孟獲等人做了蜀漢有實權的官員,終其一生,果然再無反叛。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不但一舉解除了蜀漢的南顧之憂,穩定了後院,而且從南中地區徵發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充實了蜀漢的財力,從而可以專注於北伐中原,全力北進秦隴、關中了。

那麼,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了什麼地方?按史料記載,蜀國南征大軍中的中路軍——由李恢率領的部隊打得最遠,他最先打到滇池,並“南至盤江”,按圖索驥,蜀國中路軍大約打到了今天雲南省的晉寧、玉溪一帶。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公元223年四月,漢昭烈帝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由於先前夷陵一戰使得蜀國元氣大傷,加之新君劉禪初登大位,蜀國政局不穩,故蜀漢南中豪族雍闓在孫吳的支持下煽動南中部族發動叛亂。公元223年六月,雍闓斬殺蜀漢建寧太守正昂,後又生擒益州太守張裔獻與東吳,隨後越巂郡太守高定,牂柯郡太守朱褒以及蠻王孟獲相繼參與叛亂,據《三國志》記載:

“先主薨,高定恣睢于越巂,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柯。”

面對南中叛亂,蜀國一時無力招架,最初多采取懷柔政策,直到三年後,蜀國國力得到恢復,才開始正式解決這一難題。公元225年三月,漢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亂,話說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最遠到底打到了何處呢?

史料尋蹤

據史料記載,當年諸葛亮南征時,與蜀將馬忠,李恢各領一軍,兵分三路向叛軍進發。時馬忠領東路軍從僰道向東南的牂柯郡進兵,李恢領中路軍從平夷南下益州郡直取孟獲的後方,而諸葛亮領西路主力軍從僰道折向西面,進軍安上(現四川屏山)一帶。時叛將高定所部集結於定筰、卑水(今四川美姑)一線,諸葛亮欲將雍闓,孟獲所部叛軍都吸引到卑水並在此與叛軍進行決戰,只可惜這個計劃因叛軍內部生變而被打亂,時雍闓孟獲自益州郡北上支援高定,然途中雍闓卻被高定部將所殺,雍闓死後,孟獲率部折返回了益州郡,而諸葛亮見不能將叛軍聚而殲之便果斷向高定部發起進攻,後高定敗撤到邛都(今四川西昌),力戰數十日後終被諸葛亮大敗。高定戰死後,諸葛亮再率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地界,這便是《出師表》中所說的: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其實在諸葛亮來到益州郡前不久,李恢所率的中路軍便已攻破了孟獲的根據地,不過未能擒獲孟獲,所以李恢選擇了率部向南掃蕩叛亂,用時也將孟獲的後路給切斷。時孟獲向東北方向逃離,後被諸葛亮在

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的地區追上,一番激戰後,孟獲被諸葛亮生擒。擒獲孟獲後,諸葛亮率大軍南下與李恢會師,隨後蜀軍向西進兵滇池(今雲南晉寧東),分兵平定了四周部族後,這場持續三年多的南中叛亂宣告徹底平息。故諸葛亮南征最遠很可能是到達了現今雲南晉寧一帶。

緬甸,越南說

現今緬甸佤邦以及越南北部都流傳有諸葛亮的故事,且諸葛亮在當地頗受敬重。相傳當年諸葛亮南征時涉足過這些地方,不過個人認為這個的可能性還是不大。諸葛亮五月渡瀘,於秋末徹底擊敗叛軍,在南中制定一系列安撫政策後折返回成都,據《三國志》記載:

“建興三年十二月,亮還成都”

從徹底平亂到折返回成都,期間最多不超過三個月,且諸葛亮戰後還有不少事後工作需要處理,故再往西進入緬甸,往南進入現今越南北部的則難以在同年底返回成都,故可能性不大。不過緬甸,越南流傳有諸葛亮的故事倒不奇怪,緬甸,越南與我國雲南接壤,這一帶從古至今都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諸葛亮南征平叛後與南中部族建立了友好關係,故諸葛亮英明在南中部族中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了下來。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專注歷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靈魂的感觸


關於諸葛亮南征軍所達最遠之處,歷來說法不一,談論這個主題之前,先捎帶說點有關南征的一些事情。

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親帥大軍,經過九個月的戰鬥,終於取得了南征的勝利。對於這場戰爭,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是這樣描述的:“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而此時的諸葛亮的南征,只是蜀漢多年南征的一個開始。諸葛亮的南征軍返回成都後,南中各處相繼發生了數次反叛。

《三國志·李恢傳》中記載:“後軍還,南夷復叛,殺害守將。恢身往撲討,鉏盡惡類,徙其豪帥於成都,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這裡的“後軍還”,指的便是諸葛亮南征大軍撤軍之後。

在《三國志·張嶷傳》當中,有同樣的記載:“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里,其郡徒有名而已。”後來張嶷出兵征討,這才穩定了局勢。

所以,南征一直貫穿蜀漢政權的始末,“蜀漢四大都督”之一的“庲降都督”就是專注於這項業務。

回到題主的問題,南征軍最遠到達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今雲南彌勒、開元之間南盤江地區

《三國志·蜀書·李恢傳》載:“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與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著名的歷史學家繆鉞《三國志選注》解釋“盤江”說:“即《水經注·葉榆水》所說的盤江。”盤江源出律高縣,律高縣在今雲南省瀘西、彌勒兩縣境。

晚清的輿地學大師楊守敬說:“酈氏(酈道元)之所為盤江者,今無其水,據其所敘,似今彌勒瀑布河倒流入葉榆者。”

結合現在的地理狀況看,南征軍李恢部所達最遠的地方在今雲南彌勒、開遠之間的南盤江大彎道地區。

二、今雲南昆明滇池東南岸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載:南征軍諸葛亮一路七擒孟獲,“遂至滇池”。《資治通鑑》也採用這種說法,南宋史學家胡三省注曰:“滇池縣屬益州郡,池週迴二百餘里,水源深廣,而未更淺狹,有似倒流,故曰滇池。”

滇池縣在今天雲南昆明滇池東南岸。

三、今雲南大理

唐人樊綽所著《蠻書》(又名《雲南志》)載: “孟獲據佛光寨,去大理百十里,守關隘。諸葛武侯南征,不得入,乃由漾滭而北,破佛光,駐軍大理。盡覽形勝,以定規劃。”樊綽曾為安南(今越南河內)經略使,專門負責蒐集南詔的資料,所以也有一定的可信度,位置在現在的大理附近。

四、今雲南保山

清《雲南通志》記載:“諸葛亮經會川,歷三絳、弄楝、葉榆,西抵永昌( 今滇西保山縣一帶) ,遂生擒獲。”

五、今緬甸八莫

最傳奇的說法莫過於“緬甸八莫說”,不過該說法純屬推測,缺乏史料支持。明代王士性《廣志繹》有多處涉及諸葛亮南征的文字。王士性曾在西南為官,他喜好考察史地,所言都有比較確實的根據。他在書中說:“諸葛孔明南征至江頭城……乃諸葛孔明所到,有碑立江頭城。”

明代江頭城據考在今天緬甸境內伊洛瓦底江中游瑞麗江入口的傑沙,八莫就在傑沙西90公里處。從《中國歷史地圖冊》的標示來看,江頭城在永昌郡西南邊界之外,但據《廣志繹》所言,當時此地也應屬永昌郡的轄區。如此看來,諸葛亮南征軍曾到達這裡,也並非不可能。


東觀太史


諸葛亮南征最遠打到哪裡?有歷史學家的大膽推測,也是現在具有最大的爭議的說法,那就是諸葛亮已經南征到緬甸這一說法,而這一說法的主要來源是哪裡呢?出師表中有一句話說:”“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不毛"這個詞引起了很多歷史學家的注意,這裡的“不毛”就很多歷史版本的解說。






散文大全


諸葛亮南征發生在公元225年,由於劉備在夷陵之戰當中遭到了慘重的失敗,導致蜀國政權不穩,趁著蜀國大敗,國力空虛,當時蜀國的地方大員如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而在南中的地方豪強孟獲也參與其中,一時間蜀國喪失了大約一半的領土。

南中叛亂時期的形勢。

當時的蜀國形勢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北面有強大於自身數倍的曹魏,東面是剛擊敗了蜀國大軍的東吳。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慘敗,導致蜀國軍事實力大損,在這樣一種情況下,蜀國可以說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

叛亂髮生在公元223年,由於當時劉備新敗,國內需要整頓,所以諸葛亮沒有立即採取軍事行動。在北方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的軍事威脅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聯孫權”的戰略,他派鄧芝出使東吳,與東吳修好,再次形成了孫劉聯盟,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緊接著在公元224年諸葛亮積極發展內政,恢復軍力。公元225年的時候諸葛亮南下平定南中叛亂的時機便已經成熟。

諸葛亮的軍事行動

關於此次諸葛亮西征的具體數量軍隊人數估計大約在2萬人左右。諸葛亮當時兵分三路,諸葛亮親率主力部隊大約1.5萬人首先進攻越嶲郡,之後進軍益州,消滅了孟獲的主力。

另外兩路人馬軍隊人數都不多,大約都在2000人左右,主要是負責佯攻,配合諸葛亮主力的進軍。

▲孟獲是諸葛亮南征最大的對手

就叛軍的實力來說,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錄。

叛軍的高定部在連續兩次被諸葛亮擊敗之後,還有大約2000人,因此,估計高定軍在開戰的時候兵力大約為5000人。益州郡的部隊數量較多,在孟獲增員的情況下,大約在6000人左右。

而朱褒部一戰就被馬忠消滅,兵力應該比較少大約為1000人左右,且戰鬥力不強。

因此三路叛軍合計大約在1.2萬人左右。

在《中國戰爭史》當中分析蜀軍大約為2~3萬人。

諸葛亮最遠應該打到了大理

根據當時諸葛亮南征的相關記錄來說。他最遠的地方應該是打到了大理。不過也有說諸葛亮當年打到了緬甸,但這個說法並不靠譜,因為當時南中地區也就是如今的貴州和雲南一代蜀國的統治也不穩定,經常發生叛亂,在這種情況下再進軍緬甸,是一個不靠譜的說法。

所以按照題目所說,諸葛亮最遠應該是打到了大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