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看文明:對佛教影響最深的犍陀羅

對中國大眾而言,印度的佛教影響應該更大一些。但佛教自釋迦摩尼死後的幾百年裡,都還是本土性質的宗教,而且混跡在印度教之中。直到了阿育王大興佛教之後,才得到廣泛的傳播。中國接觸到佛教是在東漢時期,那個時候傳過來的佛教不是來自阿育王所在的地區,而是位於今天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區的犍陀羅地區。所以今天參觀印度的佛教遺址,會和中國的佛教形式差異很大;而如果我們是到訪犍陀羅的遺址,就會有很熟悉的感覺了。

中國研究犍陀羅地區文化的主要學者是何平先生(由他參與編寫的《犍陀羅文明史》於2018年2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大家可以自行參閱),以下一些內容都選自其有關文章,同時輔佐一些網絡的資料。

宅家看文明:對佛教影響最深的犍陀羅

佛陀立像

犍陀羅梵文意為“芳香之地”,在法顯的《佛國記》中,稱它為“犍陀衛國”;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稱之為“健馱邏國”;《續高僧傳》中意譯為“香行國”。它是古印度16國之一(相當於中國的戰國時期),作為一個國家的概念,早期佛教經典裡面,譬如《大史》、《增支部經典》都有記載。

由於地處歐亞交界地區,犍陀羅地區是東西方文化的交匯之地,在阿育王弘揚佛教之後,這裡更是以佛教雕像為主要表達方式,融合了西方主要希臘當時的雕刻藝術,創造了被稱為犍陀羅藝術的佛教藝術形式。

宅家看文明:對佛教影響最深的犍陀羅

上面兩張照片,左邊的是羅馬皇帝的造型,右邊是犍陀羅藝術的佛陀造型。兩張造像的頭型都是波浪式的捲髮,穿著通肩長袍,一手提著長袍衣角。大家可以對比一下下圖中印度本土佛像,兩者的差異還是十分明顯的。

宅家看文明:對佛教影響最深的犍陀羅

宅家看文明:對佛教影響最深的犍陀羅

在犍陀羅佛像風格形成之後,其開始向東方發展,推動佛教進入中原地區。公元前2年,漢朝就從犍陀羅地區引入佛經。《三國志·魏志》上說:“博士弟子景盧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明帝永平7年(公元64年),明帝夜夢金人。大臣告訴皇帝說,你夢見的是西方的佛陀。因此,明帝就派人到印度去尋找佛經,結果,在犍陀羅地區,使者遇到了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於是邀請來漢地傳播佛教,並在洛陽建立了第一個寺廟——白馬寺,攝摩騰還翻譯了《四十二章經》。

宅家看文明:對佛教影響最深的犍陀羅

宅家看文明:對佛教影響最深的犍陀羅

今天,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犍陀羅遺址得到路線的挖掘,主要集中在塔克西拉、白沙瓦、喀布爾和斯瓦特等地。其中塔克西拉很長時間裡是作為犍陀羅的首府這樣一個政治文化中心而存在的,不僅保存有大量的遺蹟,而且藏品也比較豐富,是全面瞭解犍陀羅歷史的重要地點。

宅家看文明:對佛教影響最深的犍陀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