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投名狀》中,為什麼龐清雲要將蘇州城中的士兵統統殺掉而不把他們放掉?

Seven_樂樂


龐青雲養不起這群降兵,先說此事背景!

龐青雲三兄弟帶領山字營打蘇州城,四千人圍困蘇州9個月,愣是沒打下來。這也不怪龐青雲沒本事,因為,蘇州城內的太平軍也有4000人!圍城可是消耗戰,山字營沒有自己的根基,士兵早就開始餓著肚子打仗了。此時,士兵們都想進城,因為,聽說城裡有吃的!可是,餓著肚子是打不下蘇州城的。

山字營士兵說,城內有耶穌,每天分五張餅和兩口肥豬,就夠5000人吃了。城裡有吃不完的豬肉和大餅!

而龐青雲打蘇州,沒有經過上面的“三個老頭”(電影映射是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同意,所以,上邊不給他糧食。於是,龐青雲只能找魁字營借糧。條件是,打下南京城,分一半給魁字營!於是,魁字營給了他10天的糧食!

而此時,二虎進城殺了蘇州城內的太平軍頭頭黃文金!準確說,是黃文金犧牲自己,讓城內太平軍士兵投降。於是,山字營順利接管了蘇州城,俘獲了4000多太平軍。在大家都在為二虎慶賀時,龐青雲的臉“由晴轉陰”!

龐青雲殺降,就是為了自己的私慾!

首先,龐青雲不能讓趙二虎擴大勢力,也不能讓二虎收買人心!

龐青雲和趙二虎雖然是結拜兄弟。但是,龐青雲其實跟土匪趙二虎不是一路人。趙二虎講的是義氣,所以,甘願認比自己有本事的龐青雲為大哥。而龐青雲心狠手辣,為成大業,不擇手段。

再加上一個女人攪局,讓龐青雲也有了“橫刀奪愛”的想法。龐青雲在知道趙二虎進城刺殺黃金文時,對“弟妹”說,要娶她!!!不過,趙二虎運氣好,竟然回來了!龐青雲不免有些失落。

趙二虎不僅活著回來,還招降了4000多降兵!這些人真要是收編了,肯定聽二虎的!畢竟,他們都覺得是二虎給了他們饅頭,給了他們一條活路!而對於權力慾望特別大的龐青雲來說,這事不允許發生的!龐青雲覺得,是你趙二虎答應讓他們活命,不是我!殺了這群降兵,壞的也是你趙二虎的名聲!

其次,龐青雲也怕控制不住這群降兵!

蘇州城被圍困快一年了,裡面剩下的都是黃金文的精銳舊部!黃金文“副手”一聲喊,所有士兵立馬閉嘴!這麼訓練有素,就算是被俘虜了,依然聽長官的。就衝這一點,這4000人不會散!不可能被直接遣散!

明末時,朝廷對西北的農民軍一開始也是用以詔安為主、剿滅為輔。可是,農民軍等沒糧食吃了,馬上又起兵反叛。就這樣,折騰了很久,農民軍反而勢力越來越大了。

而這些太平軍不能被遣散,就只能收編到部隊去!

最後,也是最直接的問題---沒有糧食收編他們!

山字營只有十天的糧食,再分一半給俘虜的話,就只夠5天吃的。而且,城內的百姓也要吃糧食。沒有糧食,龐青雲就不能再去打南京!不打南京,怎麼跟魁字營交代?怎麼升官發財?

當然,龐青雲最擔心的是影響他打下南京,在老佛爺面前露臉!南京可是太平軍都城,打進去,肯定會封官進爵,青史留名的!所以,誰也不能影響他全力打南京!不過,龐青雲的說法很大公無私:為了讓南京城百姓免遭魁字營屠殺!

可是,他一個小小山字營統領,怎麼管得了魁字營?而且,當時的“團練”都是自籌軍費。攻入城內,燒殺搶掠也是籌集軍費、犒勞士兵的一種方式!就算他管得住山字營,可是,上面人和友軍還是可以放縱士兵的。救南京城百姓,也只是龐青雲非要打南京的藉口罷了。

歷史上在蘇州殺降的是李鴻章!

蘇州的太平軍投降後,李鴻章怕這群太平軍再謀反。於是,李鴻章在宴席中將郜永寬為首的八降將殺死。隨後,對殘存的太平軍降兵進行屠殺,據說有2萬人被殺。

"常勝軍"戈登還因為此事,還聲討李鴻章。當然,戈登是因為沒在蘇州撈到好處,故意給李鴻章找麻煩。戈登組建常勝軍參戰,就是為了趁亂搶掠。

後來,李鴻章託海關稅務司赫德給戈登送了一筆錢,這事就算完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是電影還是真實歷史。

電影裡面,很簡單,沒糧食。

當時軍糧供應嚴重不足,如果供應給蘇州城內的降兵,龐青雲就不能繼續搶功攻打南京。

龐青雲本來就是利用所有人為了自己功名利祿,最終目的就是佔領南京。此時當然六親不認,將降兵殺光,只是打著冠冕堂皇的旗號而已。

真實歷史就是李鴻章在蘇州殺降兵。

原因如下:

第一,對太平軍不信任

太平軍假投降並不是第一次,而當時太平軍將領提出要保留部隊的完整性。

資料記載:八王5日下午16時之後提出要求,他們讓程學啟轉告李鴻章,要求添立二十營(一萬多人)、奏保副將以上官職。

當時蘇州太平軍還有約2萬多人,而淮軍圍城的也不過4萬人而已。

留著這樣一支不可靠的部隊,對李鴻章是個很大的威脅。

第二,不願意給錢給官耍賴

當時淮軍的軍餉很緊張,主要依靠上海地區的供應。

但之前淮軍數量只有一二萬人,供應還是湊合的。

此時淮軍已經增加到七八萬,軍餉開銷很大,逐步堅持不住,李鴻章為此焦頭爛額。

但之前騙蘇州太平軍將領投降,開了很多空頭支票,許諾給大量軍餉,還許諾太平軍投降的八個王都可以當官,現在無法兌現。


既然兌現不了,乾脆殺人滅口,直接耍賴。

反正李鴻章有朝廷支持,蘇州丟了以後南京也危在旦夕,可以不用考慮後果。

唯一隻需要搞定中間人,常勝軍領袖洋鬼子戈登就行了。

第三,朝廷暗中鼓勵

總體來說,慈禧對於太平軍極為痛恨,是很希望將他們殺光的。

之前湘軍曾經多次進行屠城,朝廷均沒有干涉,裝作看不見。

相反,淮軍的軍紀較好,主要是他們的舉動多在洋人監視下,除了上海的各路神仙,還有協同作戰的戈登在內的大批洋人官兵,不能亂來。

但李鴻章心裡清楚,即便他屠城,慈禧也是絕對舉雙手雙腳支持的,所以毫無顧慮。

事實也是如此,慈禧並沒有因為蘇州事件對李鴻章進行任何處分,反而還幫助他搞定了憤怒的戈登。

史料記載,對於戈登因為降兵被殺的憤怒,李鴻章和慈禧都不以為然:在李鴻章看來,戈登是婦人之仁“煦煦婦人之仁,脅令收撫,稍一濡忍,變生肘腋”。慈禧也認為戈登不知道屠殺的意義“不知此中權衡自有一定之理”。


薩沙


  

電影《投名狀》講的是龐青雲、趙二虎、姜午陽這三個結拜兄弟之間的恩怨糾葛的故事。雖然三人是結義兄弟但他們的身份並不相同,龐青雲是官兵而趙二虎和姜午陽是土匪。不同的出生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性格和處事態度。

  蘇州城一戰是他們通往成功的重要一步,進攻蘇州城並沒有得到上級的指示而是龐青雲自己擅自做主的。沒有上級的支持使的他們面臨著缺糧少兵的情況,在對蘇州進行了長達九個月的圍攻後龐青雲的士兵只有四千多人了,而且此時已經斷糧如果沒有糧食不說破城了,這些人全部要活活餓死。

  在這種情況下趙二虎和龐青雲做出了不同的選擇,趙二虎爬進了蘇州城想要勸降守軍,龐青雲找到了老對頭隗字營以攻取南京各得一半的代價換取糧食。

  最終他們兩個都成功了,趙二虎成功勸降了守軍,龐青雲也成功的獲取了四千人十天的糧食。城雖然破了但同時也面臨這一個重大的問題,已經投降的四千守軍怎樣處理。他們的糧食只夠十天,如果按照趙二虎的答應的收編他們。不僅要考慮糧食的問題還要考慮他們是否真心歸降,會不會在關鍵時刻反戈一擊。畢竟自己的軍隊也只有四千人,不可能把他們全部分散開來,而且時間緊迫來不及整編。如果把這些人放了按照劇中龐青雲的說法,他們這些人拿上刀就是戰士,而自己的四千兵馬不可能分出一部分來守衛蘇州,這樣一來蘇州城就是一座空城,一旦龐青雲他們一走這些人又反叛之心就會立馬佔領蘇州城威脅龐青雲軍隊的後方。在這種情況下殺了這些投降的士兵時最為節約成本的方法。

  龐青雲也不太想殺他們,但是形式所迫他不能不這樣做,在這點上姜午陽要比趙二虎看的通透。這也是他們所處身份不同造就的,趙二虎是土匪,他考慮的是他的兄弟,是他的承若,是義字當先。龐青雲是一個官兵,他所考慮的是將士的生命,是如何打贏一場仗,是功名利祿。

  慈不掌兵,義不行賈。在古代殺降的事情不再少數,像殺神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士兵,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兵等。在當時他們都有著必須殺降兵的理由,雖然他們知道這樣並不人道,但做為一個主帥他們所考慮的是怎樣最大限度減少自己士兵的損失,而殺降這件事是非功過只能留給後人評論。


讀史鑑往


咸豐年間,天下大亂,洪楊捻回相繼禍亂大半個中國,兵荒馬亂之下,老百姓受此荼毒,輾轉死於溝壑者不下八千萬人。

僅僅是長毛之亂,就造成近五六千萬人的死亡,這個數字比兩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加起來還要多,而同時期的美國南北戰爭,其死亡人數僅僅是長毛之亂的二十分之一。

別的不說,就江西和安徽兩省,經歷了長毛之亂,兩省人口減半,一百年都沒能恢復。由此,原本富庶的江西安徽在近代一蹶不振,並非沒有原因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戰爭越早結束越好,越早結束,對老百姓就越有利,對整個國家都是有好處的。

具體到蘇州殺降問題上,當然是應該殺的,而且是必須殺,對待長毛這些邪教,必須斬草除根,絕沒有第二種選擇。

道理很簡單,如果不徹底剿滅這些人,而讓這些人逃出去的話,勢必死灰復燃,而會讓更多的老百姓喪命。

換言之,跑出去一萬長毛,最起碼要讓十萬無辜百姓喪命。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長毛本身就是流寇型的,他們都是通過擄掠所經之地而生存發展,而且,這些人不僅是擄掠糧食財產,青壯年也同樣被挾裹擄掠。

由此,其所經之地,不但糧食、財產、衣物等被席捲一空,所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這些人要麼在家等死,要麼死在乞討的路途。

而這,就是長毛造成如此大的人口損失的一個重大原因。



至於蘇州殺降,也確實有必須殺的理由。

首先,蘇州長毛的投降並不誠心,其提出改編的要求不說,而且還只獻半城,如此一來,雙方仍舊處於一種不信任狀態,也可以說仍舊是對立的戰爭狀態。

基於這個理由,李鴻章其實一開始就打算將這些長毛徹底剿滅,並沒有第二個方案的。

當然,話說回來來,這些吸食百姓民脂民膏、殘害百姓多年的長毛沒有一個是冤枉的,他們的手上,沒有一個不是累累人民和白骨。

總的來說,蘇州殺降是必然,也是必須的,看似殘忍,但對於無辜的老百姓來說,卻是天大的福音。

這些長毛,罪有應得,早就該滅了。


坑爹史冊


中國人有時候有些自相矛盾的說法,比如既說殺俘不祥,又說斬草除根。

很顯然,龐青雲選擇的是後一種——斬草除根。

這件事是有歷史原型的,就是爭議極大的蘇州殺降,做事的當然不是龐青雲,而是李鴻章。

當時蘇州城守衛的主將是英勇善戰的譚紹光,清軍打了好幾次沒打下來,所以李鴻章就選擇“從內部攻破堡壘”,收買了以譚紹光手下以郜永寬為首的八個叛徒,這些叛徒殺死譚紹光後開了城......

然後呢?許諾的高官厚祿當然不存在,李鴻章一個鴻門宴又把這幫叛徒殺死了,早期的教科書描寫這段歷史的時候還頗有一種幸災樂禍的語氣。

接下來李鴻章開始清洗,城內降卒皆屠,一般認為殺死2萬多人。

這件事情引起了一片譁然,就連“洋槍隊”頭目戈登都嚴重不滿,戈登此人雖然歷史書上喜歡把他和外國侵略者打等號,但實際上這個人更像是一個單純的“探險家式的僱傭軍”,他指責李鴻章背信棄義,後來還屢次去李鴻章那裡挑釁。

李鴻章的“殺降”還造成了其他嚴重的不良影響,首先江南其他地區的太平軍再不敢投降,只能硬著頭皮打下去。

那麼,李鴻章為什麼要這麼幹?主要原因有三個,首先自然是洩憤加斬草除根,太平天國可是差點讓天地變色了,李鴻章殺降是為了給清政府“出氣”,果然,後來清政府也沒覺得李鴻章的所作所為有什麼不妥。

第二是那八個降將要價太高,李鴻章給不起,直接殺了乾淨。

第三則是程學啟的因素,李鴻章還只是想殺幾個領頭的,但程學啟則故意搞出了大屠殺,這一方面和他自己也是“降將”,想借此表忠心有關;另一方面則是故意噁心戈登,因為程學啟和戈登素來不和,而戈登又是蘇州守軍投降的保證人,程學啟想讓戈登難堪。


國史拾遺



《投名狀》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一部戰爭片,電影將戰爭的殘酷和權力鬥爭的殘酷真實的表現出來,其中龐青雲蘇州城殺俘那段相當震撼。關於龐青雲為什麼要殺死5000太平軍降兵,他自己有解釋,那就是這些投降的太平軍官兵保持著完整的建制和戰鬥力,如果放了他們,這些人在再次附太平天國,在清軍背後再次佔領蘇州,而且還能夠切斷清軍補給線,從背後產生重大威脅,絕對是心腹大患;另一方面,龐青雲的部隊極度缺糧,他還要將借來的糧食分給敵人,肯定也是自己和屬下不願意的。在這些理由的支撐之下,龐青雲最終下定決心,殺死了投降的太平軍官兵。

除了電影中龐青雲自己說出來的原因,我個人覺得他在蘇州城殺俘也是在確立個人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樹立和強化自己的威信和威望。

圖注:電影《投名狀》劇照,被關起來的太平軍官兵,圖片來自網絡

圖注:電影中被殺死的太平軍官兵,圖片來自網絡


《投名狀》中龐青雲殺俘其實是根據真實的歷史事實進行改編的,真實的龐青雲就是清末重臣李鴻章。1863年末,李鴻章率領淮軍與英國人戈登率領的常勝軍圍攻蘇州,他們注意到守城太平軍將領之間的不合,於是利用這一點誘降成功。投降之後的太平軍不剃髮,要求進行改編、保持原有建制,同時在蘇州城內依然保留了戰鬥用的關卡和街壘,這引起了李鴻章的懷疑。為了避免蘇州城中投降的太平軍反水,李鴻章便設計殺死了投降的太平軍八王,然後屠殺了投降的太平軍官兵共兩萬多人,這就是著名的“蘇州殺降”。


無論是電影,還是歷史,清軍在蘇州城屠殺太平軍降軍都是非常殘酷和野蠻的,但是在殘酷的戰爭中,如果你是清軍主帥,面對著比自己人數不少不了多少,而且具有完整建制的降軍,又會做出怎樣的決斷呢?


古生物探索


電影不是歷史,所以,只能就電影說電影。

蘇州殺降,在歷史上確實發生過,操刀者是李鴻章,對蘇州城中留守的八個太平天國的王進行了屠戮,這裡面沒那麼多的故事,理由也很簡單,就是對方開的價碼李鴻章給不起,而蘇州這個清朝養了200年的肥羊,也被太平天國的諸位王爺們分得差不多了。

而無論是湘軍還是淮軍,在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都是“餓著”的,既然和平接盤成本太高,那翻臉後殺光搶光“公私兩便”也就是李鴻章很正常的選擇。

所以,這段歷史雖然說展示了不少人性,拍出來未必不“好看”,但卻過於複雜,無論是人物關係,還是利益矛盾點都不夠集中,在電影中展示,也偏離了《投名狀》的主題,所以,乾脆就另編一個故事。

在《投名狀》電影中,兄弟情,百姓江山和個人野心交雜,這是普通觀眾能夠看得懂,也樂意看的,所以,這段中的蘇州殺降,目的是為了將龐青雲和趙二虎的兄弟價值觀裂痕撕得更開,有更劇烈的表現,還要展示老三的站隊。

具體到殺,而不是放,劇中邏輯粗糙,但也做了鋪墊:

1,缺糧,糧食是借的,分給降兵就打不了南京。

2,無用,降兵明確表示不參加進攻南京。

3,權力,借事件做一次“指鹿為馬”,讓部下站隊。

龐青雲也做了解釋,這些人吃飽了都是兵,不是老百姓,放下武器只是一時,拿起武器就是隱患,當然,更符合天朝歷史劇的編劇邏輯的是,這5000人是趙二虎救下來的,他們如果進入了山字營,山字營就真的“姓趙”了。

好了,其實很簡單,我們的電影、電視劇編劇,在進行行為取捨的時候,要求的就是簡單、明瞭,往往沒有所謂的深層次考慮,你想多了也沒用。

因為這些簡單明瞭就是專供咱們的主力觀看群體的,儘管也受過英劇、美劇的薰陶,信息接收的邏輯範式,都是從九年義務教育時就形成的,絕大部分人,對於複雜的人物關係和劇情、世界觀構架,既看不懂,更看不出好來。

就這麼簡單咯。


劉三解


投名狀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殺降的事情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存在。電影中的龐青雲殺降反應的是歷史上李鴻章的蘇州殺降。中國的儒家文化強調仁,一直是譴責殺降的,認為殺降不祥,會激起敵人的抵抗決心,增加取勝的難度。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卻經常出現白起,項羽這樣既是戰神,又是臭名昭著的殺降將領。即使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成為主流文化以後,依然有薛仁貴和常遇春這樣殺降的著名將領。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儒家的仁治思想就是被用來褻瀆的?

歷史上殺降的名將都是身經百戰的虎口餘生,在戰場上磨練出來的人,是不會給自己設限的,不會因為愛惜名聲而不顧戰爭的勝負。戰爭的目標就是要贏,殺降會加大敵人的抵抗意願,對於最後取勝不利,這個指揮官肯定都知道。即使如此還要殺降,那自然是不得已而為之。哪些原因導致不得不殺降呢?

首先是糧食問題。戰爭取勝並不一定能有大量的物資繳獲,在電影裡就是這樣:清軍和太平軍對峙了1年,雙方都沒有糧食了。如果接受降兵,就得給他們吃的。給了,自己的兵就沒得吃。不給,降兵還會反叛。如果放掉降兵讓他們自謀生路,他們也只能去搶劫自己的軍糧填飽肚子。因此殺降是唯一的選擇。

其次是解決降兵復叛的隱患。把降兵吸收成為自己的士兵是孫子兵法中的高招,但是前提是降兵可以融入己方陣營。如果雙方士兵的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差異過大,則很難把對方融入自己的陣營。降兵一旦反覆,前面的戰果就會前功盡棄,整個戰爭也會出現轉折。因此殺掉降兵,可以消除復叛的隱患。

最後一種可能的原因是自汙以自保。如果勝局已定,就不用太擔心殘敵的抵抗。對於指揮官來說最危險的敵人就不是來自戰場,而是來自廟堂,來自最高統治者對自己功高震主的猜疑。這時候殺降,把汙名留給自己,殺降的好處留給了君主,無疑能減少猜疑。即使因此收到處分也不會太重,反倒使自己能夠平安降落。

殺降雖然是一種極度殘忍毫無人道的行為,但是隻靠譴責解決不了問題。斯大林有句名言:勝利者不會接受審判。只要戰爭勝利了,即使犯下這些罪行,也不會得到清算。戰爭罪行是戰爭的衍生品,只有避免戰爭,才能避免殺降這樣的罪惡發生。


熊眼看歷史


殺,還是不殺,這是一個問題,龐青雲一定苦惱過。歷史上,白起坑殺40萬趙軍,項羽坑殺20萬秦軍,李鴻章在蘇州屠殺2萬太平軍和民國時期宋哲元在鳳翔斬殺5000名土匪時也一定苦惱過。

最終還是決定要殺。影片的解釋是:一是缺糧,二是軍心不穩。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也正是這兩個原因。犯了這兩個問題,絕大多數勝利者都是要舉起屠刀的。

還有人認為,這是龐青雲在強迫下屬站隊,是聽老大的,還是聽老二趙二虎。如果不殺,這幾千老二招降過來的人馬很可能都聽老二的。

但我認為還有第四個原因,向朝廷表忠心。清廷恨太平軍是人所共知的。龐青雲收容這4000名太平軍降兵,容易引起疑心。龐青雲有野心,但也有忠心。他是官場的一股泥石流,與三位掌權大人之間保持一定距離,主要目的就是向朝廷效忠,表面自己沒有私心。根據龐青雲奏請減免賦稅的行為,他可能還保持經世致用的儒家文化思想。

還有沒有原因呢。

我認為有。第五個原因就是報復。蘇州圍城日久,太平軍和清軍都傷亡慘重。昨天戰友其樂融融,今天橫死戰場,那種仇恨是無法泯滅的。現在對方放下武器成為待宰羔羊,不宰何為?

第六個原因,立威。龐青雲是一個冷靜的現實主義者,一切為我所用,不為虛名所累。仁義之師、兄弟情,這些都是迂腐之見。蘇州拿下,馬上就要打南京。這是最後的決戰,是確立未來地位的最後一戰,必須在部隊樹立令行禁止的絕對權威,讓戰士們拋棄和平幻想,破釜沉舟,決一死戰。

不殺,只是博取一個仁義的虛名,還埋下了眾多隱患。殺,有這麼多好處。你說殺不殺?


樸素文明


《投名狀》中,龐青雲殺死蘇州城5000太平軍。在電影中,其實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缺糧。

在中國古代有句俗話“有糧好聚兵”,所以如果沒有糧食很可能會引發軍隊的譁變。在電影中,龐青雲的人馬都需要向其他人“賒欠”軍糧,哪有多餘的糧食來養活這多出來的5000人。為了防止投降的太平軍將士復叛,以至於連累龐青雲的“烏紗帽”,所以最為簡單的方式就是屠殺。畢竟,作為“叛軍”的太平軍,對於清廷而言,死活都無所謂。所以,龐青雲才會如此有恃無恐。

其實,龐青雲的蘇州殺俘,原型是當年李鴻章的蘇州殺俘。公元1863年,李鴻章的淮軍對蘇州城的攻擊日益強烈。原本駐守在蘇州城的李秀成已經被調到天京,主持蘇州城防禦工作的是慕王譚紹光。而城防主力則是以納王郜永寬為首的“四王四主將”。這8人看出了太平天國大廈將傾,於是與李鴻章派來的招降代表程學啟見面,並同意了獻城投降。

1863年12月4日,就在慕王譚紹光召開的軍事會議上,這8個人動手殺死了譚紹光,並且屠殺了近1000餘人的來自兩廣的“老兄弟”。在郜永寬等人打開城門,並將譚紹光的首級交給李鴻章之後,李鴻章率領淮軍進城了。就在此時,新問題產生了。這“四王四主將”踢出了三點要求:第一,“受翎不剃髮”;第二,保留部隊兩萬人並據守半個蘇州城;第三,保奏他們為總兵官。李鴻章不同意。對此不能接受的李鴻章,當日就動了殺機,將這8人全部殺死,並對城內的太平軍展開屠殺。只是死者有多少,並沒有詳細的數字。

其實,這裡有個問題比較奇怪。為何郜永寬等人為何不在投降之前踢出條件,眼見利用價值越來越弱,才踢出咳咳的條件呢?或許這就是李鴻章為了殺他們找的藉口。畢竟,在太平天國後期,所謂的王也好,主將也罷,不過是一處處擁兵自重的實力派。名義上有太平天國的王爵,暗地裡又和清軍進行勾結。比如安徽的苗沛霖領受了太平天國的奏王,但是卻最終出賣了英王陳玉成。所以,李鴻章對於這些大大小的騎牆軍閥並不信任,於是只好將其殺死,避免出現其他變故。畢竟,這8人,統帥的軍隊達到2萬餘人,真要鬧僵起來,必然會是一場超級風暴。

所以,四王四主將的頭顱,成為了李鴻章的向清廷表明忠心的“投名狀”,與所謂“長毛”決裂,而且完完全全效忠清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