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殺俘事件是李鴻章所為,電影《投名狀》中也表現出來了,那麼他為什麼這麼做?

秋天的紅葉882


李鴻章是晚清的一大重臣,甚至被一些西方人譽為“東方的俾斯麥”。俾斯麥是德國當時的首相,也是德國曆史上最偉大的首相之一,能夠與這樣的人相提並列,就足以看出李鴻章的聲望以及厲害之處。

據說在與俾斯麥會面的過程中,李鴻章還對自己鎮壓太平天國的功績感到十分驕傲,結果卻被俾斯麥回懟說:我們以欺負外族為榮,而以欺負同胞為恥。

俾斯麥言下之意,就是指李鴻章的這份功績非但不值得吹噓,反而應該令其羞愧,因為他鎮壓以及殺害的太平天國軍民,都是同胞,而非外族。俾斯麥的話,在今天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不過在當時的中國,卻沒有同胞的概念,只有順民與反賊之分,太平天國是造反,李鴻章作為大清臣子,鎮壓乃至屠殺他們都是理所當然。

不過有一場針對太平軍的屠殺,即便以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也是值得商榷的,那就是著名的“蘇州殺降”事件。這件事發生在清軍攻克太平軍佔據的蘇州之後,李鴻章擔心已經投降的太平軍仍然有反心,隨時可能叛變,於是就設下“鴻門宴”,將投降的太平軍八大將領全部殺掉,並屠殺了其餘投降的兵將兩萬多人。

殺掉投降的敵人,這是很難說得過去的,至少說明了李鴻章不守信用。畢竟在此之前,李鴻章是打了包票,保證不殺這些人的,否則對方又怎肯乖乖投降呢?李鴻章作為清廷重臣,不可能不重信用,可他為什麼還非得殺掉這些人呢?

八大將領投降,乃是戈登從中促成,並非李鴻章主導

當時圍攻蘇州的,除李鴻章的淮軍之外,還有英國人戈登率領的勝利軍。就在蘇州久攻不下之時,戈登派出去的細作打探出以郜永寬為首的八大將領,與主將譚紹光不和,而且這些人都有投降之意。為了儘快攻下蘇州,並儘量減少己方的傷亡,戈登就派人與郜永寬等人聯絡,開始了相關的談判。

最後是戈登從中擔保,表示一定會給投降的太平軍一個好的結局,郜永寬等人則負責殺掉譚紹光及其親隨,並開城納降。這筆交易,自然是要經過李鴻章首肯的,雖然李鴻章對郜永寬等人信不過,可是眼下也只有同意,才能迅速攻下蘇州,否則就不知道要打多久了。

正因如此,太平軍投降之後,李鴻章一直懷有疑慮,這才促成了後來的殺降事件。倘若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李鴻章主導的,那他對郜永寬等人的信任就會更加一等,情況肯定就不一樣了。

太平軍投降卻不剃髮,顯得誠意不足

心中一直存在的疑慮,是李鴻章最終下定決心殺降的根本原因,但這件事,也需要由導火索來觸發,那就是他在進城的時候,發現太平軍居然還沒有剃髮。這事情可就嚴重了,要知道,滿清入關之後,為了剃髮這件事,不知殺了多少人,在清廷眼裡,不剃髮就表示不臣服,甚至就是造反。站在清廷這邊的李鴻章,自然也會秉持這種想法。

太平軍有詐降前科,李鴻章不敢大意

事實上,李鴻章決定殺降,還與一件事有關,那就是他的弟弟李鶴章在太倉受降時,原本投降的太平軍突然反叛,導致李鶴章差點送了性命。這件事就發生在幾個月之間,李鴻章肯定對此還有陰影,眼下又見到類似的場面,他自然就會把事情往壞了想了。

總之,李鴻章蘇州殺降,站在後世角度來看,確實是他多疑了。可戰爭不是兒戲,如果他不這麼狠毒,恐怕一個不小心,就會重蹈弟弟李鶴章的覆轍。此事要怪,就只能怪雙方信息交流不足,以至於沒有充分的互信,李鴻章固有責任,卻也並非全責。、

《燃燒的黃龍旗》等


汗青正浩


為了富貴榮華。

上個世紀50年代,滿清重臣李鴻章的墳墓被刨,穿著黃馬褂的遺體被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至屍骨無存。李鴻章身後為何遭此厄運?其實跟他生前幹過的一件極缺陰德事有關。

李鴻章最初在曾國藩手下當幕僚,後來自己拉桿子單幹,當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分別攻打太平天國三個重鎮天京蘇州杭州。天京是主攻目標,因為洪秀全就在天京,而且是太平天國都城。但是曾國荃久攻不下,曾國藩就讓李鴻章放棄攻打蘇州,過來幫曾國荃攻打天京。但是李鴻章此時羽翼已豐,不想再庇託於曾國藩門下,因此陽奉陰違,不聽號令,百般推扯。曾國藩於是給他下了最後通牒,你再不來我就跟朝廷告你一狀,別說我不顧師生情誼,到時候你後果自負。

正在李鴻章一籌莫展之際,好消息傳來,守衛蘇州城的太平軍悍將李秀成被洪秀全調回天京,留下的納王郜永寬等八王派人向他投降,投降當然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郜永寬等人的條件是:降軍和淮軍一起守衛蘇州,各佔半城;降軍保留一百個營的編制且發軍餉;投降後不剃髮。其實這三個條件李鴻章一個都做不到,但是老李一口答應下來,還讓洋槍隊隊長戈登作了擔保。結果郜永寬等人獻城的第二天,李鴻章請他們吃飯,商談具體合作事宜,暗中埋伏刀斧手,將八王一起殺死,近三萬放下武器的太平軍戰士也遭到無情屠戮。李鴻章事後老媽寫信,稱“此事雖太過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為”。曾國藩接報後,也讚賞李鴻章此舉“殊為眼明手辣”。

殺降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大忌,不僅會受道義譴責,關鍵還會貽害自身。殺降不祥誰都明白,所以很少有人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觸這條紅線。歷史上幹這事比較出名的三個人都沒有好下場。秦國名將白起,長平一戰坑殺四十萬趙卒,最終落得拔劍自刎的下場,頭顱被使者帶回去跟秦昭襄王交差。楚霸王項羽,背水一戰坑殺二十萬秦卒,最終落得拔劍自刎的下場,頭顱和四肢分別被五人所得,拿去跟劉邦邀功領賞。西漢飛將軍李廣打了一輩子仗,就是沒有封侯。自己總結說,我曾經誘降羌卒八百人,然後使詐,在同一天把他們全殺了,這就是我不能封侯的原因吧。李廣最終也落得拔刀自刎的下場,李鴻章也是誘降,和李廣同出一轍。

當然李鴻章也知道自古以來殺降者都沒有好下場,是極損陰德的行為,因此“三晝夜不能決”。但在曾國藩的壓力和部將的要挾以及功名心的驅使下,最終出此下策。雖然沒有禍及生前,但卻報之身後也。

參考書目:《戰天京》《李鴻章傳》


唐風宋月


電影《投名狀》裡,龐青雲殺戰俘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糧食不夠。第二,太平軍戰俘無法改編成清軍。第三,既然無法改編成清軍,那麼這些戰俘就是潛在威脅。

實際上這個橋段並非導演陳可辛和葉偉民憑空編纂出來的,而是具有歷史原型,這個原型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蘇州殺降事件。

1863年也就是清同治皇帝二年,清軍在李鴻章的指揮下開始大批集結準備攻打蘇州。蘇州一戰的戰略意義對於清軍和太平軍而言非常重要。蘇州是當時忠王李秀成的大本營,同時蘇州也是太平軍最重要的糧餉補給地。蘇州的得失對於整個蘇南戰局而言都至關重要,早年間李鴻章曾與李秀成交過手,結果李鴻章每戰必敗。李秀成就像一座無形的大山,壓得李鴻章喘不過來氣,所以李鴻章甚至在發兵公文中給各部將領下達了死命令。

同年的五月,李鴻章指揮清軍和戈登的洋槍隊兵分三路開始攻打蘇州。戰況非常順利,清軍憑藉著優勢的武器裝備橫掃蘇州外圍的太平軍舊部,忠王李秀成見李鴻章大兵壓境,為避免主力被清軍全殲,李秀成決定放棄蘇州。而幕王譚紹光卻不以為然,他意志堅定,主張死守蘇州。

1863年11月,清軍開始對蘇州展開總攻。太平軍幕王譚紹光率部負隅頑抗,雙方戰況非常激烈,清軍的戰鬥傷亡呈直線上升,李鴻章迫不得已暫緩了對蘇州的攻擊。

11月下旬,蘇州城內的太平軍納王勂永寬等八員守將一看戰局不利,紛紛有了投降的念頭。而這時候先一步降清的程學啟聞訊就頻頻派人與納王勂永寬等八員降將通信,密謀策反。經過一番穿針引線,雙方在陽澄湖上的一艘小船上一拍即合、達成招安條件。勂永寬等八人回到蘇州後,假意召開作戰會議,在會議上就發動了兵變殺了譚紹光,將譚紹光的頭顱割下來充作投名狀,敞開城門向清軍投降。

清軍進駐蘇州後,隨後的局勢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雙方都無法控制。

打下蘇州後,蘇州城內的太平軍戰俘號稱有十萬之眾,而駐紮蘇州的清軍卻不足兩萬人,程學啟敏銳的覺察出這些太平軍戰俘的潛在威脅。程學啟一方面穩住勂永寬等八王,另一方面卻建議李鴻章殺降。

自古以來殺降都是兵家大忌,實際上程學啟對於蘇州城內的太平軍戰俘的擔心並無道理,就在幾個月前的太倉詐降事件,李鴻章的弟弟李鶴章中了太平軍的詐降之計,被一槍擊中腿部,險些喪命。前車之鑑尚在腦際,這讓李鴻章不寒而慄。於是李鴻章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認程學啟大開殺戒。

納了投名狀的勂永寬等八王得到了反叛者應有的報應,在程學啟部的大營中,程學啟首先幹掉了勂永寬等八王,隨後緊接著一場大屠殺迅速展開。蘇州城內頓時槍聲密佈、慘叫聲此起彼伏,血流成河、浮屍遍野。不到三天,十萬已經放下武器的太平軍戰俘被趕盡殺絕,整個蘇州城內只剩下了五六萬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

李鴻章的劊子手惡名由此而來。


青衫素人


我是猴大爺說,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事件回顧

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發生於1863年的12月8日,是在蘇州戰役之後發生的。


當時的情況是,太平天國駐守的崑山在1863年6月1日被清軍攻佔,蘇州直接暴露在清軍面前,為了拿下蘇州,李鴻章集結了太平軍叛將程學啟的一萬人,常勝軍三千一百人,中法混合部隊四百人,李鶴章的部隊兩萬五千人,總兵力三萬八,外加兩艘裝甲輪船。

而太平軍那邊的總兵力有七萬人,乍眼一看兵力一倍於清軍,但實際上部署的相當分散,其中無錫2萬人,蘇州守城4萬,李秀成手裡的機動部隊只有一萬八千人,而且這一萬八千人還要兼顧著天京那邊的情況,因為自1862年5月底湘軍第三次圍困天京以來,天京城的警報就沒斷過,李秀成帶著大軍疲於奔命在天京和東線戰場中間,特別是第二次攻打上海的時候,太平軍十多萬精兵悍將兵分多路攻打上海,但李秀成顧忌天京安危,沒能親臨一線直接指揮,導致再戰上海的時候,太平軍徒勞無功、損兵折將,搓動了東線戰場的銳氣。


在攻打蘇州的戰役中,太平軍將士的抵抗是頑強的,作戰是英勇的,特別是慕王譚紹光,他是老廣西出身,參加過金田起義和二破江北大營,之後跟隨忠王走南闖北東征西戰,憑藉軍功實打實的獲封“慕王”頭銜,他在保衛蘇州的戰鬥中多次親臨前線督戰,甚至跣足赤膊與清軍戰鬥,清軍被打的叫苦不迭,即使是“常勝軍”,也因太平軍的頑強防禦而損失慘重,戈登本人都承認太平軍的“頑強抵抗以及他們的陣地非常堅固,我軍不幸遭受到很重的損失,犧牲了許多優秀的官兵。”

眼見來武的不行,李鴻章開始來文的,從太平軍內部下手,他派出叛將程學啟私密約會守城將領康王汪安鈞,在私會中程學啟獲悉太平軍內部對於堅守蘇州也不是很統一,譚紹光和一些將領表示要堅守,而康王和其他一些王爺將領想投降。


李鴻章一聽這個消息之後,表示只要投降,就能保證他們當上二品武官,同時常勝軍首領戈登還給作了保。有了李鴻章的許諾,洋人的作保,汪安鈞等心理也就有譜了。恰在此時天京又一次告急,李秀成臨走前留譚紹光守城,並委以主將職任統帥其他王爺和將軍。

結果李秀成前腳剛走,12月4日這天納王郜永寬、康王汪安均、寧王周文佳、比王伍貴文以及張大洲、汪懷武、汪有為、範啟發等天將在會上將譚紹光刺殺,汪有為割下了譚紹光的首級,之後對蘇州城內的慕王部下進行大肆屠殺,12月5日,譚紹光的首級送到了清軍大營李鴻章面前,蘇州就此開成投降,天京東大門失守。


12月6日,李鴻章擺下鴻門宴,太平軍叛將汪安鈞、汪有為等前去赴宴,李鴻章在宴席間將投降的八人全部殺死。


李鴻章為什麼這麼做

首先,李鴻章懷疑這八個人是詐降

因為就在清軍進城的當天,李鴻章發現在蘇州的大街小巷上都築起了街壘,而且投降的太平軍也並沒有按規定剃髮、梳辮子,聯想到之前胞弟在受降時被槍彈打傷,這一點讓李鴻章不寒而慄,第三,前邊也敘述了,清軍攻城的兵力是三萬八,太平軍守城的部隊是四萬,歷來攻城的一方在傷亡方面的損失要大於守城部隊,就算清軍裝備的是洋槍洋炮,太平軍裝備較差,但是太平軍是憑城據守居高臨下,戰鬥中的傷亡怎麼著也會略低於清軍,按殺降後的統計,投降的太平軍是2萬人,攻城與守城之間的傷亡比例最低是1:3,也就是死一個守城的,就要付出3名攻城士兵的代價,如果按這麼計算,太平軍蘇州4萬守軍,投降2萬,剩下的2萬戰死,按1:3的比例,清軍的傷亡應該在6萬人,如果將清軍的火力優勢等方面考慮進去,就算1:1的話,也是損失2萬人,剩下的1.8萬人,還是多有帶傷疲憊不堪。打下蘇州後,李鴻章還要繼續打嘉興、打湖州、打常州等地,每打下一個地區,就要分兵駐守,蘇州一戰,手裡就剩下一萬八千人了,分多少兵駐守合適?分多了,打仗的時候可能進攻不利,分少了,太平軍可奪回去的可能。

同樣對於這批降兵來說,全帶走,那麼降軍的數量就會超過自己的兵力,一旦戰場譁變,後果不堪設想,這樣的例子從古至今比比皆是。留下不帶走,這就是顆雷,一顆隨時會炸的雷,關羽之所以很快敗亡的一種重要原因就是,駐守江陵的三萬于禁降軍在東吳的進攻下,一槍未打就開成投降,從而導致關羽後防動搖。李鴻章飽讀詩書,斷不會這麼做。至於說帶走一部分,留一部分更不可取,留多留少都是雷。


其次,我認為這和當時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生產遭到破壞有一地的關係

太平天國和清軍在長三角地區廝殺了四年,僅僅是死在清軍和聯軍屠刀下的太平軍將士就有三十四萬多人,這還不算老百姓。蘇常一帶的長三角地區,是以農業為主的農耕時代中國最富裕的地方,農產品豐富,所謂“蘇常熟,天下足”,其中杭州、嘉興、湖州、蘇州、松江、常州、鎮江七府“其土地雖無一省之多,計其賦稅實當天下之半。”,可見這裡的富裕程度。

但是在經歷過太平天國戰爭之後,這裡戶口零落、田地荒蕪,荒地面積甚至佔到了原額面積的百分之五十到六十。過去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充滿了歡樂氣息、生活氣氛的城市,沃野千里、炊煙相望、雞犬相聞的富庶地區,如今卻變成了“二三十里無居民,竟日不逢一人”的無人境地,“黃茅白骨”代替了原來的房舍橋樑,一片焦土、滿目瘡痍,揚州、蘇州、南京,曾經豐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在太平天國之後衰落了,湖州、常州等地區的人口直到幾十年後才恢復到太平天國之前的水平。


在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的背後,是地區內糧食的減少和瘟疫的流行,大軍就地籌糧困難。面對這投降的2萬太平軍,每天要消耗多少糧食?一天不給糧食,就有鬧餉譁變的風險。


第三,太平軍降將間的內訌

我們看到在蘇州丟失前,康王汪安鈞就和程學啟有過接觸,程學啟是何人,他曾經也是太平軍,在湘軍進攻安慶的時候,帶著部隊投降了,開始也是姥姥不親舅舅不愛,一打仗就讓他和他的弟兄當炮灰,帶頭衝在前邊。有道是東邊不亮西邊亮,曾國荃不喜歡,李鴻章很喜歡他,也加上程學啟打仗很賣力,又是安徽人,所以李鴻章在去上海的時候還特意帶上了他,在這之後程學啟跟著李鴻章打太平天國,面對舊主,程學啟一點也不手軟,給李鴻章立下不少戰功,等待打蘇州的時候,

程學啟已經是江西南贛鎮總兵,以提督記名,並予一品封典,官階是實打實的幹出來。

而康王、納王那些人,除了獻出蘇州之外,無憂寸功,就敢要二品的官職,這對於程學啟來說,實在是有些不公平,所以當程學啟聽到汪安鈞等人的要求時,心裡一定是起了一些波動的,入城之後,面對汪安鈞等人索要官銜及編制,李鴻章肯定要聽一聽這位曾經是太平軍戰將的看法,當他聽了程學啟的回答之後,李鴻章的心中也一定有了主意,最後順水推舟,給程學啟做了一個人情,自己樂於見太平天國降將之間互相傾軋。


即使沒有蘇州殺降,程學啟估計也很難和汪安鈞等人在一起共事,彼此之間勢必會最終形同水火,必找機會致對方於死地除之而後快,既然李鴻章問到了,程學啟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為強了。


事件影響

蘇州殺降之後,常勝軍頭目戈登是最氣憤的,他覺得自己被耍了,成了吃瓜落兒的了,自己一通忙活,死了不少弟兄,結果什麼都沒得到,還落一個背信棄義的罵名,於是他去找李鴻章算賬,甚至揚言要開槍殺了李鴻章,好在最後這事得到了平息。曾國藩得知此事後,是大為驚喜,對李鴻章稱讚有加,讚賞他“殊為眼明手辣”

此戰過後,太平天國東線蘇福省基本宣告淪陷,東線戰場此時只剩下常州、湖州、嘉興、紹興、餘杭、杭州等地區還有太平軍在抵抗,浙江大部分地區在左宗棠的猛攻下不戰而降。天京那邊,洪秀全拒絕了李秀成“讓城別走”的建議,將太平天國最後的一絲希望徹底掐斷,洪仁玕奉命出城搬請救兵,李秀成坐守孤城,手下只有三四千有戰鬥力的部隊,太平天國的最終滅亡時間不遠了。


猴大爺說


蘇州殺俘又叫蘇州殺降,是指李鴻章在答應太平軍郜永寬、汪安均等人投降以後又將他們殺死之事,然而此事並非單純的李鴻章要出爾反爾,更不是電影《投名狀》裡因為糧食的原因。

李鴻章在擊敗太平軍奪取無錫等地以後,率淮軍和常勝軍包圍了蘇州,但是蘇州是太平軍在蘇南最重要的據點,城牆堅固,火炮眾多,清軍多次攻擊都未成功。

但是李秀成發現郜永寬、汪安均等人對於前景日益感到悲觀,軍心已經不穩,所以決定放棄蘇州,然而慕王譚紹光拒絕撤退,堅持死守蘇州,李秀成只能自己帶軍撤走。

李秀成走後,清軍得知了郜永寬等人試圖投降的情報,於是派曾經也參加太平軍的降將程學啟和郜永寬等人聯絡,加以勸降。最終郜永寬等八人在得到英國人戈登擔保以後決定投降,並且刺殺了慕王譚紹光。

然而李鴻章對郜永寬等人的投降感到不放心,擔心他們會降而復叛,之前他的弟弟李鶴章就吃過這個虧。加上郜永寬等人投降以後始終不願意向清軍交出武器,並拒絕解散部隊、剃髮,也不肯放棄城門等陣地。

清軍還發現他們在城內也築有街壘,上報以後李鴻章對他們更是不放心,加上程學啟也勸說這些人不可靠,最終下決心以宴請的名義邀請郜永寬等人來並乘機殺死,並屠殺了他們的部下。

當然,這是事後李鴻章上報殺死他們的理由,但是是否屬實已經不重要了,既然他們能叛變一次,那麼還可能叛變第二次,李鴻章此時也不需要他們來幫忙,殺個乾淨省心省力最好。

對此事唯一感到不滿的是戈登,因為他曾經對郜永寬等人做出安全保證,他認為李鴻章的做法破壞了自己的名譽,因此到處上告。不過清廷還是決定相信李鴻章,認為按照他上報的情況殺死郜永寬等人是正確的處置手段,所以這事最後李鴻章沒受到任何處分。


不沉的經遠


早在咸豐十年的時候,以忠王李秀成為首的一支太平軍便攻佔了江蘇省會蘇州。攻下蘇州,太平軍實行軍政一體,全民皆兵,城內發展兵壯二十萬有餘,並且高築牆,廣積糧以堅拒來攻清軍。

而在同治二年開始,李鴻章率領的湘軍一支與號稱常勝軍的外國流氓戈登率領的僱傭軍聯手相繼克服了上海周邊如太倉、崑山,江陰、無錫等太平軍搶佔之地後,便把眼光放到了李秀成鎮守的蘇州。



(李鴻章與戈登)

蘇州江南重地,魚米之鄉,物產富饒,不平蘇州不可為平叛有績。

此時,李鴻章抓住李秀成並不在蘇州城,正是瞌睡來了繡花枕,於是湘君與常勝軍聯手強攻蘇州,但是萬萬想不到蘇州兵壯牆高,幾番戰役下來竟讓他們損兵折將而寸步未進。

同年十一月,忠王李秀成在外與曾國荃的戰役不順回到蘇州,發現此時的蘇州並非鐵板一塊,敏感地感覺到郜永寬等八位守將的反意已是司馬昭之心,料定蘇州遲早要丟,便未雨綢繆率領心腹離開蘇州打算另闢一方天地而守,但是其中的心腹愛將譚紹光頑固不堪,表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誓死與蘇州共存亡。



(蘇州太平軍拒城而守)

李秀成走後,蘇州太平軍守將的內部矛盾便爆發,來自郜永寬的主降派與來自譚紹光的主戰派就戰降問題,每日摩擦不斷,時常有肢體武力衝突。

老毛子的人,有在蘇州內部作細作打探消息的,戈登很快將這一消息告訴了李鴻章。李鴻章便與戈登作起了兵不血刃地收復蘇州的打算。李鴻章派同位太平軍降將的程學啟頭陣去秘密遊說郜永寬等率部來降。郜永寬等很快便表示從善如流。也許是機會來得太僥倖,李鴻章便覺得事出反常必有妖,暗示郜永寬等必須獻上投名狀以示來降之誠意。

於是,郜永寬等在一晚太平軍將領的總結宴會上,乘著譚紹光酒醉殺了他並且割下其首級以為獻給李鴻章投名狀。同時,戈登出面拍著胸脯向郜永寬擔保將保證他們投降後的人生安全。於是,1863年12月五日前後,在對譚紹光餘卒一番清洗後,蘇州舉城投降,實現了李鴻章兵不血刃的戰略。

但是,走入蘇州城的李鴻章原本心滿意足,一番所見所聞後不禁皺起了眉頭。蘇州城內,郜永寬所部降卒絲毫沒有投降的意思,所率部卒全副武裝,在各個關卡拒關而守,似乎提防的不是別人正是其湘軍。在李鴻章看來,既可以說是提防,也可以說是反叛。他們能夠叛太平軍,就有立場能夠叛他湘軍。此時的李鴻章突然想到了不久之前自己弟弟李鶴章在太倉詐降一事上吃的苦頭,險些丟掉性命,不禁後背發涼。


(李鴻章)

所所思之後,李鴻章很快將自己的想法告知了程學啟,兩人看法不謀而合,以為不可留,於是在合肥設下了鴻門宴,宴殺了蘇州以郜永寬為首的太平軍八降將,此後又乘著蘇州城太平軍降卒群龍無首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屠盡太平軍兵壯兩萬餘人。

這一事件,便是歷史上著名蘇州殺降事件。自古以來,人心是最可怕的。在當權者看來你有沒有反意不重要,你擁有反的能力那就是你的不對了。


不書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蘇州殺俘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上就是李鴻章耍流氓而已。

當時蘇州久攻不克,慕王譚紹光率部拼死抵抗。

但譚紹光部下的8將認為太平天國大勢已去,南京被圍多時,肯定是守不住了。

蘇州孤城一座,或早或遲還是會被佔領。

於是,8將在1863年11月28日開始和李鴻章接觸,表示願意投降殺死譚紹光,但需要優待條件。

1月4日,雙方達成一致條件。

8將下手,殺死譚紹光,開城投降。清軍立即進入蘇州,誅殺了譚紹光部下1000多人。

6日,8將被李鴻章誘捕殺死。清軍隨後再次殺入蘇州城內,誅殺8將的餘黨。

殺死人數不明,一說高達2萬人!

殺死8將原因,主要是李鴻章試圖耍流氓,賴掉之前的許諾。

8將掌控2萬部隊,又殺死主帥譚紹光,當然不可能不提條件。

一般認為8將提出了關於必須給很高官爵,必須保存部隊,留下一半蘇州城由他們駐紮等要求。

他們自認為擁兵自重,李鴻章也不敢把他們怎麼樣。

但當時南京已經被湘軍團團圍困很久,城破是必然。

而蘇州也堅持不了多久,一旦蘇州被佔領,李鴻章面見只剩下常州一座城,等於仗就打完了。

現在蘇州8將既然投降,下面又不需要打大仗了,他們就沒有利用價值了。

此時,8將竟然提出各種在李鴻章看來無法接受的條件,擺明了就是尋死。

李鴻章本來也沒準備答應他們這些條件,不過是誘騙他們投降以後再收拾他們。

既然此時這8將還獅子大開口,又擁兵自重,那麼李鴻章為了保證安全,乾脆就將他們除掉,在誅殺他們的部下以保證安全。

在當年來說,滿清軍隊屠城也不是一兩次了,連老百姓都殺,殺死幾個俘虜算得了什麼。

有意思的是,李鴻章殺死俘虜以後,作為中間人和擔保人的常勝軍的統領戈登大怒。

這個英國佬認為,軍人必須守信用,不然不就是土匪嗎?

他拿著手槍,一定要和李鴻章決鬥!李鴻章不在軍營之中,正在籌備蘇州的入城儀式。聽說戈登要找他決鬥,頓時慌了神,於是躲了起來。而戈登卻帶兵四處尋找李鴻章,一定要將他逮捕到英國。由於找不到李鴻章,戈登甚至揚言,要和清軍開戰,要將蘇州還給太平軍。

為了安撫戈登的情緒,清廷還專門送給他白銀一萬兩以及銀牌一枚。誰知戈登看都不看一眼,直接將其退回。對於李鴻章惹怒“洋大人”的行為,清廷卻表示了讚許,認為他屠殺俘虜,做的很對。


薩沙


這件事發生在天平天國覆滅的前一年,淮軍先後攻下常熟、太倉等地,隨後和常勝軍聯合攻打蘇州。這是太平天國已經走到了末路,蘇州的太平軍將領就打算投降。於是他們開始秘密接觸淮軍,表達出投降意願。李鴻章表示,要見到蘇州首領慕王譚紹光的人頭,才答應投降。

於是太平軍殺死譚紹光,投降淮軍,而淮軍進城後,直接將投降的人全部殺死。

本來中國對殺俘這件事不是很在意,歷朝歷代都有出現。真正將這件事推向風口浪尖的是一個英國人,清政府僱傭的火槍隊——常勝軍的首領戈登。

在英國人看來,要遵守契約精神,而且他還為太平軍將領的投降做擔保,保證他們的安全,但是李鴻章下令殺死他們,就是違約。所以戈登認為李鴻章耍了他,要找李鴻章決鬥。

而李鴻章等人卻是中國人的思維,就是“兵不厭詐”,這是幾千年前,我們的老祖宗為了不守承若,找出的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

但戈登要求清政府對李鴻章嚴厲處分,不然他就不再為清廷服務。

經過多方斡旋,戈登和李鴻章達成和解。

此時報紙將這件事炒的沸沸揚揚。

最後這件事還是被朝廷按下,不讓議論。但是清政府的信譽卻因這件事,在西方國家的心中大大降低。

其實李鴻章也沒有錯,畢竟太平軍人數太多,超過淮軍的好幾倍。李鴻章也害怕他們現在投降了,萬一什麼情況,他們再次反亂,那就得不償失。

李鴻章下這個命令時,據說也是考慮了3天,才狠心下令的。


老蟲


這次殺降有幾個因素構成,

第一分功。

作為當時的淮系首領李鴻章一定不希望其他派系的人和自己派系的人來分功勞。攻破蘇州的功勞,按理說由李鴻章的淮湘系和戈登為首的常勝係獲得。這裡就有矛盾,增加了八王(實際上是四王,四天將)的砝碼之後,常勝系分功會更多(投降這個事兒是常勝系主導的)。而八王也會分走很大一部分功勞,要知道此時蘇州已經是甕中之鱉,在這種情況下不能全功,肯定是李鴻章不願看到的

第二八王要價過高。

1863年11月28日納王郜永寬派人和清軍,常勝軍進行第一次談判,到12月2日夜敲定投降,中間經歷五天,進行了三輪談判。並不是一談投降就投降的。談判的一方是已經有足夠能力克復甦州的清軍,一方是想得到更多好處的八王,雙方矛盾可想而知。八王自持有戈登擔保人身安全,所以想見會要求更多的利益。這些一定引起李鴻章,程學啟反感(史學界一個說法就是程學啟主謀了蘇州殺降)

第三戈登和李鴻章矛盾

這個矛盾並非二人關係矛盾,而是湘淮系和常勝系的利益矛盾(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蘇州事件之前兩人有私人矛盾,相反倆人互相吹捧的文字不少),更帶出滿清對兩系人馬的都不信任和倚重。作為清庭,忌憚漢臣勢力過於龐大,又需要漢臣勢力來保江山。而此時的李鴻章,遠不是後來的呼風喚雨東南互保的中堂大人。清庭對他的忌憚有,但並不比對戈登更多。清庭最忌憚的是作為洋人勢力代表的戈登和漢族勢力的結合。所以李鴻章,湘淮系跟洋人矛盾越大,反而越讓清庭滿意(曾國公顯然這一點沒做到)。清庭一定十分忌憚戈登和太平軍降兵的更多接觸和在漢系人馬中的影響力擴大。(戈登和納王在12月8日見面時,納王郜永寬就提出給常勝軍補充兵源,洋槍洋炮加上太平軍的人數意味著什麼,我不解釋)。所以李鴻章殺八王,進而擴大於洋人矛盾,是有利於清庭對自己的信任。

第四降軍不繳械

太平軍將領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期間,投降的人數不在少數,但是降後被殺的其實並不多。八王不是李秀成,石達開,充其量也就是城防司令。前面常熟等地太平軍投降之後,繳械散眾,均得到較好待遇。八王卻降而不繳械,不放棄城門,街壘等陣地。在12月2日談好之後,極大的可能在12月5日又提出來什麼條件,最終造成殺降

第四李自成張獻忠等等反覆降叛的歷史典故。李鴻章應該知道這些歷史典故,所以在對方不繳械的情況下,綜合各種因素先下手為強






匹夫有行


1863年12月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原因約有四種看法:預謀殺降將論;程學啟主導論;報復常勝軍論;貪降將資財論

以下是費志傑發表在《清史研究》2012年第4期的文章《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還原》對蘇州殺降事件的時間線:

1、1863年11月27日,李鴻章親臨蘇州婁門督戰攻打蘇州;

2、11月28日,郜雲官派汪安均潛入清營開始首輪談判,談判由汪安均、程學啟、戈登進行談判,商定在兩軍對壘時郜雲官等將慕王譚紹光關在城門之外的計劃;

3、11月29日下午2點,忠王李秀成突然帶領1.8萬人來到蘇州,將譚紹光關在城門之外的計劃被推遲;

4、11月30日晚上10點,雙方進行第二次談判,由太平軍的3天將、程學啟、戈登等進行,變更投降條件為擒拿譚紹光和李秀成。

5、12月1日凌晨3點李秀成率領1萬多人離開蘇州,計劃再次被推遲——因為李秀成走了;

6、12月2日早上,程學啟問戈登是否見郜雲官,戈登表示沒有必要見——這裡說明下,郜雲官有意投降的消息是戈登首先得知並告知李鴻章的;在程學啟的堅持下,戈登同意參加談判;當天19點雙方在蘇州北門陽澄湖一帶進行第三次談判,參與人員是程學啟、戈登、鄭國魁、郜雲官;戈登在保證郜雲官生命安全後就離開了會議,只剩下3人繼續談判,真正的談判機密只有程學啟和郜雲官二人進行,鄭國魁並沒有參與;

7、12月3日早晨,郜雲官派人告知程學啟,譚燒光察覺了他和清軍的談判密會,並說其他各王都同意投降——這裡的問題就在於:如果12月2日晚上郜雲官和程學啟達成了投降協議,就無需派人告知程學啟談判洩露不得不動手的消息;

即郜雲官等和程學啟、李鴻章還沒有達成投降協議下,就被譚紹光發現了郜雲官和清兵密會的情況,不得不提前進行。


8、12月4日早晨,程學啟告知戈登郜雲官准備動手,計劃是趁譚紹光在巡視城牆時將其推下城牆而俘虜交給清軍;隨後戈登告知李鴻章:要求李鴻章必須將譚紹光交給自己管理;但李鴻章只要譚紹光死,於是程學啟和郜雲官等八王於是改俘虜譚紹光計劃為刺殺譚紹光;當天11點,譚紹光開會要求堅守蘇州,並責備動搖軍心者;14點,譚紹光和郜雲官等八王發生口角衝突,康王汪安均趁機刺殺譚紹光,天將汪有為割其首級;晚上在郜雲官的要求下,鄭國魁率領清軍進入蘇州城,處死一千多效忠譚紹光的人員;程學啟決定5日早晨進入蘇州受降;

9、12月5日8點,郜雲官等獻譚紹光首級給程學啟,經清軍營中降卒驗明無誤後,程學啟率軍從婁門進入蘇州;其後清軍有處死500多效忠譚紹光的人;9點,戈登面見李鴻章,要求李鴻章發兩個月的特別軍餉給常勝軍的傷病和退役軍官——注意是特響,不是正常的餉銀,李鴻章沒有表態答應,戈登威脅如果下午3點沒有得到李鴻章的答覆,將會辭職;15點,戈登搜尋譚紹光屍體,並見郜雲官等人,郜雲官等對投降事宜滿意;16點,程學啟見戈登,說李鴻章只同意給一個月的特響,並說明李鴻章準備上奏朝廷要求寬恕八王降將,戈登同意繼續留任,但拒絕參加李鴻章在6日舉行受降的大典;隨後郜雲官等八王向程學啟提出添立20營並奏保總兵、副將官職的要求;


10、12月6日8點戈登命令洋槍隊開回崑山,並派1千人保護李鴻章的官船;11點30分戈登會見郜雲官,想要派人保護他,但被郜雲官拒絕,同時郜雲官還同意調一千人補充洋槍隊;在郜雲官等八王前往李鴻章的受降大典時,戈登發現其中一人沒有剃髮;12點李鴻章在婁門外設宴迎接郜雲官等八王,但很快郜雲官等很快被伏兵所殺;12點30分清軍大部隊入城維持秩序;13點30分,程學啟碰到戈登,告知戈登郜雲官等並沒有去拜見李鴻章,並邀請戈登和他一起走;14點,程學啟督同劉士奇、陳有升、楊鼎勳、張遇春、王永勝、周良才、葉廷杓、朱寶元等率隊進入蘇州城,宣佈郜雲官等八王詐降,與城內降軍無關,反抗者殺無赦,願走者給路票回籍;17點,戈登進入蘇州城,發現郜雲官家被淮軍洗劫,隨後被郜雲官家眷在郜雲官叔父家挾持為人質;戈登當晚即擬下令用火輪船拘押李鴻章以逼迫釋放諸王,並派人保護郜雲官家眷;


11、12月7日,戈登派遣譯員和馬伕出城調軍以扣押李鴻章;3點馬伕返回,譯員被殺,軍令被毀;4點,戈登離開郜雲官家眷,親自到南門調兵,但途中被淮軍扣留1個小時;5點,戈登到南門傳令火輪船回東門;5點30分,戈登到東門,派遣衛隊去郜雲官叔父處保護郜雲官家眷但該處早已被洗劫;6點,程學啟手下洋槍隊教官美國軍官貝萊少校(Major Bailey)向戈登控訴李鴻章治軍不嚴導致發生士兵劫掠,並槍斃20名進行劫掠的士兵;戈登得到郜雲官義子郜勝鏕,並被告之早在18小時之前郜雲官等八王早已在河對面被殺,戈登親自去見了郜雲官等人的屍體;7點,怒氣衝衝的戈登去李鴻章大營,意圖扣押李鴻章,但李鴻章早就去河對面參加入城典禮,於是戈登給李鴻章留下最後通牒的信函,就返回洋槍隊;8點,李鴻章回到大營,發現戈登留下的信函,讓馬格里翻譯,但馬格里因為言辭過於激烈而沒有翻譯,於是李鴻章派遣馬格里、潘曾緯、李恆嵩到崑山勸解戈登,告知戈登:殺降事件是因為戈登不知談判條件,和他無關;殺郜雲官等八王是因他們提出了過分的要求;當天,戈登宣佈蘇州殺降事件的發生,並表示如果清廷不處理就不再為清廷服務;黃昏時分戈登回到崑山;


12、12月8日造成,馬格里和戈登一起在崑山吃早晨,並當眾解釋了李鴻章殺降的理由——八王提出過分要求,得到了葡萄牙駐華領事的支持,但戈登不聽勸解,並下令洋槍隊開往蘇州;馬格里提醒李鴻章要注意戒備戈登,但戈登到了蘇州,只是要求程學啟交出郜雲官的屍體、釋放郜雲官家屬,就回崑山,並沒有打擾李鴻章;

13、12月9日,李鴻章派遣潘鼎新來勸戈登,戈登聲稱要和李鴻章斷絕來玩;當天15點,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朗提督從上海到崑山見戈登;

14、12月10日,伯朗開始調查蘇州殺降事件;

15、12月11日,伯朗為了防範戈登、常勝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發生衝突,於是決定由自己統帥戈登的常勝軍;

16、12月12日,李鴻章、戈登、伯朗在蘇州程學啟大營會談。伯朗要求李鴻章公開發文道歉,但李鴻章聲稱中國政事西人無權干涉;

17、12月13日,李鴻章上奏解釋為何殺八王降軍的《駢誅八降酋片》;

18、12月14日,清廷辦法上諭,賞給戈登頭等功牌一枚、白銀一萬兩,但戈登拒絕賞賜;同時清廷要求李鴻章上奏八王安置過程、蘇州城內降軍的安排計劃;

19、12月23日,清廷密喻李鴻章,認為李鴻章辦事允協,不應議罪,同時要求李鴻章上奏如何安排蘇州城內20萬降眾的計劃;

20、1864年1月22日上午,赫德找李鴻章瞭解蘇州殺降的具體情況;下午15點30分,赫德前往崑山勸解戈登;

21、2月1日,在赫德的調解下,李鴻章和戈登達成和解協議:戈登繼續率兵為清廷作戰,李鴻章發佈告示聲明蘇州殺降和戈登無關——因為西方人盛傳蘇州殺降是戈登用空口承諾騙取八王出城而殺降導致戈登名聲受損;

22、2月6日,赫德寫信給英國公使布魯斯,為李鴻章殺降作了長篇而有力的辯護;

23、2月11日,清廷同意李鴻章發佈蘇州殺降與戈登無關的公告,並要求日後處理降將必須上報;

24、2月14日,清廷給戈登函札,和戈登達成了解。

以上是蘇州殺降事件的完整還原。

李鴻章蘇州殺降並非因為:

1、預謀殺降不足信。李鴻章讓負責和八王談判的程學啟本身就是太平軍降將,李鴻章之前也招降吳建瀛、駱國忠等太平軍降將。李鴻章對待太平軍降將還是有比較好的口碑的。李鴻章知道沒有必要殺降,更加不會主動預謀殺降。

另外,如果李鴻章早就蓄謀殺八王降將,不會在12月5日邀請戈登參加受降儀式——這說明李鴻章在12月5日邀請戈登參加受降儀式前,李鴻章沒有殺八王降將的念頭。

2、程學啟堅持殺降不足信。說程學啟主張殺降,最大的問題是——程學啟他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好處?何況他本身就是太平軍的降將,能夠逼迫李鴻章殺降?加上殺降時,程學啟並不在現場,因此不會主張殺降。

3、報復戈登常勝軍難以服人。李鴻章和戈登有矛盾不假,但都因為拖欠軍餉問題。軍餉問題也不是李鴻章有錢拖著不給,而是實在沒錢給。由於戈登常勝軍都是有外國僱傭人員組成,目的就是要軍餉發點小財,因此難以接受拖欠軍餉。在軍餉問題上,李鴻章還是優先保障戈登常勝軍的。李鴻章不至於為了戈登經常要軍餉、還動不動以辭職逼迫而去殺降。

李鴻章是一個為了個人私利而影響大局的人嗎?如果是,李鴻章就不會成為晚清的簽約專業戶,在馬關條約上就可以袖手旁觀。

4、貪圖降將財產並非事實。在1863年太平軍自己的奏報上就出現了太平軍物資供應緊張的情況:

“士苦嗷,銀錢緊迫,所有油鹽又在艱難,是以飯米待食,多多不敷充食”

而且李秀成突然來到蘇州,隔天又走,是否是帶走大量的蘇州物資取供應金陵呢?

在蘇州收復後李鴻章給曾國藩的信件中李鴻章依然面臨軍餉緊張情況,並沒有因為攻克蘇州而緩解軍費的問題:

“各軍犒賞口糧積欠百餘萬,窮乃更甚,尚無多佐軍食”

5、《投名狀》中所說的是因為糧食緊張更是錯誤。蘇州殺降殺的8王降將,對已經投降的太平軍士卒並沒有進行殺降。既然殺降事件後,清廷依然要李鴻章上報如何安排20萬降軍事宜,就說明大部分太平軍士卒並沒有被殺,只是郜雲官等為首8人被殺。之所以如此轟動,是因為牽涉到戈登,引起了外交紛爭和國際注意。


李鴻章蘇州殺降的疑點:

1、李鴻章之前也接受過太平軍降軍,因為善待太平軍降軍而又出名,這也是郜雲官等願意向李鴻章投降的主要原因。一般來說,李鴻章沒有蓄意殺降的必要,何況是在不需要血戰的情況下攻克蘇州。

2、李鴻章在12月5日邀請戈登參加6日的受降大典。說明這時李鴻章並無殺降之意,否則他不會邀請戈登來參加典禮。

3、12月3日郜雲官派人通知程學啟說譚紹光發現了密議並說八王都同意投降——這是否意味著雙方談判協議尚未商議完全,否則郜雲官沒有必要通知程學啟,只需要按計劃進行即可,給人一種提前動手的感覺。


李鴻章蘇州殺降的真相:

1、郜雲官等八王和程學啟在投降協議上還沒談判完畢,但因為譚紹光的發現,郜雲官等不得不提前動手。

2、12月5日郜雲官將譚紹光首級交給程學啟驗明正身後,在當天16點以後向程學啟提出要求:增添20營且奏報總兵、副將等實權職位。

郜雲官等在已經投降的情況下,提出增兵、擔任實權職務的要求,就觸發了李鴻章認為他們是假意投降的看法。剛投降的降軍能夠保留自己的部隊已經不錯、至於實權職務必須要真正得到信任——即要投降後立功才有可能。

為什麼不能扣押郜雲官等8人而要殺降呢?赫德在他的日記中說明了為什麼不能扣押的原因:

“我似乎覺得在諸王拒絕遣散他們的部下這件事上,撫臺:1.擔心同意他們的建議;2.認為拒絕同意,而同時又允許他們重新進入蘇州,是危險的;3.他認為安全的辦法是將他們處死,毫不遲延;4.他擔心將他們拘禁起來,生怕他們不露面會在城內引起懷疑,帶來麻煩;5.a.要麼他認為最好是派出部下先發制人,對太平軍採取行動,b.要麼他們聽到發生了什麼事,開始製造麻煩,於是做出決定,將他們處死;6.從前接在攻佔每一座城市之後只是屠殺,有時還有搶掠等,現在即使西方文明的戰爭也是這樣,不過沒有認識到而已”

英國公使安德魯認為李鴻章:

“不能採用暫時停止談判的方式,也不能聽任諸王安全回到城內……如果把他們逮捕或禁閉起來,那是相當麻煩的行動,那麼做,可能會對太平軍的其他首領洩露風聲,讓他們贏得時間關上城門,把城內和城外的清軍截為兩部分”

殺了,一了百了。


綜述

李鴻章蘇州殺降事件:

1、李鴻章是因為郜雲官等在投降後提出增兵、出任實權職位要求後才決定殺降;扣留雖然可行,但風險大、麻煩多,最大的麻煩是蘇州得而復失;

2、戈登只是擔保郜雲官等人的生命安全,並不瞭解談判細節和投降協議;

3、郜雲官等八王在殺譚紹光投降時,還沒有和程學啟達成最終協議,是因為洩密而提前動手。這也是後來郜雲官等人提出條件的原因。

4、蘇州殺降事件只是殺死為首8人,並沒有大規模殺降,之所以出名,是因為戈登擔保卻出現殺降而引發的國際糾紛——這是當時李鴻章絕對沒有想到的。

在清軍和太平軍都在蘇州城內情形下,李鴻章絕對不會讓剛剛到手的蘇州因為8個人的名出現得而復失。蘇州對於太平天國和清軍都很重要。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