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不可違?為何走投無路的石達開不選擇到西藏東山再起?

靜夜史


戰爭的勝負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雖然自古以來北方都是中原的威脅,但卻很少能夠形成壓倒性的威脅,究其原因,雖然北方機動部隊作戰勇猛,而且地勢險峻,易守難攻,但糧食的匱乏和氣候的惡劣不適應於中原部隊的駐紮和進取。

石達開作為太平天國少有的明智之士,其眼界、胸襟、才能、氣魄都堪稱農民起義軍的完美人物,加在他身上的頭銜有:“軍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戰略家,武學家,詩人,書法家,”從中可以看出他這一生,是榮耀的一生、是積極的一生,但同時也是悲催的一生、憤懣的一生,假如他沒有投身太平天國,必將能夠力挽清政府於將傾,假如,洪秀全不是那麼昏庸和狹小,石達開也可能成為清政府滅亡的推手,但歷史終究不是假如,石達開註定了只能是一位悲情英雄。

在離開天京後,石達開依然進行著他的反清事業,他之所以不選擇去西藏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西藏地處邊疆,地勢險峻、氣候惡劣,

西藏作為高原明珠,使得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去西藏,但路途遙遠和惡劣的氣候,是的大多數人都望而卻步,更不用說在清朝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西藏地處邊疆,對於內地的威脅很少,石達開不可能會考慮到去西藏暫避鋒芒,地勢險峻,不利於大部隊行軍,而且氣候惡劣,作為東南一帶的人,根本適應不了西藏的極端惡劣天氣,如果選擇去西藏,會加重太平軍的損失。

農業落後、軍糧戰備難以保證

作為高寒氣候,西藏的糧食產量非常低,不足以養活一支大部隊,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如果連軍糧都保證不了,便很難對清政府形成軍事壓力,相反會被清政府逐步消滅。有遠見的石達開是不會這樣選擇的。

群眾基礎薄弱

作為清政府的宗教盟友,西藏喇嘛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在宗教的統治之下,人們安貧樂道,相信輪迴,所以甘願在活著的時候讓自己吃各種苦,這對以造反為主的太平軍十分不利,如果進軍西藏,只會導致兵源的減少,最後陷入自滅的地步。


距離內地太遠,難以形成反撲

西藏和內地相距太遠,以前有的官員前去任職,要提前半年出發才可以到達,地勢遙遠必然導致消息閉塞,對天下局勢和清政府以及洪秀全的動態會形成空白,這對進取內地、完成反清大業,建立理想的國家是非常不利的,。

綜上所述,石達開是不可能選擇西藏作為休養生息的大後方的,而且歷史上也從來沒有那一個將領會選擇西藏避禍或者駐紮兵馬,那麼,石達開離開天京後的路線是怎樣的呢

  1. 天京事變後,石達開威望大增,但也由此遭到洪秀全的猜忌,於是出走安慶,雖然脫離了洪秀全,但他依然戰鬥在一線,之後前往江西救援臨江、吉安。
  2. 進軍浙江,想要開闢浙閩根據地。
  3. 進攻湖南,再下趨湖北,配合安徽太平軍作戰,並伺機分兵入川。
  4. 從湖北入川,渡過金沙江,突破長江防線。
  5. 兵敗大渡河。

萬卷古今情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內部發生內訌,東王楊秀清上萬部下被韋昌輝誅殺殆盡。這時候石達開還在對清前線,見南京大亂,不得不返回都城。可是韋昌輝認為石達開這是要為楊秀清報仇,想要趁機除掉石達開。石達開在部下的提醒下,趕忙逃出了天京,有幸逃出生天。

後來韋昌輝被天王洪秀全處死,石達開重新穩定了局勢,被奉為“義王”,可卻因此遭到了洪秀全的妒忌與戒備。石達開擔心天京再次發生屠殺,識趣地離開了天京。

就這樣,石達開開始了屬於自己的遠征。

石達開先去江西救援被圍困的友軍,可是因為水軍乏力,無法渡江,所以失去戰機,作戰失敗。後面又去江浙地區建立根據地,試圖建立根據地。雖然根據地的計劃沒能達成,但是取得了浦口大捷和三河大捷等勝利。

之後又輾轉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到達大渡河時,石達開部尚存三四萬人,依然具有一定的戰鬥力。那為什麼石達開一定要冒著百年難遇的洪水也要渡江,而不轉進西藏,繼續進行反清鬥爭呢?我覺得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一、西藏地勢陡峭,難以抵達。這個原因應該是主要原因,一群輾轉而來的東部平原的士兵,如果強登青藏高原,體能和安全都很難保障。高原反應和苦寒環境都限制著石達開前往西藏。

二、西藏有本土勢力。西藏並不是無主之地,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西藏的管控力下降,達賴喇嘛成了西藏實際上的統治者。而當時的達賴喇嘛採取的是民族孤立政策,是不會容許這樣一支龐大的漢族軍隊進入勢力範圍的。

三、艱難的生存環境。哪怕石達開能以三萬異鄉人吞下西藏,有限的生存資源,極有可能反覆爆發的民族起義和貧瘠的土地都會讓這支軍隊陷入慢性死亡的泥潭之中。

所以西藏是不能去的,也是去不了的。如果大渡河能過,石達開可能還有一線生機,可惜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澆滅了石達開最後的生存意志。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歷史隆中對


1863年,石達開率軍來到大渡河畔,因大渡河提前漲水未能順利渡過大渡河,使得清軍主力及時趕到封堵,最終因糧草殆盡,兵敗安順場。這一悲慘結局既與天時有關。更與石達開本身性格特點和當時的局勢情況密不可分。實際上,自從自1857年9月石達開拒絕接受洪秀全派人送來“義王”金牌力請他去天京的請求,率軍出走,開始獨立轉戰各省,到兵敗大渡河已經過去了七個年頭,諸多因素決定了石達開已經走到了事業和生命的盡頭。那麼,毗鄰四川位於青藏高原的西藏清軍力量十分薄弱,土著藏軍也大致差不多,石達開在四川輾轉卻沒有打算到西藏休整以待東山再起的原因何在?

一是西藏地區高寒高海拔,不宜平原地區居民長期生存,並不是合適的根據地。一支軍隊要想穩定發展,必須獲得較為穩固的根據地,在離開天京的這七年間,石達開的戰略意圖始終不太明確,先後轉戰江西、浙江、湖南和四川等省,很難保證石達開會在過大渡河後會在四川長久地穩定下來,建立自己的根據地。要知道只是“流寇式”作戰,難免會重蹈唐末黃巢起義失敗的覆轍。但是,西藏也不是適合的根據地。即使是在今天,西藏也被大家普遍認為是生命的“禁區”,空氣稀薄,不要說行軍打仗,就是徒步前行,沒有做好充分準備,都有可能引發高原反應,輕則身體不適,重則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險。客觀地講,西藏地區不適宜於習慣於低海拔地區生活的人長期生存。而石達開所率領的軍隊主要來自於廣西、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份,這些官兵很難適應高海拔高寒地區的氣候條件,貿然向西藏進軍,固然可以短期內擺脫清軍的圍追堵截,但是在進軍西藏的路上,後勤保障將越發困難,氣候條件足以讓石達開軍隊大幅度非戰鬥減員。從氣候條件看,進軍西藏並不是明智之舉。

二是西藏地區居民大多信奉喇嘛教格魯派,其上層人士與清廷保持密切聯繫,與太平天國信奉的基督教教義格格不入。對清朝來講,西藏並不是化外之地,早在康熙年間,在西藏佔據政教合一統治地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先後到內地覲見清朝皇帝,清朝也長期極力籠絡西藏藏傳佛教上層人物,也在西藏派駐了駐藏大臣,代表清廷對西藏行使主權。而石達開所打的太平天國公開打著基督教的旗號,與西藏佔據主導地位的藏傳佛教格格不入,在宗教層面不會獲得藏族人民的認可和擁戴,難以形成穩固的群眾基礎。

三是西藏地區長期停留在農奴制社會,千百年來的藏傳佛教教義使得普通民眾習慣於逆來順受,再加上語言不通,石達開難以有效發動普通農奴補充兵員。西藏地區長期與內地隔絕,民眾都說藏語,而石達開大軍估計能講藏語的人寥寥無幾,難以與藏族民眾有效溝通。此外,長期受藏傳佛教教義影響,處於社會最底層的農奴沒有足夠的反抗意願,石達開很難有效發動他們參與隊伍。

四是西藏地區地理位置過於偏僻,信息閉塞,轉移至西藏難以與太平天國運動相互策應。按照當時的交通條件,不論是從哪條路線進出西藏,都要耗時半年以上,信息十分閉塞,即使轉移至西藏地區能夠存活下來,也將無法與太平天國本部取得及時聯絡,石達開軍隊將成為孤軍,待到清廷平定了天京,即使沒有大舉進軍西藏清除石達開軍隊,石達開軍隊也很大概率會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中逐漸走向滅亡。


滄海拾遺錄


因為石達開本來就不是一個想做皇帝的政治家,而是一個英雄。在大渡河邊,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過不了河而兵敗。這時,他完全可以選擇逃生,以圖東山再起。歷史上有多少人在逃生之後,又重新崛起。劉邦被項羽追得把兒女蹬下車,劉備被曹操追得丟掉妻兒,李自成丟下軍隊,只剩下18騎逃出明軍的重圍。但是,他們最後卻東山再起,實現了成功。他們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是政治家。

兵敗大渡河後,石達開在走頭無路時所想的是如何保護弟兄們的安全,而非保全自己以圖東山再起,最後是為了保護兄弟們的生命安全,自己去清營和清軍談判時被俘獲的。(注意,他是去被俘,並不是去投降)。他被俘以後,又寧死不屈,最後被清軍殘忍地凌遲處死。而他死的時候,竟然一聲不吭。可以說,石達開用他的死,完美地塑造了一個英雄的形象。結果他不但沒能保護他的兄弟們,自己也因此喪命。如果他像古代的那些政治家一樣,隻身逃脫出來,那麼他還有東山再起的可能。

當然了,他如果這樣做,他早就自立為王,此後一切都不存在了。


夏V雪


1863年,石達開兵敗大渡河,身死軍滅,給後人留下無盡的遺憾和迷惑。

題主問石達開為何不選擇到西藏去圖謀東山再起,我認為主要原因就是兩點:

第一.當時石達開因離開天京以後屢遭挫敗,眾叛親離,已經是心灰意冷,甚至想歸隱山林。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石達開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再也鼓不起鬥志了。

第二.自從石達開所部進入川境,軍紀渙散,不但沒有與彝族等少數民族搞好關係,加強民族團結;反而對少數民族多有侵擾。以致在四川境內處境險惡,到處碰壁。因此,石達開對川藏一帶的少數民族是極度厭惡的,根本不願去團結他們、依靠他們。因此,石達開寧願“捨身以全三軍”,也不願率軍往藏區一帶轉移了。

石達開捨身以全三軍

造成石達開心灰意冷,竟然心想歸隱山林的原因主要是:

1.石達開在政治上沒有號召力。離開天京的舉動,就意味著與洪秀全已經決裂,可是石達開卻宣稱自己依然忠於太平天國。這就是政治上的短視。

石達開最被後人稱頌的就是他對洪秀全、楊秀清裝神弄鬼那一套宗教把戲不屑一顧。既然這樣,離開天京以後,何不另起爐灶、自樹旗幟,號召已經對天國宗教信仰產生懷疑的將士們拋棄洪秀全這個神棍,來到自己身邊,打起恢復中華的漢家旗幟,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打出一個紅彤彤的新世界來。

結果呢,石達開的做法竟然是不倫不類。仍然打著太平天國的旗幟,他就無法順理成章地給追隨自己的將士們封官進爵,結果反被洪秀全所乘,洪秀全多番派人聯繫楊輔清等將領,給他們加封官爵,拉攏他們叛離石達開,給石達開造成了極大的損失;而且估計石達開的精神也受到了莫大的刺激。

2.戰略目標不明確。離開天京以後,石達開的戰略目標始終是變幻莫測。一會兒是江西;一會兒是湖南;忽而浙江;忽而福建;竟然一度退入廣西;讓部下將士們摸不著頭腦,軍心開始動搖。

3.屢戰屢敗。離開天京以後的石達開彷彿失去了靈魂,再也沒有以往的天國戰神的神勇靈氣。到處打敗仗,只能四處流竄,無法建立一個穩固的根據地。最後竟然是很不入流的地方團練都敢於痛擊石達開一番。至此,將士離心,軍心渙散;許許多多的太平軍老戰士返回天京,重新投入太平天國的主戰場。

在離開天京、屢遭挫折的境況之下,石達開萌生了歸隱山林的念頭;並且他還對將領們直言不諱地說了出來。因此,將士們氣憤灰心,大家都喪失了進取的鬥志,軍心徹底渙散。

所以說,石達開在大渡河畔兵敗之際,已經心灰意冷、毫無鬥志了。再加上與少數民族關係惡劣,群眾基礎太差,他是絕不願率部往藏區去發展的。因此,石達開選擇了到清軍大營領死,以換得部下將士的生命安全。


惰性人兒


一、西藏不適合作為戰略根據地

我們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某種意義上講,打仗打的就是糧草、就是物資。而西藏位於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既不能提供充足的戰備物資,有無法提供有效的兵源,地理及氣候條件十分惡劣,是極為不利於行軍和作為大後方的。

二、走投無路的石達開已脫身乏術

石達開在天京事變後率部出走,先後轉戰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最後進入四川。在好不容易突破了清軍的長江防線後,疲憊不堪的太平軍來到了大渡河邊。但是天不遂人願,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大渡河水暴漲,太平軍無法順利渡河,後方窮追不捨的清軍也慢慢逼近。在此種情況下,已沒有機會率軍突圍了,更何況還是路途險惡的西藏呢。

三、老天要滅太平天國,石達開也沒有辦法

從1851年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到1856年爆發天京事變,太平天國運動經歷了由盛轉衰的巨大轉變。之後的太平天國雖然勉強支撐了七八年,但早已大勢已去,太平天國運動因其領導階級的侷限性和戰略失誤,已經避免不了最終失敗的結局。此時即使石達開能逃出生天、東山再起,也只不過是困獸猶鬥,終究改變不了歷史的趨勢。


大瀚聞史


在當時清朝政府對西藏也只是委託西藏的宗教領袖達賴喇嘛班禪喇嘛進行管理,這在當時是最好的選擇,因為西藏交通不便氣候惡劣一般人很難到達西藏尤其是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石達開不是不想去而是去不了。


馮克思的文章


你去過西藏嗎?去過了就不會問這麼幼稚的問題了


領航者76522898


你的思維太片面了,從古自今能在西藏立身的外來軍閥根本沒有,且條件艱苦,物資缺乏,不適合大隊人馬,所以大渡河是石達開最後的結局也證明了此地的戰略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