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意不可违?为何走投无路的石达开不选择到西藏东山再起?

静夜史


战争的胜负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虽然自古以来北方都是中原的威胁,但却很少能够形成压倒性的威胁,究其原因,虽然北方机动部队作战勇猛,而且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但粮食的匮乏和气候的恶劣不适应于中原部队的驻扎和进取。

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少有的明智之士,其眼界、胸襟、才能、气魄都堪称农民起义军的完美人物,加在他身上的头衔有:“军事家、政治家、革命家、战略家,武学家,诗人,书法家,”从中可以看出他这一生,是荣耀的一生、是积极的一生,但同时也是悲催的一生、愤懑的一生,假如他没有投身太平天国,必将能够力挽清政府于将倾,假如,洪秀全不是那么昏庸和狭小,石达开也可能成为清政府灭亡的推手,但历史终究不是假如,石达开注定了只能是一位悲情英雄。

在离开天京后,石达开依然进行着他的反清事业,他之所以不选择去西藏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西藏地处边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

西藏作为高原明珠,使得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西藏,但路途遥远和恶劣的气候,是的大多数人都望而却步,更不用说在清朝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西藏地处边疆,对于内地的威胁很少,石达开不可能会考虑到去西藏暂避锋芒,地势险峻,不利于大部队行军,而且气候恶劣,作为东南一带的人,根本适应不了西藏的极端恶劣天气,如果选择去西藏,会加重太平军的损失。

农业落后、军粮战备难以保证

作为高寒气候,西藏的粮食产量非常低,不足以养活一支大部队,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果连军粮都保证不了,便很难对清政府形成军事压力,相反会被清政府逐步消灭。有远见的石达开是不会这样选择的。

群众基础薄弱

作为清政府的宗教盟友,西藏喇嘛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在宗教的统治之下,人们安贫乐道,相信轮回,所以甘愿在活着的时候让自己吃各种苦,这对以造反为主的太平军十分不利,如果进军西藏,只会导致兵源的减少,最后陷入自灭的地步。


距离内地太远,难以形成反扑

西藏和内地相距太远,以前有的官员前去任职,要提前半年出发才可以到达,地势遥远必然导致消息闭塞,对天下局势和清政府以及洪秀全的动态会形成空白,这对进取内地、完成反清大业,建立理想的国家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石达开是不可能选择西藏作为休养生息的大后方的,而且历史上也从来没有那一个将领会选择西藏避祸或者驻扎兵马,那么,石达开离开天京后的路线是怎样的呢

  1.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威望大增,但也由此遭到洪秀全的猜忌,于是出走安庆,虽然脱离了洪秀全,但他依然战斗在一线,之后前往江西救援临江、吉安。
  2. 进军浙江,想要开辟浙闽根据地。
  3. 进攻湖南,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
  4. 从湖北入川,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
  5. 兵败大渡河。

万卷古今情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内讧,东王杨秀清上万部下被韦昌辉诛杀殆尽。这时候石达开还在对清前线,见南京大乱,不得不返回都城。可是韦昌辉认为石达开这是要为杨秀清报仇,想要趁机除掉石达开。石达开在部下的提醒下,赶忙逃出了天京,有幸逃出生天。

后来韦昌辉被天王洪秀全处死,石达开重新稳定了局势,被奉为“义王”,可却因此遭到了洪秀全的妒忌与戒备。石达开担心天京再次发生屠杀,识趣地离开了天京。

就这样,石达开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远征。

石达开先去江西救援被围困的友军,可是因为水军乏力,无法渡江,所以失去战机,作战失败。后面又去江浙地区建立根据地,试图建立根据地。虽然根据地的计划没能达成,但是取得了浦口大捷和三河大捷等胜利。

之后又辗转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到达大渡河时,石达开部尚存三四万人,依然具有一定的战斗力。那为什么石达开一定要冒着百年难遇的洪水也要渡江,而不转进西藏,继续进行反清斗争呢?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西藏地势陡峭,难以抵达。这个原因应该是主要原因,一群辗转而来的东部平原的士兵,如果强登青藏高原,体能和安全都很难保障。高原反应和苦寒环境都限制着石达开前往西藏。

二、西藏有本土势力。西藏并不是无主之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西藏的管控力下降,达赖喇嘛成了西藏实际上的统治者。而当时的达赖喇嘛采取的是民族孤立政策,是不会容许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军队进入势力范围的。

三、艰难的生存环境。哪怕石达开能以三万异乡人吞下西藏,有限的生存资源,极有可能反复爆发的民族起义和贫瘠的土地都会让这支军队陷入慢性死亡的泥潭之中。

所以西藏是不能去的,也是去不了的。如果大渡河能过,石达开可能还有一线生机,可惜遇上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浇灭了石达开最后的生存意志。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历史隆中对


1863年,石达开率军来到大渡河畔,因大渡河提前涨水未能顺利渡过大渡河,使得清军主力及时赶到封堵,最终因粮草殆尽,兵败安顺场。这一悲惨结局既与天时有关。更与石达开本身性格特点和当时的局势情况密不可分。实际上,自从自1857年9月石达开拒绝接受洪秀全派人送来“义王”金牌力请他去天京的请求,率军出走,开始独立转战各省,到兵败大渡河已经过去了七个年头,诸多因素决定了石达开已经走到了事业和生命的尽头。那么,毗邻四川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清军力量十分薄弱,土著藏军也大致差不多,石达开在四川辗转却没有打算到西藏休整以待东山再起的原因何在?

一是西藏地区高寒高海拔,不宜平原地区居民长期生存,并不是合适的根据地。一支军队要想稳定发展,必须获得较为稳固的根据地,在离开天京的这七年间,石达开的战略意图始终不太明确,先后转战江西、浙江、湖南和四川等省,很难保证石达开会在过大渡河后会在四川长久地稳定下来,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要知道只是“流寇式”作战,难免会重蹈唐末黄巢起义失败的覆辙。但是,西藏也不是适合的根据地。即使是在今天,西藏也被大家普遍认为是生命的“禁区”,空气稀薄,不要说行军打仗,就是徒步前行,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都有可能引发高原反应,轻则身体不适,重则昏迷不醒,甚至有生命危险。客观地讲,西藏地区不适宜于习惯于低海拔地区生活的人长期生存。而石达开所率领的军队主要来自于广西、湖南、江西、湖北、四川等省份,这些官兵很难适应高海拔高寒地区的气候条件,贸然向西藏进军,固然可以短期内摆脱清军的围追堵截,但是在进军西藏的路上,后勤保障将越发困难,气候条件足以让石达开军队大幅度非战斗减员。从气候条件看,进军西藏并不是明智之举。

二是西藏地区居民大多信奉喇嘛教格鲁派,其上层人士与清廷保持密切联系,与太平天国信奉的基督教教义格格不入。对清朝来讲,西藏并不是化外之地,早在康熙年间,在西藏占据政教合一统治地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先后到内地觐见清朝皇帝,清朝也长期极力笼络西藏藏传佛教上层人物,也在西藏派驻了驻藏大臣,代表清廷对西藏行使主权。而石达开所打的太平天国公开打着基督教的旗号,与西藏占据主导地位的藏传佛教格格不入,在宗教层面不会获得藏族人民的认可和拥戴,难以形成稳固的群众基础。

三是西藏地区长期停留在农奴制社会,千百年来的藏传佛教教义使得普通民众习惯于逆来顺受,再加上语言不通,石达开难以有效发动普通农奴补充兵员。西藏地区长期与内地隔绝,民众都说藏语,而石达开大军估计能讲藏语的人寥寥无几,难以与藏族民众有效沟通。此外,长期受藏传佛教教义影响,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奴没有足够的反抗意愿,石达开很难有效发动他们参与队伍。

四是西藏地区地理位置过于偏僻,信息闭塞,转移至西藏难以与太平天国运动相互策应。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不论是从哪条路线进出西藏,都要耗时半年以上,信息十分闭塞,即使转移至西藏地区能够存活下来,也将无法与太平天国本部取得及时联络,石达开军队将成为孤军,待到清廷平定了天京,即使没有大举进军西藏清除石达开军队,石达开军队也很大概率会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逐渐走向灭亡。


沧海拾遗录


因为石达开本来就不是一个想做皇帝的政治家,而是一个英雄。在大渡河边,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过不了河而兵败。这时,他完全可以选择逃生,以图东山再起。历史上有多少人在逃生之后,又重新崛起。刘邦被项羽追得把儿女蹬下车,刘备被曹操追得丢掉妻儿,李自成丢下军队,只剩下18骑逃出明军的重围。但是,他们最后却东山再起,实现了成功。他们能够成功,是因为他们是政治家。

兵败大渡河后,石达开在走头无路时所想的是如何保护弟兄们的安全,而非保全自己以图东山再起,最后是为了保护兄弟们的生命安全,自己去清营和清军谈判时被俘获的。(注意,他是去被俘,并不是去投降)。他被俘以后,又宁死不屈,最后被清军残忍地凌迟处死。而他死的时候,竟然一声不吭。可以说,石达开用他的死,完美地塑造了一个英雄的形象。结果他不但没能保护他的兄弟们,自己也因此丧命。如果他像古代的那些政治家一样,只身逃脱出来,那么他还有东山再起的可能。

当然了,他如果这样做,他早就自立为王,此后一切都不存在了。


夏V雪


1863年,石达开兵败大渡河,身死军灭,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和迷惑。

题主问石达开为何不选择到西藏去图谋东山再起,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两点:

第一.当时石达开因离开天京以后屡遭挫败,众叛亲离,已经是心灰意冷,甚至想归隐山林。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石达开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再也鼓不起斗志了。

第二.自从石达开所部进入川境,军纪涣散,不但没有与彝族等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加强民族团结;反而对少数民族多有侵扰。以致在四川境内处境险恶,到处碰壁。因此,石达开对川藏一带的少数民族是极度厌恶的,根本不愿去团结他们、依靠他们。因此,石达开宁愿“舍身以全三军”,也不愿率军往藏区一带转移了。

石达开舍身以全三军

造成石达开心灰意冷,竟然心想归隐山林的原因主要是:

1.石达开在政治上没有号召力。离开天京的举动,就意味着与洪秀全已经决裂,可是石达开却宣称自己依然忠于太平天国。这就是政治上的短视。

石达开最被后人称颂的就是他对洪秀全、杨秀清装神弄鬼那一套宗教把戏不屑一顾。既然这样,离开天京以后,何不另起炉灶、自树旗帜,号召已经对天国宗教信仰产生怀疑的将士们抛弃洪秀全这个神棍,来到自己身边,打起恢复中华的汉家旗帜,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打出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来。

结果呢,石达开的做法竟然是不伦不类。仍然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帜,他就无法顺理成章地给追随自己的将士们封官进爵,结果反被洪秀全所乘,洪秀全多番派人联系杨辅清等将领,给他们加封官爵,拉拢他们叛离石达开,给石达开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而且估计石达开的精神也受到了莫大的刺激。

2.战略目标不明确。离开天京以后,石达开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变幻莫测。一会儿是江西;一会儿是湖南;忽而浙江;忽而福建;竟然一度退入广西;让部下将士们摸不着头脑,军心开始动摇。

3.屡战屡败。离开天京以后的石达开仿佛失去了灵魂,再也没有以往的天国战神的神勇灵气。到处打败仗,只能四处流窜,无法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最后竟然是很不入流的地方团练都敢于痛击石达开一番。至此,将士离心,军心涣散;许许多多的太平军老战士返回天京,重新投入太平天国的主战场。

在离开天京、屡遭挫折的境况之下,石达开萌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并且他还对将领们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因此,将士们气愤灰心,大家都丧失了进取的斗志,军心彻底涣散。

所以说,石达开在大渡河畔兵败之际,已经心灰意冷、毫无斗志了。再加上与少数民族关系恶劣,群众基础太差,他是绝不愿率部往藏区去发展的。因此,石达开选择了到清军大营领死,以换得部下将士的生命安全。


惰性人儿


一、西藏不适合作为战略根据地

我们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某种意义上讲,打仗打的就是粮草、就是物资。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既不能提供充足的战备物资,有无法提供有效的兵源,地理及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是极为不利于行军和作为大后方的。

二、走投无路的石达开已脱身乏术

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率部出走,先后转战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最后进入四川。在好不容易突破了清军的长江防线后,疲惫不堪的太平军来到了大渡河边。但是天不遂人愿,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大渡河水暴涨,太平军无法顺利渡河,后方穷追不舍的清军也慢慢逼近。在此种情况下,已没有机会率军突围了,更何况还是路途险恶的西藏呢。

三、老天要灭太平天国,石达开也没有办法

从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到1856年爆发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巨大转变。之后的太平天国虽然勉强支撑了七八年,但早已大势已去,太平天国运动因其领导阶级的局限性和战略失误,已经避免不了最终失败的结局。此时即使石达开能逃出生天、东山再起,也只不过是困兽犹斗,终究改变不了历史的趋势。


大瀚闻史


在当时清朝政府对西藏也只是委托西藏的宗教领袖达赖喇嘛班禅喇嘛进行管理,这在当时是最好的选择,因为西藏交通不便气候恶劣一般人很难到达西藏尤其是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石达开不是不想去而是去不了。


冯克思的文章


你去过西藏吗?去过了就不会问这么幼稚的问题了


领航者76522898


你的思维太片面了,从古自今能在西藏立身的外来军阀根本没有,且条件艰苦,物资缺乏,不适合大队人马,所以大渡河是石达开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此地的战略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