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初長成,各環節企業實力大起底

設計、封測領域差距漸小核心技術及部分環節仍有較大差距

與此同時,在半導體產業鏈中,芯片製造環節對美國依存度極高,國產化比率極低,存在受技術限制的可能性。

2019年12月24日,一則14納米受限的消息將臺積電推向風口浪尖。據外電報道,美國計劃將“源自美國技術標準”從25%比重調降至10%,以全力阻斷臺積電等非美企業供貨給華為。消息稱,臺積電內部評估,7納米源自美國技術比率不到10%,仍可繼續供貨,但14納米將受到限制。

對此,臺積電回覆第一財經稱:“美國目前並沒有改變規則,我們也不會對臆測性的問題作答。”

其實,根據臺積電的技術路線,20納米工藝之後是16/12納米,並沒有14納米。但受消息面影響,在當日港股休市前,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在內的晶圓代工股價上揚。

中芯國際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晶圓代工廠。根據中芯國際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公司FinFET技術進展順利,14納米於2019年第四季度開始貢獻營收,同時第二代技術平臺進入客戶導入階段,規劃於2020年風險生產。

不過,按工藝劃分,中芯國際第三季度主要收入來源仍然來自40/45納米和55/65納米,分別佔當季總營收的18.5%和29.3%,28納米只佔其四季度收入的4.3%。與臺積電相比,中芯國際還有較大差距。在臺積電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中,來自16納米及更先進的製程收入佔比51%,28納米16%。

國信證券認為,大陸芯片設計公司尋求大陸代工是必然趨勢。而作為大陸半導體代工龍頭,中芯國際產能充足、產線多樣,適合眾多芯片代工需求。14納米工藝的流片對於中芯國際是一個良好的開局,從風險量產到規模量產,目前總計已有超過十個客戶採用中芯國際的14納米工藝。

集成電路產業不僅覆蓋設計、製造、封測上下產業鏈,還有EDA軟件、設備和材料等產業。近幾年,各地此起彼伏的“造芯熱”也離不開半導體設備。如果沒有光刻機、刻蝕機等生產設備,芯片生產根本無法開展。

賽迪顧問數據顯示,從2014年到2018年,全球半導體設備供應商TOP10市佔率從78.6%上升到81.0%,主要是日本和美國的企業。中國的設備企業想要進入分一杯羹,挑戰非常大,但是一旦國外設備商斷供,將會帶來巨大隱患。

與半導體其他領域類似,中國半導體設備需求大,但自給率低。在全國各地新建產線的推動下,2018年中國半導體設備需求激增,市場規模達128.2億美元,同比增長47.1%,是全球設備產業增長速度的近5倍,但是國產設備的自給率只有12%。

在新建晶圓廠中,半導體設備支出佔八成左右。其中,晶圓製造設備在半導體設備中佔比最大。芯片製造主要包括晶圓片生產、光照光刻、刻蝕與離子注束、沉積與拋光等步驟。

光刻機是晶圓製造最核心的設備,全球最大光刻機廠商ASML佔據了八成以上的份額。ASML也是全球最先進極紫外光刻機(EUV)的唯一供應商,一臺EUV售價上億美元,而中芯國際2018年淨利潤7721萬美元。

目前ASML最先進的EUV光刻機投入三星、臺積電的7納米工藝,但國內最好的上海微電子光刻機還停留在90納米量產水平。

在檢測、清洗、硅片製備等領域,國產設備已具備一定替代實力。例如長川科技的檢測設備,晶盛機電的單晶爐,至純科技的高純工藝系統和清洗設備。

中微公司和北方華創是國產半導體設備的領軍企業。中微公司被認為是2019年科創板最強芯片股,主要專注於研發等離子體刻蝕設備和MOCVD(化學氣相沉積)設備。中微已成功開發7納米介質刻蝕機,是唯一打入臺積電7納米制程的國產設備商。

北方華創立足泛半導體產業,聚焦集成電路、光伏、面板、LED等細分領域,半導體裝備包括刻蝕設備、沉積設備(PVD/CVD/ALD)、氧化爐和清洗設備等產品,是國內主流半導體設備供應商。北方華創不僅通過承擔多項02科技專項在28納米形成批量供貨能力,14納米工藝設備也處於客戶工藝驗證階段。受存儲器投資復甦和在中國大陸新建及擴建工廠,國際半導體行業協會(SEMI)預計,2020年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全球銷售額為588億美元,比2019年增長12%,中國大陸將成為半導體制造設備的最大市場。

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初长成,各环节企业实力大起底

今天是《半導體行業觀察》為您分享的第2209期內容,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