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長子是正妻的第一個孩子,還是既是長子又是正妻之子?

曾經的醫者


毋庸置疑,所謂嫡長子,首先必須是嫡子,而且又是嫡子中的長子。

在傳統社會,一個人如果有妻有妾,且均有子,那麼他的兒子在身份上就有兩種,即正妻所生的嫡子,以及其餘妾等所生的庶子,這就是所謂的嫡庶之別。如果嫡子與庶子均有數人,則分別為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嫡四子……按照年齡序齒,依次類推,庶子同理,以庶長子、庶次子、庶三子等等排列。

但是不管是嫡子還是庶子,都是自己的兒子,所以常常會將所有的兒子按照年齡排列,即長子、次子、三子等。也就因此產生長子與嫡長子不等同的情況。

嫡長子不一定是長子。如乾隆皇帝,其嫡長子為皇次子,是第二個兒子,長子為皇貴妃所生。

當然也有嫡長子即長子得情況。如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個兒子,所以按照年齡排就是皇長子一直到皇十四子,其中皇長子、皇四子、皇九子為嫡子,那麼按照嫡子來排,嫡長子就是皇長子、嫡次子就是皇四子、嫡三子就是皇九子。類似的還有朱元璋嫡長子也是長子。


楚邾


嫡長子,就是宗祧繼承人。

首先必須是嫡子。其次,嫡子中最貴重者。最後,是最貴重嫡子中長子。

所以,嫡長子,完全可能不是長子。但必須是最貴重的正妻之子。

具體解釋:

由於正妻分為原配,繼妻,扶正妻三類,所以她們的正式排位就是,原配最高層,明媒正娶的繼妻第二層,扶正妻最後。都是具有排他性的,上一層有子則下層沒有法理機會。

所以,原配有子,則嫡長子別無他屬,只能出自原配所生的長子。

原配無子,繼妻所出諸子也有第一位,第二位甚至更多位嫡子之分,顯然,第一位繼妻之子以年齡優先其他。

扶正妻是特殊情況。比如商紂王。母親生育商紂王時,貴為王后。但他有同母哥哥微子,只是母親生育時為偏妃。所以,有妻之子(商紂王)而不可置妾之子(微子)。當然,如果商紂王母親本身是嫡後原配,或者父親重娶的繼後,則沒有這樣的問題。


四川達州


常說的嫡長子首先是嫡,然後才是長,嫡子中的老大,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兒子,不是正妻所生的,雖是長子地位卻差很多。如劉邦兒子劉肥,在兄弟中最先出世,因不是正妻呂后所出,叫庶長子,嫡子是劉盈。


嫡長子觀念源於西周時期,周朝王位繼承實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緣宗族關係分配政治權利,維護政治聯繫。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王位,為天下的大宗。可以說,宗法制的最大特點就是嫡長子繼承。“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嫡長子繼承的好處是避免後人爭鬥,誰上誰下一看便知,難以做手腳,各安天命以定名份,缺點是不能立賢,嫡長子未必賢明。但對維護統治的穩定性功不可沒。

雄才如曹操,在曹丕曹植中猶豫時,賈詡暗示他不立嫡長的後果後,馬上醒悟過來立了曹丕。朱元璋明知四子朱棣類己,卻還是立了皇太孫允文,因為明白破壞宗法繼承後果嚴重,亂象立馬可見,袁紹劉表甚至康熙,都是反面例子。(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南方鵬


嫡長子繼承製是在封建王朝裡面最常見的繼承製,完整的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也就是子憑母貴。

我們知道在封建制度的夫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老婆只有一個。

而這個嫡長子就是這個老婆,或者叫夫人所生的第一個孩子,夫人所生的其他的孩子叫做嫡子,但不是嫡長子。而其他妾所生的叫做庶子。

我們以袁紹的例子為例,袁紹和袁術都是袁逢的兒子,袁術是夫人所生,所以是嫡子,而袁紹是妾所生,所以是庶子,另外袁術也不是嫡長子,而是嫡次子,他還有一個同母所生的哥哥叫袁基。

如果這個庶子是長子的話,就是叫庶長子。比如劉肥就是劉邦的庶長子,因為他是劉邦與曹氏所生。而劉盈就是劉邦與呂后所生的嫡長子。

要注意的是,嫡長子不一定是長子,而只是夫人所生最大的那個。

我們再以曹操的兒子為例。

卞夫人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丕是嫡長子,但是不是曹操的長子,他的長子叫曹昂,死於宛城之戰。

曹丕最後能勝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他是嫡長子。


歷史簡單說


向敬之

嫡長子,顧名思義,也就是嫡妻(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子。這個第一子,並不需要在諸子中齒序排第一,而只要是嫡妻所生的嫡系第一子。

在中國皇家而言,皇帝擇儲,大多是堅持立嫡立長的傳統。皇子們都是皇帝的兒子,但被厚此薄彼,皇后所生的嫡長子似乎血統純正,最容易被堅守儒家禮教觀念的皇帝和大臣們力挺為太子,即儲君。

如李淵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最初有力勸李淵起兵造反之功,加之善於拉攏大臣、領兵作戰,本該有被立儲的機會,但是李淵鑑於長子李建成也有大功勞,又是皇后所生的嫡長子,故將其定為接班人。不意,引起了李世民的強烈不滿和兒子們的內訌,最後導致了決戰玄武門的骨肉相殘。

再拿清朝的皇帝立儲而言,也是以正妻所生的嫡長子為首選。如太祖努爾哈赤尚未建國時,就指定第一個正妻佟佳氏所生的長子褚英為接班人,褚英心急,陰謀篡位,被父在建國前夕處死。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依然指定佟佳氏所生的次子代善為儲君。因為此時的代善,仍算是嫡子中的新老大。

清太宗、世祖皇后無子,也就是他們沒有嫡長子,所以他們把寵妃所生的兒子視為第一子,如太宗的關雎宮宸妃生皇八子,皇太極大赦天下,有立儲的徵兆;如世祖的董鄂妃生了皇四子,世祖公開說是“朕第一子”。順治的“第一子”,若其嫡長子也。但他們命薄,早早地夭折。

《皇太子秘史》劉德凱版康熙帝和馬景濤版胤礽劇照

當然,嫡長子一般需要壽命長,如康熙後來所定的太子胤礽,本是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的次子,但因為赫舍裡皇后所生第一子承祜兩歲而夭折,雖給了名字,但未入齒序,故而本為第七子、齒序第二位的胤礽就成了嫡長子(齒序第一的胤褆,為庶妃所生,雖有皇長子之名,卻與嫡長子胤礽所得政治待遇有天壤之別)。後來,乾隆卻把嫡長子的榮耀,給了八歲而殤的皇次子永璉,一是他的名字是雍正賜的,二是他是孝賢皇后所生,乾隆元年七月就被密定皇儲緘其名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

皇家如此選擇接班人,而王侯將相和平常人家也是如此,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所得的名位和財產多些。


以禮觀書


嫡妻長子。

夠清楚明瞭了吧。


漁耕樵讀


嫡長子,古代時候嫡庶很分明,是一個家的下任大家長或繼承人。既是正妻的孩子,不過不可能是正妻第一個孩子,如果第一個孩子是個女孩,那就是嫡長女了,下來在生第二胎是男的,不過不可能說是嫡長子了。古代三妻四妾,有時候正妻還沒有過門,就已經養有的小妾,那麼有個意外。妾懷孕生下的小孩,也是長子,只不過說不是嫡長子了。

結髮妻子及其所生子女專稱,庶指妾室及其所生子女專稱。制度是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內容。中國古代實行一夫一妻卻又多妾制度。所以在那種不公平婚姻之下用“名義和待遇”來“盡力彌補和維繫”結髮妻子應該得到的公平。而名分“嫡庶”之分就是用來分別結髮妻子之用。換句話就是指“夫的精神和肉體已經給人分享了,至少得維護’結髮妻子‘的物質待遇“儘量”不被割捨”。所以是指結髮妻子的專稱。


因為“平妻”所生之子,也稱“嫡子”,所以有時會產生“兩位或兩位以上的嫡長子”。 在這種情況下,平妻所生的嫡長子無論年長與否,其地位仍次於嫡妻所生的嫡長子,並非完全對等。

觀看我的請關注我哦😊


阿秀59515


嫡長子,又叫世子、適子。

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基本上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而嫡長子就是指的嫡妻生產的第一個孩子,是優先可以繼承家族的皇位或者產業的。而妾生的長子叫做庶長子,在家族的不享有優先繼承權。

自西周起就確定了嫡長子繼承製,正所謂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就是說王位的繼承者必須是國君的嫡親兒子,並且最終考慮的是年齡的優勢,而非是才能的優勢,假如嫡妻無子才會考慮妃或者妾所生的長子,當然這裡面依然以妃子的尊卑貴賤為首要考慮因素。

除此之外,中國的宗族繼承製度還包括:兄終弟及、立賢、立長等等,但是嫡長子繼承製卻始終貫穿著整過封建社會,這是因為他最大限度地穩定社會秩序、阻止動亂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


喬一塵


成為嫡長子的必備條件:第一,必須是正妻所生,第二,必須是第一個。

以上兩個條件只滿足第一個的叫做嫡子,只滿足第二個的叫做庶長子,兩個都不滿足的叫庶子,都滿足的才叫嫡長子。

之所以有嫡長子這種說法,是因為自西周起,我國的各個王朝都實行宗法制中規定的嫡長子繼承製,通俗點說就是隻有嫡長子才能繼承父親的社會及政治地位和財富。


胡說八道歷史


嫡長子,是正妻第一個孩子。妾室的第一個孩子,又是長子,是庶長子。一般家庭,嫡妻也就是正妻不進門,是不會讓同房丫頭,或者是妾室生孩子的。一般都是等正妻生了孩子,才會再讓妾室生孩子。再一個就是,不到一定年齡不不讓隨便納妾的,古代也是有規矩的。是從書裡看來得,隨便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