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是正妻的第一个孩子,还是既是长子又是正妻之子?

曾经的医者


毋庸置疑,所谓嫡长子,首先必须是嫡子,而且又是嫡子中的长子。

在传统社会,一个人如果有妻有妾,且均有子,那么他的儿子在身份上就有两种,即正妻所生的嫡子,以及其余妾等所生的庶子,这就是所谓的嫡庶之别。如果嫡子与庶子均有数人,则分别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嫡四子……按照年龄序齿,依次类推,庶子同理,以庶长子、庶次子、庶三子等等排列。

但是不管是嫡子还是庶子,都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常常会将所有的儿子按照年龄排列,即长子、次子、三子等。也就因此产生长子与嫡长子不等同的情况。

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如乾隆皇帝,其嫡长子为皇次子,是第二个儿子,长子为皇贵妃所生。

当然也有嫡长子即长子得情况。如唐太宗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所以按照年龄排就是皇长子一直到皇十四子,其中皇长子、皇四子、皇九子为嫡子,那么按照嫡子来排,嫡长子就是皇长子、嫡次子就是皇四子、嫡三子就是皇九子。类似的还有朱元璋嫡长子也是长子。


楚邾


嫡长子,就是宗祧继承人。

首先必须是嫡子。其次,嫡子中最贵重者。最后,是最贵重嫡子中长子。

所以,嫡长子,完全可能不是长子。但必须是最贵重的正妻之子。

具体解释:

由于正妻分为原配,继妻,扶正妻三类,所以她们的正式排位就是,原配最高层,明媒正娶的继妻第二层,扶正妻最后。都是具有排他性的,上一层有子则下层没有法理机会。

所以,原配有子,则嫡长子别无他属,只能出自原配所生的长子。

原配无子,继妻所出诸子也有第一位,第二位甚至更多位嫡子之分,显然,第一位继妻之子以年龄优先其他。

扶正妻是特殊情况。比如商纣王。母亲生育商纣王时,贵为王后。但他有同母哥哥微子,只是母亲生育时为偏妃。所以,有妻之子(商纣王)而不可置妾之子(微子)。当然,如果商纣王母亲本身是嫡后原配,或者父亲重娶的继后,则没有这样的问题。


四川達州


常说的嫡长子首先是嫡,然后才是长,嫡子中的老大,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不是正妻所生的,虽是长子地位却差很多。如刘邦儿子刘肥,在兄弟中最先出世,因不是正妻吕后所出,叫庶长子,嫡子是刘盈。


嫡长子观念源于西周时期,周朝王位继承实行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王位,为天下的大宗。可以说,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就是嫡长子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嫡长子继承的好处是避免后人争斗,谁上谁下一看便知,难以做手脚,各安天命以定名份,缺点是不能立贤,嫡长子未必贤明。但对维护统治的稳定性功不可没。

雄才如曹操,在曹丕曹植中犹豫时,贾诩暗示他不立嫡长的后果后,马上醒悟过来立了曹丕。朱元璋明知四子朱棣类己,却还是立了皇太孙允文,因为明白破坏宗法继承后果严重,乱象立马可见,袁绍刘表甚至康熙,都是反面例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南方鹏


嫡长子继承制是在封建王朝里面最常见的继承制,完整的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也就是子凭母贵。

我们知道在封建制度的夫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也就是老婆只有一个。

而这个嫡长子就是这个老婆,或者叫夫人所生的第一个孩子,夫人所生的其他的孩子叫做嫡子,但不是嫡长子。而其他妾所生的叫做庶子。

我们以袁绍的例子为例,袁绍和袁术都是袁逢的儿子,袁术是夫人所生,所以是嫡子,而袁绍是妾所生,所以是庶子,另外袁术也不是嫡长子,而是嫡次子,他还有一个同母所生的哥哥叫袁基。

如果这个庶子是长子的话,就是叫庶长子。比如刘肥就是刘邦的庶长子,因为他是刘邦与曹氏所生。而刘盈就是刘邦与吕后所生的嫡长子。

要注意的是,嫡长子不一定是长子,而只是夫人所生最大的那个。

我们再以曹操的儿子为例。

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曹丕是嫡长子,但是不是曹操的长子,他的长子叫曹昂,死于宛城之战。

曹丕最后能胜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嫡长子。


历史简单说


向敬之

嫡长子,顾名思义,也就是嫡妻(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子。这个第一子,并不需要在诸子中齿序排第一,而只要是嫡妻所生的嫡系第一子。

在中国皇家而言,皇帝择储,大多是坚持立嫡立长的传统。皇子们都是皇帝的儿子,但被厚此薄彼,皇后所生的嫡长子似乎血统纯正,最容易被坚守儒家礼教观念的皇帝和大臣们力挺为太子,即储君。

如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最初有力劝李渊起兵造反之功,加之善于拉拢大臣、领兵作战,本该有被立储的机会,但是李渊鉴于长子李建成也有大功劳,又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故将其定为接班人。不意,引起了李世民的强烈不满和儿子们的内讧,最后导致了决战玄武门的骨肉相残。

再拿清朝的皇帝立储而言,也是以正妻所生的嫡长子为首选。如太祖努尔哈赤尚未建国时,就指定第一个正妻佟佳氏所生的长子褚英为接班人,褚英心急,阴谋篡位,被父在建国前夕处死。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后,依然指定佟佳氏所生的次子代善为储君。因为此时的代善,仍算是嫡子中的新老大。

清太宗、世祖皇后无子,也就是他们没有嫡长子,所以他们把宠妃所生的儿子视为第一子,如太宗的关雎宫宸妃生皇八子,皇太极大赦天下,有立储的征兆;如世祖的董鄂妃生了皇四子,世祖公开说是“朕第一子”。顺治的“第一子”,若其嫡长子也。但他们命薄,早早地夭折。

《皇太子秘史》刘德凯版康熙帝和马景涛版胤礽剧照

当然,嫡长子一般需要寿命长,如康熙后来所定的太子胤礽,本是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的次子,但因为赫舍里皇后所生第一子承祜两岁而夭折,虽给了名字,但未入齿序,故而本为第七子、齿序第二位的胤礽就成了嫡长子(齿序第一的胤褆,为庶妃所生,虽有皇长子之名,却与嫡长子胤礽所得政治待遇有天壤之别)。后来,乾隆却把嫡长子的荣耀,给了八岁而殇的皇次子永琏,一是他的名字是雍正赐的,二是他是孝贤皇后所生,乾隆元年七月就被密定皇储缄其名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

皇家如此选择接班人,而王侯将相和平常人家也是如此,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所得的名位和财产多些。


以礼观书


嫡妻长子。

够清楚明了了吧。


渔耕樵读


嫡长子,古代时候嫡庶很分明,是一个家的下任大家长或继承人。既是正妻的孩子,不过不可能是正妻第一个孩子,如果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那就是嫡长女了,下来在生第二胎是男的,不过不可能说是嫡长子了。古代三妻四妾,有时候正妻还没有过门,就已经养有的小妾,那么有个意外。妾怀孕生下的小孩,也是长子,只不过说不是嫡长子了。

结发妻子及其所生子女专称,庶指妾室及其所生子女专称。制度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却又多妾制度。所以在那种不公平婚姻之下用“名义和待遇”来“尽力弥补和维系”结发妻子应该得到的公平。而名分“嫡庶”之分就是用来分别结发妻子之用。换句话就是指“夫的精神和肉体已经给人分享了,至少得维护’结发妻子‘的物质待遇“尽量”不被割舍”。所以是指结发妻子的专称。


因为“平妻”所生之子,也称“嫡子”,所以有时会产生“两位或两位以上的嫡长子”。 在这种情况下,平妻所生的嫡长子无论年长与否,其地位仍次于嫡妻所生的嫡长子,并非完全对等。

观看我的请关注我哦😊


阿秀59515


嫡长子,又叫世子、适子。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上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而嫡长子就是指的嫡妻生产的第一个孩子,是优先可以继承家族的皇位或者产业的。而妾生的长子叫做庶长子,在家族的不享有优先继承权。

自西周起就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正所谓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王位的继承者必须是国君的嫡亲儿子,并且最终考虑的是年龄的优势,而非是才能的优势,假如嫡妻无子才会考虑妃或者妾所生的长子,当然这里面依然以妃子的尊卑贵贱为首要考虑因素。

除此之外,中国的宗族继承制度还包括:兄终弟及、立贤、立长等等,但是嫡长子继承制却始终贯穿着整过封建社会,这是因为他最大限度地稳定社会秩序、阻止动乱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


乔一尘


成为嫡长子的必备条件:第一,必须是正妻所生,第二,必须是第一个。

以上两个条件只满足第一个的叫做嫡子,只满足第二个的叫做庶长子,两个都不满足的叫庶子,都满足的才叫嫡长子。

之所以有嫡长子这种说法,是因为自西周起,我国的各个王朝都实行宗法制中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通俗点说就是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社会及政治地位和财富。


胡说八道历史


嫡长子,是正妻第一个孩子。妾室的第一个孩子,又是长子,是庶长子。一般家庭,嫡妻也就是正妻不进门,是不会让同房丫头,或者是妾室生孩子的。一般都是等正妻生了孩子,才会再让妾室生孩子。再一个就是,不到一定年龄不不让随便纳妾的,古代也是有规矩的。是从书里看来得,随便看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