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真的是被他弟弟赵光义用斧头砍死的吗?

历史一书生


“斧声烛影”出自野史《续湘山野录》,是指宋太宗赵光义弑杀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

历史上,雄才大略的宋太祖赵匡胤自公元960年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来,一共坐了16年皇位。可是在他50岁那年,却突然暴毙,留下了一桩千古悬案。

对于宋太祖的死,一向文字繁杂的《宋史》却惜墨如金,仅简要记载了一句话:“葵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此后,再无任何的相关记载。对于宋太祖的死因、去世的详细时间以及有何人在场等均无记载,这在宋史之中显得极不正常。


更加奇怪的是,在宋太祖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明明已经成年,可是继承皇位的却是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太祖所留下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均离奇身亡。一个早早自尽,一个早早病逝,就像是主动出局了一样。


有人认为,宋太祖赵匡胤当年实际上是死于弟弟赵光义之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悬案“斧声烛影”。故事出自野史,主要情节如下。

宋太祖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汴京突降大雪。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弟弟赵光义(晋王)进宫,一起饮酒议事。

酒过半巡,宫中传出了斧头戳地的声音,又听见太祖对赵光义说“好为之,好为之”,然后便一片寂静,直到宫里传来了赵匡胤驾崩的消息。惊慌失措的宋皇后原本让太监王继恩去招太祖的儿子秦王赵德芳入宫登基,可是王继恩却宣读诏书拥立了赵光义登基,是为宋太宗。


宋皇后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对赵光义乞求道:“吾母子之命(指宋皇后与宋太祖的儿子们),皆托于官家(指赵光义)。”赵光义假惺惺地哭着回答道:“共保富贵,勿忧也!”然后便名正言顺地做了宋朝皇帝。很明显,斧声烛影的故事就是在映射宋太宗赵光义杀兄夺位的事。

不过,由于正史资料记载不详,所以斧声烛影的真相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确实是太宗赵光义弑杀兄长夺位,也有人认为是宋太祖去世时主动传位给了弟弟赵光义。

不过,从后面的种种迹象来看,宋太宗赵光义弑杀兄长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但一千多年来,始终没有人能破解这桩疑案。


历史的荒野


题主可能误解了。“斧声烛影”里的“斧声”不是说赵匡胤被斧头砍死的声音,是说赵匡胤自己用斧子拄在地上的声音。就是在这个传说中,也只是说赵匡胤死的不明不白,没有交代具体死因,但绝对不是被砍死的。


“斧声烛影”里的“斧”不是砍树劈柴的工具,也不是上阵杀敌的武器,指的是赵匡胤一直不离手的一把柱斧。这种柱斧属于礼器的一种,我们可以理解成权杖,一般是玉石或者水晶制成。中国早在商周以前就有用斧子代表王权的例子,也有很多各个时期的玉斧出土。这种斧子没有很大的杀伤力。赵匡胤有一把柱斧,非常喜爱,平日几乎不离手。比如著名的“宋挥玉斧”的典故,有野史记载,乾德三年,宋灭后蜀,王全斌请示是否继续南下,赵匡胤用手中的柱斧对着地图中的大渡河一挥,说“此外非吾所有也”,从而划定宋朝与南诏(大理)的边界。当然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存疑。

所以呢,柱斧就是个礼器,要说一点杀伤力都没有也不见得,但如果用来杀人,那真是胡扯了。这种斧子根本不开口的,是钝器不是利器。而且材质是玉石水晶,砸也容易砸断砸碎。真要拿这个杀赵匡胤,大概砸一下就醒了,然后肯定闹得一塌糊涂。一根绳子、一把刀、一杯毒酒都能解决的事,赵光义怎么着也不能用这么粗鲁且傻笨的方法杀哥哥啊。


言归正传说“斧声烛影”的事了。这个首先要说到宋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弟弟赵光义的“金匮之盟”了。说的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临终前召赵匡胤和宰相赵普入宫,有鉴于五代十国一旦幼主登基,就会朝局不稳。为了江山长治久安,定下盟约,赵匡胤死后传位二弟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三弟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再传位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将盟约放入金匮中,故称“金匮之盟”。所以,赵匡胤死后,即由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但是,金匮之盟有很大的疑点。首先,杜太后怎么知道等赵匡胤死时赵德昭还是“幼主”?事实上赵匡胤驾崩时赵德昭也确实二十五岁了。其次,此事在场的只有赵匡胤、杜太后、赵普三人。而赵匡胤驾崩时杜太后已死,赵普是唯一健在的,孤证。而且他已在之前被赵匡胤贬谪。赵光义继位后,赵普火速回京复相,难免让人怀疑是这两个人暗箱操作。另外,此后另两个皇位继承人赵廷美、赵德昭先后死的不明不白(赵廷美被爆策划叛乱,被贬后忧愤吐血而死,赵德昭被赵光义莫名训斥,竟自杀身亡)。

赵光义不清不楚的继位和赵廷美、赵德昭先后不明不白的身亡,自然让人产生遐想。于是就联想到赵匡胤身体健壮,却一夜之间突然身亡。于是斧声烛影的传说就出现了。


在正史《宋史》中,对赵匡胤驾崩当晚的描述非常简单,没有提到赵光义。但是《宋史纪事本末》、《续湘山野录》、《涑水纪闻》等野史笔记记载了各种绘声绘色的传言,从北宋开始就一直甚嚣尘上,不能让人忽略。主要说的是赵匡胤驾崩当晚,赵光义入宫,有人看见他在摇曳的烛影中多次离席起身。还听到赵匡胤用柱斧拄在地上的声音,并且说“好做,好做”(也有记载为“好为之”)。另外就赵光义入宫,也有不同版本,有说是赵匡胤召赵光义入宫嘱托后事,也有说原本赵匡胤召的是自己的第四子赵德芳(小说戏曲中的八贤王),想传位给他,而宦官出宫却召来了赵光义,让赵匡胤相当诧异。

这件事已经成为悬案,不可能有真实结果了。关于“斧声”也就是柱斧戳地的声音,可以理解为赵匡胤被弟弟谋害时痛苦所为,可以理解为赵匡胤情绪激动。对于“好做”(或者“好为之”),可以理解为被杀时怒斥弟弟“你做的漂亮”,也可以理解为希望弟弟好好做皇帝。对于烛影,可以理解为赵光义起身杀哥哥,也可以理解为服侍哥哥,还可以理解为谦逊避让,不想抢侄子皇位。总之,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看你怎么想了。


伊耆角木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宋初的第一大迷案和悬案,“烛影斧声”,这个故事其实流传得非常广,关键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之一的赵光义后来当了皇帝,所以,不管当时的事实如何,可供我们后来考证的一些历史佐证都早已经灰飞烟灭,很多专家和网友分析得都只是猜测,所以,唐郎个人觉得,赵匡胤大概率是被赵光义害死的,但是不是用斧头就不一定了。


一,实际上关于赵匡胤被害一时,很早就有一些蛛丝马迹可循。

在南宋孝宗时,礼部侍郎李焘经过认真考证,把此案的作案人赵光义与他的死党程德玄、王继恩两人在当时的活动写得清清楚楚,整个记入《续资治通鉴长编》,此文不同寻常的是作者的身份,礼部侍郎,完全可以解触到皇家的一些隐秘,所以他的著作具有非常高的可信度,再者此书得到了宋孝宗的亲自审阅和认可,因此可以认为官方是可以认可的。

那么从李焘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蛛丝马迹,比如当时烛影斧声事件的几个关键人物或者说是见证人物他们的详细对话,当然,毕竟过了这么长时间,李焘的记载也并非是完全能一致,但既然是官方史书,必然不可完全胡编乱造。我可以得出第一,赵匡胤显然死得蹊跷,他的年龄,身体状况猝死得可能性极小,而当事人又恰巧是利益最大的人,金匮之盟是最大败笔和疑点,如果没有这个所谓金匮,赵光义的怀疑度还可以降一点。


二,那么赵匡胤到底是如何被赵光义害死的?

唐郎分析可能性最大下毒。在各种有关史料中几乎一致记载,赵匡胤是在与赵光义饮酒之后才死去的,但是,是不是赵光义在酒中下毒呢?这个的确不好考证。

但是,我们看看赵光义以前有没有用毒的前科呢?当然是有的,比如他用毒酒害死降王降将以及他所不满意的人例子太多,可以说赵光义这人基本可以算是下毒的老手,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劣迹斑斑。

医官


程玄德很早前就已经是赵光义的死党,两人之间的密切接触是众所周知,并不避讳。还有一个王继恩,担任赵匡胤的内侍,在赵匡胤出事之后受皇后之命去喊皇子,居然敢拒不奉命,反而去喊赵光义,如果说王继恩不是在赵匡胤和赵光义两人之间绝对站在赵光义一边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这两个人可以说是赵匡胤蹊跷死去的亲历者,大概率参与了赵匡胤的阴谋。

三、从赵光义上台后,赵匡胤子孙的下场就说明在烛影斧声这事件中,赵光义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

如果我们退一步,假定在烛影斧声这事件中,赵光义被冤枉的,那么在他即位后,残酷对待赵德芳等赵匡胤儿子的时,就已经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比如赵德芳年仅20多岁就蹊跷死于家中,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赵光义。


唐郎说史


据考证有这种可能,赵匡胤是突然去世的,从赵匡胤去世后他弟弟赵光义(赵炅)的所做所为分析,赵匡胤的四弟与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先后被迫害死了;赵匡胤的皇后死后,赵光义对皇嫂未按皇后的礼仪安葬她,则赵匡胤被弟弟赵光义谋杀的可能性极大。许多历史记载被篡权者赵光义篡改了,时间又过了近千年,因此我们只能推测,无法证实,这就是千古疑案"烛影斧声"。


跪射俑


不要胡思狂想,作为一代雄主,武术届的武林高手,政治斗争的博士后导师,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一个权利控制随心所欲的政治强人,自己经历过多次黄袍加身,面对觊觎皇位的宋太宗会不提防,会让他得手?相信他卧榻时都是睁着一只眼睛的。

宋太宗,文人一个,能力不是宋太祖的对手,当然包括武力!

用药,宋太祖对自己的手下不提防?皇室没有厨房的严格纪律,宋太祖不知道宋太宗有用药的故事?

宋太祖对威胁到皇权的,从来不手软。用药是满门抄家的事情,谁敢,谁敢执行。假如说宋太宗收买太监,这个假设不成立。宋太祖控制能力很强,稍有蛛丝马迹,参与者只能死。

宋太祖身边的太监,深得太祖信任,已经到了顶峰,有必要不顾杀头风险去做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的事情吗?

太监自然认当权皇帝,而不是可能谋杀成功之人?

宋太宗当时已经位高权重,除了没有做皇帝,其他他都享有,他有必要冒着杀头,冒着灭全家,冒着史学家的口诛笔伐,去悍然行事,去做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身死家灭的事情吗?

只有一个理由,因为压力大,因为太祖是一个武林中人,喜欢喝酒,身体也很肥胖,因为高血压引起脑梗而英年早逝!

增长智慧,成就人生!


我听枫


关于“烛影斧声”在宋代时就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赵光义很喜爱已归降的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孟昶死后,花蕊夫人被太祖纳为自己的妃子,而且特别宠爱,当时赵匡胤因病卧床,深更半夜时赵光义胆大妄为,以为宋太祖已熟睡,便趁机调戏花蕊夫人,没想到太祖惊醒,要用玉斧砍他,很快病重的赵匡胤就被气死了。



关于这一说法很有疑点,深更半夜,没有宣召,赵光义能私自进入宫内?

另一种说法是:兄弟两人在室内自酌自饮,喝到深夜时,两人突然起了争执,赵光义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用玉斧劈杀了太祖。

关于玉斧,它是一种玉器,不是利器,赵匡胤比较喜欢,经常爱不释手。玉都易碎,说用玉斧杀人,好像有点勉为其难。

还有一种传说是:“金匮之盟”实际上并不是杜太后的旨意,只是太宗和赵普杜撰出来以掩人耳目的。因为太祖死得不明不白,太宗为了显示其继位的合法性,便抛出“金匮之盟”,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

“金匮之盟”我们也多说两句。

杜太后病重时,宋太祖一直在身旁侍奉汤药。杜太后不断的追问太祖:“你为什么能够当上天子?”太祖左顾言他不回答。最后杜太后直接点明主题说:“全是因为周世宗死后继位的国君太过年幼,如果当时是一位成年人即位的话,你哪有机会当上天子啊?如果将来你不行了,你应该传位于光义(他本名叫赵匡义,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而改为光义)。光义再传位给小弟廷美,这样宋室的江山都会掌握在成年人的手里,赵氏子孙也就能长久富贵了。”

后来太祖也同意了母亲的这个建议。就叫来赵普把这一传位次序写成盟誓,并藏在一个金制的小箱内,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当时在场的有三个人:赵普、杜太后、赵匡胤。两个当事人都死掉了,只有赵普成为孤证,到底怎么来证明呢?历史好会开玩笑。

按照这个金匮之盟的说法,赵光义继位是非常合法的。他好像没必要去杀哥哥。



据记载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的感情十分深厚,两人同在周世宗柴荣手下当差的时候,就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赵匡胤武艺超群,而赵光义则喜欢读书,偏向文人气质。陈桥兵变时赵光义出力不少。太祖亲征南唐时,把京城留守的重任都交给了光义,任命他为大内都点检。可见他对光义非常信任。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晋王赵光义的府邸,二人喝酒聊天非常欢畅,没想到回宫后太祖突然旧病复发,至此就卧床不起,朝廷上的一切政务都交给了赵光义料理。

到了10月19日夜开封,突然下起大雪,这一天太祖命人召晋王入宫。光义来后,太祖命左右内侍一起退出,独留下光义,两人一起喝酒,商讨国家大事。宫女和宦官远远地立在外面。

只听得宋太祖和光义两人的话语若断若续,听不清楚谈话的内容。不大一会儿,只见室内烛影摇晃,远远的看到光义的影子连连在窗上晃悠,好像在躲避什么,而宋太祖则手持玉斧戳地,发出很大的声响,接着内侍们就听到宋太祖发出非常惨烈的声音:“你好自为之……”这一声过后,光义快步走出寝门,唤来内侍,让他们速请皇后皇子等人到来,等这些人陆续赶到寝宫,发现太祖皇帝已僵卧御榻,早就归天了。




内侍捧出杜太后的遗诏,宣告传位晋王。皇子德昭等人知道争也无益,于是赵光义便在太祖灵前正式登上了皇位,史称宋太宗。

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又让人怀疑他继位的合法性。

一是他继位后的6年中,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相继死去。一个儿子赵德昭,他感受到了赵光义对他的猜忌之心,自刎而死。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接着死去了,年仅25岁。史书说他是因病而死,却没有具体说明是得了什么病。

第二件,有人向太宗告发齐王赵廷美阴谋加害皇上,于是光义解除了他的官职,将他送到西京闲住,接着又有人告发廷美在西京时常怨愤不已,太宗又废除了他的王位,将其迁往房州安置。不久,廷美即病死,而告发他的人也很快就被太宗流放,死在了边远之地。

除掉廷美之后,太宗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廷美的位置,并立其子为太子。至此,“金匮之盟”完全被废弃,而太宗的这些所作所为,也更加让人猜疑“烛影斧声”的真正内容。

关于“烛影斧声”本来正史记载很少,大部分都是野史杜撰得比较多。本来就是一个千古历史疑案,后人也只能从点点滴滴中去做些猜测。

我是历史逸事,每天都会来头条签到,欢迎关注点赞!

历史逸事


就是再厉害的人,再卓越的政治家也处理不好家务事,也就是赵匡胤的老娘心心愿愿要他把皇位传给他弟弟,也许就是一次兄弟俩的摊牌,结果赵匡胤活活气死了,真正要搞死一个人是不需要什么刀啊斧啊,什么毒药啊什么的。


兴海亭


民间傳聞罢了,沒有证据的东西,正经研究歷史者不会采纳。合理怀疑可以,但不可以就此作为结论写下來,除非你的文章定位不是学术性的。


TonyDeng


赵匡胤被弟弟赵光义暗杀,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具体是怎么杀的,是用斧头砍死的还是毒死的,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厚德载物49847


应该是下毒。见血封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