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丿Jazzn


目前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主要有兩種制導方式,分別是紅外製導和雷達制導。而絕大多數雷達制導導彈射程要遠超過紅外製導導彈,因此戰鬥機最需要防備的就是雷達制導導彈。這時我們需要了解一下雷達制導的搜索和跟蹤模式,當導彈攻擊目標時,制導雷達需要從搜索模式進入跟蹤模式,判斷出對本機照射的制導雷達工作狀態,就能判斷出本機所面臨威脅的程度,也就是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

戰鬥機上通常會搭載雷達報警系統,它的工作原理是探測照射雷達的工作狀態和方向,並在戰鬥機屏幕上顯示出來。如果照射雷達處於跟蹤狀態,機載報警系統就會自動提醒飛行員受到威脅的類型、方向和距離,讓飛行員有時間做出預防和干擾動作,例如釋放干擾箔條或投放射頻誘餌等。

然而雷達報警系統對於紅外製導導彈則無效,這時就依賴於分佈式孔徑光電系統(DAS)或紫外告警系統來解決紅外導彈的鎖定告警,此類導彈的工作距離較近,尤其是紫外報警系統,它通過探測導彈發動機的尾焰來判斷受威脅的程度。

一旦本機被敵方雷達鎖定,並釋放導彈。已方就只能仰仗干擾箔或熱誘餌彈了。前者主要是讓敵方雷達引導的空-空導彈或地-空導彈失效而脫靶。後者會誘使紅外線導引方式的地-空導彈和空-空導彈誤以為它是發動機熱源從而偏離目標。熱誘餌彈通常使用鎂或其他能劇烈燃燒的金屬作為燃燒劑。


航空之家


被敵方雷達鎖定,戰機雷達告警系統會告知飛行員早做準備了!

戰鬥機或者防空系統的火控雷達在鎖定目標時,會切換到鎖定模式,會連續不斷的向目標發射雷達波(1.5s以內發射一次),以實時獲取目標方位、速度和距離參數,然後將戰鬥機參數準確的傳輸給導彈實施攻擊。

雷達的搜索狀態、搜索測距狀態、鎖定狀態的轉換僅僅只需要飛行員的按一下按鈕就切換了,但雷達波的掃描頻率和範圍全完全不同,比如大多數戰機雷達在搜索模式下,雷達探測範圍達到前方各65°掃描,雷達波搜索覆蓋範圍最大,但雷達大約13秒能才掃描一次。但切換到鎖定狀態時,雷達波探測範圍縮小到前方大約各10°,掃描頻率從13秒縮短到1秒,這時候戰鬥機火控雷達一般能同時鎖定24個目標,攻擊最有威脅的4個左右(因為三代機空優掛載一般為4中+4近,F14能攻擊6個),這時候火控雷達能夠準確的提供目標方位、距離和距變率,為導彈提供準確無誤的信息!

從上述可知,要知道是否被對方雷達鎖定,就從被動接收到雷達波頻率上做出判斷,這就是雷達告警系統了。現代戰機上都安裝有雷達波接收裝置,敵方雷達波掃描自己也能接收到。先進戰機在數據庫支撐下,依靠平時偵察機獲得對方雷達頻譜信號進行分析記錄的數據庫,分辨出敵方雷達波是地面雷達,還是空中鎖定,甚至能分析出被具體的某型號雷達鎖定,同時戰鬥機的雷達告警系統第一時間用閃燈、聲音來對飛行員提出告警。

雷達告警系統根據接收雷達波頻率特徵,判斷對方雷達的工作狀態,確定自身是否被鎖定,如果10秒以上接收到雷達波掃描一次說明對方在搜索目標;如果5秒一次說明對方邊搜索邊測距模式,你已經暴露在對方戰機顯示屏上了;如果只有1秒左右,基本判斷被火控雷達鎖定了。先進額雷達告警裝置能夠根據雷達波信號分析出被哪一款雷達鎖定,當然這需要數據庫的支持,如果能準確判斷對方雷達型號,後方的電子干擾效果會非常有效!

具體的探測設備和干擾設別,包括了戰鬥機自身的雷達告警設備, 以及外掛的電子戰吊艙等等,以及伴隨己方戰機飛行、實施保護的專用電子戰飛機等等。

一旦發現敵方雷達信號,雷達告警系統會根據信號不同做出不同的指示,告警器會根據雷達波頻率急促閃燈,如果戰鬥機確定是火控雷達鎖定信息,便是快速閃燈伴隨急促聲音警告飛行員。現代導彈一旦發射——你的戰鬥機已經死了,這也是為何各國都相互譴責自家戰機被對方火控雷達鎖定的最重要原因!

如果雷達波是無法識別出特定的信號,那麼就需要根據既定的策略,按照已經規劃好的算法和邏輯,進行對這一信號的初步判斷,進而向飛行員提供相關決策信息。飛行員或者戰機自動化電子戰自衛設備,能夠根據獲得的信息,做出如何進行自衛的決策,包括了規避、投放干擾彈,最主要的還是實施電子干擾、召喚專用電子戰飛機進行干擾和對抗等措施。

如果敵方導彈發射,而且不是主動雷達制導導彈,而是被動紅外引導頭,他不受電子雷達干擾怎麼辦?甚至飛行員沒有提前偵測到對方戰機方位,這時候連導彈從哪個方向飛來都不知道,那怎麼規避?現代戰鬥還有一個導彈逼近告警傳感器,就是上圖這個,屬於紅外、紫外探測告警,能夠對飛向自己20公里範圍內導彈實施尾焰監控,並警告飛行員,有飛行員做出準確的應對。

但說實話,導彈都飛到20公里範圍內了,基本飛機也就只能等死了份了,機動躲開的幾率幾乎為零!


狼煙火燎


空空和地空導彈有兩類制導方式:雷達和紅外製導。絕大多數雷達制導導彈的射程要遠於紅外製導導彈,所以感知導彈威脅的重點也是針對雷達制導導彈。制導雷達有搜索和跟蹤兩種工作狀態,導彈攻擊空中目標時,制導雷達需要從搜索狀態轉入跟蹤狀態,判斷對本機照射的制導雷達的工作狀態,就能判斷出本機所面臨導彈威脅的程度。

現代飛機上都有一個完整的雷達告警感應系統(RWR)。該系統稱為導彈逼近預警系統。該感應系統包含多種跟蹤系統,可以檢測雷達——紅外線——激光等跟蹤信號,並探測敵人發射的導彈的位置,從而推斷導彈的方位。

此外,地面將有電子戰部隊。如果戰鬥機被鎖定在空中,地面電子戰部隊將會發現存在明顯的跡象,隨後電子戰部隊將及時向飛行員報告此信息,並向飛行員發出警報。

飛行員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得益於戰鬥機都的自衛系統。自衛系統是一種以被動方式發現並且判斷自己是否被敵方鎖定,甚至是否已經發起攻擊的裝備。

這套設備中主要分成兩個部分:是雷達告警接收機和導彈逼近傳感器。雷達告警接收機的前身是飛機護尾器,用於接收本機尾後部一定空域內敵方的雷達照射信號。當敵方在飛機後部時,敵機雷達照到護尾器,就會發出燈光或聲音告警信息,讓飛行員規避機動。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都戰鬥機裝備的已經是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它能夠對接收到敵方雷達信號進行告警,並且隨著敵方雷達照射的頻率判斷威脅,如果被敵方火控雷達,那麼敵方火控雷達則需要一直照射!那在敵方雷達鎖定戰機以後,如何判斷敵方是否發射導彈呢?這時候就需要導彈逼近傳感器了。現代導彈逼近傳感器一般為紫外傳感器,隱蔽性好、虛警率低、無需低溫冷卻、體積小重量輕。因此是世界軍用飛機裝備量最大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因為導彈在發射工作時,發動機的高溫尾焰會發出強烈紫外輻射。這時候紫外傳感器輕鬆探測導彈,然後通過計算機的分析、處理和判斷後對危險目標實施告警。

光學告警機,這種設備探測的是導彈尾焰,倒是能夠及時迅速的發現導彈發射,但是它也有很多侷限性,首先是探測距離有限,易受雲雨等干擾,其次是導彈發動機工作時間很短,中程彈也就10~20秒,熄火後,光學告警就不能提供持續有效的告警信息了。

現實世界就是這樣的,有矛就有盾,沒有什麼必然有效的東西,戰鬥機儘管安裝瞭如此多樣的探測設備,可是要想準確及時的發現敵方是否發射了導彈是非常困難的,這才是導彈高命中率的根本原因。

飛機一倍音速做個5G的持續轉彎,導彈以三倍音速轉同樣的彎,過載是45G,那些導彈宣傳上的40G機動能力只是僅僅夠用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在非洲戰場上,蘇27和米格29對射二十幾發導彈卻無一命中的原因。








經常用了


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戰爭武器也在不斷更新。從早期的冷兵器到有火藥製成的武器,而在近代人們更是研發出了空中作戰的武器。但是早期由於技術不先進,人類對付各國空中作戰的武器方法就是用地面的各種射程較遠的大炮進行攻擊。對於經驗嫻熟的飛機駕駛員來說,躲避這些地面武器還是非常簡單的。但是科技在不斷進步,慢慢得各國研究出了各種專門用來對付飛機用的導彈,甚至戰機上也配備了這種導彈。

空戰已成為現代戰爭中最頻繁的戰爭模式,主要是利用戰機等飛行器進行空中各種戰鬥,擊落對方,從而獲取制空權。空戰一般分為搜索、接敵、攻擊、退出戰鬥四個階段,攻擊是空戰中的決定性階段。隨著戰爭的發展,近距離空戰已經成為空戰中的主要樣式之一。

被導彈咬上的飛行員大抵沒有例外都是腎上腺素狂飆使出渾身解數規避的。不過導彈也不是那麼萬能,幾十年來飛機和導彈都在不斷進步,新的對抗手段不斷湧現,老的對抗手段不斷過時。

一般來說導彈攻擊,通常需要經過鎖定、中段和末制導三個階段——當然,大部分紅外導彈一般沒有中段過程。在這三個階段中,可以採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進行對抗。

另外,無論什麼對抗方法,首先都得有良好的戰場感知能力,能夠發現敵方導彈正在準備發射或者正在接近中,只有知道有導彈要來才能早發現早防禦。問題是很多時候飛行員被打下來之前甚至不知道有導彈正準備發射或者飛向自己,或者發現的時候已經晚了。

鎖定

鎖定指的是導彈發射陣地或載具的制導雷達或導彈引導頭(一般紅外導彈是直接本彈鎖定)對目標構成穩定跟蹤,那麼對抗的方法也很明確——通過軟硬對抗方法使對方不能穩定跟蹤或被迫終止跟蹤,從而無法構成發射條件。

軟手段包括:

隱身——隱身是治本之策,雷達根本找不著,自然也沒法開火。隱身在導彈射擊的全階段都很有效果,因為低信號特徵導致發射平臺和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末制導雷達都得湊得很近才看得到目標;隱身戰鬥機和比較新型的直升機對紅外特徵進行處理以後紅外引導頭的鎖定距離也大大下降了,而相對的讓熱焰彈的干擾效果則大幅提升。

視場遮蔽——低空攻擊機和直升機的對抗肩扛紅外導彈的常用辦法,判斷存在敵軍防空火力時在敵方導彈發射前就預防性地扔一堆熱焰彈,使導彈引導頭難以在一片熱信號中識別和鎖定本機。

電子壓制——和視場屏蔽類似,主要是針對雷達的,因為對大部分性能較好火控雷達來說簡單的扔箔條很容易識破,不如直接進行有源電子干擾有效。對抗制導雷達的有源電子干擾一般通過降低敵方雷達信噪比的方式縮短敵雷達的鎖定距離,使一定距離外的敵雷達看不到目標或只能形成斷斷續續的信號,很難從雜波中持續跟蹤本機(所謂燒穿干擾),無法引導導彈攻擊。

地形遮蔽——俗稱鑽山溝,利用地形遮斷敵方制導雷達信號,自然也就無法開火了。不過對飛行性能和技術、現場環境和態勢感知體系支持要求都比較高。

硬手段

硬手段即硬殺傷——針對雷達制導地空導彈,本機或友機對著制導雷達直接扔一發反輻射導彈下去,你是關機呢還是不關機呢……當然這得要求敵方導彈陣地反應速度比較捉急才行。有時候丟反輻射導彈的目的並不在摧毀對方雷達或導彈陣地,能迫使對方關機轉移也也算是達到了壓制效果,幾發下去沒人敢露頭了飛機也就順利完成任務了。

中段

如果導彈已經發射,對於大部分雷達制導導彈和小部分紅外製導導彈(比如R-27T系列和米卡紅外型等)就會進入中段飛行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導彈需要根據慣性制導保持航線,並根據制導雷達提供的信息修正彈道,而導彈本身的引導頭尚未捕獲目標。因此這一階段的對抗手段主要還是針對發射平臺的:

地形規避仍然管用——其實末制導段以前鑽山溝都很有用,問題是有沒有合適的山溝。

然後硬殺傷也管用——如果你的反輻射導彈打得夠快飛得也夠快,就不用太擔心半主動雷達制導體制的防空導彈;而空戰中半主動雷達中程空空導彈之所以尷尬也是因為敵方對載機的攻擊如果迫使載機進行規避的話很容易導致失去跟蹤姿態,使導彈打飛。

電子干擾在這一階段用處不是很大,因為無源干擾箔條很難在制導雷達形成跟蹤以後再遮蔽本機,而有源干擾雖然能夠壓制技術比較老的無線電指令制導信號,但是對高指向性和動對動的數據鏈干擾效果不怎麼好,需要相當的技術差距才能實現有效干擾。

機動規避在這個階段用處也不太大,因為導彈還遠……對於飛機而言,這個階段是積攢速度和能量,準備在末制導階段拼死一搏的時候。

當然如果你的飛機跑得夠快,比如黑鳥或者航空不鏽鋼之類的,大可以把節流閥直接推到底,然後跟基地報告“身後已無電線杆/響尾蛇/麻雀或者別的什麼威脅了”。(當然,請確認導彈陣地不在前半球以及航路截距也就是你的航線和導彈陣地的距離不是太近)

末制導

這個時候你的機動性終於派的上用場了。末制導指的是導彈已經接近到引導頭已經可以自己捕獲目標的距離了,總之就是比較近了……

這裡提一下導彈的所謂不可逃逸區,一般所謂不可逃逸區是指“導彈發射後目標立即以大過載(一般6g)轉彎並高速直線脫離時以導彈能量仍能命中的最大範圍”,而實際情況比這個要更復雜一些(比如干擾,機動…),特別是對雷達制導的中程導彈而言。所以“不可逃逸區”並不是說這個區域打出去的導彈就是100%命中,哪怕你在導彈不可逃逸區內,條件合適方法得當還是有機會跑路成功的。當然,先進紅外格鬥導彈在不可逃逸區內的最終殺傷概率確實是相當高的……


和鎖定階段和中段直接硬殺傷發射平臺不一樣,這一階段的硬殺傷是直接殺導彈了……海軍可以靠近防炮殺,飛機可裝不下那麼大一坨,所以現在能考慮的一般也就是用激光閃瞎甚至燒掉紅外格鬥導彈的引導頭了,畢竟先進紅外格鬥導彈是當前戰鬥機最危險的對手,一旦被盯上很難甩掉。當然,如果功率夠大的話雷達導彈也不是不能一燒,不過這時候就真得燒彈體了……

目前機載紅外對抗系統在直升機和運輸機客機上已經有一些實際裝備(因為它們主要對付引導頭不太靈光的肩扛導彈),戰鬥機機載紅外對抗系統截止2019年還只有很少的試驗性裝備,主要的技術難度除了激光功率和供電以外還在於來襲導彈的識別跟蹤和能在劇烈相對機動中精確對準的伺服機構。


鐵桿軍迷


簡單的說,戰鬥機被導彈鎖定了,就相當於有人在黑夜裡面拿著手電筒照射你,那麼刺眼的光芒你不可能不知道!這裡的手電筒就是雷達,手電筒的光束等效為雷達的波束,當然了,雷達的波束是看不到的,不可能是因為刺眼會被發現的!那麼戰鬥機是怎麼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呢?

這一切還是要從雷達開始說起,戰鬥機被導彈鎖定,其實基本上也就是被雷達鎖定了,現在的導彈在一開始基本上都是用雷達制導的,不管是半主動雷達制導還是主動式的雷達制導,一開始都需要機載或者地面的火控雷達的照射才能鎖定!

而雷達的工作原理就是向空中不斷的發射電磁波,雷達電磁波遇到目標就會產生信號反射,反射的信號也會被雷達接收並且處理,處理後就可以得到目標的一些信息,比如目標的距離、運動速度和方向等等信息,這些信息的獲知,也就是知道了目標的具體位置,將要去哪裡。就等於你在廣闊無邊的草原上,一旦發現了一隻動物,在一定的視覺範圍內,你可以一直盯著它。為什麼說一定範圍內,因為雷達也是有作用距離的,雷達波在空氣當中也有衰減,可能發射的雷達波還沒有遇到目標就已經衰減的很厲害了,或者即使遇到目標發生反射,反射的信號也會繼續衰減,導致雷達接收機接收不到反射的信號。

導彈鎖定就是雷達把目標的數據信息都傳輸給了導彈的處理器,這樣導彈也知道了目標在哪裡。就等於人的眼睛看到目標後,然後大腦下指令,手拿起來了槍瞄準了目標,這就是導彈鎖定了目標!

而一般情況下,天空中是沒有電磁波的,這個就相當於漆黑的黑夜一樣,沒有任何的光芒,但是一旦有亮點了,這個就很容易被人眼看到!前面說了,雷達發射的雷達波是看不見的,但是有裝置是可以“看見”雷達波的,那就是前面說的雷達的接收機。戰鬥機上面也安裝了接收機,這個接收機非常先進,當空氣當中有異常的電磁波時候,它就會立刻發現,因為火控雷達發射雷達波能量比普通的預警雷達要更強,一旦接收機接收到了對方火控雷達的信號,就會立刻提示飛行員,提示方式包括圖像和聲音等!

當然這還是遠距離的,一般導彈在近距離的時候,使用的更為精確的制導方式,比如說紅外製導,這個時候還需要靠戰鬥機上面的紅外感應器,導彈的發動機也是會發出強大的紅外信號。其它的方式還比如說畫面監測,戰鬥機周圍一定的距離內有飛行物體也可以被發現,這個技術在目前也不是難事,民用的畫面監測都已經很厲害了。

以上就是我個人理解的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您怎麼看?


資訊所長


現代的戰鬥機都裝有導彈逼近告警系統,所以一旦有導彈來襲,只要到了探測範圍之內,就可以立刻告警。一般來說,四代機安裝的電子戰系統就具備導彈逼近告警功能。而傳統的三代半或者三代戰鬥機還要安裝專用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

例如F35裝備的AN/ASQ-239電子戰系統,該系統擁有4大功能:

(1)雷達告警,射頻信號分析、鑑別、跟蹤、工作模式識別和定位;(2)導彈逼近告警,多措施對抗來襲導彈;(3)戰場態勢感知,幫助飛行員規劃航路,規避敵方雷達;(4)“射頻-紅外”(RF-lR)信號雙重監視,與F-35的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光電傳感器系統高度融合。

可見AN/ASQ-239系統已經取代了傳統的獨立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而是將其融合到電子戰系統中。


而F22所安裝的是AN/AAR-56導彈逼近告警裝置。該裝置的6個開口分別位於機首,機身上部,機身下部。AN/AAR-56採用了凝視焦平面陣列感應器,不但可以提供導彈告警,還可以將周邊環境以紅外線的成像方式呈現出來,以代替EOTS探測器。其實AN/AAR-56也是覆蓋F22機身360°範圍內的。

殲10C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則佈置在進氣道兩側和垂尾電子戰系統兩側,一共有4個窗口,也可以覆蓋360°的空域。目前來說,尚不知道殲10C安裝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是什麼型號。不過我國的對外出口型號為S740,其對導彈的探測距離為15公里左右,對典型戰鬥機的探測距離為10公里左右,可以同時探測8個目標。



而殲20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和F35的類似。我國在2005年左右就製造出來了性能與AN/ASQ-239相近的產品。況且殲20的EODAS系統也可以提供360°範圍內的空情檢測,極大的提高了態勢感知能力。(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飛行員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得益於戰鬥機都的自衛系統。自衛系統是一種以被動方式發現並且判斷自己是否被敵方鎖定,甚至是否已經發起攻擊的裝備。

這套設備中主要分成兩個部分:是雷達告警接收機和導彈逼近傳感器。雷達告警接收機的前身是飛機護尾器,用於接收本機尾後部一定空域內敵方的雷達照射信號。當敵方在飛機後部時,敵機雷達照到護尾器,就會發出燈光或聲音告警信息,讓飛行員規避機動。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化都戰鬥機裝備的已經是全向雷達告警接收機。它能夠對接收到敵方雷達信號進行告警,並且隨著敵方雷達照射的頻率判斷威脅,如果被敵方火控雷達,那麼敵方火控雷達則需要一直照射!

那在敵方雷達鎖定戰機以後,如何判斷敵方是否發射導彈呢?這時候就需要導彈逼近傳感器了。現代導彈逼近傳感器一般為紫外傳感器,隱蔽性好、虛警率低、無需低溫冷卻、體積小重量輕。因此是世界軍用飛機裝備量最大的導彈逼近告警系統。因為導彈在發射工作時,發動機的高溫尾焰會發出強烈紫外輻射。這時候紫外傳感器輕鬆探測導彈,然後通過計算機的分析、處理和判斷後對危險目標實施告警。

在提供預警之後,飛行員則提前採取自衛手段跟規避措施,如發射干擾彈或實施電子干擾等,來躲避敵方導彈攻擊!





後會無期的故人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普及幾點知識:

1 現代的所有戰機上都裝有機載雷達全向告警系統;

2 攻擊飛機的無論是地空導彈還是空空導彈只有雷達導引和紅外導引兩種模式,地空導彈基本全是雷達導引;

3 每種導彈的導引雷達在搜索、跟蹤、鎖狀態下都有特定的電磁特徵和頻率,老美總是派偵查機在別國附近晃盪就是想騙對方雷達開機照射,獲取雷達電磁特徵和頻率;

4 現代空戰使用紅外導引導彈攻擊目標都是靠機載雷達遠程搜索和鎖定目標後再發射紅外導彈,因為雷達鎖定目標的距離遠大於紅外導引頭能搜索的距離,在進入導彈允許發射距離後,引導紅外導引頭鎖定目標,這叫紅外導引與雷達目標隨動;

5 全向雷達告警系統在接收到雷達波後,根據接收到的方向、雷達電磁特徵自動在顯示器上顯示並告警


看空山冷雨


戰鬥機大部分情況是無法判斷敵方是否發射導彈的。戰機的防禦探測主要靠自身的雷達、光學探測設備、雷達告警接受機、光學告警接收機。

導彈制導方式分主動被動兩大類,主動方式主要靠雷達探測,分為主動雷達制導和半主動雷達制導,前一種制導方式導彈會主動發射雷達波,能被機載的雷達告警機探測到;後一種半主動制導導彈本身不發射雷達波,雷達告警機是無法探測導彈的。不過即使是主動制導的導彈,彈載雷達也不會發射後就開機,因此雷達告警接收機也無法對主動彈的發射馬上告警。被動制導類的導彈,比如反輻射和紅外製導導彈都不會主動發出探測信號,飛機的雷達告警機都沒法預警。雷達告警機更主要的是對敵機雷達鎖定的告警,但如果敵機採用光學探測設備或者數據鏈方式進行沉默攻擊的話,雷達告警機制是無效的。

下面再說說光學告警機,這種設備探測的是導彈尾焰,倒是能夠及時迅速的發現導彈發射,但是它也有很多侷限性,首先是探測距離有限,易受雲雨等干擾,其次是導彈發動機工作時間很短,中程彈也就10~20秒,熄火後,光學告警就不能提供持續有效的告警信息了。


最後就是使用雷達和光學探測設備進行主動探測,這種方式精度更高更準確,但是導彈的體積實在太小,探測距離無法及遠。


現實世界就是這樣的,有矛就有盾,沒有什麼必然有效的東西,戰鬥機儘管安裝瞭如此多樣的探測設備,可是要想準確及時的發現敵方是否發射了導彈是非常困難的,這才是導彈高命中率的根本原因。

同樣的,導彈也不是無堅不摧,無法擺脫的神器,有限的燃料,有限的探測設備,都造成它只要能被發現,就還是容易被擺脫和干擾的,象電影裡那樣繞著圈咬著不放的場景是不可能的,給大家普及一下一個物理基礎事實,飛機一倍音速做個5G的持續轉彎,導彈以三倍音速轉同樣的彎,過載是45G,那些導彈宣傳上的40G機動能力只是將將夠用而已,這就是為什麼在非洲戰場上,蘇27和米格29對射二十幾發導彈卻無一命中的原因。


緣聚緣散皆忘憂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理解是戰鬥機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被導彈攻擊,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實則信息量非常大,作為戰鬥機保命的基本命題,現代軍事技術在這個方面的進展非常快,相關的電子戰技術基本上說兩三年就換一代了。針對這個問題,我就簡單說說當下大致的一個情況。

簡而言之,要發現自己是否被導彈攻擊有兩大類方式:

首先就是從發射導彈的平臺著手,任何導彈發射之前發射它的飛機的火控雷達必然會有一個跟蹤、或者說“鎖定”目標的動作,這個時候被攻擊方飛機上的雷達告警設備有機會預知對手的動作以及時做判斷。

但軍事技術發展技術太快,要做出這種判斷變得越來越難。因為現代火控雷達,尤其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工作模式變得更加先進,雷達可以邊掃描邊跟蹤、雷達頻段也可以改變以及一系列的低可截獲技術的應用讓感知它們的“鎖定”信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就需要你有先進的雷達告警技術。

其次就是從導彈本身入手,通過導彈本身的各種信號、特徵來識別判斷導彈來襲。這其中有一種通用的方式,就是所有的導彈都需要動力,通過這個動力發出的信號,我們就可以判斷導彈來襲,這一般是從導彈動力發出的紫外、紅外信號特徵著手,利用相應原理工作的導彈逼近告警裝置進行探測,目前世界上一些最新的戰鬥機都有類似設備。

另外不同制導方式的導彈也有相應對付的辦法,如現在主流、普遍的使用的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這類導彈其實就是裝了一個小雷達進行目標探測然後攻擊目標,飛機上的雷達告警設備可以像對付上述火控雷達的方式進行告警,存在的難度也是一樣的。

激光制導的導彈和主動雷達一樣,因為要發射信號照射,只要有相應的感測設備就能直觀探測到有導彈過來。

另外一種就是格鬥導彈普遍的使用的紅外製導,這種導彈的導引頭因為不主動發射信號,因此告警方式還是得綜合發射飛機發射前鎖定發出的雷達信號和飛行過程中的紅外信號進行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