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與鄧稼先誰的成就要大一點?

科學探索菌


兩位都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只是在一些科學成就上有所不同。我們在這裡列舉一些兩位偉人的巨大成就。

錢學森

應用力學

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方面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聲速流動相似律(即流體在流場中速度接近聲速的流動)。他與卡門一起,最早提出高超聲速流的概念,為飛機在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高亞聲速飛機設計中採用的公式是以卡門和錢學森名字命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

航天與噴氣

在40年代,錢學森創新性地提出並實現了火箭助推起飛裝置(JATO),使飛機跑道距離縮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飛機概念和關於核火箭的設想;在1953年研究了跨星際飛行理論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際航行概論》中,提出了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為第一級運載工具。

物理力學

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學概念,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並開拓了高溫高壓的新領域。1984年錢學森建議把物理力學擴展到原子分子設計的工程技術上。

兩彈一星

說起這個應該最為人所知,錢學森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實現了我國原子彈的偉大的突破。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鄧稼先



說起鄧稼先,最為人所知的是;兩彈元勳。沒錯,鄧稼先亞參與了關於兩彈一星的偉大計劃當中,鄧稼先相比錢學森來說,他的成就更加突出在某一方面,那就是核武器。

1958年鄧稼先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流體力學、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領導完成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理論方案,並參與指導核試驗前的爆轟模擬試驗。



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立即組織力量探索氫彈設計原理、選定技術途徑,組織領導並親自參與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和試驗工作。鄧稼先敏銳的眼光使中國的核武器發展繼續快步推進了十年,終於趕在全面禁止核試驗之前,達到了實驗室模擬水平。可以說,鄧稼先就是我國核武器的先驅!

這兩位都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的成就都是無可比擬的。


超弦


既然是成就,而且問的是科學家,那自然指的是科學成就,或者是科學家為國家貢獻的成果。如果是這樣的話,毫無疑問是錢學森的貢獻遠遠超過鄧稼先。

這是因為,在學術地位上,錢學森原本就比鄧稼先強很多。錢學森參加了世界上最早的噴氣式飛機的研製工作,早就有了很大的成就,而那時候鄧稼先還沒有出名。

在國防科技研發上的作用,錢學森更加至關重要。錢學森的身份,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家,他還是一個國防科技工程的指揮員和決策者之一。假設造一座大橋,錢學森在地位上相當於總工程師這個層次,而鄧稼先相當於下面的一個項目經理。

錢學森做過國防科工委副主任,還做過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屬於高層管理者。在研發基地,錢學森也是管理者和組織者,至少可以直接指揮幾萬人,包括一些少將都聽他指揮。而鄧稼先,只能指揮幾十個人,在這層次上也不如錢學森,貢獻自然也不及他。

錢學森還在中科院帶過研究生,親自教書育人,鄧稼先沒有這方面的工作經歷。

總體來說,錢學森屬於超一流的科學家,鄧稼先屬於一流的科學家。他們都是國家的寶貝。


懷疑探索者


這個題目多次出現,我嚴重懷疑提主的意圖。對此我還是不厭其煩的回答一次,表明的態度。

錢學森是導彈之父,是航空動力之父,是兩彈一星的元勳,現在的導彈家族東風系列,衛星上天和神舟飛船往返於天地間,偉大科學家錢學森付出了畢生。
中國核彈之父鄧稼先,兩彈一星的元勳,牢鑄了我國的核盾牌,當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蘑菇雲騰起的時候,中國正式成為了有核國家,讓帝國主義亡我之心徹底熄滅。
他們同為共和國的功臣,都是國家的棟樑之材,為國家的國防事業貢獻了畢生,功臣不需要比較,不容質疑,他們才是中國真正的科學家。但是這樣的國家棟梁卻遭到了數典忘祖方舟子的汙衊、質疑、抹黑,一個害人的偽科普有什麼資格侮辱國家的棟樑???別有用心的一些人不要跟著瞎起鬨,永遠也抹黑不了中國功臣,國家棟梁的。



它的圖像不配和國家功臣一同出現,是對國家功臣的玷汙,但是我想讓大家知識並記住這個渣人,對國家棟梁抹黑的渣人。


我行我素狂野世界盃


鄧稼先隱姓埋名幾十年,領導完成了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連命都搭進去了,臨去世前世人才知道;錢學森同樣偉大,領導完成了中國導彈發射系統。兩人都是中國的脊樑,遺憾的是錢學森充分享受了國家的榮譽和重視,廣為人知;鄧稼先卻是無名英雄,且英年早逝,沒有得到國人應該有的重視。


zqsszgdyy


錢學森不僅在東風31的彈道計算上有錢學森彈道方程式,而且錢學森率先在世界上突破了第六代高速飛行器飛碟的空氣動力學理論,2009年高速軍用飛碟實驗成功。鄧稼先在七十年代中期散裂中子源即中子彈研製成功。楊振寧在宇宙引力波,暗物質黑洞,量子武器方面貢獻巨大。


紅星照耀神州


錢老和鄧老兩個人對於我們中國的貢獻和作用都是無可替代的,當然我內心還是偏向於鄧老的,畢竟是從我們那塊的出來的人,我們那的人對他都具有深深地自豪感,當然真的從功勞上來說,其實說不上誰大誰小,為什麼這麼說呢?

鄧稼先,錢學森像

我們都知道鄧老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兩彈事業,錢老最大的成就就是火箭航天事業,他們這兩人一個是造出了一個大炮仗,使得中國人從此腰桿子挺直了,面對外國人更有底氣更有面子了,咋們中國人靠自己的智慧也能行。而另一個呢,是把這個大炮仗插上了自由飛翔的翅膀,使得它不在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威懾,而具有實際的威懾力,同時錢老對於我國的火箭事業,航天事業的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說的是,他們兩個人缺一不可,都是我們中國人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和精神支柱,是民族的脊樑。其實無論是鄧老的投身核事業,與妻兒分離,默默做無名英雄,以及為了核事業最終獻出自己的生命,還是錢老的費勁一切心機手段,遭受美帝國的非人待遇折磨也毅然決然的回國報效祖國都是非常令人敬佩和感動的。

所以我覺得這兩人的功績不是可以用具象的東西來度量比較的,他們當為我們所有人所銘記。


歷史微探索


錢學森和鄧稼先誰的成就更大?對錢鄧兩老,咱不談成就講貢獻,因為僅談成就的話,可能兩老在國外會更高。

但就對國家民族的貢獻,兩老也難發伯仲。錢老專長於力學,是物理學範疇,研究的是導彈,也就是核武器的載體;鄧老研究的核子,造的是原子彈。錢老在組織領導科研團隊方面,力量很強,影響很大,名聲如雷貫耳。鄧老從事的是絕密的研究工作,故生前知其名者,僅有國家的領導人和同從事研究者。


安平144796971


錢學森和鄧稼先各有千秋,各有特長,對國家的貢獻不分伯仲,都是國家棟梁,民族脊樑。


錢學森是中國載人航天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火箭之王。

錢學森旅美之間,美國軍方高官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那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因而美國百般阻擾錢學森回國,甚至將錢學森關押起來。不過從錢學森回國後,中國的導彈、原子彈的發射保守估計提前了廿年。



鄧稼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核物理學家,是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主要組織者,領導者。


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成功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99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鄧稼先是名副其實的的兩彈元勳。


所以,對於錢學森和鄧稼先,中國人民都應該仰視著,尊敬著,不允許有一絲不敬。更不能把他們列出來進行評頭論足或者比較。

任何一個有良知的炎黃子孫,我們中華之所以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正是錢學森和鄧稼先這樣的人默默無聞的付出換來的。中華民族會將錢學森和鄧稼先以及所有為國家奉獻的人牢牢銘記在心!


詩人的眼睛83314


錢學森的主要貢獻在於對火箭燃料燃燒與電子技術自動控制方面,生產出了一系列的火箭。也因此使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幾乎與美國與俄羅斯齊肩。同時,也因為他為我軍生產了一系列的導彈,使我國的軍事力量也與美俄比肩。所以,錢學森對我國的貢獻是巨大的。

鄧稼先的主要貢獻在於開創性地獲得了核彈材料和核能起爆系統,從而為我國獲得了原子彈和氫彈。其貢獻對我國同樣是巨大的。

可知,錢學森和鄧稼先是我國同等重要的功勳科學家。

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我們又要辯證地看問題。錢學森所研究的領域,都是建立在已有學科之上的,都是有基可尋的。而鄧稼先所研究的領域,一些是建立在已有學科上的,一些不是建立在已有學科上的。後者,完全是開創性的科研工作,其難度遠遠超過錢學森所面臨的所有領域。所以,從科研難度上進行比較,鄧稼先的貢獻要遠大於錢學森的貢獻。論功德,鄧稼先要排在錢學森之前。


東海山麓


只要真心愛國,

貢獻不管大小,

勤勞專研未知,

同樣傑出偉大,

農人安心耕田,

工人專心車間,

先生盡心育人,

藝人全心掘藝,

娃兒苦心求知,

革命有分工,行行都光榮,貢獻有大小,愛國愛家愛天下所有人必將偉大…

。。說到錢鄧兩位功臣,是在國家最困難時期,他們意無反顧,立志報國,特別是錢先生一家從那鬼地方回國時,是多麼的艱難和艱辛,,我們為之自豪的同時,也應多問哈自已,我們為何不?我們怎樣才能學剄科學家的偉大精神?那怕一叮點收穫也算曾經過…

。。其實自已要熱衷科學和先進技術,在廣闊的鄉村是最容易實施的,自家設個自已玩的維修和小實驗車間,農閒時就琢磨著倒騰,人生非常有意思,無形中還教育了孩子,培養了興趣,子孫後代都會遺傳下去…米德嗯!

。。一生勤勞愛學習才是硬道理,愛科學可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