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李湘平:公務員下海,接掌東明石化,從虧損2800萬到銷售破千億


菏澤李湘平:公務員下海,接掌東明石化,從虧損2800萬到銷售破千億

01

1993年,一紙調令將1962年出生的山東東明人李湘平,由東明縣審計局調入東明石化,出任財務處長。此後,他歷任總會計師、東明石化副總經理等職,直到2001年12月任公司董事長。

東明縣屬於山東菏澤,緊鄰河南中原油田。1986年,東明縣在縣城東北角的一片林地成立了東明煉油廠,這就是東明石化的前身。

李湘平出任董事長時,東明石化已經走到破產的邊緣。當時,東明石化由2000年的盈利2600餘萬元,猛跌到2001年的虧損2800餘萬元。

曾有國內某上市公司以年薪100萬的待遇,請李湘平去做總經理,但他連考慮都沒有考慮,就回絕了對方的邀請。後來,這家公司又通過多種途徑希望他加入,他也沒有絲毫的心動。“我可以不負責任地一走了之,我也可以不接受組織的任命,不去承擔那份大的壓力,不去遭那份罪。但是我於心不忍、於心不甘呀!我的良心絕不允許我這樣去做。” 他後來回憶。

他上任以後,東明石化就出臺了一項引起強烈震動的改革措施:37個後勤行政處室調整為14部1室,調整後的部室僅設一名部門經理,原來的200多名管理幹部逐步向一線充實。

他還推行定崗定員、崗位績效工資制,建立了有效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他先後關停、出售針織服裝、楊木絨毛漿造紙等項目,啟動“油頭化尾”戰略——上游發展原料油貿易,下游集中精力發展石油化工和精細化工。

菏澤李湘平:公務員下海,接掌東明石化,從虧損2800萬到銷售破千億

到2004年,東明石化集團實現銷售收入30.28億元,上繳利稅2.5億元,成為菏澤市有史以來首家年銷售收入過30億元、利潤過2億元的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穩居菏澤市工業企業之首。政府官員的評價是:東明石化的發展速度令人震驚,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企業超常規發展樹立了楷模。

2018年,東明石化銷售收入突破千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018億元,利稅過百億元。

02

東明石化原是東明縣石油化工廠100%持股的企業,是一家純粹的縣級國有企業。2006年,私有化改制悄然啟動。這年10月,東明石化的股東增加了兩家:北京萬海石化工貿有限公司、東明中油燃料石化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2.2億元。

之後,東明石化不再是東明縣石油化工廠的全資子公司,股東結構變為東明縣石油化工廠佔股45.46%,東明中油佔股36.36%,萬海石化佔股18.18%。

2008年5月,萬海石化將持有的東明石化股權全部轉讓給東明中油。次年,東明中油又將所持有的東明石化股權,全部轉讓給山東宏利源股份有限公司。

這是東明石化私有化的關鍵一步。山東宏利源是李湘平持股過半的山東思遠經貿有限公司及東明石化多位高管共同出資,於2007年成立的高管持股平臺。同時,東明石化再次引入兩家新股東:山東省國際信託有限公司、河南省晟原安裝防腐工程有限公司。股東結構調整為山東宏利源佔股60.91%、山東國際信託佔股18.27%、河南晟原佔股8.07%、東明石油化工廠佔股12.75%。至此,東明石化從國有企業變成了民營企業,李湘平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菏澤李湘平:公務員下海,接掌東明石化,從虧損2800萬到銷售破千億

但私有化進程並沒有結束。2015年,山東國際信託和河南晟原將持有的東明石化股份,全部轉讓給山東宏利源。山東宏利源和東明石油化工廠成為東明石化僅有的兩家股東,分別持股87.25%和12.75%。山東宏利源處於絕對控股地位,李湘平則通過山東思遠,間接持有東明石化33.23%的股份。

期間,他在2008年5月10日還出了一場車禍。事故發生在出差返回途中,他的身體受到嚴重創傷,命懸一線,危在旦夕。經過5個多月的康復治療,才回到工作崗位。

03

2017年9月,7家山東地煉企業(“兩桶油”之外的地方煉油企業)加上山東國資背景的藍色經濟區(青島)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聯合組建了山東煉化能源有限公司。

公司註冊資本331.9億元,被部分媒體解讀為繼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後的“第五桶油”。該“巨無霸”企業橫空出世,立刻引起能源市場的廣泛關注。

而山東煉化的發起者,正是東明石化的李湘平。山東宏利源合計持有山東煉化31.23%的股份,李湘平是山東煉化的實際控制人。

菏澤李湘平:公務員下海,接掌東明石化,從虧損2800萬到銷售破千億

山東有地煉企業30多家,佔全國地方煉化能力的70%以上,已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產能規模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地區和日本東京灣沿岸。但山東地煉一直是大而不強,煉油廠規模比較小,有“茶壺”煉廠之稱。

過去,地方煉油廠想使用進口原油,受制於中石油、中石化等巨頭。2015年,國家放開地煉企業的進口原油使用權(東明石化是首家獲得進口原油使用權的地煉企業),山東地煉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煉油幾乎成了穩賺不賠的生意,堪稱“躺著也能賺錢”。

但使用進口原油也有代價,這些企業未經核准,不得再新建或改擴建煉油裝置,加上每家企業使用進口原油都有配額,山東地煉企業擴大規模的門被堵上了。

作為山東地煉的老大,東明石化一直試圖整合省內地煉企業。石油化工是規模效應極其明顯的行業,只有採取煉油、乙烯、芳烴一體化佈局,原油利用效率才能最大化。而山東地煉的下游產品仍以油品為主,盈利能力顯然弱於浙江石化、恆力石化等新建的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

2016年2月,李湘平發起成立中國(獨立煉廠)石油採購聯盟,由16家已經取得原油進口和使用資質的企業組成,試圖實現統一採購、統一談判、統一價格,但聯盟成立以後,成員的互動並不十分活躍。

成立“巨無霸”山東煉化是最新的嘗試,他希望把多家企業的規模和原油配額整合在一起,做大做強山東地煉,但成效如何,還有待驗證。

事實上,不同地煉企業難免有不同的利益訴求。而且這些企業,通常都是各個地方的納稅與就業大戶。東明石化是老大,但規模也不過相當於兩家中型煉油廠,單靠一家公司之力,難度實在太大。

李湘平這位山東“地煉之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