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煉重現昔日輝煌!又一千萬噸級大煉化項目立項!

山東地煉重現昔日輝煌!又一千萬噸級大煉化項目立項!


在重現“地煉一哥”昔日輝煌這件事上,山東一直憋著一股勁!

日前,山東省東營市人民政府印發了“東營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通知明確東營將建設1000萬噸煉油裝置,適時建設二期1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

通知印發的數日前,山東煙臺則成立了山東裕龍石化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和山東裕龍石化產業園發展有限公司,全面負責推進遠景設計6000萬噸的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

資料顯示,山東省在旁落中國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後便深刻意識到了地煉困局,2018年就提出了打造魯北高端石化基地的重大決策,重點佈局煙臺石化新材料區、東營煉化一體化區、濰坊石化鹽化耦合區、濱州特色煉化區四個石化功能區。

如今,兩大千萬噸級大煉化項目的新建,表明山東正為高端煉化項目按下了“快進鍵”,有望加速形成中國“7+1”的石化新格局。


山東大煉化的籌謀

談及山東,“地煉”曾是耀眼的代名詞,是深度影響中國煉化行業的存在。

時間追溯到2015年2月,國家發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進口原油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首次出臺了較為詳細的進口原油使用資質的申請條件。

伴隨這一政策的“解綁”,山東順勢而起,成為了當時地煉行業中發展最為迅猛的地區。

數據顯示,2016年山東省地煉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25億元、利稅318億元、利潤13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了21.7%、79.1%、60%。

截止2017年底,整個山東地區分佈著超過40家的地煉企業,總煉油能力在12410萬噸,佔到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地煉企業的原油加工量佔到全國的8%。

彼時的山東地煉,風頭一時無兩。

2017年,主營地煉或以地煉起家的企業,在山東民企100強中佔有26個席位,佔比高達26%,東明石化、萬達控股、利華益集團、京博控股更是擠進了前十強。

遺憾的是,在山東地煉快速擴張階段,幾乎穩賺不賠的煉油生意吸引了大量的玩家,企業規模分化嚴重。全省範圍內,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在300萬噸以下的地煉企業不在少數,業務大多以煉油為主,產品附加值低,並且產能分散。

對於這一現實,2017年底山東省煉化行業新舊動能轉換推進會就提出,山東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省內石化產業轉型升級,拉長產業鏈,生產石化下游產品。

於是,在山東境內,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從籌備之初便被寄予了厚望。如今,享有山東地煉中心的東營,開啟千萬噸級大煉化的建設,將進一步加速山東石化產業的蝶變。

2月26日,山東省東營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就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提出,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石化產業方面,按照轉型發展的方向和路徑,支持部分企業參與煙臺裕龍島項目,支持經省政府認可不參與整合的企業拉長產業鏈,支持央企整合企業發展化工和新材料項目。其餘企業以PX項目為依託,向下延伸產業鏈條,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

向上建設1000萬噸煉油裝置,適時建設二期1000萬噸煉化一體化項目。


借道大煉化,重現“地煉一哥”的輝煌

顯然易見,重現往日輝煌,一直都在山東的計劃之內。

早在2017年9月,山東地煉領軍企業東明石化牽頭15家地煉企業,聯合出資成立了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公司,試圖整合山東地煉,以期山東地煉做大做強。

可是,由於16家企業間的利益考量,時至今日這場整合並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市場化的手段行不通,山東省轉向政府規劃主導,欲借道大煉化,採取“上大壓小”的方式推進地煉整合。

2019年2月,山東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提出,加快推動煉化一體化,全力推進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項目將作為山東地方煉油廠產能的整合主體。

按照,煙臺生態環境廳局2019年8月發佈的文件,裕龍島煉化項目總規劃遠期產能6000萬噸/年,總投資3876億元,

建成後將是山東乃至全國最大的煉化項目之一。

至9月,山東省緊接著頒佈了《關於推進全省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將去產能進行到底,明確提出了產能置換標準為不低於1:1.25的減量目標。

按照規劃,2022年前完成整合轉移的地煉合計22家,其中50%集中在東營,50%今年完成。據統計,山東省內300萬噸以下的煉能合計4610萬噸,共計38家。不在整合轉移計劃內的企業,如不符合一體化標準,結局應是被拆除。

東明石化董事局主席、總裁李湘平在2019年訪談時表示,山東地煉將由現在的1.36億噸規模整合到未來9000萬噸/年,並按照高端化、化工型的路線發展。規模形成後,山東地方煉油要形成萬億元產業規模,相當於在目前4000多億規模的基礎上翻一番,該目標爭取在5年後完成。


全國“7+1”石化格局初顯

種種跡象顯示,享有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稱號的山東,正趕上大煉化的“末班車”,

成就國內全新的石化格局。

2015年國家提出《石化產業規劃佈局方案》以來,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雲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七大石化產業基地,高端大煉化建設風生水起。

除了三桶油,實力強勁的民企也在這一輪大煉化潮流中取得突破,獲批、新建的單個煉廠的平均煉油規模就達到了1500萬-2000萬噸/年的級別。

在大連長興島,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於2019年5月全面投產,成為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中最早建成投產的世界級石化產業項目。

在河北曹妃甸,唐山旭陽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煉化一體化項目今年1月環評獲批,按規劃,項目建設1500萬噸/年煉油、350萬噸/年芳烴、150萬噸/年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

在浙江寧波,浙江石化4000萬噸煉化一體化二期項目於3月正式啟動,新建主體工程主要包括2000萬噸/年煉油、400萬噸/年對二甲苯、140萬噸/年乙烯及下游裝置等。項目總投資829.3億元, 建設工期為2020-2022年,2020年計劃投資200億元。

在國內7大石化基地,諸如此類籌備建設的大煉化項目比比皆是。然而過去數年,民企主導的山東地煉卻這一輪擴能浪潮中停下了腳步,呈現單體規模小、產業鏈條短、單體效益低的局面。

但不可否認,就規模總量而言,山東一定程度上擁有自成一個“基地”的底蘊,而且是目前規模最大的煉化基地。目前來看,伴隨高端、高質量大煉化項目的新建,山東將有望競逐國內第八大石化產業基地。

2月12日,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被列入了2020年山東省重大建設項目名單,並且項目投資規模位列全省項目名單首位。

數據顯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整合產能、填海及煉化項目投資將近1079億元,擬建設2000 萬噸/年原油加工能力,2套150萬噸/年乙烯裝置及配套聚乙烯、聚丙烯、芳烴等裝置。

相比國家七大石化基地的投產及擬建項目,這一產能以及配置水平均處於國際先進行列。


*聲明:本文信息資源來源於網絡,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本文章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